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高等教育成为热议话题,大学的改革、发展牵动人心之时,追述大学诞生的几个要素,思考大学的特质,也就更显必要。
(周波摘自《解放日报》图/傅树清)
首页->2008年第16期
你干得太利索了
作者:蔡 晓
陈彼得本事大,刚来澳大利亚没几天,就找到了一份邮局美差。
澳大利亚邮递员分两类:一类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服务,名曰“HousebyHouse”。所谓House,相当于咱国人眼里的别墅。另一类是坐11路车,也就是徒步啦。沿途不是公司大楼,就是公寓式房子和商铺,邮递员只要往一排排信箱里塞信塞报就大功告成了。陈彼得干的是后一种邮递工作,工资不低,每小时16澳元;工作轻松,陈彼得分管的邮递片区来回约4公里,不到100家公司和商店,20多幢高不过4层的U?鄄nit(类似于咱中国的公寓房)。
陈彼得兴冲冲地走马上任了。手推黄色四轮手推车,走。手推车内装信、报,偶尔有商场夹带的广告(这可是额外的收入哦)。这活儿太幸福了,晃晃悠悠地走,边走边可以看澳大利亚的风景。澳大利亚风景还是不错的,天也高,云也淡,气也爽。偶尔也会撞上点小雨,但不用怕,一阵风就把雨给轰跑了。
干了三天,上司请陈彼得去谈心了。上司:“今天你没上班?”陈彼得:“我上班了啊。”上司:“那为什么11点半我去MainST250号没看到你?”照上司的论调,陈彼得的干了30年刚刚退休的前任,每天上午11点半必定抵达MainST250号,所以陈彼得也该于此时抵达此地才对劲。
陈彼得笑:“我早提前完成任务啦,11点前就收工回家了。”上司大惊:“你提前送完啦?人家8小时的活儿,你不到3小时就全干完啦?”陈彼得说:“再给我多划两个片区吧,我8小时内全能干完……”
上司没表扬陈彼得,更没给他压担子,却干脆利落地炒了他鱿鱼。请他滚蛋前,上司将大道理掰碎了给他上课——你怎么能多揽活儿呢,你要是多干几份活儿,那另外几个片区的邮递员不就要失业吗。每个人为澳大利亚做出的最起码的贡献是:老老实实坚持8小时工作制。
原来澳大利亚邮局的前辈们都是这样干活的。信送到人家府上,可以和人家聊几句天。行到半程,找个地方坐下,掏出自带的面包,往里面塞块芝士,扔微波炉热一热,坐下,开始一分钟咬一口地享受。微波炉这玩意儿你不用担心,免费的面包澳大利亚没有,免费使用的微波炉到处都有。一路上如果看到鸟们打架,大可以驻足好好欣赏一番,直到它们决出胜负再走不迟。因为,心情好就身体好,身体好就能干好革命工作。而鸟打架能使人兴奋,不是坏事。走呀走……8小时的工作时间完了,好了,该打马回程了。
(彭宇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第23期图/李欣)
首页->2008年第16期
硅谷的百万富翁们
作者:译/陆 乐
美国硅谷生活着20多万名高学历的科技人才,他们的平均年薪高达12万美元。加上手中的公司期权和股票,很多人身价超过百万。然而,这些精英们却完全没有“百万富翁”的良好感觉,他们总觉得头顶上有鞭子在挥舞,督促着他们在财富的道路上奔跑。
百万富翁也得起早贪黑
斯坦格是硅谷一家科技公司的市场总监,51岁。在外人眼中,他早就是一个百万富翁了。他拥有超过200万美元的存款,住在一幢价值130万美元的半山别墅里。他的家庭总资产,已经进入了美国2%的高收入家庭。
然而,斯坦格仍然和硅谷许多年轻员工一样,每天早上7点之前就来到办公室,一天工作12个小时。遇上忙的时候,周末还要加班10个小时。他说:“现在的几百万美元,早就不是上世纪70年代的几百万了,那个时代也许还能过上所谓富人的生活,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生活指数太高
硅谷的生活指数确实太高。2007年1月到3月,硅谷的平均房价是78万美元,是美国平均房价的3倍多。此外,购物、教育等费用也高于美国其他地方。
克伯拉斯是硅谷的一名软件工程师,他的个人资产在500万美元之上。他说:“如果我生活在中部的堪萨斯城,我就是真正的富翁了,但是在硅谷,我还是穷人。”
托尼·巴巴格伦22岁开始在硅谷的一家小公司工作,20年后,他通过出售公司的股票和期权,挣了360万美元。不过,他惊讶地发现,自己仍然要为日常生活的开支操心。他收入的40%被美国政府以各种税的名义抽走,360万就只剩下了220万。他用其中的75万美元在远离硅谷的城市买了一幢房子,又花了35万装修。现在,他的银行账户里就只有100多万美元了。为此,托尼还得每周工作70多个小时。
财富容易化为泡沫
硅谷百万富翁们的焦虑,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只是“纸面”上的百万富翁,手中握着的公司股票和期权,等到可以兑现的时候,很可能不知道从最高点跌落到哪里去了。
49岁的巴热斯基是硅谷的一名女工程师,曾是硅谷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她手头的股票价值曾高达2000万美元,但是,她只兑现了其中的100万,其余的随着狂泻的纳斯达克股市化为乌有。目前,巴热斯基重新组建了一家小软件公司,又回到了夜以继日、重重压力的创业生涯。
搬离高档社区就意味着失败
硅谷百万富翁的密度之高,也带来了社区内部的无形攀比。米尔勒提曾经是一名身价5000万的富翁,受到2000年泡沫经济的影响,他的资产缩水了90%,他曾经考虑过搬出高档社区,但最终他无奈地说:“这样的搬家意味着失败,没人愿意生活往下走。”于是,米尔勒提咬着牙,重新建立了一家网络公司,证明自己并不比那些邻居们差。
个人资产高达1000万美元的凯利说:“在硅谷,1000万美元资产算不了什么,这里的人永远把目光放在比自己挣得更多的人身上。”
(瑞雪摘自《新闻世界》2007年第11期)
首页->2008年第16期
马其顿人的小题大做
作者:梁 勇
我在马其顿住过一段日子,其间的所见所闻让我感慨万分——马其顿人“以小见大”的功夫堪称炉火纯青。
这本来不是一件大事。一天早上,一个名叫玛丽亚的女士出门,路过M街的路口时被狗追咬,经路人相救得以脱险。警察迅速赶到,将她送到医院。当时我恰好在现场,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这件事被一个路过的记者看到了,第二天,这件事出现在报纸上,不过角度却不同了。
报道说:一位女士不幸被狗咬伤了,但更不幸的是,由于事发现场位于十字路口,导致了交通拥堵,很多人上班迟到,从侧面反映了“交通硬件”不过关。试问,如果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或者比这更大的事情,又会怎么样呢?
报道见报后,很多居民马上打电话责问分管交通工作的官员,交通部门的负责人不得不公开道歉,修改了交通事故处置程序,并邀请居民参观事发现场。
不料,一位到现场参观过的居民指出:玛丽亚之所以被狗咬伤,主要原因是M街过于狭窄,避让不及才被狗咬伤。道路两旁都是6层高的楼,理论上,楼间距应该为楼高的80%即14米左右,而实际只有8米,因此,这些建筑是“违章”的。
这一说法立即得到很多居民响应,负责监督工程建筑的部门马上检讨了自己的失职,同时下达了通知书,要求违章建筑后退3米,否则将强制拆除。
玛丽亚的律师调查了事情经过后,将政府告上了法庭,原因是,咬伤玛丽亚的是一只流浪狗,玛丽亚的医疗费用无人承担。政府不得不承担玛丽亚的医疗费用。
居民们于是写信质疑政府的管理能力,为什么连一只流浪狗都管不好?为此,政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居民道歉,表示一定加大管理力度,避免类似事情再度发生。
此后,一个动物保护组织登报呼吁居民爱护动物,因为肇事狗在咬伤玛丽亚后就被其愤怒的家人打死了。居民们马上声讨玛丽亚的家人,认为其缺乏爱心。狗咬了人纵然是狗不对,也许是因为它太饿了,或者当时心情不好,可无论如何都不该将它打死。玛丽亚的家人登报道歉,这才平息了众怒。
没过多久,税务部门收到了一份请愿书。原来,居民都知道狗咬人这件事,很多人因此不再走M街,导致附近的商铺经营受到重创,一些店面歇业。为此,一些商铺老板集体上书,要求税务部门减税。税务部门不得不拿出相关方案进行安抚。
流浪狗咬了一个路人,政府若干部门先后道歉,并因此修改了一些规定。只要你细心了解一下就会发现,马其顿人总会通过一件件小事展开丰富的“联想”,并展开讨论,总能或多或少地改变现状。
(艾虹摘自《青年参考》图/辛刚)
首页->2008年第16期
第七次暗杀背后
作者:钟天竺
1969年,卡扎菲革命成功,成为利比亚总统,时年27岁。他强烈反美,所以是西方国家眼中的疯子和恶棍,但他实在是个传奇人物,行动令人难以捉摸,因为他从小在沙漠里长大,过惯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喜欢看乌托邦和无政府主义的书籍,性格放荡不羁。他的壮举之一是:1988年,亲自开推土机推倒了黎波里监狱的大墙,放出400名政治犯。
故事发生在他的第七次被暗杀后。
利比亚革命成功纪念日,当卡扎菲出现在检阅台的时候,一个训练有素的漂亮的女杀手化装成护士接近了领袖,并用手枪指住他的头颅。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卡扎菲毫无畏惧地和她四目相对,在这突如其来的瞬间,天崩地裂一般(可以猜想他们彼此的眼神如何电光雷火地交织,噼啪作响又难舍难分),女杀手被卡扎菲的眼神彻底征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她竟然在这几秒钟里爱上了他!她放下枪,听到卡扎菲温和地问她的名字,于是她被催眠了一般,告诉他:索菲亚。
一个星期后,女杀手索菲亚嫁给了卡扎菲。这次由西方社会精心策划的暗杀行动成了一个巨大的笑柄,而卡扎菲和索菲亚的旷世奇情也确实可以称作“史上最牛的一见钟情故事”了。
据说,女杀手嫁给卡扎菲以后,为心爱的丈夫训练了一批骁勇的女保镖,从此以后,卡扎菲无论到哪里,陪着他的都是女保镖了。
这个故事里,有仇恨与仁慈、浪漫与死亡、权力与美色、阴谋与爱情等各种元素,如果拍成电影,一定精彩绝伦。所有的人都爱这样的故事,它代表了人们对浪漫爱情的渴望。同时它又是惊心动魄的,由于卡扎菲是那么真实存在的人,这惊心动魄就更加增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但这个故事真实可靠吗?
我们知道卡扎菲的妻子确实叫索菲亚,他们生了三个子女。我们知道卡扎菲确实屡遭暗杀,喜欢用女保镖。除此之外,就不知道故事流传的根据了。
有人说索菲亚不可能暗杀卡扎菲,在那么重要的典礼上,怎么会让一个女人轻易接近领袖呢?有人说这过于戏剧化了,这实在只是卡扎菲为了调侃西方国家而艺术加工的一个故事罢了,因为卡扎菲除了是个政治家,还是一个诗人和小说家,我们必须赞赏他丰富的想象力……
除了卡扎菲,没有人知道真相。
我想,我情愿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当世界上仍然充满敌意与仇恨,当人和人之间充满奸猾与不信任,当越来越多的人扫除了浪漫情怀越来越现实。我情愿相信,在那一刻,有着四方头颅的并不迷人的卡扎菲与神秘的美丽女杀手确实被爱神之箭击中了。
相信爱与美,你就超越了故事本身。
(张雅丽摘自《中国青年》)
首页->2008年第16期
我们的世界越来越暗?
作者:秋 凌
正当我们在为地球的温室效应而苦恼的时候,科学界却有一个全新的观念:抵达地球的阳光在近几十年间变弱了,也就是说,地球渐渐变暗了。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科学家断言,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将会以每10年减少2%~4%的速度递减。现在科学研究表明,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数量越来越少,结果导致地球一天天变暗。在过去的40多年里,全球阳光量减少了10%。地球变暗的程度各个地区是不一样的。在以色列工作的英国科学家斯坦希尔翻查以色列过往的阳光记录,发现半世纪以来该地区接收的阳光量下降22%,美国下跌10%,英国部分地区下跌约16%,在苏联地区更达到30%。
地球变暗的原因何在?
科学家现在认为,之所以出现地球变得越来越暗这种现象,也许是因为大气层中的浮质和其他微粒增加所致,云中的小水滴在微粒周围凝结在一起,导致云中含有更多的小水滴。反过来,这些小水滴会有反射作用,把更多的阳光反射回太空中。云对热量具有双重拦截作用,一方面拦截了来自太阳的热量,使其无法到达地球,另一方面也拦截了从地球辐射出的热量。
在白天,对阳光的拦截会对地球产生“冷却效应”,让地球不至于过热;而在夜晚,对来自地球的热量的反射、吸收以及再度释放出热量,地球的温度就不会过低,让我们在夜晚也不会感觉太冷。所以,云层减少到达地球的阳光是可能的,它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为地球形成一种网状保暖系统,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云层的高度和反射率也影响温度。
上世纪80年代,以色列和荷兰分别对“地球变暗”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化石燃料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迅猛增长,燃烧时生成的各种气体以及工业污染,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粉尘和固体微粒,此外随着全球变暖,气温的上升增加了云量,光线被大气中的微粒和云层散射,而另外一些烟尘和化学物,例如硫酸盐的微粒会反射太阳光,从而减少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随着云层和微粒的增多,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量越来越少,地球逐渐变暗。
地球变暗与地球变暖有哪些关系?
在众多科学家强调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恶果的同时,一些科学家却呼吁各国政府注意地球变暗的问题。地球变暗与地球变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现在有一些科学家担心,全球变暗这一事实会掩饰全球变暖这一结果,而解决全球变暗的问题可能会对气温和海平面造成大的以及以前无法预料的影响。全球变暖可能会使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预计到2030年气温会上升2℃,到2100年会上升10℃。
如果情况真是这样,气温大幅度上升会让格陵兰岛的冰盖融化,热带雨林将会大幅度减少,而海平面也会有很大的升高。地球变暗可以减缓地球变暖的速度,但科学家也担心,地球变暗会改变世界降雨的模式,这种全球气候改变是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出现大干旱,夺去数万人生命的元凶。所以,各国科学家在注意温室效应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地球变暗的研究。
(辛麦摘自《科学与文化》2008年第3期)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