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14年前的一场租船事件,扭转了他的一生。
  海犁说,那年,他的一位朋友向他借船去大陆载运洋烟,给他20万台币当租金。但他回到高雄却被捕。原来船到大陆不是载洋烟,而是载毒品,他近乎吶喊地为自己辩护,但并未被检方所采信。法官最后认定他就是幕后主使者,判他无期徒刑。
  踏进监狱,像是进入黑暗世界——阴森的高墙、冷漠的铁窗、灰色的囚服和一个编号。
  他被分配到制作“中国结”的工厂服役。一开始,他只做些简单的编织,然而出于对中国结的天分,借着参考相关书籍和自己的创意,他竟做出许多别出心裁的中国结。监狱的日子,就在他的指掌间搓揉缠绕流逝。后来,他加入监狱写作班,过去跑船捕鱼近20年,航遍各大洋及到世界各国的阅历,都成了他创作的养分和灵感的源泉。
  他试着把讨海人的生活化成篇篇文字,这些创作帮助他释放出心里的负面能量。他以“海犁”为笔名发表作品,多次刊登在台湾的报刊上。
  牢狱岁月最痛苦的不是身心的煎熬,而是亲情的割舍。他记得妈妈第一次到监狱看他时,难过得说不出话来。他安慰她,“你就当我出海吧,我国中毕业就跑远洋,每次遇到台风天,你都很紧张,现在不用烦恼了,因为这里没有台风!”49岁的海犁一直未婚,母亲是他主要的精神支柱,后来他写信安慰她:“这十几年来,我的运气如果稍微差一点,早就死了;能活到现在,算命好。”
  母亲仿佛得到了安慰,但父亲却始终把心事埋在心底。他是那种威严十足的职业军人,感情的表达含蓄不露白。海犁入狱后,两人的交流变得有限。不幸的是,父亲在他服刑期间身体每况愈下,最后因癌症过世。“他一辈子要面子,家人揣摩他的心意,不希望我系着手铐脚镣叮叮当当上香,所以当我知道消息时,已经天人永隔。”海犁无奈地说道。他在狱中强忍哀伤,但某夜就寝时,却忍不住悲从中来,捂住棉被放声大哭,“这种痛,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了解。”
  人生确实是难解的课题。原本他以为自己已走到谷底,不会再有更惨的事了,没想到就在服刑期满10年达到假释门槛之际,“有一天,我咳嗽咳出血丝,以为是重感冒,但咳了好一阵子都没好,我去照X光,医生发现我左肺部有肿瘤。”最后证实他患了肺癌。
  “我万万没想到,在台中治病的日子,不但治疗了身体,也解开了我的心结。”这里有很多跟海犁同病相怜的人,跟他们相处一段时间后,海犁的心情竟有180度的大转变。
  同房一个不到30岁罹患淋巴癌的狱友做骨髓移植时,需要家人为他“保外就医”,但他的母亲却拒绝,怕他一出狱又为家里带来麻烦。
  “连我妈妈都不愿意保我,我只能猜想自己以前做得太过分了,这是我该得的惩罚吧!”这句不经意的话震撼了他。
  “我反省自己,虽然我自认为是冤狱,但当初朋友为什么会借我的船从事不法勾当?难道不是因为自己过去曾有走私方面的不良纪录,只是没被抓到而已?”想到这里,纠缠十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此外,同房两位对生命看法截然不同的狱友,也给了海犁深刻的感触:一位右手中风后自暴自弃,每天看起来奄奄一息,毫无生气,不到一年就死了;另一位被子弹击中下半身瘫痪,却坐在轮椅上行动自如,乐观进取,每天写字、画画,偶尔制造欢乐,激励大家。海犁说:“我看到一股残缺又旺盛且独特的生命力,给我的鼓舞,远超过我的想象。”此后,人家问他坐牢苦不苦,他都说:“坐牢苦不苦,需看心境!”从1994年到2006年中旬重获自由为止,他一共在牢里待了12年。
  接他出狱的是住在桃园的弟弟和弟媳。再度拥抱对方,恍如隔世。他们按母亲的吩咐准备传统的“跨火炉”帮他去霉气,接着按规定赶回户籍地澎湖法院报到,同时回到老家与母亲团聚。由于得定期回诊看病,海犁多半时间都待在桃园。
  不幸的是,他弟弟还在念小学的儿子也是癌症患者,整个家族有五人罹患癌症。海犁说:“没想到,疏离12年的亲情,却因此拉近距离。”他们彼此间打开心怀,讨论未来可能遇到的情形;他们了解对方的疼痛,给予意见,没有隐瞒;他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知道感恩;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参考彼此的生命态度,携手共渡难关。
  
  (田生摘自《读者文摘》图/孙红岗)
  





首页-&gt2008年第23期

平常心是道

作者:谢 军




  “意林心出发”是本刊新增设的一个心理类的原创栏目,针对广大读者朋友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各类心理困惑,包括社会群体性心理倾向和问题,特邀国内心理学方面知名的学者和心理专栏作家等做出确当的分析、提出独立的观点,为读者提供自己的成长经验和心理建议。欢迎广大读者朋友积极参与。详情请登录意林网站:http://www.yilin.net.cn/
  
  参加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对抗赛时,不管路途多远,我的行李中总会备着笔墨纸砚。临睡前必铺开纸写上几笔,成了自己大赛中每日必做的一件事,老祖宗留下的文房四宝成了帮助我夺取世界冠军的一件利器。
  每天写字倒不是因为自己对书法有多么着迷,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天。很享受用毛笔字写字的那几十分钟,整个人都凝神于泼墨挥毫,脑子里什么杂念也没有。写罢,深吐一口气,满目清爽。
  最常写也是最喜欢写的几个字是“平常心”,琢磨如何写好这几个字的同时,潜意识也在心中不断重复要求自己比赛期间能这样做。一遍又一遍的平常心写下来,内心真的把所有的一切都暂时放下,整个人像真空状态了一般自在逍遥。
  第一次参加世界冠军赛时我最喜欢写“宁静致远”,那时我是以挑战者的身份出现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二十岁出头的我年轻气盛却没有任何大赛经验。对于比赛节奏的掌控,事情顺风顺水时看什么都如意,遇到挫折时就有些彷徨不知所措了,内心中缺少高手才具备的定力。笔下写出的宁静致远是希望自己能沉住气和对手较量,以宁静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
  再次参加世界冠军赛时,自己的身份已经变成了一名卫冕者,而卫冕者的使命是捍卫荣誉,无形中压力当然更多了一分。头一次以卫冕者的身份参加世界冠军大赛,头一次对胜负如此畏缩,找不到大赛的感觉。深知自己肩负着把世界棋后头衔留在中国的重担,但我更希望自己能忘却头上那顶沉甸甸的世界冠军称号,看淡比赛胜负得失。那时自己最喜欢写的是“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其实想开了,原本也没有什么放不下了,上次世界冠军比赛时自己不还是一个一文不名的黄毛丫头吗。我不断对自己说:放松些,看淡些,大不了重新再来。
  经历了几次世界大赛的考验之后,羽毛渐丰的我也成长为一名大赛经验丰富的棋手,对于人生所应达到的境界也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自己已然知道如何去坦然面对。巅峰对决耗时一月有余,在这样的大赛压力之下参赛棋手还能够超脱地把自己置身度外是假的,这时我落在笔端下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平常心。
  虽说毛笔字的水平仍然停留在几年以前,但写字人的心态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早些年,我是体会不到“平常心”三个字中蕴含的平淡而又深刻的意境的。
  很多人下棋时都喜欢在手中拿一把扇子,最早看到“平常心”三个字出现在赛场就是在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题字的一把扇子上。当别人问他独步江湖成为一代棋王时有什么秘诀时,老人家总会淡淡地笑着说:平常心。提问者不解,再问,吴老仅多补充两个字:平常心是道。
  经常会看到“两强相遇勇者胜”的说法,对此,笑笑,没有一颗平常心,哪里来的神勇状态,胜利也成了近在咫尺却难俘虏到手的“梦中情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赛经验的积累和人生阅历的丰富,自己慢慢地体会到简简单单“平常心”三个字中蕴含的内容。顺其自然,微笑面对扑面而来的是是非非,你会发现生活中真的没有什么事能将人类征服,你会惊讶于自己的潜能如此巨大。
  谢军简介:国际棋后,北京棋院院长,心理学博士
  (图/朱慧卿)
  





首页-&gt2008年第23期

文人之交

作者:佚 名




  郁达夫和沈从文都是我极其敬重的作家,郁达夫笔下的浙东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像桃花源一样至今仍吸引着无数文学爱好者怀古幽思。
  他们俩之间,还有一段“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美谈。
  1923年,20岁的沈从文做了北漂一族,从湘西来到北京闯世界。当时的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但他的写作热情却很高。在北京,他考学考不上,投稿没人用,只好在北京大学一边旁听,一边打工以维持生计。他每天早上吃两三个馒头和一点泡咸菜就算打发了肚子,除了听课便一头扎进图书馆,直到闭馆时才返回住处。即使到了寒冬腊月,他仍是一身薄薄的单衣,走在街上冻得发抖。晚上躲进自己的住处——“窄而霉小斋”,冬天屋里没有火炉,他就钻进被窝,看他随身带来的那本《史记》。
  1924年的冬天,穷困潦倒的沈从文,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尝试着给作家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当时的郁达夫也正在苦闷之中。在文坛颇有名气的他,却在大学教他实在不愿教的会计学;精心创办的杂志被迫停刊,还时常受到同行的攻击;生性不甘寂寞,却要忍受一份无爱的婚姻。他彷徨无计,整日嗜烟酗酒甚至自残自虐,接到沈从文的求助信,他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自己更困苦的人,他发出了一声苦笑,带着看个究竟的心理,他决定去看望沈从文。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郁达夫推开沈从文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屋内没有火炉,沈从文身穿一件单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凉炕上,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这时,他已经三天没有吃到任何东西了。
  郁达夫感动得眼圈发红,先解下自己的羊毛围巾给这位小兄弟围上,再把他拉到馆子里撮了一顿。沈从文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也顾不上斯文了,吃得狼吞虎咽,看得郁达夫直想流泪。一结账,共花去一元七毛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付了账,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当时,五元钱也不算小数目了。郁达夫当时在经济上也极窘迫,月薪实际上只能拿到30元,也正处于“袋中无钱,心头多恨”的时期。
  一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伏在桌上哭了起来。半个世纪后,当郁达夫的侄女郁风拜访他时,他还激动地谈起了这件事,可见感动之深了。
  之后,郁达夫把沈从文介绍给当时著名的《晨报副刊》的主编。一个月后,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荒漠的原野上终于出现了第一枝花,只几年工夫他便享誉文坛。郁达夫在帮助沈从文的同时,自己也重新振作精神,既找到了自己的最爱,又在事业上梅开二度。
  “没有郁达夫,沈从文可能会客死他乡;少了沈从文,郁达夫可能会沉沦一生。”其实他们是在互相成全着彼此。这话是一个评论家说的。
  
  (纳水摘自《银川晚报》
  2008年10月14日图/李坤)
  





首页-&gt2008年第23期

活埋养生法

作者:蒋子龙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知识界的百岁老人,不知为什么他的家人只说他99岁。邻居们笑着说:几年前他就是99,老也活不到一百岁,就老也不会生病。老寿星自己承认是103岁,且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口齿清楚,简直是成精了!
  他并不是生活在农村(至今为止发现的百岁以上老寿星大都生活在乡村),也不是没有文化,生活单纯,而是一生都生活在大都市里,经历丰富:当过翻译,当过律师,还行过医……我像其他见到他的人一样,不论出于礼貌还是出于好奇,都先打问他的养生术。
  老人说:“我的养生秘诀只有一句话,六十不死就该活埋。”我不解:“您这种活埋可真埋得好,越埋活得越好。”
  “这就叫埋活,越埋越活。不是死埋,埋死!”这话令我想起一部日本影片《楢山节考》。一个偏僻贫穷的山区,有一个法律般严格的风俗:人活到60岁就要被活埋。一个大雪天,儿子背着已经60岁的母亲上山活埋,儿子不忍,母亲则泰然、欣然,说自己死了可节省下粮食给渐渐长大的子孙。老的不去,后辈怎能长大成人?中国老寿星的“活埋养生法”显然不是《楢山节考》里的埋法,我便继续请教。
  老人又讲出了一番理论:“英国诗人米尔顿总结老年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贪,到老了什么都没有了,还是有野心。西方人直来直去说实话,东方文明讲究含蓄,不说老年人的缺点,只讲老年人应该注意养生。要养生先养心,用曾国藩的话说叫君逸臣劳,省思虑,除烦恼。所有的中国养生学都叫人要清心寡欲,淡泊无为,定静生慧,活了257岁的李庆远在《长生总诀》中归纳出十条:打坐、降心、炼性、超界、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养生术一大堆,操作起来却很困难。”
  于是老人发明了这个简单易行的“活埋养生法”,一到60岁就把自己活埋,有了被活埋的勇气和智慧,视自己是该死的人了,就能治贪和消除野心,再要降心、断缘、泰定就比较容易了。他如果不是在60岁的时候就把自己“活埋”了,怎能平安度过一场接一场的政治运动,置之死地而后生?到了九十多岁反而写出了两本书,一下子跻身“老年新作家”的行列。把自己埋起来,躲避灾祸和烦恼,干自己喜欢的事。既然是自己喜欢的事就会有助于养生,在自己喜欢中活,活得欢喜。
  养生的办法很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能持之以恒,就是福气。
  
  (栀子摘自《假日100》
  2008年9月19日图/彭长征)
  





首页-&gt2008年第23期

美国式平等

作者:葛文潮




  在美国待久了,就知道美国“美丽的误会”实在太多,比如说美国是民族文化的熔炉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与其说是熔炉不如说是沙拉,沙拉里土豆是土豆,洋芹是洋芹,胡萝卜是胡萝卜,奶酪是奶酪,火腿是火腿,并没融在一起,只是拌在一起而已,沙拉的比喻更接近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本质。
  刚到美国的时候,在洛杉矶总部熟悉情况,在收货部门待了一阵,那个部门的正式员工只有一个韩国人,其他都是临时聘请的散工,我去的时候,散工只有一个黑人乔治。
  我很好奇乔治怎么会来我们公司干活,因为美国的黑人,尤其是大城市的,比如洛杉矶,大多吃补助生活,这种累活他们是不屑的。后来聊天中知道乔治刚从路易斯安娜来,路易斯安娜是个黑人集中的州,他说在那里找不到工作,就和朋友一起来洛杉矶碰碰运气。这个工作是介绍所介绍的,工资被介绍所抽去提成,房租付完后,就没剩下多少了。
  看到乔治流汗卖力气,只挣这么点,我不禁同情起来,虽然他依然常常习惯性偷懒,但对他能靠自己力气吃饭还是心生敬意。
  一天,我下班开车离开公司的时候,正好在巴士站看到他在等巴士,就招呼他上车送他一程。问他去哪里,他说要去介绍所拿工资,这样开到介绍所附近时,看到马路上站满了和他一样的人,可能这条路很少有汽车开过,我一拐进马路就引来了很多人的瞩目,等他们看到车里坐着个和他们一样的黑人时,表情显得极为复杂,妒忌,羡慕,仇恨,恼怨,那些眼神就像一支支利箭,刺得我浑身不自在,仿佛做了一件错事那样不安。

Prev | Next
Pg.: 1 ...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