吴国与齐国在艾陵大战,大破齐师,然后兵临晋国。吴晋两军大战于黄池,晋国打败了吴国。越王得知消息以后,即出兵偷袭吴国。吴王得知越国攻吴,便急忙撤兵而回,与越国交战,最后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越王勾践夺得了霸权。
子贡不愧为春秋时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外交家,他之所以游说成功,关键在于他能准确掌握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又能把握田常与夫差的心理和性格,因势利导,设下连环计,使各国按其部署行事。故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赞叹道:“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莲心摘自《刘继兴博客》
2008年9月9日图/潘英丽
首页->2008年第23期
急性子的“钞票之父”
作者:陈 雄
你每天都会接触钱币,但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钞票是谁发明的吗?他就是北宋名臣张咏。
张咏的脾气很怪,他喜欢意气用事,和人斗气,不过他很正直,有时做得虽然过分,也能赢得赞誉。
他在湖北做县令的时候,发现一个管钱的小吏,偷了一枚钱藏在头巾里带出库房,于是令打板子作为惩戒,小吏不满,嚷道:“我不过是偷了一文钱,你竟因此打我,但你能够杀我吗?”这种“激将法”对张咏倒是管用,张咏写了四句判词: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随即拔剑杀掉了他。成语“水滴石穿”由此而来。
张咏不仅喜欢和人斗气,还喜欢和物斗气。他性子很急,还是他在四川任职时,有一次吃馄饨,头巾上的带子几次掉到碗里,他竟迁怒于头巾,把头巾丢到馄饨碗里,大叫道:“你自己吃个够吧,老子不吃了!”
他有时很幽默。在澶渊之盟中大出风头的寇准做了宰相,张咏批评他说:“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后来两人相遇,寇准大设酒筵,并向他请教:“何以教准?”张咏想了一会儿,道:“《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不明白他的用意,回去忙取《霍光传》来看,读到“不学无术”四字时,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说:“张公原来在说我不学无术。”
一直纳闷,连吃馄饨都那么性急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发明钞票这样高明的超前玩意,在他治理四川时,创立了“交子”制度,一张钞票抵一千文铜钱,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其实,这也不难想通,也许正是张咏性急,才使得他发明了钞票。你想想,金银铜钱又笨又重,遇上一个急性子的人,他恨不得一下子都带走,如果是换成了一张张纸,携带起来多方便啊。
但如今,很少有人知道钞票的发明者是一千多年前的张咏。不过,伦敦的英格兰银行倒没有忘掉纪念这段金融历史。在银行中央的一个天井里,种着一棵在英国少见的中国桑树。因为张咏发明的“交子”原材料就是桑树叶。
(王京京摘自《新闻世界》
2008年第5期图/贾雄虎)
首页->2008年第23期
22岁是一条分界线
作者:俞敏洪
很少有大学老师在学生上大学的第一天就告诉大家:同学们,你们上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生存得更好,而使你生存得更好的惟一办法,就是你毕业的时候要找到一份好工作。没有多少老师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是真正关心的,只关心学生是否在学他教的东西,告诉学生这个东西背出来多么重要,那个原理背出来多么重要,考试多么重要;而考试本身又是跟现实脱节的,这样一来,整个教育的方针是有问题的。这个方针的问题还体现在对大学生心态的培养上面,使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并没有做好工作的准备,很多学生到三四年级时突然醒悟过来,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然后就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考研人数的急剧上升,实际上是这种现象的一种结果。我问过不少考研的学生,为什么考研,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反正到社会上也是晃荡,不知道自己干什么,所以干脆就考个研究生,晃荡三年再说,也许三年之后就晃荡出个感觉来了!但是如果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上研究生,对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很感兴趣,而中国的研究生学习相对来说又比较松散,结果是很多人研究生三年过得比本科四年还要糟糕,造成研究生毕业之后人才就业出口更加狭窄和拥挤。现在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的同时扩招导致的结果是:在两到三年以后,研究生将会和大学生拼命抢夺就业市场,而且从高端不断往低端走,造成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我一直把职业之路分成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叫就业、职业和事业。有一件事我们千万不能做,就是失业。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谈事业目前离你们还太远,真正要谈的是失业的问题。要想不失业就要从就业做起。
什么叫就业?我下了一个定义,就是找一份工作,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干,你能干上这份工作,就可以赚钱,不至于再花父母的钱,这就叫就业。22岁以前父母给你经济资助帮助你完成大学教育,如果说这是父母的应尽之职,那么到了22岁以后,大学毕业了,不管你是读书上研究生,还是工作,如果再多花父母一分钱都是不应该的。人就像动物一样,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要出去养活自己。我看过一部电视片,老鹰看到小鹰会飞的那一刻就再也不会去理睬那只小鹰了,一定要让它飞出去。中国的父母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有钱的父母更加糟糕,孩子找不到工作,那就算了,继续给他钱吧!结果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和奋斗能力越来越差,父母不知不觉剥夺了孩子们成长的权利,使孩子们渐渐失去成长的可能性,导致他们一辈子长不大,一辈子没出息,一辈子窝囊。如果一个人25岁左右还有依赖父母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几乎一辈子都摆脱不掉的。对一个大学生来说,22岁是一条分界线,把自己跟原来的一切依赖关系全部割断,自己走进社会经受风雨。
有同学问我,说我22岁以后读研究生确实还需要钱,但我读研究生是为了自己以后更有价值,那怎么办?假如你真要上研究生,真要花钱出国读书,有没有可能向父母写一个借条,并且以同期银行利息来计算需要向父母归还的钱的数目。这样你就有了一种紧迫感,这个紧迫感就是:我未来必须找到更好的工作,这样才能把父母的钱还上。
(小小摘自《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
废墟上》群言出版社图/朱慧卿)
首页->2008年第23期
你是孔雀还是企鹅
作者:加拉格尔·哈德利 沃伦·施密特
备受推崇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任何组织都需要两种人——一种是官僚主义者,一种是疯子。官僚主义者保证了组织按某种秩序运行;而疯子用新方法、新观念挑战秩序。
在这里,我们把官僚主义者和疯子分别称作“企鹅”和“孔雀”。企鹅代表一种心态、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企业文化,即不愿突破固有的秩序和模式。我们的组织需要一些企鹅作为保守力量来维持传统,保存关于组织的记忆,使我们不重蹈覆辙,让我们在瞬息万变的局势面前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企鹅们的小心谨慎,保证了我们在细节上不出纰漏。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孔雀为组织提供创造力和新思路。
你在企鹅王国里吗
要知道你所在的公司是不是企鹅王国,看看下面几条标准就明白了:
决策时强调惯例、传统。
过分强调公司纪律和“以大局为重”。
讨论基本上都是一团和气。
研究问题的部门太多,却难以决策,谁都不愿承担风险。
……
企鹅都爱这么说
“我们从来都是这么做的。”
“不要那么多事了,有份工作做就不错了。”
“在这儿,这是行不通的。”
“别违反公司规定。”
“上级不会支持的。”
“这不关你的事,留给某某部门去做吧。”
……
孔雀培养指南
作为领导,如果你不是企鹅,你得预防“企鹅麻痹症”在你的部门或公司传播。如果你就是企鹅,那你要意识到,那些最让你心烦的家伙,很可能就是你最需要的家伙。这些疯狂的鸟儿常常会对现存的惯例指指点点,制造出一大堆古怪的方案和计划,却最有可能贡献出价值连城的点子。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你怎样才能养育好那些色彩斑斓(虽然有时候会让你头疼)的异类鸟儿,好让他们为你的组织贡献出卓越的才智。下面是一些建议:
孔雀或其他异类鸟儿需要很大的自由度。让孔雀、猫头鹰、鸽子、天鹅、老鹰都能各展所长。想办法为他们创造一个灵活自主的工作环境,不要用官僚做派或者琐碎的管理对他们束手束脚,那样只会叫他们抓狂或走人。
多专注于孔雀们的业绩,不要在意他们的古怪做派。只要孔雀们做出了业绩,就别在意那些小节。
让孔雀们知道你非常器重他们。他们需要得到肯定和赏识,因此,要时常赞赏他们的聪明和漂亮。
提供集体培训,教每个人如何更好地与那些跟自己不同的人沟通协作。通过培训和对话不断强调差异的价值,可以帮我们意识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话,那么世界将会非常枯燥。
差异万岁!
(汪新才摘自《谁把孔雀
变黑白——企业与员工的创新之路》
中信出版社图/朱慧卿)
首页->2008年第23期
上帝分的桃子
作者:林清玄
春天的时候,5个孩子在山上采桃子,他们把采来的桃子集中放在一起。
采桃子的那一段时间,大家都非常快乐,等到桃子采完后,大家却为了怎么分桃子而争吵起来。
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出力最多,采的桃子数量最多,应该多分一些。
有的孩子主张有福同享,应该公平地分配。
正吵得不可开交时,看见一位神父在山上的小路散步,一个孩子就说:“我们请神父来帮我们分,神父最公平了。”
所有的孩子都同意了,便请神父来分配。
神父非常乐意,问孩子说:“你们希望用上帝的分法,还是用人的分法?”
“当然是上帝的分法,上帝应该是最公平的。”孩子异口同声地说。
神父点点头,算了算地上的桃子,一共有30个,他先把20个桃子分给第一个孩子,再把6个桃子分给第二个孩子,第三和第四个孩子各分得两个,最后一个孩子,半个桃子也没分到。
除了第一个孩子开心地笑,其余4个孩子齐声向神父抗议。
神父说:“这就是上帝平常的分法,有的人拿得多,有的人拿得少,有一些人则是什么也没有。”
孩子们说:“那我们不要上帝的分法,我们要人的分法。”
神父把桃子分成5份,每个孩子得6个桃子,孩子都开心地笑了。
神父也笑了,继续他的散步。
(石景琼摘自《突破人生的困境》
九州出版社图/彭长征)
首页->2008年第23期
素食拯救地球
作者:李 琴
餐桌上的肉类原来是碳密集型产品!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人们每生产1公斤肉类,就会排放出36.4公斤的二氧化碳。不吃肉、少吃肉,成了环保分子的呼声。
素食者的理由很多:健康、瘦身、动物保护、宗教信仰……现在又多了一条:拯救地球。
不少生态科学家认为:人工饲养牛、羊等动物会产生巨大的温室气体甲烷,这将加速全球变暖进程。相对于减少汽车使用量,普通民众减少肉类消费,对遏止全球变暖的作用更大。
日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呼吁大众少吃肉类,以帮助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因为大力宣扬全球变暖的危害性,该组织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共享了200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他呼吁:“从每周,放弃吃肉一天开始,逐渐减少肉制品消费。”
“食素救地球”的观点并不新鲜。早在2006年底,联合国粮油组织就公布了报告《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肉类食品生产向大气层排放的温室气体大于交通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这一数字包括肉类生产工业的每一个环节释放出的温室气体,从清理林地、饲料制造与运输到牛羊等牲畜的打嗝与排气。其中,全球10.5亿头牛排放出的废气,被认为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这是因为牛群打嗝与排气的过程中会产生100多种污染气体,其中包括大量的甲烷,而这种气体正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畜牧业的发展还会消耗大量的土地和粮食,荷兰纪录片《面对肉类的真相》里说:“南美洲有4亿公顷的黄豆作物是种给牲口吃的,如果直接给人类食用,只需2500万公顷,即可满足全世界所需。”
根据“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CIWF)组织的调查数据,全球的肉类消费在显著增长,在过去的40年中,欧洲肉类的人均年消费量由56公斤上升到89公斤,而美国则由89公斤上升到了124公斤。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成为“心腹大患”,40年前,这个国家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仅4公斤,这一数字现在已经达到了54公斤,并且仍在继续增长。CIWF呼吁个人应减少对肉类消费量,而各国政府应该针对肉类生产与消耗量制订明确目标。
不过仍有一些好消息要给那些坚定的肉食主义者们。
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正在澳大利亚推动“吃袋鼠救地球”运动。这个提议看似荒谬,却和“温室效应”的应对有着很大的关系。根据绿色和平的报告预测,人们一旦喜欢上袋鼠肉,牛肉消耗量将减少20%,肉牛养殖量也相应减少,随着袋鼠肉品种多元化,到2020年,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将减少1500万吨。
袋鼠之所以被送上餐桌,是因为它放的是“环保屁”,袋鼠的胃里有一种特殊的细菌,帮助它排放不包含甲烷的废气。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目前正计划把袋鼠胃中的这种细菌移植到那些释放大量甲烷的牛羊体内,不仅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还促进牛羊对食物的消化,进而减少饲料用量。
农场动物如何影响全球气候,这一研究领域曾经被人嘲讽为“放屁科学”,认为是“小题大做”,但现在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局势证明了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其中。
(叮当摘自《外滩画报》图/潘英丽)
首页->2008年第23期
绑架父母的潮流
作者:何树青
小孩还只是小孩的时候,给小孩买17000元的钢琴。陪小孩去少年宮,让小孩同时参加奥数班、舞蹈班、游泳班和外语班。送小孩上天价幼儿园。把郊区的大房子卖掉转而在市区买小房子,为了落户之后小孩能在教育强区上学。放弃社交甚至放弃工作,陪小孩。每年给小孩庆生,抱小孩看病,无论多晚。
小孩大些的时候,给小孩一间单人房。送小孩很贵重的礼物。带小孩出国旅行见世面。送小孩到国外读中学。为了接送小孩而买车。为了小孩觉得体面而换车。小孩患上了网瘾,一个个网吧去找他,求他回家。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