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你永远无法体会自己未曾经历的规则。偏偏,这些规则不在课本里,也不会有人特地来告诉你。因为这对他们而言是天经地义的,就像你用筷子吃饭一样理所当然。
  做不到这一点的人,留在国内和留学到国外,在心灵上都不会有什么成长。了解和体会他人的立场是我们走向成人世界的必经之地。国外留学只是戏剧化了这个成长的情境:一个人如何进入和面对一个他没有任何经验的世界。
  有出国之后整日在家里上网的学生。对于他们,出国留学很可能只是换个地方上网。他们不看当地的报纸,也不参与当地学生的活动。只是“换个地方照旧生活”。那么他们的收获可能就是课堂上的知识,而不是更开阔的视野。
  有出国之后觉得别的国家什么都好的学生。大可不必。因为你来到此地的意义就在于要把你学到的见识用于你未来的生活,让你的孩子将来不必羡慕别人。
  有出国之后特别爱国的人。有人批评中国一句他就火冒三丈。说实话,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实在很多。如果对方出于无知,可以纠正他教育他。如果对方出于傲慢甚至恶意,那么亲爱的,一味隐忍并不能得到尊重。准备好自己的论点论据,就当锻炼语言,开始辩论吧。
  你说中国的现实太残酷,亲爱的你,外国的现实你可知道?一个在英国读完了经济硕士的朋友,在伦敦找不到一家招临时工的咖啡馆。在德国每个小时最低工资应该是7.5欧元,一个拉小提琴的朋友拿的是4.5欧元的工资,而且竞争激烈,她不做马上就有人替上。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他们在读着自己喜欢的书。
  自信努力而且专心的人,无论在哪里,最终都可以抵达他们最初的梦想。出国对于学生而言,更像一部成长励志剧,会很精彩,会很辛苦。你要不停地给自己打气,像电视剧里永不言败的主角那样相信明天是另外一天。
  亲爱的你,出国对人最大的要求是你必须努力成长,也必须打开自己,接受不同的观点,努力在任何一种处境下活得丰盛,活得快乐。留在国内,这个过程大概会晚些到来。不过,我们都会一一经历。
  不用着急,我们都在路上。
  祝,一路顺利。
  (李振民摘自《大学生》图/贾雄虎)
  





首页-&gt2008年第19期

德西效应

作者:佚 名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薪酬是企业管人的一个有效硬件,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情绪,但是每一个公司都不轻易使用这件精确制导武器。如果使用不好,可能会带来“德西效应”,不仅不能激励员工,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在IBM有一句话:加薪非必然!就薪金这个角度来看,原有的外加报酬如果距离人才需要满足的水平太远,直接激励的原有强度又不足,必然导致“德西效应”。如果人才觉得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都不尽如人意,即使外在报酬不断增加,也无法达到他的预期,转投他处是必然的结局。
  (葛欣摘自《商界》2008年第8期图/朱慧卿)
  





首页-&gt2008年第19期

决策的最佳状态

作者:邓忠强




  曾做过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的阿尔弗雷德·斯隆有一次主持会议,讨论一项重要决策。他在广泛听取了发言后说:“在我看来,我们大家都有了完全一致的看法了。”会议出席者都频频点头表示同意。但是,斯隆突然话锋一转:“现在我宣布休会!这个问题延期到我们听到不同意见时再开会决策。”与会者先是一愣,接着就会心地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进入决策的最佳状态?这一则趣闻中的斯隆作出了回答,即要等听到不同意见后才能进行决策的最后拍板。在斯隆看来,讨论决策时没有“异议”,就有可能漏掉正确的意见,所以他很不满意于这个“完全一致”,宁可暂时休会也决不匆忙决断。应该说,这位总裁先生决策时的严谨、民主的作风值得称道。人们常见的是,一些握有决策权的领导者,习惯于“满堂喝彩”或“鸦雀无声”,其实,这种看似表面上的“一致”,也有可能潜藏着“不一致”,没有争辩交锋的“一锤定音”,这样的“音”往往容易跑调。
  事实证明,当上司的如果不具备海纳百川的胸襟,没有喜听诤言的雅量,总是搞“一言堂”而不是“群言堂”,那么其下属,有的就会投其所好,对你的“英明远见”百般奉承;有的即使有不同的意见甚至反对意见,也只好表示无奈的沉默。如此不民主的决策,只能带来言路堵塞,决策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得不到充分论证,又怎能不造成决策失误?
  从信息的意义上讲,正确决策的前提是占有尽可能广泛的信息,信息越充分,失误和盲点就越少。作为一个企业决策者,限于个人的精力和智慧,不可能对于信息的掌握面面俱到,因而必须仰赖部属职工提出各种不同意见和建议,以期得到信息的全面反馈,使决策更切合实际,更具合理性、科学性。
  据说,企业家斯隆先后领导通用公司33年。他刚到通用公司时,通用公司在美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只有12%,后来却上升到56%。他的成功,首先是决策的成功。
  (唐正均摘自《西安晚报》2008年8月4日)
  





首页-&gt2008年第19期

有一种需要叫“不需要”

作者:陈亦权




  美国纽约唐人街有家酒店,刚开张的时候生意兴隆,但过了不久就开始遭人冷落,老板为此伤透了脑筋。酒店从硬件到服务员的水平都是一流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一天,一位富豪邀请了几位朋友在此用餐,老板顿时受宠若惊,为了表达敬意频频上前敬酒,使出浑身解数与富豪套近乎,他认为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客源,无论如何也要拉住他。而站在一旁的服务生则显得很沉默,在一边暗暗地观察着老板的一举一动。当那位富豪离开时,老板又亲自将他送到门口,返回酒店的时候,小伙子却叫住了老板:“看来我们酒店的生意不怎么好。”
  “是的。”老板说。“假如这样下去的话,我们的生意将会更糟!”小伙子说。
  老板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有点儿不高兴地说:“那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
  “请让我做一个月的主管。但在我做主管的期间不要干涉我。”小伙子从容地说。
  “但是你用什么来证明你的实力呢?”
  “我敢肯定,刚才你送走的那些客人将不会再来了。”小伙子说。
  老板于是就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他在一个月里果真不来,我立刻让你做主管。”
  一个月过去了,那批客人真的没来,而且酒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差,这时老板想起了那个小伙子,打算让他做一个月的主管。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这些天里老板只是暗中观察,他发现那个小伙子对任何客人都只是微微一笑一点头,更要命的是他从来都不向客人敬酒、套近乎。但是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从小伙子上任以来,生意一天好似一天,现在生意和以前相比已经翻了好几番,老客户也一天比一天多了。
  一个月的时间到了,老板问:“生意为何一下子好起来了?”小伙子回答:“你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尽量满足客人的需要啦!”老板说。
  “说得很对。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客人们的‘需要’当中,有一种‘需要’叫做‘不需要’,而你只知道客人需要什么,却不知道客人‘不需要’什么!”
  “有一种需要叫做不需要?”老板蒙住了,说实话,他真的还没去想过客人不需要什么。
  “当然,了解客人不需要什么与了解客人需要什么一样重要。”小伙子说,你们一见到有身份的客人就不断地去敬酒,但是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来吃饭,是参加他们自己的聚会,你去敬酒实际上是在打扰他们,这绝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还有,同一宴席上,有主次之宾,你在向主宾敬酒的同时,也在向同一桌上的其他宾客做暗示:我不在乎你们。
  老板听后茅塞顿开,从此,他除了揣摩顾客需要什么,更是下大力气研究顾客“不需要”什么。20年后,他的酒店在全美国都开设了分店。而当年那位小伙子,后来则成了著名的成功学专家,他的名字叫陈安之。
  (雅琴阁摘自《中国花卉报》2008年7月30日图/潘英丽)
  





首页-&gt2008年第19期

其实,不是世界抛弃了我们

作者:寒 流




  在17世纪初的法国巴黎,一位不幸身患绝症的工程师失魂落魄地走在大街上,耳边回荡着医生的话语:此病随时可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并导致死亡。
  此时,工程师刚满40岁,正当年富力强,儿子只有8岁。面对这样残酷的事实,工程师彻底绝望了。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工程师惟一要做的,就是用文字记录下余下生命中的每一天。
  工程师买来一个精致的日记本,在扉页工整地写下“生命苦旅”几个字。在这本日记里,工程师记录自己每天的病症,想对亲人诉说的千言万语,以及自己的感受。这些悲怆的文字载满了工程师对生活的留恋,对亲人的愧疚,对事业的遗憾……
  时间过了两个月,工程师发觉,写日记并没有减轻悲伤,反而加剧了自己的痛苦,因为日记中的文字每一天都在提醒他自己经历着的残酷事实。工程师觉得世界抛弃了他。
  工程师突然回想自己读大学时曾经有过一个梦想:绘制一个关于王子和公主历险的童话故事!想到这里时,工程师撕毁了自己的“死亡日记”,拿起画笔开始童话故事创作。
  但是,工程师以前是搞建筑设计的,对画画并不在行,所以一切都得从零起步。他开始穿梭于图书馆查阅资料,整日整日面对着一张白纸、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每当沉浸在这种创作状态时,工程师经常忘记了自己的病痛。
  就这样,他在自己幻想的惊险与愉悦中持续创作了五年,他的童话故事脱稿后得到了出版社的大加赞赏,很快,这本童话集就以《睡美人》为书名向世界出版发行。他就是法国17世纪最伟大的童话作家佩洛,此后,佩洛又创作出《小拇指》等一系列风靡世界的童话故事。
  当时,法国媒介曾这样评论:如果一个作家的成就是以公共图书馆收藏他的作品数量来衡量的话,那么,与同世纪作家相比,佩洛名列前茅。
  有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佩洛说:“当年我患上不治之症时,我觉得这个世界抛弃了我,把我从人群中挤了出去;今天虽然仍然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可是我觉得世界没有抛弃我,因为它至少还给了我这样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我现在终于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当我们觉得世界抛弃自己的时候,其实是我们首先抛弃了世界。”
  (马玉良摘自《交际与口才》)
  





首页-&gt2008年第19期

人性丛林中的忌讳

作者:刘清海




  世间最难揣摩的就是人心,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生也学不尽。
  南怀瑾先生在讲解《庄子》时,强调了“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这其实是在讲做人的道理。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他专注在那一点的时候,什么也无法改变。一个人入迷的时候,你要劝他“回头是岸”难上加难。所以,明知道你为了他,有时候他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记你是为他着想了。因此,人与人之间很难相处,无论夫妻、父母、兄弟还是朋友,总是“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庄子曾经看着飞进飞出的燕子说道: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受到伤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人类见到鸟举枪便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有一个人将燕子放到笼子里,听它的叫声取乐。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
  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人便可随意杀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只有燕子摸透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
  南先生说,历史上的大奸臣都懂得“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之妙,所以总是避免碰触君臣相处的禁区,因为即使你心怀社稷、一腔忠诚,也难免因一时的劝谏惹来日后的杀身之祸。其实,懂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更巧妙地为人处世、成就大业了。
  (王京京摘自《焦作日报》2008年6月26日图/廖新生)
  





首页-&gt2008年第19期

自处死地而后生

作者:肖 剑 赵 建




  公元1688年,也就是历史上的清朝康熙27年,由于御史郭瑗的弹劾,一代权相纳兰明珠被捕下狱,罪名是“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负恩乱政”。
  对于自己为何被拿掉,明珠很清楚。第一,郭瑗的弹劾处处都落在实处,他无可辩驳;第二,要拿掉他的人其实是康熙皇帝,郭瑗只不过是个枪手而已,辩驳也没有用。
  对于自己的结果,明珠也很清楚,不外乎两种可能:第一个,自己人头落地,但不会牵扯上家人;第二个,康熙皇帝会法外施恩,留下他的性命,但会削职为民。
  以康熙的宽厚本性来说,第二个结果的可能性更大。对于一般人而言,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但是,对于明珠这样的人而言,剥夺他的政治生命,比杀了他还惨,他不甘心。
  这时候,明珠想起一个能救他的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政敌,时时都想置明珠于死地的一等公、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
  他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政治对手拉自己一命呢?
  于是,他走了一步险棋。
  这步险棋就是:让一个名为索党而实际上是明党的官员上书,弹劾明珠“结党营私、动摇国本、图谋造反”。
  从表面上看,明珠的这步棋走得很笨。按照郭瑗弹劾的罪名,明珠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自己人头落地而已,但按这个官员的罪名定罪的话,不光明珠的人头要落地,连他的家人也要被诛灭九族,他这是加重自己的罪名。
  然而,明珠这样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一,以康熙的聪明,不可能相信明珠会造反。

Prev | Next
Pg.: 1 ...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