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富兰克林的这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聂勇摘自《科学24小时》)
首页->2008年第7期
她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态度
作者:陈 冰
在同塑料袋宣战中,需要领军人士智慧地冲锋陷阵。政府环保官员理所当然走在前沿阵地,但真正感动人们的是那些勇往直前的民间环保者,英国广播公司的摄影师丽贝卡·霍斯金是其中之一。在她的努力下,英国的莫德博里成了欧洲第一个全面禁止塑料袋的城镇,而霍斯金也于2007年11月获得全英环境与媒体奖。
人们可能会目击到很多触目惊心的环境灾难,但只有为数极少的人才会在心痛之后起而呼吁。2006年,英国广播公司女摄影师丽贝卡·霍斯金到夏威夷海域拍摄野生动物的纪录片,中途岛上的一幕惨景让她心灵震颤:数百只信天翁倒在沙滩上。
这些美丽的鸟的胃已被阳光曝晒,塑料颗粒散落在羽毛和骨骼之间。各种塑料器物的残片,塑料袋、玩具、哮喘器、圆珠笔、香烟过滤嘴、牙刷、梳子、饮料瓶盖,都从死亡的信天翁的胃中暴露。这些鸟,显然是在吃了塑料残渣后窒息而死的。
更糟糕的场面接二连三:鲸、海豹、乌龟都死于塑料残片。凡是海洋上飘浮塑料颗粒比较集中的地方,海滩上必能见到动物成片死亡的惨状。在中途岛下风方向地带,丽贝卡看到好几千只刚孵化出的信天翁雏鸟要么死亡,要么软弱地匍匐在地。她捡起一只活着的小鸟,它啄着她的手指,很快就死亡了。那一刻,丽贝卡在气愤和郁闷中崩溃了。
回到故乡英国莫德博里镇,丽贝卡剪辑完纪录片,便展开禁止塑料袋的活动。一个月时间内,她和儿时的朋友一起向家乡人展播野生动物生存的实况录像,邀请小镇上43个零售商在酒吧边看纪录片边商议禁止塑料袋的行动计划。6个月的实验后,这个随手丢塑料袋的社区全部用上了布袋,向大自然少扔了50万个塑料袋。
莫德博里成了欧洲第一个全面禁止塑料袋的城镇,丽贝卡的勇气和行为在英国家喻户晓。英国绿色和平组织的负责人说:“她在几个月内改变了英国人对塑料袋的态度,她把太平洋上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生活的国家联系起来,她应当是英国的首相。”
丽贝卡的作为向人们证实:不要等待政府和超市去作为,只要公民自觉行动起来就可产生巨大力量。成千上万的人向她写信致敬,80多个城镇自愿加入告别塑料袋的行列,2007年11月,伦敦的33个区宣布要用立法的方式对付“塑料袋之害”。她的力量在于,作为一个普通人,她用简单的语言向其他普通人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有些事是我们不能大意的。
英国首相布朗在发表他上任后的第一篇“绿色讲话”时,提到他将召集所有超市的高管开会,讨论如何消除塑料袋。“我相信我们能消除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袋,找到可持续使用的替代品”。没有人游说,也没有辩论,丽贝卡用行动说服了首相对塑料袋开战。布朗致信莫德博里镇的行政官员,“莫德博里的人应当为他们所表现的领导作用感到骄傲”。
丽贝卡感到高兴,但她不想成为媒体采访的对象。她热衷的仍是拍摄纪录片,并且在业余时间到海边拣垃圾,其中2/3是塑料垃圾。1974年出生、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她,2007年11月获得全英环境与媒体奖。
(林淑娟摘自《晶报》2007年12月18日)
首页->2008年第7期
做人当本然
作者:老 兵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做人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宋太祖赵匡胤当初只是后周柴世宗手下一名将军,有一次与敌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厮杀。赵匡胤正杀得兴起,不料他的战马突然中箭而死。赵匡胤跌落马下,敌军的几个战将乘机围了上来。正在这时,赵匡胤手下的一名骑兵飞驰到他面前,跳下马来喊道:“将军快上马!”情急之中,赵匡胤只匆匆看了那骑兵一眼,便跨上战马,与敌人再度拼杀起来。
战斗结束后,赵匡胤想找到救命恩人,便传令全军,悬赏那名骑兵。但意想不到的是,连续几天也没有人来领赏。此事一搁就是十来年,但赵匡胤一直没有忘记那名士兵。
柴世宗死后,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富贵天下,更想报答舍身救己的恩人,于是根据自己的记忆,请画师描摹出骑兵的画像,在全国张贴找寻,仍无结果。事已至此,赵匡胤猜想,可能为了救自己,那名失去战马的骑兵已经战死沙场。
又过了几年。一天,有一个人拿着当年宋太祖找人的画像来到皇宫前,对门卫说:“你就说是这个人要求觐见。”门卫层层通报,太祖听说是恩人来了,急忙相见。
虽然已过了十多年,但太祖立刻就认出,眼前之人正是当年的骑兵。赵匡胤不免欷歔感叹:“我找你许多年了,你怎么现在才来?若不是当年你舍命相救,我哪有今日?”
老骑兵说:“小民当年救您,是因为您是军中的主帅,救您就是救了全军,救了我自己。那次战斗之后,小民负伤回到家乡。陛下找人的画像我也见了,并揭下一张,以示纪念。陛下能记得小民,已经满足,不图回报。”
太祖正为他的胸怀称奇,又见他脸色一变,凝重地说:“小民今天来朝中觐见,并非为己。我的家乡这两年连年大旱,颗粒不收,而地方官吏为了显示政绩,又隐匿灾情不报,致使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子食父肉,惨不忍睹啊!小民实在坐立不安,决定来找陛下,希望陛下开恩,救济天下百姓!”
宋太祖听完,立即命人筹备赈灾之事,又下令赐给恩人黄金十万两,官位随意挑选。那人却说:“若是为了官位和钱财,小民早来领赏。小民深知自己的才干难当大任,平凡度日最好。如果陛下恩准,把赐予的十万两黄金一并作为赈济灾民的款项,小民感激不尽!”
老骑兵随即跪拜在地,宋太祖忙唤他平身,长叹道:“你如此淡泊名利,情系百姓,令人钦佩!你既无心留在朝中为官,就派你押运这批钱粮回去吧。”
老骑兵却再次推辞:“赈济之事,体现的是陛下的爱民之心,若我押运,难免让人以为您是还我一人之恩,岂不辜负了皇恩!”
太祖沉吟少许,取来纸墨,亲笔写了一封信函,递给他说:“如果你遇到了什么难处,只需拿出此信,就能得到任何帮助。”老骑兵拜谢后,将信函放入怀中。
多年后,老骑兵享尽天年,安然离世。他的子孙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太祖的亲笔信。这个甘于平淡、始终不用皇家关系谋取功名利禄之人,正是邢悚。
在许多人看来,能有幸救皇帝一命,真是摸到了命运的“头彩”。然而,邢悚并没有以此为念,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生活。虽然身为一介布衣,却活出了一番境界,真令那许多拼命投机钻营、蝇营狗苟、为了蝇头小利便不择手段的人汗颜。
《菜根谭》上有句话说得好:“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做人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本然二字,用邢悚所作所为来破解,最为恰当。人生在世,无论锐意进取,还是田园牧歌,都要记得“本然”,不忘根本,才能领悟生命真正的美妙。
(游霞摘自《中国青年》2008年第2期图/毕传国)
首页->2008年第7期
上大学
作者:辛克莱·路易斯
纽特·阿克塞波青年时代渴望学习语言,学习历史,渴望阅读各种名家作品,好使自己更加聪慧。当他刚从欧洲来到美国北达科他州定居的那阵子,他白天在一家磨坊干活,晚上读书。但没过多久,他结识了一个名叫列娜·威斯里的姑娘,18岁就和她结了婚。此后他必须把精力用在应付一个农场日常的各种开销上,还必须养儿育女,多年以来,他早就没有时间学习了。
最后终于有这么一天,他不再欠任何人的债务,他的农场土地肥美、六畜兴旺。但这时他已经63岁了,让人觉得仿佛不久就要跨进坟墓了,没有人再需要他,他很孤独。
女儿女婿请求他搬去和他们同住。但纽特·阿克塞波拒绝了。
纽特·阿克塞波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中,有一本现代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耶鲁大学的青年学生。小说叙述他怎样在学业和体育方面取得成就,还有一些章节描述了这个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
一天凌晨3点钟,他读完了这本小说的最后一页。这时他作出了一个决定:去上大学。他一辈子爱学习,现在他有得是时间,为什么不上大学?
为了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他每天读很长时间的书。他读了许多书,有几门学科他已有相当把握,但拉丁文和数学还有点困难。他又发奋学习,后来终于相信自己做好入学考试的准备,于是他购置了几件衣物,买了一张东去康涅狄格州纽海芬的火车票,直奔耶鲁大学参加入学考试。
他的考试成绩虽然不算很高,但及格了,被耶鲁大学录取了。他住进学生宿舍。同屋的人名叫雷·格里布,曾当过教师。雷的学习目的是得一个学位,以便再回去教书时可以挣更高一点的工资。雷在学生饭堂打工,挣钱交学费,雷不喜欢和人讨论问题,不喜欢听音乐。纽特·阿克塞波感到很惊讶,他原以为所有的大学生都和他一样喜欢谈论学问。
进大学还不到两星期,纽特·阿克塞波发现自己犯了错误。大多数学生选修的科目都是为了更有利于以后找工作挣钱,而他和大家都不一样,他对有助于挣钱的科目不感兴趣。他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的目的是要了解人们怎样生活,了解人们心里想些什么,弄清楚生活的目的,使自己的余生过得更有价值。
他希望结交朋友,老幼都不论,可总是遇不着,好像根本就没有和他志趣相投的人。没过多久,他对耶鲁大学感到了厌倦。他觉得耶鲁大学不再是一所学问的殿堂。校园内的那些屋子只不过是些平平常常的房子,房子里住的是一些嘲笑他的年轻人——每当他从那些房子跟前走过,那些年轻人总要嘲笑他。他变得很孤独,他思念他在北达科他州的小屋,思念他所熟悉和热爱的土地。
开学一个月之后,有一天,他爬上东崖山顶,从山顶上望得见长岛和大西洋。
突然,他注意到崖边有一个他班上的同学站在那儿。他知道那个青年的名字叫做基尔·瓦喜朋。听说瓦喜朋的父亲非常富有。他来自巴黎,他住的房间是耶鲁校园内最好的房间。
基尔·瓦喜朋一眼瞧见了纽特·阿克塞波,并向他走了过来。“景色多么美啊!”他笑容可掬,十分热情。
阿克塞波承认景色确实很美。
“我心里一直在思考您的事,阿克塞波,”基尔说,“在同学中,我们两个显得很特殊,他们认为我们是傻瓜。我想我们应该成为朋友。”
基尔从衣袋里摸出一本薄薄的小书,书是用一种纽特看不懂的语言写的,皮革封面,装帧十分讲究。
“我不知道您愿不愿意看看我今天买的这本缪塞(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及译者)诗集,”基尔说。
那本书十分精美,这位农夫出身的人几乎都不敢用他粗糙的大手去接它。
“我读不懂,”他说,“不过我心里知道世界上有这种书。”
“你听着,”基尔提高嗓门说,“今晚伊赛伊在哈德福特演奏,你愿去听吗?我们可以搭公共汽车去哈德福特。”
纽特不知道伊赛伊是什么人,但他用他深沉而洪亮的声音回答道:“哦,当然!”
到了哈德福特,他们发现把他们俩身上所有的钱加在一起,勉强够吃晚饭和买两张座位最差的音乐会入场券。当他们回去时,剩下的钱已不够买全程车票了,只能买到梅里登。车到梅里登,基尔建议说:“咱们可以走回纽海芬,你走路行吗?”
“行!”纽特说。到纽海芬还有多远?4英里还是40英里?其实他一点概念也没有。事情就是这样。在金秋十月的月光下,俩人沿着大路一边唱,一边走,徒步回到耶鲁大学。
老人和他的青年朋友于早晨5点到达耶鲁大学。纽特觉得很快活,想说点什么来抒发一下自己的心情。他开口道:“啊,太好了,现在我要去睡了,在梦里重温……”
“睡觉?不忙不忙。我们肚子饿了,你在这里等我,我回屋取钱,去买点吃的,你一定等我一会儿。”
即便叫他等上几个小时,纽特也心甘情愿。自从他降生到人世间,生活了近70个春秋,为的就是要过一个像今天这样的夜晚!
他们找到一家小铺,买了些奶酪和冷肉。回到基尔的房间以后,他们一边吃一边高谈阔论,他们谈到许多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思想,谈得十分投机。后来基尔高声读了几段他喜欢的文章,又朗诵了几首他自己作的诗。
纽特终于起身告辞。他在心里对自己说,他要回去睡一会儿了,然后再回来,回到这个令人兴奋的、不平凡的、无穷尽的夜晚!
“今后我可以常到他这儿来,现在我找到朋友了。”纽特心想,手中捏着基尔请求他务必收下的那本《缪塞诗集》,感到很骄傲。
当他踏上自己住所前面最后那几级台阶的时候,他真是疲惫极了。天已经大亮,在白昼的光照下,他的奇遇似乎难以置信。
他还在往台阶上走,心想,“老人和青年人在一起是不会长久的。如果我再次和这个年轻人见面,他肯定会厌烦我,我已经把我所知道的一切都讲出来给他听了。”
他开了自己的房门,心想,“我一个劲地要来上大学就是为了——为了有机会过上这么一个夜晚,我最好现在离开学校,别把好事弄糟了。”
他写了个条子给基尔。写完,立即收拾东西。
那天下午5点,一位老人上了西行的火车,他端坐在座位上,微笑着,眼睛里洋溢着幸福,手中拿着一本用法语写的小书。
(杨奇斌摘自《散文》图/辛刚)
首页->2008年第7期
感激
作者:尹玉生/译
幽明大师是日本镰仓时代源觉寺的住持,他以博学和慈爱著称。追随他的弟子数不胜数,每当他开坛讲课,寺院里都挤满了人,以致寺院不得不几次扩大。一次,一名弟子身患重疾,巨额的医疗费用使得这名弟子只能坐等死亡的来临。幽明禅师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他的众多弟子发出了募捐的呼吁。一个叫梅泽二郎的弟子,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积极响应大师的号召,慷慨地捐出了500枚金币,在梅泽二郎和其他弟子的帮助下,那名濒临死亡的弟子终于逃脱了死亡的魔爪。
但付出最多的梅泽二郎并不开心,因为,那位获救的弟子从未对他有过任何感激的表示。
“我为他捐助了500枚金币。”梅泽二郎对幽明大师说道。
“我知道。”
“尽管我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但500枚金币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梅泽二郎继续说道。
幽明大师听出了他话中的含义:“你的意思是,接受者应该对你表示一下感激?”
商人说道:“对,他应该如此。”
大师回答道:“不,你错了。有能力给予的人,才更应该心存感激。”
(归雁生摘自《妙语》2008年第3期)
首页->2008年第7期
快的负面
作者:星 竹
很多人都以为,皮肤病是因为皮肤生长不好,所以才出现了问题。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