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gt2008年第16期

历史中的细节

作者:李浅予




  1949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受苏联政府的委托致电周恩来外长:苏联政府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众所周知,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交的国家。但相信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苏联在挑选首任驻华大使时的一个有趣的细节。
  首任驻华大使无疑是个重要职位,当时很多官员都想担此重任。苏联方面也极为重视,为此召开紧急会议,可讨论了一上午,都无法确定最佳人选。午餐时,有人提议上道中国菜,当打开一个箱子后,看着箱子里那一个个“泥蛋子”,包括厨师在内的所有人都傻了眼:这是什么玩意儿,怎么吃啊?
  这时,尼古拉·瓦西里维奇·罗申走了过来,他二话不说,挽起袖子进了厨房,很快就把这些“泥蛋子”搞定。端上桌大家一看,呵,蛮漂亮的嘛,尝了尝,起初不太习惯,慢慢品味,感觉回味无穷,于是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直夸罗申是个中国通,连这么复杂的菜都会做,到中国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于是,罗申就成了首任驻华大使的不二人选。
  那几个“泥蛋子”其实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松花蛋,这对于曾在中国待过多年的罗申来说自然也不陌生。小小的“泥蛋子”竟助他登上了首任驻华大使的宝座,大概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吧。
  下面这个故事也同样耐人寻味。
  1979年1月,56岁的香港商人霍英东向广东省政府提议,由他出资1350万美元,广东省提供3631万美元贷款,在广州建一家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这是建国后第一家内地与香港合资的五星级酒店,当时政治气候尚不明朗,没有大的气魄与眼光,一般的商人是轻易不敢投资的。
  那么,霍英东为什么就有如此超前的眼光呢?据后来当上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霍英东回忆:“当时投资内地,就怕政策突变。那一年,首都机场出现了一幅体现少数民族节庆场面的壁画《泼水节——生命赞歌》,其中一个少女是裸体的,这在内地引起了很大一场争论。我每次到北京都要先看看这幅画还在不在,如果在,我的心就比较踏实。”
  从一幅画便能判断出未来的政策发展方向,这种气魄与眼光,真让人佩服。
  (张晓强摘自《现代青年(细节版)》2007年第12期)
  





首页-&gt2008年第16期

拼死吃河豚

作者:姜钦峰




  朋友是大酒店的高级厨师,因为厨艺高超,深受老总器重。去年,他被派到日本深造,专门学习烹饪河豚。
  “不食河豚,焉知鱼味,食了河豚百无味。”自古以来,河豚就是富商名流津津乐道的稀世美味。只不过,想要吃河豚,除了足够的财力之外,还必须有视死如归的胆量。河豚体内含有剧毒,只需0.5毫克河豚毒,就能置人于死地!拼死吃河豚,并非耸人听闻。
  正因为人命关天,世界各地都对河豚食品严加管制,国内有经营资格的也为数不多,而且条件极其苛刻。物以稀为贵,精明的酒店老总看到了商机,才不惜重金,把朋友派到日本学习深造。日本向来是河豚消费大国,其烹饪工艺和安全措施自然走在前列。
  到了日本之后,朋友才发现,原来日本人爱吃河豚,并非“不怕死”。在当地,每个河豚厨师都必须接受专门培训,时间至少一年,只有考试合格后,才能发给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烹制河豚时,其严格程度更是超乎想象:每个厨师都有特制的垃圾桶,带锁的,开始加工河豚时,先将锁打开,把内脏全部装进垃圾桶,再锁上。仅仅是加工去毒环节,至少要经过30道工序!
  朋友大开眼界,仿佛武林高手突然见到了稀世的武功秘笈,一下就着了迷,好胜心大起。他学得很用心,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每道工序都用心揣摩,严格要求,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朋友本来就是高级厨师,基本功扎实,加上刻苦用心,到了快结业的时候,他已经熟练掌握了烹制河豚的全套技术。
  考试异常严格,学员必须现场操作,主考官站在身旁全程监视,如发现学员操作错误,有权当场淘汰。朋友信心十足,游刃有余。整条河豚首先加工去毒,然后去皮去肉,鱼肉做成生鱼片;拆下的鱼头鱼骨,切好,放入油锅炸两遍,油温控制在170度,第一遍干炸,第二遍裹上面粉汁再炸。油锅嗞嗞作响,上下翻腾,如蛟龙戏水,香气四溢。未成曲调先有情,朋友技艺娴熟,每道工序都分毫不差,旁边的主考官不由得连连点头,暗自赞许。
  没多久,菜已做成。生鱼片薄如蝉翼,晶莹剔透,透过鱼片盘底的花纹清晰可辨;油炸鱼骨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状似虎纹,仍嗞嗞地向外冒出香气,活色生香。摆在主考官面前,仿佛两件精美的工艺品。朋友老老实实地站在旁边,像犯人正在等待法官最后的判决,心中不免有些惴惴。主考官尝遍天下美味,要过这关,绝非易事。
  却没想到,最后的评审环节,竟出乎意料地简单。主考官告诉他,只要你把自己做的河豚吃了,就算合格,当场发证。朋友夹起一片河豚生鱼片,刚要往嘴里送,刹那间犹豫了,拿着筷子的手悬在半空中,表情凝固,一动不动,仿佛一尊雕塑。两分钟后,他放弃了。
  回到国内,朋友辞职了。
  如不出意外,他本已是全市最有名的河豚厨师,前途无量,可惜,大好机遇擦肩而过。事后,朋友跟我谈起此事,依然沮丧万分,又忍不住抱怨:我做出来的河豚绝对安全,每一步都严格照章操作,主考官也都看见了,想不到他还要故意刁难我,凭什么就不相信我呢?我说,既然如此,那你当初为何不敢吃?朋友张口结舌。
  我没吃过河豚,关于河豚的吃法,多少还是有所耳闻。古往今来,都是主人或厨师当面先尝,然后客人才敢动筷子的。朋友显然误解了主考官,人家并非有意为难他,这本来就是行规。若要别人相信你,首先你要相信自己。
  (王丽娟摘自《中国青年》2008年第11期图/潘英丽)
  





首页-&gt2008年第16期

幸运只是第一步

作者:流年似水




  因为家境贫困,娄晓颖不得不辍学打工。第一次出远门,坐在从家乡赤峰到北京的火车上,她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到北京后,她加入了一个家政服务公司。经过培训成为一名正式的家政工。幸运的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著名主持人倪萍家做保姆。
  那时,倪萍已经怀孕4个多月,倪萍的妈妈交代给娄晓颖的任务是:每天做倪萍的贴身“保镖”照顾她,顺便帮着做点家务,千万不能让她有一点闪失!虽然受过专业培训,但毕竟娄晓颖还是个姑娘,既没有怀孕的亲身体会,又是第一次当保姆,雇主又是名人,娄晓颖心里很紧张。她自己花钱买来两本和怀孕有关的书籍看,孕妇的衣食住行,她都默默地牢记着。有些东西,倪萍喜欢吃,但对胎儿不好,娄晓颖仍然会阻拦。起初,倪萍有些生气,对娄晓颖发了脾气。而娄晓颖却说:“大姐,你虽然是我的雇主,但也是需要我照顾的人,我的工作就是要把你照顾好,如果看到你吃那些对你的孩子影响不好的东西我不阻止,就是我的失职。如果你觉得我这样做不对,你可以解雇我。”
  她的工作很快博得了倪萍全家人的赞赏。第二个月发工资时,为表示对娄晓颖的赞赏,倪萍特意多给了她500元钱,而娄晓颖却把那500元钱退还给倪萍。她对倪萍说:“谢谢你,但这500元钱我不要,我只是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不该要这奖励。”娄晓颖的这一举动让倪萍和家人对她这个乡下妹子心生敬意。
  倪萍的儿子虎子出生半年后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但医生说只能等到孩子3周岁的时候才能进行手术治疗,之前最好进行穴位按摩和针灸理疗。协和医院的专家叮嘱倪萍要每天三次为虎子进行穴位按摩和针灸理疗。倪萍和丈夫每天早出晚归,为孩子按摩和理疗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娄晓颖的身上。为了掌握按摩技法,娄晓颖让倪萍带着自己到协和医院向专家学了几次后,每天雷打不动地为虎子按摩。最难的是针灸理疗,为了能找准穴位,娄晓颖常常会先在自己身上试验,常常把自己扎得难以入睡。
  倪萍加盟了《美丽的大脚》剧组,这部电影在宁夏固原的农村拍摄。正因为有了娄晓颖对孩子的精心照顾,倪萍才放心去宁夏拍戏。倪萍凭借着在这部影片中出色的表演,获得当年“金鸡奖”的“影后”。当倪萍参加完金鸡奖的颁奖典礼回到家时,全家人为她开了个庆贺会。倪萍将一块蛋糕夹到娄晓颖碗里,高兴地说:“晓颖,你来我们家已经四年了,大姐已经把你当成自家人了。这次大姐能获奖,也有你的功劳,大姐很感激你。虎子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你的工作就轻松点了。有了时间,你就多学点文化和技术,将来你在北京有一技之长,也能有好的发展……”倪萍的话正中娄晓颖的心思。她心里早就想读书,圆自己没能圆的大学梦。
  做一天家务,晚上还要加班读书,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但娄晓颖坚持了下来。为了避免夜里读书打瞌睡,娄晓颖在困意来临时就用针扎自己的手腕。娄晓颖读书的刻苦深深地感动了倪萍。为了能让娄晓颖的成绩提高得更快,倪萍给研究生学历的表妹下了“命令”,让她每天下班后,专门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给娄晓颖补习英语和数学。倪萍还请求赵忠祥帮娄晓颖补习古文,赵忠祥专门买来了初中、高中的语文书和参考资料,每次至少给娄晓颖辅导两个小时。
  经过3年的刻苦努力,娄晓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开学那天,倪萍和丈夫开着车,带着孩子,高高兴兴地陪娄晓颖到学校报到,并为她交清了第一年一万多元的学杂费。2007年8月,娄晓颖顺利拿到了大专文凭。当倪萍得知北京协和医院财务处招聘出纳时,就带着娄晓颖前去应聘。通过笔试和面试,娄晓颖从多名竞争者中胜出,成为协和医院一名令人羡慕的白领。
  娄晓颖的命运改变了,有人说她幸运,幸运的是能到倪萍家当保姆。可有谁知道在娄晓颖到倪萍家之前,她家先后雇了3个女孩,但没一个人像娄晓颖一样自立自强的。如果说,命运的改变也需要运气的垂青,那幸运也仅仅是第一步,最终能改变命运的,还是那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司志政摘自《人生与伴侣》2008年6月上图/迟兴成)
  





首页-&gt2008年第16期

恺撒的圈套

作者:赵 玫




  这是Discovery探索频道播出的一段奇闻。
  公元前44年的3月15日,恺撒在元老院议事厅被政敌谋杀,他身中二十三剑倒在大厅中央庞培雕像的脚下,当场死去。两千年后,却有一位意大利探员站了出来,他决意推翻定论,重新调查,最终得出一份与历史截然不同的结论——恺撒的死不是谋杀,而是自杀。
  晚年的恺撒已不再生龙活虎,而是被癫痫症折磨得痛不欲生。他每天都心怀惴惴,惟恐当众犯病,而他的政敌也在觊觎着他的位置,并密谋反攻。
  只有当病痛和阴谋共同逼近恺撒的时候,这位伟大而智慧的古罗马英雄才能使他自杀的计划得以实施。当然恺撒所要的自杀不是普通的自杀,而是要把自杀导演成一场古罗马历史中名垂千古的谋杀。
  多么智慧,恺撒以他时时被癫痫症所困扰的混乱而又难以控制的思维,竟能谋划出一场如此完美绝妙的死亡。这是惟有大智慧和大痛苦的人才想得出来的一种空前绝后的死。
  所以在影片结尾时,那个意大利探员才会无限感慨地说:是的,元老们杀了恺撒,但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本来就是恺撒想要的死,那本来就是恺撒自己为自己精心安排的。
  恺撒要的是生前身后都永垂不朽。恺撒认为,一个人的生和一个人的死都非常重要,他痛恨那种没有了尊严的行将就木,他目睹了自己发病时的窘态,思维混乱时的疯狂,不再能控制自己时的绝望和悲哀。他知道晚年的癫痫症将会掠夺走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赫赫战功,一世英名。他不能就这样终其一生。与其这样没有尊严地活着,不如英雄地死去。所以他希望尽快结束这一切,结束生命,他想到了自杀。
  是的,他有病,他想自杀。但对一个英雄来说自杀又是懦夫的行为,甚至是对生命的否定和犯罪。于是他才想到了由别人来杀他。而由什么样的人来杀他才能保住并扩大他的尊严呢?那么只有敌人,他的那些不共戴天的政敌们。
  于是恺撒设计让自己死于非命,并死于敌人之手。他大概在谋划这个死亡计划的时候就已经预见了这个死亡的不朽。他为此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他要让那个由敌人来射杀他的计划缜密详尽,没有一丝破绽。然后他便坐享其成,惟愿他死亡的那一刻能尽早到来。
  可惜那些阴谋者(被史书确定为阴谋者的那些刺客),他们以为那是他们的密谋。却不知彼山会比此山高,更不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恺撒要找的刽子手,更不会知道自己的谋杀行为,正被伟大的恺撒所利用。
  于是这些满怀仇恨的密谋者们毫无防备地跳进了恺撒的圈套,他们已经中了恺撒的计却依然自鸣得意。他们无意中帮助恺撒结束了生命,又神不知鬼不觉地让恺撒变得更加伟大而崇高。他们不仅没有摆脱覆灭的厄运,还让自己身后背上了万世骂名,永劫不复。
  怎样的恺撒!怎样的死亡!
  大概惟有恺撒这样的伟人才能将自己的自杀导演成这场如此惊心动魄的谋杀。这是恺撒以自己的生命和病痛换取的,为此,他宁可让自己的身体承受23次的刺伤,宁可让自己的生命凋落在血泊中。
  想不到将历史颠倒过来的这个人,竟然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探员。
  我感慨于这位探员对历史较真儿的态度。显然他无限崇敬恺撒,也热衷于对古罗马历史的探究和阐释。为了得出这个大胆又能够自圆其说的结论,他带领我们来到了罗马所有恺撒曾活动过的地方。那些残垣断壁,破旧的祭坛,大剧院遗址,讲演台,以及可能曾经是恺撒官邸的那一片废墟……
  就这样我们跟随着探员的脚步,目睹他为我们慢慢揭开的两千年来一直被误读的历史面纱。是他还原了历史的原貌,让我们在那些被重新勾连起来的史实中看到了事件的真相。
  (海豚摘自《今晚报》2008年6月12日图/黄煜博)
  





首页-&gt2008年第16期

善于省钱的吝啬鬼

作者:史蒂文·兰兹伯格




  人们说吝啬鬼不宽厚,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还有谁能比把燃料和食物都无私地让给了别人,自己却在黑暗中摸索、餐盘吃得空空如也的人更宽厚呢?还有哪个邻居能像吝啬鬼心胸那般宽广呢?一个仆人都没雇,让他们都能腾出手去侍候别人。
  在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人比吝啬鬼更加慷慨大度了,他们本可以选择恣意挥霍资源,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吝啬和慈善之间的惟一区别就在于,慈善家所恩及的人们相对较少,而吝啬鬼却泽被四方。
  如果你建起了一栋房子,而你自己却没有买下一栋房子,那么世人就能多享受一栋房子带来的好处。如果你赚了1美元却没有花掉1美元,这个世界就会因为你而富裕了1美元,因为你原本可以消耗掉1美元的财富,但是你却省了下来。

Prev | Next
Pg.: 1 ...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