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到底是谁得到了你省下来的财富呢?那得看具体情况。如果你将1美元存入了银行,你对利率下调起到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可能别的家庭就能多贷款1美元,从而让自己的假期变得更加充实,或是把家庭装修得更加漂亮。如果你把1美元藏在床底下,那你就实实在在地降低了货币供应量,这样你也就让物价有所下浮,也许某个人在享用晚餐时买咖啡能省下1美元。金矿大王麦克唐纳(美国亿万富豪,热衷于金币收藏)也是一个类似的吝啬鬼,他在一个坛子里面放满了金币,来回摇滚着取乐。这样做也无妨呀,既降低了利率,又降低了物价。每一个吝啬鬼都让自己的邻居变得更加富足,其贡献丝毫不亚于贵族市长邀请众人享用的圣诞大餐。
  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原理:如果吝啬鬼吃得少一点,那么别人碗里的饭就多了一口。
  这也是经济学上的一条简单的规律:如果没有人愿意多吃那一口饭,那么势必会有价格或利率来进行调整,直到有人想吃那一口饭为止。
  要否定上述的经济规律几乎没有什么意义,要否定上述的数学原理就完全没有意义了。但是,当我第一次撰文为吝啬鬼辩护时,反对之声就不绝于耳。
  吝啬鬼让人感觉不爽吗?是的。但无论如何他确实把更多的财富留给了别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吝啬鬼自私吗?非也。吝啬鬼诚然是个守财奴,不过这和自私是有天壤之别的。所谓自私,是要多分得世上的一杯羹;所谓吝啬,是想自己饭碗里的食物越少越好。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自私的吝啬鬼。
  吝啬鬼没有善心吗?这很难说。所谓善心,就是自己少用一些财富,而把更多财富留给别人。吝啬鬼自己生活如此俭朴,已经到达为善者省钱的极致了。
  (归雁生摘自《中外书摘》2008年第4期图/李伟)
  





首页-&gt2008年第16期

假凤虚凰与卧薪尝胆

作者:从维熙




  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选择了月圆之夜,我陪他前往。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圆月下的圆明园,拍出来虽然好看,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虽然这比在圆月下拍摄要艰难许多,但最终他还是等到了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成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重新开动了摄影机。
  笔者所以要重温这段往事,实因重新修复圆明园与保留其历史原貌之争,既是建筑问题,又是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灵建筑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珍惜历史的完美,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面对历史残缺,并珍惜这种残缺,却始终是个没有解决好的大课题。本来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留下这个活标本的原貌,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发愤图强;但是偏偏有一些建筑学家与一些考古学者,难以割舍中华民族的“圆月情结”,慷慨激昂地反对保留历史残缺,倡导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以图恢复圆明园昔日的风华。这里,暂且不说“克隆”出来的圆明园其本身就是赝品,就是再现圆明园的全部辉煌,也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正好相反,它将让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
  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仅以德国科学严谨之风,与国人中假凤虚凰的心态作一个对比:在德国西部莱茵河和美茵河的汇合口,有个科布伦茨小城,这儿曾经耸立着威廉大帝的雕像。威廉大帝为何许人也?他是第一个将德意志统一成为一个国家的大帝,被德国人称为德意志之祖。人们为了缅怀他缔造了统一强大的德国,在科布伦茨铸成了一座高大的青铜雕像,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苏联从德国西部强渡莱茵河、围歼希特勒军团时,一发炮弹不偏不斜,正好落在这尊青铜雕像上,从此这位德意志之祖驰马张弓的肖像消失了。待我去这块圣地朝圣时正是深秋,那高高的墩台上,飘满了黄色的落叶和白色的鸟粪,让每个来这儿的游者,无不感到凄切和悲凉。这是例证之一。例证之二,在德国柏林最热闹的裤裆大街,昔日曾经耸立着一座著名的尖顶教堂,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时,那座教堂的顶部正好被炮火自上而下地劈去了一半,多少年过去了,那教堂也没有重建和修复,赤裸地站在繁华的大街上,向世界展示着它的历史沧桑。
  对此,我曾以中国人的心态,垂询过德国友人和德国民众,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必须精心地保存这些历史残缺,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
  倡导重建圆明园者惟一的理论依据是:要让后代人不忘我们曾经有过的辉煌。其实我们只需在圆明园遗址上,设计出一个昔日圆明园的三维图像,让来圆明园遗址觅故的国人,既能看到它的过去,又能看到它的今天——这种霄壤的差别感,不是更有益于后人对历史的认知,更有益于增加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愫吗?
  怪中之怪,就是今天又杀出一个新的造物主来。江南有个横店集团,他们要拿出二百亿,在并非圆明园遗址的横店,再克隆出另一个圆明园来。其理由不外是说要把国粹发扬光大。当然,这只是他们的精神独白,其内核怕是与金钱融合为一了。如此这般的病态心理,与当今世界的科学思维,距离究竟有多远?世界上恐怕还找不到一种量器,能丈量出这种距离!笔者要问的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到底哪个更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哪个更富有时代的前瞻性?哪个更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话题再回到前文。拿德国而论,以它今天的经济实力,不要说再建起一座威廉大帝的青铜雕像,就是在科布伦茨再竖起百尊威廉大帝的金像,也是易如反掌。但是他们知道遮盖民族的耻辱是万万不能做的事情,因此那儿只留下了昔日威廉大帝雕塑下的墩台。难道我们这个近百年来不断被列强肢解和侵略的民族,就能用各种美丽的口号,遮蔽昔日被列强凌辱之丑,重新修建圆明园(实质为“克隆”),来淡化被世界列强瓜分的国耻?
  中国有几句古话,似乎可以拿来当做此文的结论:假凤虚凰者误国!卧薪尝胆者兴邦!
  (白狼摘自《团结报》2008年3月27日图/辛刚)
  





首页-&gt2008年第16期

次道德

作者:常 侠




  现在有人提出“次道德”这个概念。
  何为次道德?比如医院宰人,人们把宰人狠的叫不道德,把宰人轻的叫次道德;小偷偷了人的包,把包里的钱掏干净,把证件归还,小偷就成了次道德者。官场不以德能勤绩提拔干部,而是买官卖官、行贿受贿,一个官收了人家的钱为人家办事,就是“讲道德”,收了人家的钱不给人家办事就是不道德。这些实际上是现代人对道德标准和要求低价处理,暴露的是不道德的现象和行为更严峻了。
  我们当地曾发生过一件不曾登报的新闻,一位中学生在放学的路上被人劫持到玉米地里偷了肾,然后在这个中学生的衣兜里放了一万元钱。比如这个偷肾的人,他也做了次道德行为,但不能掩其兽心。小偷虽然做了送还证件的工作,但他是在行窃。贪官虽然收了钱为人办了事,但他破坏了制度、法规和公平。
  关于道德文化,中国的古书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讲道德的,一类是不讲道德讲勾心斗角的。讲道德的针对百姓群体,讲勾心斗角的针对官僚机构。影响之深,有人卖矛又卖盾,闹出了笑话,这个笑话就是无法用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中国文化就有这个胆量,不怕互相矛盾。互相矛盾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使道德说教没有成果,以至降格为次道德。圣人苦口婆心讲道德,大成本,小效益,非圣人讲“厚黑学”,小成本,大效益,易普及。实际上是讲“厚黑学”的人发现了问题。
  次道德表面上看好像还有一点道德,或者说道德还没有完全泯灭。人们希望从死灰里发现火星,说明我们需要这么一个概念和称谓。岂不知,这正是对道德一定程度的失望。
  (金胡杨摘自《今晚报》2008年6月3日)
  





首页-&gt2008年第16期

十年

作者:青青李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编年史。对于她来说,1997年是她人生的转折点。
  那一年,她20岁,在东北老家一所乡镇中学教书。她是独生女,家就在这镇子上,父母办了个养猪场,年收入10多万元,家境很宽裕。她谈了个男朋友,是自己的同事,计划到年底就结婚。过上一两年,她怀里就会有一个娃娃。如果没有意外,她的一生会这样过去,像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一样,也许有点庸常、琐碎、平淡,却也不失世俗的幸福。
  我所说的意外是这一年学校扩建,要占用她家的养猪场。她父亲读过一点书,在当地算个知识分子,骨子里对教育是很尊重的,建校修路是行善积德的事,让搬迁就搬迁呗,大不了受点麻烦,损失点钱。可是,整个养猪场价值20多万,校方却只肯拿出5万元补偿款,这当然令人难以接受。
  按照规划图,养猪场位于学校操场的位置。见协商未果,校方便不再沟通,径自开始主体工程建设。很快,养猪场南边建起了一幢教学楼,养猪场从此终日不见阳光。西边建了个锅炉房,巨大的轰鸣声日夜不停。那些可怜的猪们,很快出现惊悸、躁动、拒食等症状,几头怀崽的母猪也相继流产。大概计算一下,损失在10万元左右。
  显然,校方是想以此逼她家主动搬迁。她父亲却一纸诉讼,把校方送上了被告席。
  我们无法猜测其中有着怎样的黑幕或是博弈,无法断定究竟是权力还是道德左右了法律,只能知道结局:她和父亲以为十拿九稳可以打赢的官司,竟然被判败诉。她父亲毫不犹豫地选择上诉,再次败诉。
  几乎没有过多考虑,她推迟了婚期,离开了学校,从此陷入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漫长官司之中。上诉,败诉,再上诉,再败诉,再上诉……其间她自学了法律,拿到了本科学位,以法律作衡量,她更坚信自己的官司会赢。校方因为理亏或是不胜其烦,曾托人表达过庭外和解的意思,愿意包赔一切损失,只希望她不要再上诉了,但她断然拒绝。她像执拗的秋菊一样,要的是一个说法,而不是简单的赔偿。
  十年过去了。这十年她打了许多次官司,结局却都是一样的。像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她一次次地推巨石上山,巨石却一次次地滚落下来。只是,西西弗斯是别无选择,她却是决不放弃。
  在打官司的同时,她也要挣钱吃饭,需要交律师费等各种费用。所以,她需要工作。她选择职业的标准,也是想对自己打赢官司有帮助。比如在某大学当图书管理员(为了方便自学法律),在某报当记者,在某法律出版社当编辑……
  她至今单身。当年的男友,已经先为人夫,后为人父。她没有怨恨,只是在他决定另择良人时,回了一趟老家,把自己的处子之身交给了他。那夜,等了她8年的男人失声痛哭,她却没有一滴眼泪。
  2007年的最后一个月,她接到判决书,官司又输了。
  她默默地坐了一个下午,然后决定再次上诉。
  (冯国伟摘自《今晚报》2008年5月23日图/毛丽娜)
  





首页-&gt2008年第16期

没有眼泪的孩子

作者:金惠子




  我们一行人走下小型飞机,这里距离救济站还有40分钟的车程。这么远的路,饥民们却都步行前往救济站,就是为了得到一碗营养粥。不过,还有更多的孩子连来这里的力气都没有。
  所谓的救济站就是个周围竖起四根柱子,上面搭了个帐篷的简易设施。为了遮挡毒辣的阳光,也只能这样做了。木柴在燃烧,煮粥的大锅前有很多人排队等待着,其中大部分都是小孩子。孩子们的四肢细如鸟足,肚子却全都胀鼓鼓的。走了这么远的路,孩子们好像都虚脱了,一个个面无表情。
  我感觉身后有人用手指戳了我一下,回头一看,有个裹着头巾的女孩正指着自己的嘴巴。我近身一看,发现她的口腔都腐烂了,散发出刺鼻的臭味。即使眼前摆放着山珍海味,这个女孩也难以下咽了。都这个样子了,她还是来到了救济站。听说这也是营养不良引发的症状之一。
  救济站旁边撑了个小小的帐篷,里面是免费医疗的地方。那里也有很多抱着孩子的妈妈列队等候。医生们用布巾包起孩子,钩在大杆秤上称体重,然后在孩子们的脖子上挂一块写有“营养不良”字样的牌子。
  一个抱着孩子打针的妈妈和我目光相遇,却又慌忙把目光转向别处。孩子骨瘦如柴,注射用的针管几乎比他的胳膊还粗。针头插进肌肉,孩子竟没有发出一丝哭声。妈妈在旁边看着,眼里含着盈盈欲滴的泪珠。我宁愿看到孩子“哇哇”地放声哭喊,那也比眼前的场景会让我心里好受些!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鼻子又发酸了。直到最后,孩子也没有哭,因为他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一旁的妈妈也不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只是抚摸着孩子的头,把位置让给排在后面的人。
  那天,我负责给孩子们盛粥。我很想多给他们分几勺,然而后面还有太多的孩子在等候。我盛粥时,因为不小心烫了手,感觉好疼啊……然而这里多的是嘴里腐烂吃不下东西的女孩,腿肿得犹如大象腿的人,在他们的痛苦面前,我却因为被热粥烫着了手而大惊小怪。我不由得为自己的脆弱而感到内疚和惭愧。
  有个看上去只有6岁左右的男孩子背着两岁左右的妹妹也在排队等粥。妹妹的身上很脏,脸蛋却很漂亮,所以我猜测她是女孩。她生怕自己从哥哥的背上掉下来,瘦巴巴的小手紧紧地抓住哥哥瘦骨嶙峋的肩膀。他们的父母都死于这场内战,他们的未来又该怎么办呢?
  还有个男孩用手舀粥,吃完以后,呆呆地盯着我看。他的眼神是那么惹人怜惜,我把他搂在怀里,孩子很自然地把手放在我的胸前,就像躺在妈妈的怀抱里。我抱了一个多小时,但因为孩子太瘦了,我抱了那么久,胳膊也没觉得累,这更让我难过。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可怜的孩子啊,你太瘦了,放在地上都不会留下脚印,你只剩下灵魂了。
  可是我又不能这样抱着他一辈子。这个瘦弱的孩子,仿佛躺在妈妈的怀抱里,然而我必须放下他了,因为索马里根本就没有我们过夜的地方,早晨载我们来到这里的小型飞机已经在等候我们了,我们就要飞往肯尼亚了。我把孩子放到地上,他仍然在后面跌跌撞撞地跟着我。直到现在,我还难以忘记那个孩子瘦小的身影。
  我不明白,上帝为什么要创造非洲。既然他对非洲的悲剧视而不见,当初又为什么要创造它呢?
  坐在小型飞机里,我们以三明治和水充当迟到的午餐。早晨只喝了一杯水,我早已饥肠辘辘。只不过一天没吃东西,就感觉如此饥饿,我再次对自己的脆弱感到羞愧。
  我在心里对这里的孩子说:“孩子们,你们一定要活下去。我已经将你们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了。等我回到我的国家,我会把你们的情况如实告诉人们。我们国家的人民都很善良。中秋节或者别的节日,我在去孤儿院之前,都会到首尔南大门市场买衣服,卖衣服的人们每次都给我多出几倍的衣服。我们国家有那么多富有爱心的人,他们肯定会帮助你们。而且,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着你们。孩子们,一定要坚持住,千万不要死啊。”
  (史顺利摘自《雨啊,请你到非洲》中国三峡出版社图/迟兴成)

Prev | Next
Pg.: 1 ...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