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路途遥远,请教皇给一点儿路上吃的东西,教皇不予理睬。于是堂伊南站了起来,在教皇鸦雀无声的森严的大堂上,旁若无人地大声说道:“那我就只能吃女仆为我准备的烤乳鸽了。”
女仆应声出来开始烤乳鸽。教皇这才发现自己实际上还在特莱多的一个地下室里,只是圣地亚哥的一个小小教长,他为自己的食言而羞红了脸,结结巴巴不知说什么好。堂伊南不再请他吃乳鸽,只是客客气气地把他送出了地下室。
(爱玲摘自《新华日报》图/潘英丽)
首页->2008年第19期
你可以选择不宽恕
作者:佚 名
有个牧师,一次为周日布道准备的题目是“宽恕你的敌人”。在长时间布道后,他问在场有多少人打算原谅他们的敌人,大约一半人举起了手。显然,牧师对结果并不满意,然后又讲了20分钟,再次提问,有80%的听众举手愿意原谅他们的敌人。牧师仍不满意,继续高谈阔论了15分钟,此时大家已是饥肠辘辘,除了一位坐在后排的老太太所有人都举了手。牧师很好奇,问道:“琼斯太太,你还不愿意原谅你的敌人吗?”“我根本没有敌人。”老人回答道。牧师接着问:“这太不寻常了,您今年多大了?”“我今年93岁。”牧师说:“琼斯太太,请您到前排来,告诉大家您是如何在如此高龄依然没有任何敌人的。”老太太蹒跚地走到大家面前,说道:“很简单,我只是比那些混蛋都活得长!”
从这位老人的话中,我们很难判断她是否真的宽恕了曾在生命中给她造成伤害的那些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宽恕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益处。宽恕似乎是所有宗教共同的主题,从佛教到伊斯兰教,从道教到基督教。十几年前,这一领域才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驻足。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可以减少焦虑和压力,降低血压和心率,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较少的躯体疼痛和更高的幸福感。
最重要的是,选择宽恕更多的不是为了减轻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的内疚感或罪恶感,而是为了你自己。除了有利于你的情绪和躯体健康外,选择宽恕可以帮助你从受害者的阴影和无力状态中摆脱出来,你不再把生活建立在对他人的指责之上,你开始明白自己随时可以开始新的生活,负起对自己幸福的责任。
基于上述原因,很多心理学家或治疗师都把宽恕作为对生命中创伤事件的最佳选择。但是有的时候当宽恕成为另一种“应该”会导致更大的焦虑和痛苦。一天,一位女士找到我,一脸痛苦的表情,她说:“我已经很清楚我多年来的痛苦生活是因为我没办法原谅我的母亲在我小时候的所作所为,她在我出生56天的时候抛下了我和我父亲移情别恋……现在,我作为一个成年人,已为人母,所有的心理咨询师包括我父亲都劝告我应该尝试去原谅她,因为她目前身患绝症,我也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但是我真的做不到。最令我难过和震惊的是,我连自己的母亲都不能原谅这一事实,证明我和当年的她几乎一样无情。”
当我们明白,选择是否宽恕是我们的权利,宽恕首要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更加平静和幸福。我们可以给这位女士两点建议:
首先,最应该得到宽恕的人是她自己,她应该接纳自己多年后依然无法原谅母亲当年所作所为的事实,放弃自我批判和折磨。没有任何不应该的情绪或者情感,她的行为是成长过程中所受伤害的自然反应。不能宽恕或暂时不能宽恕从来不是罪过。其次,如果现阶段无法选择宽恕,你可以选择尝试去理解,理解她当时行为的背景和原因。理解并不一定会宽恕,但可以让我们更灵活地看待不可改变的事实。再者,宽恕不等于忘记,更不等于赞同,宽恕更多意味着放下。有研究表明,在童年期受过虐待的人,在成年后如果努力和施虐者和解,反而可能给当事人平静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扰动和痛苦。
有人说过,“怨恨是自饮毒酒,而希望别人死去。”无论琼斯太太是否宽恕了她的敌人,她至少没有再继续饮啜仇恨的毒液。宽恕的奇妙之处即在于,受益最大的往往是施予的一方。宽恕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权利,善用即是人生大智慧。
(丽丽摘自《心理月刊》2008年4月图/李欣)
首页->2008年第19期
免费意见
作者:余不讳
1996年,万通集团总裁冯仑对王石说:“万通买了一块土地,策划建包括高档写字楼、大型商场、公寓住宅的综合高级商务区,想听听你的建议。”说完,将规划图纸在桌面上摊开,上面规划了十几栋高层项目。
王石沉思了一会儿,谨慎地吐出三句话:“大——大——太大了!”
冯仑告诉王石,此时万通正在同一家日本公司协商合作开发,连韩国三星这样的大企业还排在后面等着与万通合作呢,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王石沉思了片刻说:“那就另当别论了。”
可是没过几个月,鉴于中国内地房地产的形势,外国财团放慢了谈判节奏,这可急坏了冯仑,他告诉王石:“项目搁置在那,万通的资金都压在土地上了,现在想撤出来都很难,如果当时听你的意见就不会这么被动了。”
王石一本正经地告诉他:“你知道你为什么没有听我王石的意见吗?因为是免费的,所以不珍惜。以后再咨询类似的问题,我得先收100万,一个月之后才回答,当然会有一本厚厚的分析图表作依据,告诉你,那个项目太大了,市场前景不明朗,得放弃了,这样你就会重视啦。”
(聂勇摘自《摆谱》中国青年出版社图/彭长征)
首页->2008年第19期
空,故纳万景
作者:潘石屹
两个陌生人见面,在简单地自我介绍之后,磋商就很频繁地开始了。因为人是很关注自己需求的动物,有需求便产生动机,进而通过双方合作达到目的,这时候磋商就开始了。
在磋商的技巧还不完善的时代,磋商者经常不欢而散,甚至爆发剧烈的争斗。鸦片战争就是一个无法实现磋商的灾难性后果。
有时候我们明显感觉到磋商不能形成一致的结论,大家都很着急。这时候我们要铭记老话“君子动口不动手”,不要着急,慢慢来。如果磋商的议题不能统一,我们就反思磋商的技巧;如果磋商的技巧也无法研讨,我们就对磋商的基本原则达成共识。我们惟一要坚持的是磋商,只有坚持磋商才能避免暴力对抗,才能达成共识。对此,伟大的圣雄甘地是实践过的。
我也是初次接触磋商的文化,了解得很肤浅,但磋商中要遵循的几条规律很让我受启发。第一,磋商中不要太在意面子,不要过于自尊。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客观地判断别人对你的言论的批评。第二,在磋商过程中,自己要像个空心的竹子,要放低心态,要谦虚。自己所处的位置较低,别人的思想和智慧才会流淌过来和被接收。这时自己的思想才能够受到灵性的指引,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去。如果这个空心的竹子被阻塞了,别人的思想和观点就无法接收,这时候的人其实是孤立、封闭的。第三,要学会静默,学会倾听,多用耳朵,少动嘴。静默可以赶走眼前繁杂的思想对我们的干扰。我们的思想常常会让眼前可以看到的、无用的信息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甚至失去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这三个方面,都涉及对自我的使用。有些人可能会反对我的“使用”一词,认为自我就是一切,是不能像工具一样被支配的。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人是有能力超越自我、并控制和支配自我的。
人们把盐称为食物中的“君子”——盐要放到恰到好处,把山珍海味的美味带来之后,自己要躲在外面。如果在山珍海味中加多了盐,这时盐就变成了“小人”,破坏了山珍海味的美味。这个比喻使我明白,发现美味的是自我,破坏美味的也是自我。这自我的确是柄双刃剑。
磋商规定了我们要交流,这就要求减弱自我。自我太多,一切交流都会变成单方面表达的异常状况。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人这样表达,他不要别人说话,不要有其他东西打断自己的滔滔不绝。他激情四溢,有时候不免灵感飞扬,但别人未必能够听懂他的意思。他表达得很成功,但交流却不一定有效。
在很多情况下,你可以变得没有对方那么有才华,没有他明亮,因此你的幽暗衬托出了对方言论中的优点。
对自我的使用要像高明的厨师使用盐一样,以诚实来激发磋商对象的交流愿望,以谦和彰显对方意见中的优点。磋商的重要目的,不就是找到彼此的优点,以便形成良好合力以解决问题吗?
(莲心摘自《我用一生去寻找:潘石屹的人生哲学》江苏文艺出版社图/朱慧卿)
首页->2008年第19期
当“大革命家”为大革命家画像
作者:羊小倭
这幅画是毕加索为悼念斯大林而作的。它发表在1953年3月12日《法兰西文学报》上,是悼念斯大林专刊的封面。
它不同凡响。
几天后,法共《人道报》登出法共书记处的声明:“法国共产党书记处完全不赞同3月12日在《法兰西文学报》发表的毕加索同志所画的伟大的斯大林的肖像。”
与法共书记处声明一同配发的还有若干法共各基层组织的读者来信,这里摘录如下:
“不,这不是斯大林同志的肖像,他的脸是那么坚定,给人信心和力量……”
“在这幅画像里,我们既看不到天才,也看不到敏锐的智慧,也看不到慈祥以及在所有斯大林照片中所看到的幽默……”
“……作为斯大林同志特点的至高无上的善良和高贵通通不见了……”
这就是著名的“毕加索-斯大林肖像画事件”。
也许有必要对部分读者交代一下,曾一直被当成西方艺术堕落颓废象征之一的毕加索,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热爱斯大林的共产党员。
1944年8月25日,巴黎被美国人解放。10月5日,法共《人道报》整版发布了毕加索加入共产党的消息。
在《我为什么加入共产党》的文章里,毕加索说:“……我想通过绘画,作为我的武器。深入了解世界和人,以便使这种了解一天天地解放我们每一个人。我毫不犹豫地加入共产党,因为:从根本上、从一开始我就与共产党是相通的。”
作为20世纪最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高傲的毕加索对很多具有开创性的革命领袖抱有相当的尊重。他曾很谦虚地向建筑大师柯比西耶表示,要向大师学习建筑制图,也曾经毫不忌讳地在画室里临摹齐白石的画作。
“革命”,是毕加索一生最坚定的追求。他对“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和“立体主义”等流派具有开拓性贡献。“大革命家”,毕加索当之无愧。
这真是一个“革命家”在丑化另一个“革命家”吗?
中国应试教育出来的好学生恐怕会说,是的。毕加索笔下的斯大林甚至脑门上还垂下一小绺头发,顽皮地打了个卷儿,这不是亵渎斯大林又是什么?
如果知道毕加索画斯大林只用了5分钟,恐怕更多人会说,即使不是亵渎,起码也是不严肃认真。
毕加索为斯大林作过两次画。上一次是在1949年,斯大林70寿辰,那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盛大节日。法共专门派人请毕加索为斯大林画一幅肖像祝寿,毕加索认真地说,还不熟悉斯大林的面部特征,三两笔画了只举着酒杯的手,上书:“祝你健康!”
毕加索怎会态度草率轻佻?
当法共中央委员阿拉贡把党中央的愤怒声讨转达给毕加索时,毕加索也怒了:“真是一群没文化的笨蛋!我在斯大林的前额上特意添了一绺头发,就是为了让斯大林同志更具有无产者的气息,而那些人却不愿意斯大林元帅是一员无产者。”
毕加索与共产党人,20世纪最具伟大意义的两个称呼,相通在哪里?他们为什么走到了一起?
“共产党人”曾经砸烂了大部分的旧世界,而毕加索解放了无数人的眼界,这是表象。“共产党人”勇往直前,毕加索是天生的斗士,这也都是表象。
毕加索与真正的大“共产党人”(或者说是“共产党人”中的极品人物)的惟一“相通”之处或者说最真实的“相通”之处,那就是他们身上强烈的、超越性的、不拘一格的个人意志。
毕加索本人的一句话即是最好的阐释:“肖像画不应追求形似甚至也不应表现神似。而应该抓住心理上的相似……”
可惜,这是为悼念斯大林而作,斯大林同志本人看不到。
(解楠芳摘自《凤凰周刊》)
首页->2008年第19期
北极熊能否“移民”南极
作者:胡 雪
全球变暖让北极海冰加速融化,威胁北极熊生存,有生态学者建议,把北极熊送到南极,也许能为它们留住一线生机。
7月22日和23日,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北岸的冰架发生断裂,形成2座浮冰岛,面积分别为4至5平方公里和14平方公里。这部分冰架原来面积为443平方公里,厚度约为40米。
这次大断裂,让人开始担心北极冰层融化速度的加剧,以及未来彻底无冰的可能。
人与自然双重作用
冰架是指与陆地相连的巨大浮动冰层。北极冰架之前比较大的断裂发生在2005年8月,与埃尔斯米尔岛相连的艾利斯冰架发生断裂,形成了一座面积为66平方公里的浮冰岛,大小相当于美国纽约的曼哈顿。那次断裂可谓惊天动地,连250公里之外的地震监测仪器都探测到了震动。而此番发生的冰架断裂,则是2005年之后最大的一次。
断裂的原因,加拿大极地专家米勒没有完全归咎于气候变化,他认为北极冰层的融化是一个不可逆的“单向过程”。
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新研究表明大气层中一种自然的、周期性的能量增长正在北极圈附近从南向北移动,造成北极冰雪自然融化。正是在自然界能量迁移增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的双重作用下,才使北极地区气候出现了严重反常。
灾难性后果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的马克·塞雷兹博士预测,今年夏季北极冰面就有可能完全消融。他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可能性高达50%。如果这一预测成为现实,那将是北极有记录以来首次成为短暂的无冰世界。
北极冰面每年夏天都会融化,一般在9月份变得最薄,然后在漫长的冬季里重新结冰,并于次年3月达到最大厚度。受全球变暖影响,北极冰面近年来在夏季融化得越来越多。
无论这一猜测是否会成为现实,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非常惊人,其结果是:大量淡水进入北冰洋,海水盐度降低,海水洋流也将发生变化,而洋流是调节全球气候的重要因素。一旦北半球的洋流停止,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大量海洋生物将灭绝;海洋失去调节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功能;富饶的北欧地区将完全被冰雪所覆盖。
届时,全球气候将变得更差。我国的灾害性天气、恶劣气候将会增多。我国很多沿海地区肯定会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把北极熊送到南极
最新发表于《科学》杂志的一篇名为《辅助移殖》的论文大胆建议,以人为方式把生存备受威胁的物种从原栖地“连根拔起”,送到新环境生活。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