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美丽的觉悟,但是,为什么这种觉悟竟来得这么迟呢?
  现在,年届耳顺的这位朋友,常常牵着他小孙子的手,到附近的公园去散步。
  看到蜘蛛网,便和孙子一起蹲下来,细细地看。看蜘蛛如何利用肛门尖端的突起处分泌黏液,再看黏液渐渐地在空气中凝成细丝。
  当蜘蛛把网织好之后,他便会对他亲爱的孙子说道:“宝贝,记得,永远,永远不要把蜘蛛网捣坏,因为你摧毁的,不是蜘蛛的一张网,而是蜘蛛的一个家。”
  把一份温柔提早放进孩子的心,当他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时,便不会忘记,时时停下脚步,关心别人的伤痛。
  (肖进摘自《联合早报》2008年6月18日图/彭长征)
  





首页-&gt2008年第16期

爱是有条件的

作者:张小娴




  不要说你无条件地爱一个人,爱,总是有条件的。
  你可以什么也不要,但是你要他爱你,这难道不是条件吗?
  父母爱子女,也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他们必须是他的儿女,如果是别人的儿女,他不会爱他们,不会用生命保护他们。
  女孩说:“我的确是无条件地爱他,我甚至不需要他爱我。”是的,即使他不爱她,她还是愿意守候在他身边一辈子,她爱他的才华。如果他没有才华,她还会那样义无反顾地爱他吗?不会了。她的爱,还是有条件的。
  女人可以爱一个顶没用的男人,他没才华,没出息。女人说:“这还不算无条件吗?”但她要他承诺永远和她在一起,要他承诺改正缺点。要一个男人付出承诺,这不是条件又是什么?
  男人说:“我就是爱她这个人。”如果她不是长得不难看,如果她不是那么聪明,不是有他喜欢的性格,他还会爱她吗?她必须符合他的条件才会被爱。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有条件地爱着,也是有条件地爱着别人。不必心灰意冷。既然知道世上没有无条件的爱,你应该努力使自己更具备条件去被爱,同时也该学习忘记一些条件去爱一个人。
  (冯国伟摘自《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08年第5期图/傅树清)
  





首页-&gt2008年第16期

你的对应树

作者:刘心武




  一位白手起家的实业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亲近一株板根如墙气根蓊翳的巨榕。我看过他从各种角度拍回来的巨榕照片,问过他:你是否以它励志,或展望自己的企业?他坦言有那样的心思,但不是全部,他说观望抚摩那株巨榕时,意识的核心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我告诉他,那是因为他和那株巨榕之间,有一种生命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中国姑娘棠棠在法国巴黎留学,那里丰富的艺术宝藏令她陶醉,而孤独感也如影随形。有一天她在巴黎左岸卢森堡公园里发现了一株中国海棠树,兴奋至极。后来她多次搜遍整个卢森堡公园,确证那里面只有那么一株海棠树。于是她觉得自己和那株海棠树之间有一种互相慰藉的对应关系。她画了很多幅那株海棠树的写生画,把它一年四季阴晴雨雪的表情都记录下来,她将其中一幅雪中枯枝的油画送给我时说:这是我去年冬天在卢森堡公园的留影。
  一位少年时代从南国迁移到北京的人士,他的名字里有一个“蕉”字,现在垂垂老矣,行动要靠轮椅。近年来每到夏天,他总要年轻人推着他到恭王府花园去“望蕉”。他那南国的故乡,处处是蕉林,芭蕉是最常见的庭院植物,窗外蕉叶碧绿,室内蕉香氤氲,“芭蕉叶上诗”我原以为只是一种浪漫想象,他却告诉我小时以蕉叶代纸练习作诗填词,是最常态的事。但是北京却几乎找不到地生蕉,虽有玻璃大暖棚里的热带蕉,他却坚持认为那不足观,他之所以要夏日去恭王府花园,就是因为他知道那花园西花厅外的庭院里,有地生的大芭蕉,那也许确实是整个北京惟一的露天地生蕉。几年前我还随他去看过,确是北国一大奇观。据了解,北京的冬天露天地生芭蕉是绝对无法耐受严寒的,因此,恭王府的那株大芭蕉,每年要定时连根移进温室,再择时回栽到庭院中。我帮着推轮椅,和那位长我16岁的蕉兄围着地生蕉转着圈欣赏不够,他会随口吟出古人咏蕉的一些词句,还提出一些有关曹雪芹笔下大观园的问题跟我讨论:为什么怡红院要设计成蕉棠两植呀?贾元春为什么见不得“红香绿玉”的措辞呀?……这位老先生与芭蕉的对应关系里,除了“同名相怜”,还蕴涵着许多的文化因素呢!
  我在北京地坛附近住了20年,地坛不消说是我的常往之处,地坛里有我的对应树,那是16年前一个傍晚,夕阳余晖斜筛过古老的柏树林,我忽然觉得有一株柏树特别地入眼亲切,那不是一株古柏,是古柏林中补种的一株相对细瘦的柏树,当然它也不是很年轻了,它周围的那些古柏都有好几百岁了,它的树龄大概在50年左右。一刹那间,我觉得自己和那株补种的柏树之间发生了一种灵魂间的默然互动。晚风徐来,它的枝叶微微摇晃,使它的谦卑更加显著。啊,它那种真诚而质朴的谦卑,感染着我,作为宇宙中的一个生命,感恩之心,谦卑之思,是最不能缺失的啊。那以后,我常常去拜望自己的那棵对应树,我把它称作“补柏”,望着它,我就意识到,自己的生存也只不过是一种“缺位补充”,是幸运,也因此有一种责任,感谢时代,感谢机遇,同时也必须提醒自己保持谦卑,在领受造物赐予的大欢喜时,还应总充溢着一种由己及人的大悲悯。
  现在公园和绿地的某些树都有人认养;有的墓园以树代墓,人们认购某棵树,去世后就把自己骨灰埋在树下;还有的父母为新生儿栽下一棵树,发愿以后每年带着孩子来看望那棵树。但我以为,人最好还是有一棵只有自己心知肚明、大体属于隐私的对应树。你有没有这样一棵树呢?
  (林纪平摘自《新民晚报》2008年6月24日图/连国庆)
  





首页-&gt2008年第16期

中国心

作者:蔡 成




  再远的路都有一个终点。
  认识一个广东高要人,姓章,三个儿子分别叫长江、黄河、珠江。拿江河取名的不少,如范长江、潘长江,都是不小的腕儿,但同出一门,一口气将中国三大水系一网打尽,摆起一统江湖之势,这就少见了。我笑老章:“难怪你们家财源滚滚啊,别人种菜种果严重缺水,你们家却从无此忧……”
  老章虽说是广东高要人,却早已移民澳大利亚,在悉尼拥有自己的农场,全家上下全是菜农。老章笑,略显尴尬,说:“三个孩子的名,全是他爷爷取的呢。”
  我的女儿,2006年11月生于悉尼,我给她取名蔡朵行之。注册出生资料时,注册官一再拼读:“DuoxingzhiCai,DuoxingzhiCai(西方人习惯名在前,姓在后)。”
  他不明白,为何不入乡随俗取个简简单单、人尽皆知的英文名,如海伦、玛丽之类。其实,女儿的英文名也取了一个,Is?鄄abelle,权当乳名使用,原意为高贵、美丽,受到上帝的关照。但正式进入法律文件的女儿的名字,我坚决要求采用中国式的名字。
  注册官终于办好了女儿的出生证明文书,指着名字问:“这是啥意思?”
  我有点得意了:“朵,寓意我的女儿像花骨朵儿一样美丽;行之,得名于一句佛语,惟有不停地走才能回家。我们万里迢迢从中国来到澳洲,但我希望她长大后不管走多远,最后都要回到中国。另外,中国有句老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希望她长大后牢记……”
  说了等于白说,注册官满脸疑惑地看着我。
  在澳大利亚,仅新威尔士一个省,2007年的新生儿注册名为杰克的男孩就超过700个,注册伊莎贝拉的女孩则有近600人——外国人好像太不把取名当回事了,在商场里喊一声“汤姆”,会有十几个人同时回头。
  注册官每天办理各式文书,按说见多识广了,可他未必真正弄明白了,世上有这么一种人,哪怕他们移民到喜马拉雅山的山尖上或者被扔到斯堪的那维亚海沟沟底,他们也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对待自己的名字,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在这日常使用的符号里,留住自己的“根”。他们用这种美丽的方式来提醒自己和告诫后代——我们来自何方,我们的心在何方。
  (强子摘自《东西南北》2008年第6期图/毛丽娜)
  





首页-&gt2008年第16期

用爱疗伤

作者:羽 毛




  在山东枣庄市的某个村落,24岁的农民冯相刚牵着几只羊,匆匆忙忙去市里赶集。路上,他碰见一个40多岁的流浪汉,正蹲在垃圾堆旁啃西瓜皮。他停下脚步搭讪,对方说自己叫王明臣,但住在哪里为何流浪,又语无伦次。
  “你不怕吃了肚子疼?”“我饿。”
  “那你找饭店讨一口啊。”“人家不给。”
  冯相刚也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最能体会被人家撵出来时的凄惶——因为心疼,他竟带流浪汉回了家。
  年轻的妻子看到这满脸脏污的汉子,平静地拿来水盆毛巾,帮着梳洗,无半句责问。
  不久,冯相刚就打听清楚,老王原有三个弟弟,住在10多里外的邻村。老王的父母过世后,弟弟们为了争夺遗产,竟把傻哥哥赶出家门。
  冯相刚只好彻底留下老王。但他神志不清,出门就和小孩子吵嘴打架,糟蹋大家的农田,闹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批评老王?他一脸无辜地傻笑。不如找点事情拴住他——让他放羊!冯相刚坚持手把手地教会了老王放羊。正式上岗后,老王俨然天生就是羊倌,每天扛着羊鞭早出晚归,去找青草最茂盛的地方放羊,半年来不仅一只羊没丢,还多了一窝小羊,每只都圆滚滚的,围着他咩咩叫。
  老王眼里只有羊,根本没空惹事了,心情舒畅,连神志也日益清楚。
  村里人却开始说闲话了:“冯相刚剥削傻子的劳动力,白白替他放羊,一分钱都不给!”“他养个傻子不就是炫耀自己吗?坚持不了多久!”
  冯妻听了,心口堵得慌。冯相刚却拉着老王的手,笑眯眯地说:“今后你帮我放羊,我给你30元钱一个月。”妻子说:“村里老师的工资才20元一个月。”老王却已经在欢呼雀跃了:“好,发了钱我买更多的羊!”
  这样,老王每个月都用工资去买羊,过了几年,几只羊已经发展到了近百只。羊倌老王幸福得就像一个国王。10年过去,卖羊挣了9700元,老王成了当时村里少有的万元户,各路媒体也纷至沓来,报道“傻子竟成万元户”的奇迹。
  老王对着电视镜头一脸自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语一出,众人倾倒,哪还敢说他傻?
  不过几天,竟有三个男人找上门来,拉着老王就抹泪,要接他回家享福:“哥哥受罪了!回家让您每天吃肉喝汤!”
  来认亲的正是老王的弟弟。是幡然醒悟还是另有所图?老王单纯如孩子,搂着弟弟哭了,同意回家。
  冯相刚不能挽留,但只给老王3700元现金,另外6000元打了张欠条,说:“今后每年我还你1000元,你就当生活费!”
  老王走了,有乡亲就把自己智障的亲人,送到冯相刚家里。有时出外办事,看到可怜的智障者,冯相刚也会带回家来。
  就这样过了23年,冯相刚收养过16个智障者,最小的才12岁,包括老王,后来被弟弟们再度赶出家门,四处流浪,冯相刚抹着眼泪马上把他接了回来,发誓再也不让他离开这个家。
  冯相刚教会他们扫地,养羊,后来自己饲养奶牛,就教他们养牛,清理牛场,给牛打针,挤牛奶。每个人都有分工,做事情都有板有眼。
  在冯相刚眼里,他们根本不傻,而且重情重义。有的能一眼看出牛生病了,有的几天不见冯相刚,一见他回来就欢天喜地。还有一个叫王彬的,跟着他养牛6年,后来被一家养牛场高薪聘走。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王彬买了件白衬衫,送给冯相刚。那件衬衫冯相刚可舍不得穿,常常拿出来晒晒,见人就夸耀一番。
  他总是跟记者强调:“他们不是傻子,就是缺乏关爱!我们多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慢慢恢复正常。”
  时下,16个人中有几个找到了工作,有几个娶了媳妇,奔向各自的幸福生活。年近七十的老王曾消失一天,回来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地告诉冯相刚:“我找三个弟弟拿回了6000元的欠条。你帮我管着,任由你处置。”
  冯相刚有些惊异地笑了,老王则很得意——他早已不是那个被遗弃的傻子,而是被爱治愈的正常人。
  后来,有位台湾客商得知冯相刚与智障者的故事,非常感动,为他的奶牛场捐赠了价值500余万元的崭新的生产设备。
  纪录片片尾,太阳晴好,冯相刚带着一群老小,坐在院子里的大圆桌旁吃饭,给这个夹菜,为那个盛饭。远处是欣欣向荣的奶牛场,近处是和和睦睦的一大家——他们笑得那样单纯幸福,仿佛生命从不曾经历过阴霾。
  原来,爱,能治愈灵魂最深的伤口,缔造人间最大的传奇。
  (司志政摘自《人生与伴侣》2008年7月下)
  





首页-&gt2008年第16期

有种美德叫保密

作者:蝶舞沧海




  去年夏天,做了整整十年刑警的周队长,接手了一件看似并无新意的侦破工作。
  从案发现场来看,这是一起强奸未遂杀人案,受害者的内衣被撕烂,身上有挣扎打斗的伤痕。经过初步调查,犯罪嫌疑最大的人是附近三中的男老师雷磊。案发时间是晚上8时到8时30分,那时候雷磊本应该在学校值班,可有人证明,那段时间他不在办公室,与作案时间恰好吻合。
  和所有嫌疑犯的初次口供一样,雷磊坚决不承认自己是杀人凶手。当周队长问他案发时间在哪里时,他没有编造任何理由为自己开脱,而是一本正经地说:“这是我的个人隐私,与案子无关,所以我没有义务告诉你们。”审问无果,在没有搜集到证据的情况下,警察只好将雷磊释放。
  这件事迅速地传开了,雷磊平静的生活掀起了轩然大波。相爱多年的女友找到雷磊,面对女友的追问,雷磊仍是不肯说出自己那半小时的行踪。女友流着泪说:“只要你肯说出来,哪怕这事是你做的,我也可以考虑原谅你,但你如果不说,我们之间就永远结束了。”
  雷磊的眼圈红了,却仍不松口,“我不能说自有我的苦衷,请你相信我,我真的是清白的!”女友绝望地把订婚戒指扔在他身上,掩面而去。
  雷磊去学校上课,那些曾经仰慕他的学生全都惊恐地绕道而行,像躲避瘟疫一般。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到了办公室,雷磊发现自己的位子已经被别的老师坐了。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们这是学校,让一个强奸杀人嫌疑犯站到讲台上,学生和家长都不会答应。既然你说自己是冤枉的,那为什么不肯说出当时去了哪里?这样不明不白地兜着,谁能相信你?”
  一夜之间,雷磊失恋又失业了。因为他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强奸杀人嫌疑犯这顶帽子紧紧地扣在了他头上,不少人心里都已经认定了雷磊就是凶手无疑,只需等到证据出现。
  证据还真的陆续找到了。在雷磊宿舍前的垃圾箱里,警察发现了受害者的内裤;在受害者房间的衣柜上,警察发现了雷磊的指纹,于是,雷磊被重新传讯了。
  对于这两条新证据,雷磊竭力为自己辩护:“第一,内裤要么是别人嫁祸,要么是凶手逃跑时顺手丢的,因为我的宿舍离案发地点很近;第二,因为住得近,我与受害者经常碰面,也互相认识,案发前两天她请我帮她把衣柜换了个位置,所以我留下了指纹。

Prev | Next
Pg.: 1 ...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