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有限规模的组织——比如家庭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家长角色分工,也会在家庭治理上起到非常好的合理化效果。
角色配合当然在原来具有的互补性基础上用更好,但也需要加强角色分工意识,在实际的个人与社会生活中有所培养。我们需要先有角色意识,这样遇到事情就有个角色思考与商量的可能,然后要有角色技能以加强对于角色适应知识的学习,最后反思实际的角色经验,使自己能够从自身的角色扮演的实际做法上有所取舍,而非简单执著。黑白配是一个挑战,但也蕴含丰富的趣味性,自觉的角色配合将来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对于事物的掌控力与成就感。
(马树强摘自《新周刊》2008年第5期)
首页->2008年第10期
捕獭者说
作者:青 丝
从前有个人一直在寻找机会,想要做大事情。有个客商对他说,在不远的海滨有块陆地,一直延伸到海里很远的地方,他乘船来的时候,看到有大群的水獭在上面晒太阳嬉戏,等到船稍近,水獭就纷纷潜入水中,不再出来。据客商估计,水獭的巢穴就在附近的水下,如今水獭的皮毛珍贵,如果能捕捉到这群水獭,所获得的价值肯定会非常高。客商最后表示,愿意和此人合作,一起做这个事。
此人一听,怦然心动。可他转念一想,这事并不难做,我自己就能独立完成,又何必与人合作?
他找到一个驯养猎犬的商贩,想买猎犬去捕猎水獭。商贩向他推荐了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犬,要价200两银子。可他嫌价格太贵了。再者,他觉得应该把面放得更宽一些,不能将宝只押在一只狗的身上。于是,他以200两银子买下了5只普通的猎犬。
他带着5只猎犬来到水獭出没的海滨,果然见有大群的水獭,见有人来,水獭就躲到了水里。由于没有捕猎的经验,他让一只猎犬潜到水里追索水獭,隔了许久,都不见猎犬浮上来,他又让另一只猎犬潜到水里。到最后,5只猎犬都没有再浮上来,200两银子被白白丢到了水里。
带着满腹的怨气,他丧气地回来,上门找驯养猎犬的商贩理论,认为他的猎犬不顶用。商贩问清楚原委,觉得有大利可图,就说:“你带我去,如果我的猎犬无法捕捉水獭而丧生水中,我自认倒霉不说,原来的200两银子也退还给你。但是,如果捕捉到了水獭,得二人均分。”俩人就此达成了协议。
俩人来到原处,商贩将价值200两银子的猎犬驱入水中。不一会儿,猎犬就浮了上来,衔了商贩的一只鞋子,又再次潜到水里。又过了不久,猎犬叼着一只大水獭浮出水面。已被咬死的水獭嘴里紧紧地咬着鞋子。猎犬接着又衔着鞋子潜入水里,如此往返无数次,捕得了数十只水獭。
此人大喜过望,心中暗自盘算,这些捕获的水獭即使与商贩均分,也足可弥补损失的200两银子,且还有富余。这时,猎犬衔了一块石头上来。商贩说:“这样吧,前面捕获的这些水獭全都归你,接下来得到的东西全都归我,如何?”
此人见猎犬只是衔了一块石头上来,估计水下不会再有什么东西,即使有,也绝对抵不了前面捕获的水獭的价值,就爽快地答应了。达成协议之后,商贩随着猎犬一同潜入水中,居然捕获了比原先多出数倍的水獭。
两人一同捕獭,可所获却是天壤之殊,商贩赚得了数千两银子,而一心想要独赚这份钱的捕獭人,却只得到了数百两银子。
事情传开之后,有好事之人依据细节研究良久,方才悟出其中的道理:水獭穴居,若遇有敌来犯,强壮的水獭就会守在洞口担当护卫,掩护穴中的弱小水獭。捕獭人第一次带着5只猎犬前来捕獭,由于不谙其中诀窍,一只一只地将猎犬放入水里,而猎犬又太过平庸,遂全丧生在护卫的水獭口中。
等到商贩带着训练有素的猎犬前来捕獭,猎犬聪明,在先下水打探了一番虚实之后,每次都是衔着鞋子下水,护卫的水獭上来噬咬猎犬,猎犬就将衔着的鞋子凑上去,趁水獭咬住鞋子不放的间隙,猎犬反伤其命。等到把所有的护卫水獭解决,猎犬就衔着石头上来报告主人。商贩知其习性,于是临时修改了协议,把原来捕获的水獭都给了捕獭人。捕獭人由于着眼于近利,未能通晓其中的关键,反而认为自己占了大便宜。等到商贩下到水里,到洞穴中捕捉藏着的弱小水獭,犹如探囊取物一般,获利也因而多出数倍。
志大才疏的捕獭人,在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里,既没有足够的运作实力,又不肯接受他人提出的利人利己的双赢选择,也不具备一分投入换一分收获的意识,而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进行投机。等到出于无奈与人合作时,又短视近利,以致丧失了获取更大利益的机会。
(钧天摘自《城市快报》2008年3月19日图/迟兴成)
首页->2008年第10期
苏秦的无间道
作者:谭伯牛
话说某甲做官远游,在家乡的妻子耐不住寂寞,与人有了私情。当某甲调动工作即将回乡的时候,奸夫眼见“好事”不再,乃郁郁不乐,奸妇却劝他“勿忧”,说:“吾已作药酒待之矣”(“药酒”即毒酒)。某甲归来,奸妇办了一桌酒菜,款待老公,并命甲之妾敬酒。其妾早已察觉主母的阴谋,她端起这杯毒酒,做了权衡:明说这是毒酒吧,良人必将驱逐主母;不说吧,则良人将丧了性命。面对两难之局,她用行动做了解答,“于是乎,佯僵而弃酒”(假装摔倒,顺便将酒泼掉)。某甲大怒,赏了她一顿鞭子。
这个故事是苏秦说给燕王听的。君臣之间不谈国家大事,竟谈风月,为何?原来,苏秦担心燕王怀疑他的忠信,借这个故事来陈明心迹。小妾“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于笞”,苏秦就是这个地位尴尬的小妾。若依譬喻,故事里的“妾”是苏秦,“主父”指燕王,“主母”则是何人呢?这与战国形势有关,此处略作说明。
概乎大势而言,战国中后期是“两极世界”,一极在东,为齐国,一极在西,为秦国。另有楚、魏、赵、韩、燕五国,实力超乎其他诸侯,此即所谓“战国七雄”。凡以齐国为首联合五国抗击秦国的外交计划,称为“纵”;秦国率领他国去攻打齐国,其名为“横”。为前者而奔走的政治家,称“纵人”,为后者而计虑的,则是“横人”。苏秦正是“纵人”的代表。《史记》说他取得六位国君的信任(“六国大封相”),率众抵抗虎狼之秦,便是称赞他对“合纵”的贡献。然而,需要澄清的是,《史记》所说有误,其实,苏秦仅担任过齐、赵、燕三国的宰相。但是,在这三国中,苏秦为之殚精竭虑并最终献出生命的是燕国,齐与赵不过是苏秦的棋子。他与燕王商定,自己去齐国当“卧底”,以达到削弱齐国保存燕国的目的。正是在此期间,燕王流露了不信任苏秦的意思,怕他在齐国待久了,忘了燕国。苏秦一时激动,便讲了前面那个故事,并慨叹:谁说忠信之人无罪呢?看这忠信的小妾,就因忠信换来一顿鞭子。我因忠信而获罪,不正像这可怜的小妾吗!燕王听他一番话,感慨良久,自此坚定了对苏秦的信心。
燕国并非苏秦的祖国(他是洛阳人,在周天子王畿之内),也不是他最初想效力的国家。初出道时,他先后向周天子、赵王和秦王自荐,遗憾的是,周、赵、秦皆“不用其言”。最终,他放弃了为强力诸侯(秦与赵皆是强国)服务的志愿,转投实力最弱的燕国。这就好似一个有野心而又志气绝人的女子,若不能嫁与王子,那就选一个合适的男子,助他成为国王。西谚所谓Everythingornothing,或即苏秦的写照;换作中文,就含蓄多了,曰:士为知己者死。而且,燕王一贯信任苏秦(偶有狐疑,一语则消,如前述),委以大任。他遂立志,拼死也要保住燕国的名号不在地图上被人抹去。
然而,形势诡谲。历史上的苏秦被定位为“纵人”,本应指挥燕国跟随齐国去抗拒秦国,但是,他的初衷乃至遗愿,却是希望看到齐国被消灭,哪怕由秦国带头也在所不惜。一般来说,人与人,国与国,在斗争哲学上都遵循同样的道理: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他在秦国自荐不获受,遭到羞辱,从人性来说,杀个回马枪,对秦国还以颜色才是正解,为何他不用此计,反去祸害秦国的大敌呢?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苏秦不以敌人(个人层面)为敌,反以敌人的敌人(国家层面)为敌,乃是公义战胜私情的抉择。
如此抉择,也有战略地理上的重要原因。当时,“七雄”中以燕国最弱。而燕国的切肤之害是齐国,时刻担心被齐国吞并。对燕国来说,秦国的威胁远不如齐国大。因为,就算因为削弱乃至灭亡齐国,为秦国扩张铺平了道路,但是,到时秦国发动东征,或将威胁甚至灭亡燕国,那也是多年以后的事。当务之急,须遏制齐国的吞并。这便是苏秦表面合纵抗秦、暗里连横灭齐之策的根本动机。
至于苏秦的具体操作,主要在于说服各国联合抗秦。举两个例子可见一斑。一是内政。苏秦甫任齐相,教导齐王的竟是“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齐王一度有称“帝”的企图——当时诸侯皆称王,无称帝者;帝的级别比王高,齐若称帝,显然会刺激其他诸侯。后来虽然放弃称帝,齐王自恃国力强大可以小视诸侯的态度却不曾改变。因此,苏秦提议大兴楼堂馆所(“高宫室大苑囿”),正是顺着齐王的意思给他上套(“以明得意”)。一是外交。本来,作为军事强国的赵,既与齐联合抗秦,两国应紧密合作才是,苏秦却在齐王前说赵的坏话,同时授燕王以联秦、赵而攻齐之策。恰又风云际会,不久,智勇双全的乐毅出任燕、赵二国的“共相”,并兼任联军的统帅,于是,三国进攻,将齐国打得一塌糊涂。对外,损害邦交;在内,削弱国力。这就是苏秦的“敝齐”之策,其策收效甚佳,齐国因此被削弱。同时,燕国的近邻威胁也被解除。
然而,拿人钱财却不替人消灾,终逃不过报应。齐国大夫有识破苏秦之计者,收买刺客杀他,苏秦受了重创,奄奄一息。齐王仍在彀中,毫未醒悟,在国中通缉刺客和主谋,并去慰问苏秦的伤势。苏秦对齐王说,我的伤太重,终不免一死,但可利用我这具将死之躯查出凶手。齐王问什么办法,苏秦说,请用“车裂之刑”将我公开处死,并宣明罪状,说“苏秦为燕作乱于齐”。齐王依计而行。果然,不久便有人出头承认刺杀了苏秦,齐王“因而诛之”。
苏秦死无全尸,很惨。身后名声也极可悲,所谓“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司马迁语)。但是,用古代兵家的标准衡量,他也算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孙子兵法》有“死间”之说,谓“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其人受国主之托,潜入敌国,不令敌国败亡誓不归国,哪怕被执就死亦不后悔。苏秦无疑是“上智”,故能敝齐保燕,成就大功。然仅有“上智”并不足贵,苏秦生平之贵在一个“信”字。当他离开燕国,曾对燕王许下“信如尾生”的承诺。尾生与情人相约在桥下见面,情人未至,而突发洪水,尾生守约不去,终于淹死。最终,苏秦践诺而死,“信如尾生”。
对齐国来说,他万死不足惜。但对后人来说,他“以百诞成一诚”——千言万语的欺骗,只为实现精忠报国的初衷——的行为,可敬可佩,弥足宝贵。稍觉遗憾的是,他的事业终于失败。燕国挡不住秦国的侵略,终被灭亡。不过,这是他死后94年的事;次年,齐亡于秦。以最弱之燕,在险恶环境中延续近百年,几与最强之齐同日而亡,任何谋国者似都应笑对此结局。
(周晶晶摘自《名牌》2007年11月9日)
首页->2008年第10期
学习动机
作者:尤 今
许多旅居成都的洋人,初来乍到时,半句华语都说不出,然而,住上一阵子后,居然便掌握了这门被许多新加坡华人视为高难度的语文,一开口便是连珠炮似的华语,连成语也运用得得心应手。
和好些美国人攀谈,有趣地发现,他们学华文,有个共通点,就是把生活的海洋当做语文学校,一头栽进去,学得兴味盎然。
来自美国田纳西的珍妮,学习华文有“四大法宝”,那就是:“乐乐地看、细细地听、敢敢地讲、狠狠地写。”
一来到成都,她便去音像店买了成套的奥斯卡获奖电影,泡在家里,没日没夜地看。她先以华语对白搭配英文字幕,乐乐地看,细细地听;继而以英语对白搭配华文字幕,乐乐地听,细细地看,同一套电影,翻来覆去地看,乐此不疲地听,看看看、听听听,学习发音、辨认字形。电影中的对白通俗易懂,中间也夹杂着许多生活惯用的词语,学起来当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除此之外,她也买了大量的录音带和录像带,学习汉语拼音。她觉得通过音碟和影碟,在家里按照自己的进度和步伐来学习,比坐在语文学校里一板一眼地学有趣得多,也有效得多了。
之后,她频频上茶馆去。去茶馆,不是为了喝茶吃饭泡脚打麻将,而是为了听成都人说话,和成都人谈话。热情的成都人看到一个老外热切地卷着舌头和他们磨嘴皮儿,都很高兴地与她交流,听得多,说得多,自然便由生硬变为流畅了。
珍妮还有一个绝招:她不时搭乘火车出游,而每回坐火车,她总“心怀叵测”地选择人潮拥挤的硬座。
她笑嘻嘻地说:“乘客和我面对面地坐着,既走不掉,又不能在我和他搭讪时对我不理不睬,如此七八个小时连续不断地练习,我还能不进步吗?”
珍妮把每回的“开口说话”当做是积极的“学习的机会”。她说:“我根本不考虑所谓的文法,想怎么说,便怎么说。说错了,对方会纠正你,错得愈多,便学得愈多!”
为了磨炼自己的书写能力,珍妮广交网友。她常常去聊天室聊天,结果,掌握了许多时髦的网络语言。我坦白告诉她,网络语言不是正统的华文,没有想到她居然说道:“是的,网络语言是一种破碎的语言,我也不是很喜欢,但是,它是时代的产物,我们也没有必要排斥它。使用网络语言,能够拉近网民之间的距离,从而加快我的学习步伐。”
珍妮狠狠上网狠狠写,越写越顺,也越写越乐。
戏法人人会,巧妙各不同。
学习语言的途径有千种万种,然而,我个人认为,如果要有“立竿见影”之效,学习者必须要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珍妮受中华文化吸引,千里迢迢地来到中国。她准备长居于此,因此,抱着“破釜沉舟、志在必得”的决心,发狂地学,学成则浮,失败则溺。她以整个大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迈出了完美的第一步。
最近这几年,新加坡许多家长也纷纷在年中或年尾的长假里,携带他们就读于中学的孩子到中国去,让他们修读短期的语文班,因为家长们发现,让孩子浸濡于这个单一语言的大环境里,能快速提升孩子的语文程度。
上个星期,碰到一名受英文教育的朋友,她眉飞色舞地告诉我,她将在年中的长假里到北京去当“陪读妈妈”。我竖起拇指称赞她明智,万万没有想到,她竟然说道:“我孩子现在修读高级华文,如果能在中四会考中考取得好成绩,以后上初级学院,便可以免修华文了!所以嘛,中四这一关非常重要,我岂能不多费点心!”
学习动机,异常“明确”。
让人惊心的是,在新加坡,拥有这种“学习动机”的人,为数不少。
(月汐摘自《联合早报》2008年2月27日)
首页->2008年第10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作者:覃彪喜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