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英语水平得到提高,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方的话让牛惠君触动很大,她很快联想到,由于语言障碍,此前她在很多比赛中,和其他国家的裁判没法顺畅交流。
就在她下定决心学英语时,国际足联宣布:从2005年起,国际级裁判在执法中,改用英语作为惟一通用语言。也就是说,裁判如果英语水平达不到要求,将遭到无情的淘汰!
牛惠君报名参加了青岛市亚美欧英语学校的学习。只要有时间,她就捧起课本,一头扎进单词里。此前,牛惠君的英语只有初中水平,学习起来非常吃力。每当有厌学念头出现时,她马上给自己打气:“不就是26个字母组合吗?我非得把英语学好!若是因为英语不过关被挡在国际赛场外,我就给中国裁判队伍丢脸了……”半年后,牛惠君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和老外对话她侃侃而谈,一点问题都没有!
2006年7月,牛惠君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亚洲杯,随后在第15届亚运会上执法了女足冠亚军的比赛,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中国的裁判员执法亚运会冠亚军的比赛。2007年1月国际足联举办的第五届女足世界杯裁判员选拔培训班上,因为英语考试不及格,1/3的裁判员被刷下来,而自信心十足的牛惠君用流利的英语对话,顺利通过考评选拔。2007年5月,因在整个考评过程中表现出色,牛惠君最终进入到执法女足世界杯裁判员的名单之中,成为惟一一名入选执法2007年女足世界杯的中国籍裁判员。这次世界杯让牛惠君一战成名。当年年底,她被亚足联评为本年度“最佳女裁判”之一。
早在2005年,国际足联就开始从全球符合条件的100多名裁判中,层层遴选执法下一届奥运会足球比赛的裁判。牛惠君9年执裁生涯虽然不算长,但她公平裁判、恪守职业道德的表现,却成为吸引国际足联的亮点。经国际足联考察筛选,最终决定让这个“小字辈”进入2008北京奥运会女足比赛裁判组。2008年4月26日,中国足球协会宣布了这个消息,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位将执法奥运会足球比赛的中国女裁判。
一时间,牛惠君成了足球界、裁判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但对这一切,牛惠君却异常平静,在她眼里,“金哨奖”也好,“最佳裁判”也罢,都只是一个新起点。她只有像登山一样继续攀登高峰,不能停下来更不能后退,而这座高峰是没有顶点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裁判,她心目中最重要的,是吹好每一声哨。
(海之风情摘自《人物》2008年第6期)
首页->2008年第16期
用音乐铭记顾拜旦
作者:樊江云 曹 崟 黄 亮
2007年夏天,刚参加完中考的15岁女孩罗杰闭门三天,创作出一曲缅怀顾拜旦的歌曲——《顾拜旦颂》。如今已是人大附中高一学生的罗杰说,她最大的心愿,是能在北京奥运会舞台上演唱这首歌曲,让世人永远铭记顾拜旦,铭记这个为奥运会无私奉献一切的“现代奥林匹克之父”。
■顾拜旦精神感动15岁中国女孩
北京申奥成功时,罗杰年方11岁。当时,她所在的少年武术队参与了北京奥组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盛大庆祝活动。那天,所有人都为北京申奥成功兴奋无比,罗杰也不例外。
但罗杰真正与奥林匹克结缘,是在2007年夏天。那时她刚考完中考,一位有着极深奥运情结的老师交给她一摞介绍顾拜旦的材料,说:“拿去读吧,他绝对值得你敬佩。”
在此之前,罗杰对顾拜旦并不熟悉,只知道他被称为“奥林匹克之父”。而现如今能够查到的有关顾拜旦的文字材料“都是没有感情、冷冰冰的”,罗杰说。但她透过这些冰冷的文字,仔细琢磨和思考,逐渐地被顾拜旦穷其一生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打动。
“顾拜旦是一个贵族,临死前却一贫如洗。他一生的精力和财力全部投入到恢复奥运会的事业中,可以说,没有他,就不会有现在的奥运盛会。”然而,罗杰敏感地发现,百年来历届奥运会的舞台上,从未有人用歌声缅怀这位奥林匹克之父。罗杰失望的同时萌发出一个念头:专门为顾拜旦创作一首歌曲,“让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值得大家去纪念、去记住”。
■“顾拜旦好像就在我眼前,旋律自然浮现”
11岁时,罗杰开始学习唱歌。有一定音乐基础和音乐天赋,加上家中有创作歌曲的相关设备,15岁的罗杰立即开始着手歌曲的创作。三天三夜,罗杰将自己关在房间里,除吃饭和短暂的睡眠,她一直在不停地写词作曲,然后一遍又一遍地修改。
其实,在此之前,罗杰从来没有尝试过自己创作音乐,作曲对她而言,简直比大学高数还要艰深。但创作《顾拜旦颂》时,这个初涉音乐领域的小女生耳听着顾拜旦家乡的法国香颂,完全沉浸在顾拜旦的世界之中。顾拜旦为恢复奥运会做出的努力,就像电影画面,在她眼前一幕幕上演,她的“感情被激荡着,旋律自然而然出现在脑海中,一切技术性的东西全部后退。”
三天后,英文歌曲《顾拜旦颂》基本成形。之所以选择英文填词,罗杰说,顾拜旦是全世界的骄傲,他值得全世界的人了解并记住,不分国界、不分肤色、不分语言。
■“不用考虑它的价值,它就是一颗璀璨的钻石”
起初,罗杰只是被情感“鼓动”创作出了《顾拜旦颂》,没有其他想法。但2008年元宵节前,著名音乐家施万春老师听到这首歌曲后,激动得站起来鼓掌,并力劝她参加奥运征歌。小罗杰这才决定将《顾拜旦颂》与《偶想在鸟巢开个唱》等自创的四首歌曲作为参选曲目,谈起对《顾拜旦颂》的评价,罗杰无比自信。在她看来,《顾拜旦颂》就像一颗钻石,不用考虑它的价值,因为钻石本身就很璀璨,人们自然会看到它的价值。
罗杰说,她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能在自己的国家,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舞台上演唱这首《顾拜旦颂》,告诉全世界,要学会感恩,记住顾拜旦,将奥林匹克精神传递下去。此外,曾参加过联想“奥运火炬手提名”比赛、进入前10强却最终无缘当选“火炬手”的罗杰还有一个心愿:成为一名奥运火炬手。因为,在罗杰看来,顾拜旦也曾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奥运火炬手:跨越时空限制,将奥运火炬从古代传递到现代。她希望能和顾拜旦一样,成为传递奥运火炬的一员。
(张成龙摘自《北京青年报》)
首页->2008年第16期
向世界陈述中国
作者:欧阳婷
2001年2月20日,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开始对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城市之一——北京进行评估考察工作。北京奥申委紧张地准备拟定申办报告,并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申办报告17个主题的陈述人。在申办报告中,“安全保卫”这一主题对申奥成功与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负责这一主题的公安部在国内经过层层选拔,一直找不到最合适的人选,最后想到了在国外的王生安。作为英语专业出身、又有着留学的背景,王生安在英语造诣上有着别人无法具备的优势。而且他做过运动员,体育成绩和外在形象也非常合适。事实上,公安部看中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王生安有着大量的外事活动经历,在美国虽然时间不长,可他在华人圈中已经是小有名气了——1999年至2000年,他被评为国家十佳公费留学人员;2000年9月,江泽民主席出席在美国举办的千年首脑大会时,王生安作为全美学者代表受到接见;他在国际刑警大会等多项重大国际活动中担任过翻译和工作人员;在向美国介绍中国文化的“走近中国”大型展览会上,他负责过接待工作。王生安说,“没回国之前,我已经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的风采了”。
王生安既是“安全保卫”这一主题的陈述人,也参与了申办报告的起草工作。国际奥委会对起草申办报告和陈述报告都有要求,必须回答17个问题。王生安凭借在美国学到的安全管理知识和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辅导,加上北京奥申委的意见,综合起来形成报告。
“在表达方面我几乎是千锤百炼了,一个字一个字、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纠正,笑到什么程度、眼神到什么程度、举几次手等等,都对着镜子练,所有的朋友都来做观众,差不多练了上千次。我儿子都听腻了,要不怎么回长春去了?后来感到我申奥挺不容易的,就提前出世了。”说到这王生安还不忘打趣。
在所有陈述人中,只有王生安一个人穿着制服做陈述报告。“穿制服本身很冒险,在上去之前也是一半人支持一半人反对。因为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在国际讲台上穿制服并用英语发言的,都是穿西装。”“首先我考虑到中国警服的颜色去年刚刚与国际接轨,这正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新警服的好机会,如果不穿制服,我的公安的身份不明显。其次我想用穿制服加深评估团对中国警察的印象,在话里话外,我始终强调自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警察,让他们看到中国警察的素质很好,对安全问题放心。”
结果证明穿制服的效果非常好,在王生安的陈述报告开始之前,评估团主席维尔布鲁根对他说:“王先生今天穿了有三颗星的中国新式警服,非常漂亮,我们都喜欢你。”
回想整个陈述工作,其间的过程很不容易。但王生安和其他陈述人的表现还是赢得了维尔布鲁根的称赞,他说中国申奥陈述人的英语表达都非常好,令他没想到,而且陈述人对所陈述的专业都非常熟悉,这一点很重要,陈述的风格、风度很得体,能代表中国的形象。尤其是在陈述中运用的科技手段,比如卫星会议系统、等离子超薄显示屏、室内的装修等等,都体现了北京“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维尔布鲁根说,中国的申奥陈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维尔布鲁根对王生安说:“如果北京会主办2008年奥运会,我愿意邀请你儿子参加开幕式。”
(张成龙摘自《中国青年》)
首页->2008年第16期
我为奥运冠军做陪练
作者:陈志权
1997年,我练跆拳道不到两年,就夺得广东跆拳道邀请赛第三名。这年8月,国家跆拳道队大集训,我榜上有名,教练认为我悟性好,反应敏捷,身子灵活,腿部力量大,把我留在了国家队。
我心中有个梦想,有朝一日我要成为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1998年,我夺得全国跆拳道冠军赛男子72公斤级第三名,这坚定了我圆冠军梦的信心。
1999年,跆拳道正式列为奥运会参赛项目,我决心到奥运会上去搏一搏。每天训练结束后,我还一个人留下来加练。3月4日,卢少东教练找我谈话:“志权,考虑到女队整体水平高于男队,冲击奥运把握较大,队里决定男帮女,让你给陈中做陪练。”男队员给女队员做陪练,在体育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少运动队都这么做,但我一时还是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给女队员做陪练,意味着冠军梦从此破灭。因为女队员的反应、力量、速度都与男队员不一样,为了适应她,我必须控制自己的速度、力量,改变自己的节奏,久而久之,势必丧失男子化的打斗风格。但多年的运动员生涯使我明白运动员得以大局为重,得无条件地服从安排。
很快,我就调整了自己的情绪。我想,只要有利于运动队,有利于国家和集体,牺牲个人利益又何妨!陈中是世界锦标赛和全国锦标赛的冠军,属于队里的重点培养对象,我肩上承担着半块金牌的重任。想到这里,我浑身充满了力量。
为了控制自己的力量,我每天晚上到院子里练习踢树桩,每晚1000下,腿又肿又酸。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很好地掌握了力量和节奏。
进入状态的陈中出腿又快又狠。一天下来,我小腿骨一侧肿得一摁一个坑,腰疼得没法睡,整夜靠在床沿边用红花油揉搓。有两次我被踢得当场昏了过去,陈中吓坏了。醒过来后,我说:“没事,开始吧。”陈中一边练习,一边流泪。
1999年12月,在亚洲跆拳道锦标赛上,陈中战胜韩国选手,夺得冠军。队里正式宣布陈中参加悉尼奥运会。2000年2月20日,模拟实战时,陈中一脚踢在我左肋骨上,当时就断了一根。我痛得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当我醒来时,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医生建议我身体恢复后最好放弃这项运动,朋友们也苦口婆心地劝我,我有些心动了。然而,一个月后,我出院时,又不由自主地来到训练馆:我知道自己这辈子已经没机会去奥运会夺冠,我要让陈中圆我未圆的冠军梦。
重重的脚踢到肋骨上,疼痛钻心。为了不让陈中产生心理压力,我竭力装出轻松的样子,牙齿把嘴唇咬出血来。陈中知道我痛苦,她真挚地对我说:“志权,我不拿奥运冠军对不起你。”我说:“只要你能拿冠军,我吃再大的苦,遭再大的罪也愿意。”
2000年9月,悉尼奥运会,陈中夺冠时,我哭了。奥运归来,陈中把金牌挂在我脖子上,诚恳地说:“谢谢你。你为我付出了很多,这块金牌有你的一半。”那一刻,我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多年的陪练生涯,我落下一身病。严重的腰肌劳损,肾伤一直没有痊愈,常常尿血。左边的肋骨时常隐隐作痛。朋友劝我:“志权,做陪练又苦又累又危险,待遇又低,不如改做其他工作。要不然就退役,我给你找个好工作。”我谢绝了朋友的好意,跆拳道已融入我的血液中,这辈子我与跆拳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其实,他们不知道支撑我走到现在的最大力量就是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练出一位奥运会冠军。
(小珠摘)
首页->2008年第16期
颠覆潮流的NONO族
作者:李 琳
走近NONO族
“NONO”一词据说来自加拿大记者纳奥米·莱恩于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拒绝名牌》。书中揭示了当今世界疯狂的消费状况,以及人类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品牌及其广告的骚扰和欺诈,为身处高消费都会的西方人敲响警钟,并直接导致了NONO族的兴起。
“NO”是“不”的意思,“NONO”其实就是“对一切虚伪说NO,对矫揉造作说NO,对没有个性的一味跟风说NO,对千人一面的品牌说NO。NONO族就是指那些有经济实力却有意不买名牌的人。他们奉行理性消费、简约生活的“新节俭主义”,不愿做名牌的奴隶。他们以“潮流规则解密者和颠覆者”身份出现,追求高品质生活。注重个人感受,拒绝被潮流程式化湮没个性。
他们的穿衣原则是舒适第一、简约第二,自我感觉最重要。名气越大的衣服,他们越觉得俗。只有那种简单到没有商标、低调到几乎不做宣传的牌子,才入得了他们的眼。
NONO族的衣着看起来朴素,实际上却并不简单,自有其同类才能欣赏的典雅。事实上,他们虽然不大买名牌的账,但跟所有新新人类一样,非常在乎生活质量与品位,无论衣食住行,都讲究环保、自然、精致,生活细节上锱铢必较。他们吃自制的面包,用全麦面粉,不加发酵剂;会在黎明出发,驱车几个小时,只为购买全国最好的火腿。
一个标准的NONO族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他们用自制香水,不买现成的名牌货;他们的衣服最好也是自制的,不行的话,也要自我搭配,绝不跟着流行杂志走;他们不爱身上挂得跟珠宝店一样,惟一的首饰是一颗不起眼却昂贵的钻石;他们爱逛的商店没有店面也没有橱窗。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