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雄至此结束。
  分析一下华雄此人,个性实在不鲜明,与颜良文丑没啥分别,那种没什么头脑的猛将。其战绩彪炳,却也只是关羽的一块铺路石。我只是对他的几句话感兴趣。一,他毛遂自荐时说:“杀鸡焉用牛刀?”(牛刀指吕布)这么说来他还是比较谦逊,自承不如吕布。比之于张飞,本领不如吕布却每日里要把吕布杀了,似乎好那么一点点。二,他在对孙坚首战不利之下,并未一味躁进,而是听李肃的话夜袭,一举端了孙坚。这是非常成功的战例。说明他不刚愎自用,不像关羽。
  翻一下史书,历史上,关张没有参加讨董之战,所以华雄乃是孙坚斩的。但是华雄毕竟在和孙坚之战(即阳人之战,参看《三国志·吴书》)中打得孙坚只有十多骑逃跑,算是很厉害了。
  这样一个将领,在历史上算是优秀的,在演义里也算是厉害的,可是就因为要衬托关羽,只好被牺牲了。但他运气不错,死在关羽手下,以至于他名气也响。比之于同样与吕布战十合而伤手的不为人知的武安国,他的运气很好了。
  最终还是印证那句话:想成名,除了自己厉害还得有人捧啊。
  





首页-&gt2008年第17期

《三国演义》中借的艺术

作者:知三国智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借”:借风、借箭、借城、借名、借头、借人、借火、借兵、借道……这“借”绝不是拿来主义,是一种领导和管理艺术。
  三国中有两个最会借的人——曹操、诸葛亮。
  曹操一生最大、最成功的借就是“借名”——借“天子之名”。其代表作当推“发矫诏诸镇应曹兵”。曹操为消灭董卓,向天下诸侯发矫诏,诈陈:“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檄文到时,可速奉行。”封建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人是皇帝,曹操就借皇帝的名义发诏兴师,还真有效果,几天之内,应募的人“如雨骈集”,像潮水般涌来,“四方送粮者,不计其数。”曹操借皇帝之名,形成了自己的“义举”,也因此成了历史风云人物。
  曹操借皇帝之名越借越大,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权力,经常为自己私利向别人发号施令。他以皇帝的名义,举荐刘备做豫州牧,让刘备进攻吕布;拜孙策为会稽太守,让他起兵征讨袁术;封袁绍为大将军去讨伐公孙瓒;表奏周瑜为总领南郡太守,唆使周瑜夺取荆州。
  以上的“荐、拜、封、奏”等等,其实就是曹操借汉献帝的名义,大家心知肚明,又不敢不服从,可见这“伪名”的威力。
  更有甚者,曹操居然借人家的头。《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曹操率大军攻打袁术,袁术部下李丰坚守寿春,操久攻不下,军中缺粮,士兵有哗变之势。为平息兵怨,曹操指示粮官王垕小斛发粮,粮官不肯,问:“士兵有怨怎么办?”曹操说:“吾自有策。”这策就是:“吾欲问汝借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欲借汝头以示众人耳。”垕大惊:“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操借王垕之头,虽稳军心,实为残忍,把“借”也用到了人未敢想的极尽之处。
  诸葛亮就更是借的高手,又借风,又借火,风借火威,曹军战船千只、人马百万都毁于诸葛亮借的风与火。诸葛亮借火烧博望坡,烧新野,烧赤壁,烧藤甲,烧车仗,处处借火。《三国演义》的大型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无不借火攻而大胜。
  刘备无立足之地,诸葛亮却靠借荆州,取得立足,西攻巴蜀,实施自己的三分战略。借荆州,名为借,实为占,又把借用到了极处。能借到十万支箭,能烧掉曹军八十三万人马,如此神力,都是善借。他知道如何去借力生力,借得妙、借得高,这就是借的艺术。
  借的最高境界应是踏雪无痕、润物无声、相滋相补、共荣共生。领导者应该深谙“借”法,灵活运用,达到自己目的,成就最终辉煌。借,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广泛妙用。
  天津“王朝”葡萄酒品牌就是利用“借”发展起来的一个世界名牌产品。“王朝”之初借法国知名品牌“人头马”,中法合作,中方控股62%,“王朝”品牌属于中方所有。双方商定:“王朝”葡萄酒的10%外销,由人头马公司负责。由于人头马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健全的营销渠道,“王朝”很快在法国和欧洲打开市场,外方也不断要求增加外销比例,从而使“王朝”成为欧洲市场上中国葡萄酒的代言品牌。
  所谓“借鸡生蛋”就是这种方法。借国外知名品牌和影响力,与之合作,让出国内部分市场的同时,赢得一个国外大市场。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借”的方法极具智慧,汲取“借”妙,花样翻新,大有借为。
  (海子摘)
  





首页-&gt2008年第17期

甘于等舞台的赵云

作者:杨少强




  赵云是《三国演义》大肆渲染的蜀汉人物之一。但真实的赵云既不像关羽、张飞一样和刘备情同兄弟,也一直不算是什么大官。
  刘备打下益州和汉中地盘,自称汉中王时,拜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后左右四将军(三品),但赵云只封了个翊军将军(五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杂牌将军,等到刘备称帝时,关、黄已死,张飞升为车骑将军,马超升为骠骑将军,赵云呢?仍是翊军将军。
  赵云虽然不是个大官,但是,他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立下功劳,加上又十分“识大体”,提出的建议多是为整个国家着想,因此职位虽然不高,仍然得到刘备的肯定。
  赵云早期追随刘备时,比较像是君王身边的侍卫长或禁军的队长,有时还身兼贴身保镖,这种职位是要由君王极其信任的人才能担任的。
  有件事可以说明刘备对赵云的信任程度:当曹操追剿刘备时,刘备的杂牌军在当阳长阪溃败,妻离子散,有人跑来向刘备打小报告说赵云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顺手拿起身边手戟丢向那个人说:“子龙不可能背叛我!”没多久果然见到赵云抱着刘备的儿子阿斗回来。
  正因为赵云深得刘备信任,因此许多重要家事都会委托赵云来处理,例如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而她带了许多东吴的将吏过来,仗着夫人的势头纵横不法。刘备认为赵云个性威严稳重,必能管理好这些人。
  后来孙权听说刘备西征四川,想先把妹妹接回来,然后准备和刘备翻脸,孙尚香带着刘备的儿子刘禅想回东吴当人质,幸亏中途被赵云截获,如果没有赵云,刘备的老婆儿子都在别人手上,其困境可想而知。
  赵云除了把刘备的家事管得好外,他在关键时做出的决定多从大局着眼,也让人对他识大体的见识刮目相看。
  在刘备刚夺下益州根据地时,当时跟着刘备打天下的将领都想着要海捞一票,于是建议刘备把成都的名田美宅都分配给众将领作为犒赏。身为平定益州有功将领之一的赵云,也是这个建议下的既得利益者。
  但是,他却劝阻刘备:“要犒赏有功将领,还是等到平定天下,将士们各返回家乡后,再来论功行赏。而且益州人民近来遭遇战乱,最好还是把田宅还给他们,让他们安居乐业后,再来向他们征税,如此以充实国库,最好不要把他们的财产都抢来,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刘备觉得有理,就听从赵云的建议。
  在关羽中了东吴之计而被杀后,刘备为了报仇,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伐吴,当时诸葛亮劝刘备不可攻吴,赵云也和诸葛亮站在同一边。后来,诸葛亮北伐曹魏,却因部将马谡不听调度,导致街亭惨败,当时蜀汉大军几乎分崩离析,惟有赵云的军队还保持完整。
  诸葛亮在事后问了赵云旗下的部将邓芝:“其他部队都溃不成军,为什么你们没有?”邓芝回答:“因为赵将军亲自断后,军需物资都没什么损失。”
  诸葛亮想奖励赵云的功劳,于是把这些军需物资都赏赐给他,赵云推辞:“国家打了败仗,我却获得赏赐,于理不合。还是把这些物资先存放在仓库里,等冬天将士有需要时再分发给他们。”诸葛亮盛赞赵云识大体。
  赵云的官位虽不显赫,处理的又多是刘备所托付的家事,但他不把这当做低贱的工作,屡屡在关键时刻立功,而他做出的建议也从大局出发,让人对他识大体的胸襟印象深刻。最后在正史中,赵云还是和关羽、张飞等大人物并列作传。
  (钟详摘自《三国人物的职场升官学》)
  





首页-&gt2008年第17期

以“哭”占先机的曹丕

作者:梁 勇




  曹操的三个儿子中,曹植文采出众,曹彰擅长带兵,曹丕则没有自己的特长。但是他却毫不费力地击败二人,坐上太子的宝座。其缘故,后来被人总结为“曹丕三哭”,每一次都哭得有特点、有寓意,就是这三哭使曹操对其另眼相看,最终以太子之位许之。
  
  一哭
  汉代末年,三国纷争,常年征战。一日,曹操带领大军出征,三个儿子前来送行,曹植在随行谋士的暗示下,来到曹操的马前说,父王就要外出征战了,儿子不能伴随左右,为了预祝父王凯旋,我特意作了一首诗。接着,曹植开始朗诵自己在前一天夜里创作的诗词。果然,气势磅礴,很大气。众人听完齐声喝彩,曹操很是受用,当即夸奖曹植诗作得好。曹彰也不甘落后,上前请示要求和曹操一起外出征战。大家看到曹彰早已披盔上甲,一副誓死追随的样子,纷纷出言赞扬,曹操当即表示同意。这时候,不远处传来一阵哭声,众人一看,那不是曹丕吗?曹操就让人将曹丕叫来问其故,曹丕泪流满面说,父王就要出发了,这一去少则三五月,多则一年,父王不在时,谁来教诲我啊?而且今后很长时间不能和父王共享天伦之乐,因此很是伤心。曹操一听深受感染,不禁也流下了眼泪,并且好言安慰曹丕。
  这一哭哭得真是时候,在零成本下就虏获了曹操的心。
  
  二哭
  曹操的三个儿子时刻都在寻找机会想表现自己。曹操喜欢诗词,曹植就经常与之交流,曹彰则利用自己高强的武艺和曹操切磋。那曹丕怎么办呢?这时候,有人在曹操面前告发曹丕,说他不读书,还经常日睡三竿。曹操颇为生气,一天早上,他到曹丕府上暗访,却看到曹丕正拿着书本在院子内看书。曹操颇为疑惑。了解了曹操的意图之后,曹丕顿时大哭,说,父王,我是您的儿子,别人说什么您就信什么,您这么不了解我,我真是很痛苦啊!曹操一听认为很有道理,就安慰曹丕,并表示以后将经常召见了解其生活情况。其实,那个告密者是曹丕自己派去的。
  这一哭将曹丕拉到了和曹植、曹彰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
  
  三哭
  曹操想确立太子的消息传出以后,群臣认为曹植和曹彰的机会比较大,于是纷纷投靠到他们门下,形成了两大阵营。曹丕身边则鲜有人来献计献策。而曹植和曹彰也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曹丕什么也没有准备,而是跑到曹操面前痛哭流涕。曹操非常不解,就问,别人都在为争夺太子位置进行准备,你却为何跑到我这里哭泣啊?曹丕说,父王,我对太子的位置不像他们那么感兴趣,而是为了你和国家感到难过啊!曹操感到不解,就问,这话怎么说啊?曹丕说,父王要立太子,说明父王年龄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在为自己以后的事做准备了,可是父王不在了以后,我们这个国家靠谁来治理啊!我们怎么能担负起这么大重担啊?
  曹丕一席话说得曹操老泪纵横,更觉得曹丕的可贵了,一来在别人都为太子位置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曹丕却能反过来想到我的身体,说明他重情重义;二来他想到了我离开人世后这个国家如何治理,说明他有政治远见。
  就这样,曹丕在争夺太子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他靠拢,并促使他最终登上太子的宝座。
  我们姑且不讨论曹丕为人如何,但是从这三件事起码我们看到曹丕很聪明,在做人和处理问题中的确有自己独特的过人之处。笔者不是要读者学习曹丕,但是曹丕在面对不利情况,敢于采取智慧的措施化解问题的方式方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首页-&gt2008年第17期

张昭为什么当不了丞相

作者:姜少勇




  在群雄并起、群英荟萃的三国人物中,张昭也算得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他辅佐孙策、孙权兄弟二人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是东吴的开国元勋和决策人物。
  孙策临终时曾经留下这样的话给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能和名满天下的周郎相提并论,张昭自然也不会是等闲之辈。但自孙权登基当政之后,以为长史,待以师礼,张昭却没有什么大的建树,这倒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在吴国设置丞相之初,大家就认为这职位非张昭莫属。后来,丞相职位出现空缺,百官再次推举他,孙权始终没有答应。
  拿张昭和荣登相位的顾雍来做一番比较,也许对张昭为什么当不了丞相,能找出点儿原因来。顾雍的资历比张昭浅,却能担任吴国的丞相达19年。他最大的优点是沉默寡言,提干封侯后就像没有这么一回事,对家里人也不说一声。对于军国大事的是非得失,更是“自非见面,口未尚言”。孙权曾经表扬他:“顾君要么不开口,一开口就必然说中。”也许是觉得自己受了托孤之重任吧?张昭一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哪怕是不成熟的意见,也急于发表,本意是想供主子决策时参考,然而言多必失,果然就有说错的地方。他曾在背后议论鲁肃“年少粗疏”;甘宁建议孙权攻打黄祖,他也当面提出责难,怕战事不利引起内乱,结果一战而平,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样的失误一多,难免在头儿那里留下不好的印象。胸无城府,口无遮拦,是张昭做不成丞相的原因之一。
  对上不恭,不善逢迎,是张昭做不成丞相的原因之二。顾雍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总是私下里和孙权说;被采纳了就归功于上面,不采纳也不透露半个字。孙权有事派人征求意见,他如果同意,就和来人反复探讨并好酒好菜招待。不同意则“默默无闻言,无所施设”,来人回去一汇报,孙权就决定再考虑考虑。能处处注意维护领导的形象和尊严,这样识趣省事的部下,做领导的谁不喜欢?而张昭却很有点儿“倚老卖老”的臭架子,张口一个“老臣”、闭口一声“太后”,发表意见时“辞气壮厉,义形于色”,还经常当面顶撞孙权。有一回君臣二人在朝廷上争执起来,张昭寸步不让。孙权觉得一国之君的面子上过不去,手按剑柄说:“我尊敬你已经够可以的了,你却好几回在大伙面前扫我的面子,我老是害怕自己做错事。”言下之意就是我恨不能杀了你。张昭回家以后托病不出,孙权更生气了,派人用土把他家的门堵上。张昭“以土还土”,在里面又加封了一道。几个月后孙权发现自己错了,几次派人慰问张昭以表示自己的歉意,但他就是不肯借着梯子下楼,非得把老谱儿摆足摆够。最后孙权用车子“载以还宫”,并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老头子才算消了气。脾气这么倔,别说是一言九鼎的皇帝老儿,就是换了现在,哪个领导吃得消?
  为人矜持,过于清高,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是张昭做不成丞相的原因之三。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大醉,让人往群臣身上泼水,说:“今天只有醉倒在台子上,才可以不喝。”张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孙权问:“不过是找找乐子罢了,张公你为什么生气呢?”张昭说:“从前商纣造起糟酒池,从黄昏一直喝到天亮,当时他也引以为荣,不认为是什么坏事。

Prev | Next
Pg.: 1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