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说:“明年我去杭州读书好不好?听说江南有杨柳有桃花有燕子有金鱼,我们沿着西湖慢慢走,从白堤走到苏堤,然后去雷峰塔下看看白娘子,在断桥上唱有缘千里来相会。其实佳妮说得不对,应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
她笑意吟吟地转过头,却看见迟北邻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她。
多少日子盖的罗马,却被谁一夜拆了城墙
隔年,轻舟没有考上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却在3月的时候签了杭州的公司实习。自己安顿好了之后她给迟北邻打电话说:“我请你吃饭,庆祝一下。”
迟北邻在杭州海关做公务员,他在电话里说:“我有些忙,要不算了吧。”夏轻舟就在电话那头固执地不说话,也不肯挂电话。到了最后他拗不过说:“好吧,不过我来请你好了。”
约在最有名的天下第一楼,迟北邻出现的时候不是一个人,后面站着清淡的沈庄夕。迟北邻很绅士地彼此介绍,这是我师妹夏轻舟,这是沈庄夕。轻舟前面的定语是师妹,而沈庄夕是未知,她难过了一个瞬间,又打起精神来安慰自己。末了迟北邻结账和两个女生并肩走出了饭馆,他转头对轻舟说,你自己会坐车吧,我就不送你了?句子用的是疑问的语气,可是表情却是放心的不在乎,轻舟心里打战,可脸上还是笑着说:“没事呀,我会走的,再见哦。”
轻舟看着迟北邻和沈庄夕一前一后的背影给佳妮打了一个电话,佳妮说:“算了,轻舟,迟北邻不适合你的,你不是他喜欢的类型。”轻舟咬了咬牙不吱声,可是,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他在我的心里那么久了。
为什么,迟北邻,现在我这么难过,我却还是想笑呢?夏轻舟站在宿舍楼的门口,觉得心里的城墙,哗啦啦地轰塌了。
喜欢你和谢谢你
轻舟不是那么懂得变通的人,只要迟北邻自己没有说,她就装作不相信。9月的时候轻舟给迟北邻打电话,她说:“我们去逛西湖吧,听说最近有游园会。”这次迟北邻竟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笑嘻嘻地说要他照相,他别扭地拿过相机,迅速地按下了快门,他说,不好意思啊,是逆光照的,所以看不清你的表情。轻舟看见显示屏上自己灰乎乎阴影一般的脸,有点儿忍不住想说些什么了。
她突然说:“迟北邻,我喜欢你。”
旁边的迟北邻有点愣住,随即恢复了表情,他说:“谢谢你,谢谢啊。”
多么吝啬的三个字,谢谢你,便撇清了为你付出的那些所有曾经。
迟北邻在这天对夏轻舟说:“我要结婚了。”
如何才能拂袖而去,终至不可回头
夏轻舟辞去了杭州的工作,回学校读研。她找佳妮一起喝酒。她们在学校门口的烧烤摊上,夏轻舟第一次喝高了。她扯着嗓子对佳妮喊:“我多想跟迟北邻说遇见你最美好,佳妮你说迟北邻他为什么不喜欢笑呢?他为什么不喜欢我呢?”
佳妮仰头也干了一杯,红了眼睛。她想有些事情弄错了就让它消散在风里吧。比方说迟北邻笑着对佳妮说“我很喜欢你”;比方说他因为迁怒佳妮的拒绝而在一瞬间变得深沉的表情;比方说他落魄地把佳妮还给他的书在食堂门口卖掉;比方说那年离校时在学校门口的欲言又止。
爱情的歇斯底里,在于我们只能看见自己愿意看见的东西,固执、盲目、只相信自己,看不清真相。
这层层的迷障,也许就是爱情。可是,你爱的那个人怎么看得清呢?他只有自己的目光。
(心可摘自《女友·校园版》2008年第8期图/连国庆)
首页->2008年第16期
不见
作者:陈 毓
她死在风华绝代的年纪——她成了回忆者心上的一朵花。每次一回眸,尽是生动。
没有比李夫人更自恋的女人了。如果风会说话雨会说话,那从她耳边吹过的风,自她腮边飘过的雨,都会坚持这么说,这是一个顶顶自恋的女人。
这点,她的哥哥,那个著名的音乐家李延年就看得很清楚。他用他的歌给她画像:“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歌声婉转清凉,余音袅袅,有无限的美与惆怅。那一刻,音乐家也深悟了音乐的美即在于永恒的难以企及,在于青春和美消失后的无尽惆怅。
凡人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他想。但即便是凡人,也有去为命运挣扎、尽力的必要。他要为她这个不该是凡人却脚踩泥泞的妹妹尽自己的力。因为他爱她、依恋她。他常常陷入冥想,觉得自己才是这世间惟一珍爱她、了解她的男人。这样想的时候他有点伤感,因为他是她的哥哥,她是他的小妹。他经常眼睛看着别处,心却在她那里,他的深情无法言说。他只能在他的歌里唱,他像是要用歌声安慰歌中人,但他其实只安慰了自己。他用婉转悠长的调子把一个个喧腾又寂静的春天夜晚送走,虽然他的歌,恰像春天旷野上的长风,使被吹拂的人心里起了涟漪。当然,他不枉是优秀的音乐家,是颇得武帝欢心的宫廷乐师李延年,他的歌,感动听者是经常的事情。
现在,他要把这歌中人唱给那个该听到的人听到。他要当她的脚,他要她的路向高处延伸。
那时,汉武帝的后宫佳丽多达一万八千人,但自从王夫人死后,却没有谁能得到武帝专宠。李延年觉得自己深藏的心思到了豁然开朗的时候。
一天,武帝在宫中举办家庭酒会,招李延年侍宴。等到酒酣,时机恰好,李延年起身,说要给皇上献上自己新作的一首歌,说罢起舞,边舞边唱。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招纳美女无数,却不料还有更优异的遗失民间?比如这歌里所唱的绝世女子。当时心里半是好奇半是怀疑,不禁叹息说:“世间哪有你歌唱的佳人!哄朕不成?”在座的平阳公主揣摩到李延年的用心,粲然一笑说,这样的女子她倒是见过的,跟歌里唱得不差上下。武帝急问人在哪里?平阳公主说,即是李乐师的妹妹。武帝更加好奇,恨不得即刻宣进宫来一见。
第二天,李延年的妹妹就进宫了。一见之下,武帝只说了四个字:妙丽无双,便欣然纳为妃子,号李夫人。
由此,后宫只宠李夫人,宫中无人不艳羡嫉妒的。一天,武帝去李夫人房中,忽然头痒,就用李夫人的玉簪搔头。这事传出,后宫人人仿效李夫人,在发间插一把玉簪,使得长安玉价顿时高涨。
不料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李夫人的后宫幸福生活只过了几年,就染病在身,无药可治,直至病入膏肓。
武帝问医医无术,问天天不语,心疼难耐,每天必要亲自去看她才觉稍安。开始李夫人见武帝来,还能哀哀切切,诉说恩情。往后武帝再来,李夫人决然以被覆面,不见武帝了,任谁劝说也没用。侍女不懂,武帝更不懂,俯下身来,轻言劝道:拒不相见,朕心难忍!李夫人说:久卧病,容已销,不可再见,愿记从前。武帝费尽口舌,终究不能见,心里万般惆怅。
李夫人到后来知道自己活不成了,干脆令宫女把寝宫里所有的镜子都搬走,让所有能照见人影的东西都远离自己,只求速死。她求死心切,似乎只有被埋进黄土,那颗空悬的心才能放下。李夫人最后给武帝的留言就是,妾死后,恳请陛下万不可见妾遗容,这样,妾在另一世界才能不自贱、不惭愧,惟有感激。
武帝听了李夫人的遗言,唏嘘掩泣,悲痛不已。
武帝用皇后礼安葬了李夫人,命画师将她生前的美好形象画下来,挂在甘泉宫里时时怀念。
只有音乐不死,随李延年的歌声在时光里吟唱,年复一年。
有一天,李延年唱到“绝世而独立”那句时忽然咽住,他忽发奇想,若是他美丽的妹妹能活到老,她能容忍自己松弛的皮肤和脸上的皱纹吗?
他叹了口气,长长地叹了口气。
(周波摘自《天池小小说》2008年第3期)
首页->2008年第16期
纸条做成的炮弹
作者:侯发山
1938年的初夏,法国青年施罗克利用假期到德国旅行。他在旅途中认识了德国姑娘娜娜,娜娜温柔善良,热情大方。两个人一见钟情。
施罗克说等他学业结束,就来接娜娜去巴黎,让她见识埃菲尔铁塔的雄姿,领略香榭丽舍大道的风情,感受巴黎圣母院的神秘……娜娜幸福地依偎在施罗克的怀里,脸上洋溢着新娘般的灿烂。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们的梦粉碎了。施罗克不得不吻别心爱的娜娜姑娘,匆匆返回了法国。从此,两个人天各一方,失去了音讯。
巴黎沦陷后,施罗克作为一名热血青年自愿加入了同盟军,成为一名战斗机驾驶员。他把对娜娜的思念转化为对法西斯的仇恨。每到夜晚,听到前沿阵地上炮弹的呼啸,看到爆炸的火焰照亮天空,他的心就紧紧的,担心娜娜是否被卷入了战争,她的正常生活秩序是否被打乱,甚至想到她是否加入了法西斯侵略者的队伍……他不敢想象,但又不能不去想:如果娜娜被强征入伍去当慰安妇或是护士,她肯定会痛苦不堪度日如年的;假如她不助纣为虐,希特勒的追随者会放过她吗?施罗克在祈祷着反法西斯盟军收复失地打败德国的同时,又害怕娜娜受到无辜的伤害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美法盟军发起的“龙骑兵”战役出动了近5000架飞机,其中就有施罗克驾驶的飞机。施罗克驾驶的飞机在低空盘旋着,巡视着攻击的目标。德军的高射炮似乎发现了他驾驶的这架飞机,“嗖嗖嗖”地发射着炮弹。猛然,一枚炮弹从侧面飞来,准确无误地射到了他的飞机上。然而,出乎他的意料,飞机只是剧烈地摇摆了几下,并没有意外发生。他大喜过望,心想既然这条命是捡回来的,还有什么可怕的?于是,他驾驶着飞机又冲进了敌占区。突然,他发现了德军的一个重要军事目标——那是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控制的一座大型兵工厂!飞机俯冲下去,他瞄准目标,随着抛下的炸弹,一声尖利的直刺天空的声音过后,引发了兵工厂内弹药库里的炮弹,接二连三的爆炸撼天动地,地面成了红色火海。回到营地后,令战友们惊讶的是,一枚德军的炮弹钻进了施罗克飞机的油箱里,居然没有爆炸!机械师小心翼翼地从油箱里取出炮弹,拆开弹体,发现弹壳里根本没有炸药!里面有一张用德语写的小纸条:
我痛恨战争,但我能做的仅此而已!
在场的人都哑巴似的沉默不语,脸上充满了对这位反法西斯者的无限敬意。施罗克随意地翻转了一下纸条,突然发现在纸条的背面也有一行字:
亲爱的施罗克,你在哪里?
想你的娜娜
施罗克的大脑瞬间成了被删除过的存储器,一片空白。当他大脑里的内容恢复后,他的脸扭曲着笑了笑,喃喃自语地重复着几个不连贯的词:炮弹,娜娜,兵工厂,轰炸……
后来,盟军在战场上又发现了十几枚同样没有炸药、有着一样内容的纸条的炮弹。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施罗克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一直到死都还是疯疯傻傻的。当然施罗克也不可能知道,在他轰炸那个兵工厂之前,娜娜的反法西斯行为就已被察觉,并因而罹难。
(白狼摘自《当代人》图/黄煜博)
首页->2008年第16期
盘旋于绝境之上的不屈精神
作者:查一路
弗洛伊德·柯林斯这个名字,给予我的是深深的震撼。夜阑人静,思绪久久难平。我是从《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名篇》中读到这个人和他的故事的。
时光回到1925年1月,一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洞穴探险者在探险时遭遇不幸,这位美国阿肯色州山地青年的遭遇,引起了全体美国人的关注。1月29日,当他在父亲的农场为寻找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不能自救。
在那个名叫“沙洞”的大洞穴中,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腿,动弹不得。人们想办法施以援手,还是不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在人们难以想象的疼痛和折磨中,柯林斯整整坚持了十九天。他勇敢的心和顽强的意志,在同情者的心里,打下了无法泯灭的烙印。
十九天的时间,一分一秒对柯林斯来说都是煎熬。在没有一线光亮的洞穴里,无边的黑暗浸满人的意识,柯林斯的腿上覆压着巨石,仅可容身的小穴如同绳索捆绑着他,他全身无法动弹,能动弹的只有他的思维。孤独、绝望、疼痛、无助,很容易将一个人的精神击垮。
正当美国人想尽一切办法,营救这位不幸的落难者时,一名叫米勒的记者五次深入洞穴,并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自己亲眼目睹的一切,为人们记录下了这位落难者在生死面前如何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及其内心痛苦与顽强的挣扎。
地面上每一寸地方都是水,每前行一步,都不得不像蛇一样地蠕动。当记者米勒试图挤进柯林斯受困的小洞,“疼——太疼了!”柯林斯恳求米勒放弃这样的努力,柯林斯躺着,向左侧斜着,以致他的左脸颊触到了地面,两只胳膊牢牢地卡在他身边石头的缝隙里,像一位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者,这样的姿势,他不得不保持十九天。
他的脸上盖着一块油布,记者米勒试图把它揭开。“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米勒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顶部的岩面上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最初的几个小时,柯林斯并不介意,可是,随后持续不断的水滴几乎让他疯狂起来。后来他的弟弟给他带来一块油布。此情此景,让人想起旧时的水牢,再坚强的人,也会不寒而栗。而柯林斯,坚持了十九天。
一次次的营救失败,终于有一次,柯林斯面对着米勒——这位身高只有1.57米、体重仅54公斤的好心记者,真诚并非调侃地开起了玩笑:“喂,伙计,你最好出去暖和暖和。不要回来了,你这么瘦小,我相信你是不能把我弄出去的。”此刻,最需要帮助的人,依然乐观,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人,关心眼前来帮助他的瘦小记者。
柯林斯没有任何额外要求,但他郑重地要求在他的头顶放置一盏灯。灯光如豆,可是,微弱的光,在这位地下探险者的心里,成为永存希望的火种,成为挑战黑暗环境和冷酷陷阱的象征。无论身处怎样的绝境,勇敢的心,永不输给貌似强大的灾难。十九天后,柯林斯离去,这盏灯仍然亮着……
柯林斯离去了,美国一位叫詹金斯的传教士为柯林斯作了一首缅怀的歌——《弗洛伊德·柯林斯之死》,歌词唱道:“我们都知道的一个家伙/有着白皙英俊的脸庞/真诚而勇敢的心肠/他的身躯正在沉睡/沉睡在那个荒凉的沙洞里。”听歌者无不落泪。
置身绝地,是对精神强度与韧性最好的考验,在困厄面前,如何保持人的尊严?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个问题。当我们面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柯林斯的不屈灵魂来到我们身边,在生命的琴弦上弹奏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些哭泣的人们。
(炎凉摘自《南方》2008年第4期图/贾雄虎)
首页->2008年第16期
鬣狗托卡的抉择
作者:陈 俊
东非马赛马拉大草原有超过10万头的斑点鬣狗,而托卡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因为它是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在鬣狗这个种族里,是几率很高的事儿,超过1%的鬣狗,在成年前都同时具备雌雄两种性征,最终决定它们性别的,取决于它们的第一次交配——若在初夜占据主动,那么它便会失去雌性特征,变成公鬣狗;若是初夜选择了被动,则此生都会以母鬣狗的身份生活下去——一旦落笔再不能更改!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