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的确,杞人之后数千年再无杞人,直到“五四”。梁启超公一纸雄文《少年中国说》,唤醒了“老大帝国”破旧皮袍遮蔽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且无比良好的士大夫和草根老百姓。梁公大纛一挥,无数杞人应声而起,纷纷忧天悯人,发愤图强,才有了今日之新中国。再提杞人,大约已是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人们饿怕了,回过头才明白,土地才是亲爹亲娘。刘恒就借笔下人物,既恨又爱地骂道:“狗日的……粮食。”时光荏苒,人最善忘。如今,国人大多“食有鱼,出有车”,于是“杞人精神”也就回归了当初被嘲弄的本位。
  杞人的后裔跑到美国去了。《香港文汇报》载文说,“9·11”之后,一些美国人——并非愚昧的偏僻小民,而是长住城市、饱受现代文明洗礼者——担心恐怖分子再袭,在家里建了坚固的地下室,用于储备粮食、清水、药物等,以备不时之需。文章还以一对美国夫妇离开城市到乡间买地置园,养猪、养鸡、养牛,铺设太阳能发电器材,学习识别各类草药并了解其疗效为例,报道了近一两年来,现代众多美国杞人面对气候异常、油价飞升、粮食减产等现实,表现出的各种“忧天”行状。若李太白再生,他或许要一再地“噫吁嚱”吧。
  美国杞人的“忧天”程度,强过杞国杞人何止百倍?杞国杞人不过是空忧虑,而美国杞人却有真行动。读罢这篇趣味文章,我先是哈哈一阵大笑:那些美国人真是忧愁、胆小得过分了,好端端的幸福日子不过,偏要找罪受,何苦来哉!然而认真想想当今世界已经火烧到眉毛的粮食危机、燃油危机、国家安全危机,我还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远见卓识。虽然假如世界末日真的到来,他们那些“返祖”的招数也不一定管用,但其经过发展了的“杞人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反思。
  别的不说,单说粮食。今年以来,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全球粮食储量降到近20年来的最低点,埃及、喀麦隆、海地等几十个国家因粮荒出现了社会动荡,连“世界粮仓”美国也未能幸免。这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眼下“正在发生一场规模巨大的粮食危机,会有数亿人面临饥饿、营养不良,甚至死亡”(引自西班牙《起义报》)。而中国的现有耕地只剩18.27亿亩,已迫近18亿的“死守红线”。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日前就严峻地指出,目前,“土地利用粗放浪费,城镇盲目扩张,建设贪大求洋……违规违法用地行为屡禁不止。”一句话,13亿中国人同样也面临这一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而眼见得的事实是,无论是繁华城市还是僻远小村,眼下几乎都在以各种貌似正当的名义大片大片地侵占耕地……
  因为粮食、燃油、国家安全等等危机,中国又有了杞人。一位省部级农业官员在分析了当下中国农业的形势后,就意味深长地说:“一粒种子的科技含量不亚于卫星上天。”但中国的现代杞人还是太少了。现在,似乎已到了让“杞人精神”发扬光大的时候了。
  
  (田生摘自《郑州晚报》图/李坤)
  





首页-&gt2008年第23期

门外的人性光辉

作者:马 德




  大三那年,室友们轰轰烈烈地筹划着五一长假到各地旅游的事。
  圆规是我们宿舍的老二,他密谋着要和我到北京玩,他说他要到地坛去看看,看看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其实,我顶不愿去北京,因为已经去过好多次了。但圆规用巨大的恩惠拉拢腐蚀了我——他答应所有费用他出。反正圆规家里是开货栈的,有的是钱,这便宜,不占白不占。
  我们在北京足足玩了两天,地坛看了,圆规很扫兴,说是没有看到史铁生笔下的美。更惨的是,好像是在建国门,我们还迷了路,绕来绕去,走了半天,也没找到我们要找的那路公共汽车。我说,打的吧,他说,不行,能省一个算一个。
  这家伙,还挺抠门的。
  5月3号那天,我们回到了学校。由于还在假期中,学校有些冷清。就连平时那个疑神疑鬼的看门老头,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昔日喧闹的操场,也冷清得没个人影。下火车的时候,我们在火车站外的小摊上,饱饱地吃了一顿内蒙拉面,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回到学校,就直奔宿舍,美美地睡上一觉。
  说实在的,我们已经累得连眼也睁不开了。
  宿舍楼里,格外的静,仿佛是被突然抽成了真空,静得有些落寞。我和圆规往楼上走,想象着无人打扰的美梦将会在偌大的宿舍楼豪奢地进行了,不禁有些心旌荡漾。
  站在602门前,圆规把钥匙捅进了锁孔,一拧,不动。再一拧,还是不动。推一推,明显感觉门被反锁了。我和圆规对望了一眼——里边有人!谁在里边呢宿舍其余成员的面孔,在我和圆规的脑海里迅速地过了一遍。圆规咳嗽了一声,里边没有回应,一种掩住了呼吸的寂静从屋里直射出来。这一不同寻常的静,让我俩的心“咚咚”地狂跳了起来,那一刻,仿佛我们突然成了撬门入室的贼。
  我们在门外边迟疑了——也只是恍惚之间,圆规一摆手,示意我往楼下走。
  下楼的时候,我们蹑手蹑脚,仿佛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出楼后,圆规问我,里边会是谁呢我说,我也不知道。我们彼此都很纳闷。本来,宿舍的几个哥们说好都出去旅游了:这是谁突然杀了个回马枪?
  我俩坐在操场高高韵看台上,开始猜测宿舍里是谁。最大的可能是,一对情侣在里边。然而,我们宿舍,老四和老五都有对象,都恋爱到了一塌糊涂的地步。那会是老四,还是老五呢?
  我们俩在操场上整整坐了两个多小时,也猜测了两个多小时。末了,圆规说,走,咱们再回去看看。等我们再回去的时候,宿舍的门,轻轻一拧就开了。里边一切都摆放得很整齐,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这件事过去有些年了,现在回忆起来,602的那扇门,一直静谧地藏在我的心里。那一天,我们没有贸然推开,也没有硬等着看里边的究竟,这样做,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尽管一直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里边的人是谁,可能还会和谁在一起,发生过什么。
  我始终认为,我们选择静静地离开那扇紧锁秘密的门,让那一天。让一个平常的日子,多了一层人性的光辉。
  (叮当摘自《知识窗》2008年第10期图/朱慧卿)
  





首页-&gt2008年第23期

“黑小子”奥巴马: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佚 名




  在好莱坞大片里,未来的美国总统经常是个黑人,而不是白人。像近来火爆的美国电视剧《24小时》,帕尔默从一个黑人美国参议员到美国总统,再到因为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的前总统,直到在第五季中被无辜杀害。这样一些意象表达了美国人潜意识里对黑人总统的一种期待。而如今,贝拉克·奥巴马成了最有可能实现这一期待的人。
  
  复杂身世
  白人家庭长大的黑人孩子
  奥巴马出生于夏威夷。父亲是肯尼亚一名黑人经济学家,母亲是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父母在奥巴马两岁的时候分手,在听说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奥巴马跟着母亲和姥姥姥爷长大。
  父亲老奥巴马是一名在夏威夷念书的肯尼亚留学生。母亲安·邓纳姆是一个白人,原本来自堪萨斯州。当邓纳姆与老奥巴马结婚时,她刚好18岁。这一段婚姻很短暂,老奥巴马离家前往哈佛大学念经济学的博士学位,就把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巴里(那时他才两岁)抛下了,他没有钱带上妻儿同去。毕业后,他更是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露丝回到了肯尼亚,露丝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因为在家乡他早已娶了一任妻子。
  父亲离开了,奥巴马跟着母亲长大。邓纳姆后来嫁给了一名印尼石油公司的经理罗罗·素托罗,素托罗由于工作的关系需要去雅加达,于是,邓纳姆带着6岁的奥巴马去了印尼。奥巴马在印尼度过了4年的童年时光。
  10岁时,母亲与继父离婚,奥巴马回到了夏威夷,大部分的时间他和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一起。邓纳姆带着她与素托罗生的女儿玛亚又回到印尼。当时,邓纳姆生活十分困难,她自己在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还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但奥巴马竟然进了全美最优秀的私立学校夏威夷普纳后私立学校,这说明小家伙很会念书。但凡有点钱财地位的人无论如何都是要把孩子往里塞的。一旦进去了,父母脸上有光,小孩前程似锦。
  
  充满幻想
  生父是非洲“王子”
  这个伟大的父亲经常给奥巴马母子写信,但是,却只探望过他们母子一次。虽然由于在肯尼亚政府工作的需要,老奥巴马经常全球各地到处跑,他却只在奥巴马10岁的时候看过他,那次父子俩相处了一个月。
  在念夏威夷普纳后私立学校的时候,奥巴马总是跟同学吹嘘,生父是一个非洲“王子”。当父亲真的来夏威夷看他时,奥巴马意识到应该打破自己的幻想。站在自己前面的男人瘦瘦的并没有伟岸的感觉。
  
  血统不错
  竟和三任总统是血亲
  有美国研究者更研究了奥巴马的家谱,发现奥巴马父母的多次婚姻给奥巴马带来了7个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而他的祖先更是来自肯尼亚、英格兰、德国、爱尔兰等地。研究者最后更惊奇地发现,从血统上而言,奥巴马绝对是做总统的料,他们追溯到奥巴马竟和美国三位总统都有血缘关系,杜鲁门、老布什和小布什都是奥巴马的远亲!奥巴马和布什的亲缘关系可以上溯到17世纪,他们往上数10代就能找到同一个祖先。而奥巴马和副总裁切尼也有亲缘关系,两人是同一个祖先的第9代子孙。
  不过,系谱学家称,这对不少美国人而言都不是稀奇的事,毕竟,许多美国人的祖先都来自英格兰。布什父子更是和16任美国总统是血亲。
  
  从政长路
  从底层爬起的穷人代理人
  奥巴马也曾深深困惑于自己的身份。“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是个瘾君子。当时,我与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奥巴马在自传《源自父亲的梦想》中这样写道,“烟酒、大麻……我希望这些东西能够驱散困扰我的那些问题,把那些过于锋利的记忆磨到模糊。我发现我了解两个世界,却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
  好在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上世纪70年代末,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国际关系。大学毕业后,奥巴马到芝加哥的一个穷人社区做起了社区工作者,年薪只有1.3万美元。
  3年社区工作者的经历让奥巴马决心要从事公共事业,为下层民众争取权益。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奥巴马来到哈佛大学学习法律。就读期间,他成为《哈佛法律评论》月刊首位黑人社长。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但奥巴马毕业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工作,并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兼职教起了宪法学。
  奥巴马之后选择从政,连任3届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2004年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脱颖而出,将知名度扩大到全美。当年,他赢得国会参议员选举,成为目前国会中惟一一位黑人参议员,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五位黑人联邦参议员。
  复杂坎坷的成长经历,让奥巴马特别关注美国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
  当了多年“穷人的代理人”,奥巴马积攒起雄厚的民意资本。奥巴马成功地树立起清廉、为百姓着想的形象。从社会底层依靠一己之力奋斗出头的个人成长史,加上他雄辩的口才,灿烂的笑容,俘获了众多美国人的心。奥巴马在年轻人、少数族裔、底层平民和自由派中都有不少支持者。
  
  一朝成名
  一场演讲变身政坛黑马
  奥巴马真正成为政治明星,是在2004年7月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当时,他还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州议员,却被推选出来做全党的“基调演讲”,阐述民主党在总统选举中的纲领和政策。
  奥巴马一讲成名。他的演说慷慨激昂,他提出要消除党派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许多媒体更是把奥巴马的演讲和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家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的著名演讲做比较,很多人因此认识并记住了这张年轻的黑色面孔。两个月后,奥巴马以70%的高票当选为联邦参议员。
  今年1月,奥巴马宣布成立总统竞选试探委员会。2月10日,他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角逐。不少人都认为,奥巴马已成了民主党内最“黑”的黑马。奥巴马的爱国热情,他对梦想的执著,以及不凡的个人经历,被认为是“美国梦”的最好注解。
  
  秘密武器
  把“老师”发展成老婆
  奥巴马和妻子米歇尔结婚已有15年。许多了解奥巴马的人认为,奥巴马能有今天的成就,米歇尔功不可没,她也许是奥巴马竞选总统的“秘密武器”。
  43岁的米歇尔身高1.8米,仪态端庄,甚至有人称赞她将杰奎林·肯尼迪的风度和劳拉·布什的魅力集于一身。美国《名利场》杂志8月份评出2007年度全球最佳衣着人士排行榜,米歇尔就榜上有名。米歇尔能力也很出众,她在芝加哥大学担任医院副院长,年薪高达27.5万美元,约为奥巴马的两倍。此外,米歇尔还在6家机构的董事会任职。这位贤内助将家庭摆在了第一位。2007年5月,米歇尔宣布将辞去芝加哥大学医院副院长职务,为丈夫助选。
  奥巴马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跑去米歇尔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实习,负责指导他的律师就是米歇尔。相识4年后,两人结为伉俪。
  尽管身兼多职,但米歇尔并非“工作狂”。她尽量抽出更多时间照顾丈夫和两个女儿,而这符合许多选民的心理。美国最近一项民意调查表明,多数美国选民支持诸如劳拉·布什这样的第一夫人,而非“工作狂”女性。米歇尔从幕后走向前台,让美国选民意识到,美国不仅将诞生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还将迎来历史上第一位黑人第一夫人。
  
  (金榕摘图/志荣)
  





首页-&gt2008年第23期

为了一个伟大姓氏的延续

作者:佚 名




  10岁以前人们只叫我保罗,10岁以后才叫我保罗·马尔蒂尼。我父亲塞萨尔·马尔蒂尼是足球界的名人,在他作为运动员的生涯中创下了一项纪录:身披AC米兰队的红黑间条衫,4次荣获意甲联赛冠军。加上他在作为足球教练员的生涯中所取得的辉煌战绩,人们把马尔蒂尼这个姓氏与一个伟大的足球运动员及教练员联系在一起就不足为怪了。正因为如此,人们就把他的名字叫做马尔蒂尼,实际上这是他的姓氏。
   因为我父亲的光芒,使我常处于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位置。我常想:假如我成为一名工程师马尔蒂尼,我将会过着一种平静的生活,绝不会惹人注目,至少我不会强迫自己去创造奇迹,或者为此遭受灾难。但在我还不懂什么是害怕的孩童时,我就已经选择了足球。
   我最初踢球的场地是位于米兰市的斯都第花园,在那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玩带球过人的游戏,四个小书包往两头一摆就成了两个球门。随后,我们将莱昂纳多广场的圣彼奥礼拜堂附近的一块草坪作为足球场,这块场地确实好得多,它离我家非常近。在那里踢球,就像在米兰的圣西罗足球场踢球感觉一样好,那里的场地有两个标准的球门。我们的球队加我一共9人,我们拼命地踢球,玩耍,直到太阳落山、筋疲力尽才回家。
   我在9岁的时候,就开始为AC米兰队捡球。还记得在圣诺朗体育场,在一场AC米兰对尤文图斯的比赛中,在保罗·罗西射入制胜一球的球门后面有一个9岁的小男孩,他的心在剧烈地跳动,那激动人心的情景和欣喜若狂的感受令他终身难忘。

Prev | Next
Pg.: 1 ...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