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特别安全,不担心抢劫。三是人人可以领到一袋由“犯人”抛光打磨的精美的贝壳作为纪念品。四是可以睡上这里特设的“囚徒健身床”。
  据说这里“入狱”的生意很好。游客们纷至沓来。125美元一夜的收费不在话下,监狱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入狱”。
  自由和禁忌,是生活的两面。人们到底需要什么?用“自由”,用“丰富的物质生活”来解释,看来差强人意。最需要的,往往是新鲜与刺激。在许多人看来,体验重于一切。安居或旅行,在禁忌中向往自由,当身处自由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潜意识里,又在等待“入狱”。
  (晓晴摘自《武汉晚报》)
  





首页-&gt2008年第2期

尊严

作者:孙君飞




  有朋友从美国回来,我问到那里的读书条件和环境。朋友介绍说,美国的图书馆大都安静宽敞,美国的无家可归者并不少见,白天,他们中的很多人会来图书馆看书、上网,朋友就经常看到一些衣着古怪肮脏的人,拖着自己的全部家当在图书馆里寻找他们要看的书,却没有人前去驱赶——换成我们的图书馆,会有几家能有这般胸怀?
  当一个贫穷的流浪汉顾及了温饱,又如愿地从城市的图书馆里借到一本书籍,在高楼外一边晒灿烂的太阳,一边翻开书惬意地读着——这时候,我们应该知道,人人原来都是有尊严的,一个读书的穷人也有尊严。
  (欣悦摘自《扬子晚报》)
  





首页-&gt2008年第2期

埋在地下的“人生哲理”

作者:戴永夏




  在新疆吐鲁番以东42公里的戈壁沙滩上,有一座举世称奇的“地下博物馆”。那里不但保存着大量千年不腐的古人干尸,还珍藏着无数的珍贵文物,它就是著名的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著名的高昌古城北郊,整个墓群从古城东北一直延伸到西北,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在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埋有从晋至唐的古墓数千座。这些墓葬没有碑刻、祠堂、树林等地面纪念物,甚至连封土都没有。地面上除了砾石沙丘,几乎见不到任何墓葬标志。每座墓葬基本上都由斜坡墓道和深约四五米的单室或双室墓室组成,极个别的还有天井。墓中的尸体就摆放在土洞墓室中的土台子上。由于当地气候极为干燥,80%的尸体葬后都变成干尸——木乃伊。
  墓葬中保存的文物也极为丰富。仅文书一项,目前就已整理出1700多件。这些文书,上迄西晋,下至唐代,历时500多年,包括契约、账簿、官府文书、信札、经籍写本等;大自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小到礼尚往来等生活琐事,涵盖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墓中随葬的大量陶俑、木俑、丝织品等,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墓中还保存了大量彩绘壁画。这些壁画内容广泛,题材多样,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尤为难得的是,在一座墓的墓室中,保存了6幅壁画。这6幅壁画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墓主人的道德操守和理想愿望,也阐发了一些可贵的人生哲理。
  第一幅画画着一个欹器,墓主人以此警醒自己:满招损,谦受益,时刻都不能骄傲自满。这种欹器,是一种两头稍尖、支点易偏的盛水容器。无水时,它向一边略微倾斜;盛满水时,它立即会向一边倾倒;水不满时,则可稳定地挂在特定的支架上。于是古人便将其置于案侧,取名“宥坐”,放在座位右边,当做劝告之器。当年孔子在鲁桓公庙看到这种欹器时,便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确切地说明了欹器的特点。
  第二幅画画一绿衣人,胸前写有“玉人”二字。“玉人”原为周朝太庙阶下的雕像,表情温和,好像在控制着内心的欲念。其意在教人节制物欲,修身养性,端正操守,守身如玉。
  第三幅画画一人用布巾勒住嘴巴,胸前写有“金人”二字,意为做人应该少说多做,惜言如金。这里用的是“金人缄口”的典故,说的是孔子曾在周朝太庙右阶下,看见铸着一个金人(铜人),嘴上被布缠绕三周,即“三缄其口”,背后有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第四幅画画一人两手张开,侃侃而谈,胸前写有“石人”二字,意在教人要敢于仗义执言,立场坚定。“石人”原也是周朝太庙阶下的雕像,与右阶“金人”的位置相对,胸前也有铭文:无少言,无少事。
  第五幅画为墓主人的画像,他正在屏神凝息,闭目深思,也许正在考虑如何应对这复杂的人生。
  最后一幅画画一筒状容器,上有一刻度线,东西装得过了线,便会从筒底漏掉,意为做人应当廉洁,不要贪得无厌……
  六幅普通的画,却讲述了如此丰富的人生哲理,也留给人们太多的思索。
  (方素娜摘自《新民晚报》2007年12月5日)
  





首页-&gt2008年第2期

会玩才会成功

作者:大前研一




  下班后的生活,决定你的竞争力。
  虽然每个周末充分享受休闲生活也可重振精神,但因为时间较短,可能无法体验从“工作时钟”转换为“休闲时钟”的感觉。尽管感觉精神好像恢复了,身体却在一点一滴地累积压力。为了完全消除这些压力,长假是必要的。根据我的经验,5天以上的长假,才能体会摆脱“工作时钟”的感觉。
  为了体验摆脱“工作时钟”的感觉,另一个必要的条件,则是到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也就是没有任何休闲设施,只有住宿设备的地方。在那里可以享受不同的度假方式,例如钓鱼、烤肉、绘画等。近年来,除了夏天的假期之外,很多企业还会给员工一个星期左右的休假。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没体会到摆脱“工作时钟”的感觉。这是因为大多数人还是安排了紧凑的行程,匆忙地走访各地名胜古迹,享受一般的观光旅行。
  运动是惟一能一边享受、一边放松身心,并保持健康的兴趣爱好。运动并不是年轻人的特权。已故的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就是一个令人钦佩的运动实践者。一直从事高尔夫运动的盛田昭夫从60岁起开始打网球。盛田昭夫总是跟索尼的年轻员工对打,同时还一边底气十足地大喊。
  65岁的时候,盛田昭夫开始挑战滑雪运动。在滑雪的季节,每个星期他都去滑雪场。上了年纪后,滑下倾斜的陡坡需要很大的勇气,盛田昭夫就邀请公司内的年轻女员工一起去滑雪。在她们面前,盛田昭夫一边在心里喊着“勇气、勇气”,一边勇敢地向下滑。也是从那个时候起,盛田昭夫开始尝试冲浪运动。
  67岁的时候,盛田昭夫开始学潜水。后来,他取得了潜水执照,隔年我们就一起去潜水。当时他还很高兴地将索尼的数码相机放入防水盒中,拍摄水中的鱼群。
  盛田昭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绝对不能变成老人。”这样的精神,正是保持年轻的秘诀。
  如果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不要以繁忙为由拖延,而要马上行动。有些人计划“退休之后挑战新的兴趣”,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计划很难实现,还是现在马上开始吧!
  想要开始某项新的运动时,可以到学校上课,并结交一些工作以外的同伴。这些人之间一开始就没有上下级关系、利害关系,因此不仅平时能够愉快相处,退休之后,仍可以持续交往。
  在欧洲,好像很多人都会一种乐器及运动。在美国,运动更是备受重视,很多人还从事多种运动。无论如何,从小的时候起,就应该开始从事某项运动,并且持之以恒。要让运动成为一生的朋友。
  (伊一摘自《off学——会玩才会成功》)
  





首页-&gt2008年第2期

“网络树洞”有你的心理垃圾吗

作者:扬 文




  “以前的人,心中如果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会跑到山上,找一棵树,在树上挖一个洞,然后把秘密全说进去,再用泥巴把洞封上,那秘密就会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有人会知道。”——这是梁朝伟在电影《花样年华》里的台词。如今,这段话被一些网站放到了自己的主页上,用来吸引网友登录并留下自己的秘密,而这些网站也因而拥有了一个名字——“网络树洞”。
  
  收集秘密的“秘密网站”
  “秘密网站”如今似乎已是网上最大的一个“树洞”网站,到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这里已经有几万条各种各样的秘密。那是一个界面非常简单的网站,惟一的功能就是供网友书写秘密。没有网名,不公开IP,站长“Ehtan”说,秘密里不能包含任何真实姓名和暴露个人隐私的信息,连他自己也不会知道那些秘密的主人到底是谁。其中,与情感有关的秘密,占了绝大多数,暗恋、单恋、三角恋、婚外恋……故事沉重、笔调哀怨;还有人在这里诉说自己一些难以启齿的遭遇——“我拍了些女装照片在一个小圈子里给一些比较亲密的朋友看,结果不小心流传出去。我是一个教师,现在连我的学生也知道了,被校长找去训话,差点儿被开除”;而用站长“Ethan”的话说,他希望能多一些有趣而不沉重、能让人会心一笑的秘密,比如,“今天下午自己偷偷一个人在家干掉了一个将近10斤的西瓜”。
  
  网络是一个最大的“树洞”
  “树洞”网站、“树洞”贴吧、“树洞”帖子……这种不知始于何时的网络“树洞现象”,已让不少网友发出了“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树洞”的感叹。“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决定了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树洞’的特性和功能。”就像一位叫conichiwa的网民在博客里所说,为什么有时候觉得对网友比对朋友更容易敞开心扉?因为大家素未谋面,对于自己的秘密来说对方只是一个倾听者,其作用相当于一个树洞,却比树洞好,因为对方是一个人,对这个秘密有反应。
  
  轻松看待“网络树洞”
  “网络树洞”现象,究其成因,有网友说,就像人类开始写日记,“网络树洞”的兴起和盛行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说出秘密,有舒压的作用。本身,在网络上胡言乱语就可以舒压。秘密网站,更没有被发现的后顾之忧,就更能舒压。”其实正如“秘密网站”里有位网友在一大篇秘密的末尾写道:“为了幸福我一定要保守秘密。这些事情,我死也要带到棺材里埋了。可是,我今天都说出来了,心里好舒服。”——如果对网站来说,开设这样的服务有更多的目的性,但在那些对“网络树洞”趋之若鹜的网友看来,首先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舒服”和发泄。
  事实上,网络的“私密互动”的特性赋予了“网络树洞”比现实“树洞”或者“日记”更吸引人的因素。“既能在不暴露自己身份的前提下说出秘密,达到发泄的目的。又能得到别人对这个秘密的态度和看法。”有网友这样说,“其实,更多的人希望看到别人对自己秘密的反应,在消除了可能泄漏身份的顾虑后,如果自己敲出来的文字能有人倾听回应,是会有一种相知相通的快乐的。”
  (张克文摘自《扬子晚报》图/魏岚)
  





首页-&gt2008年第2期

诗与花的生活

作者:佚 名




  勃拉姆斯,被称为“贝多芬之后的最后一位古典音乐大师”,在德国音乐史上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崇高地位。人们时常把他与巴赫、贝多芬相提并论,把他们比作“三个主要的支柱”。在百年历史长河中,这位大胡子老人投下了一道庄严的身影。
  勃拉姆斯对女性一直保持着美好的热爱,但终其一生,他都没有结婚。这是为什么呢?许多传记作家在他死后都做了一番推测,其中有一种说法是,生性敏感的勃拉姆斯在年少时,对他家附近码头边酒吧里的风流韵事,一直留有无法释怀的阴影。然而,最有可能的一种解释应该是,在勃拉姆斯心中,这一辈子最深的感情是来自对克拉拉·舒曼的爱,但这份挚爱,却因世俗的束缚,只能压抑在心底,因此勃拉姆斯的感情再度被蒙上阴影。可以说,勃拉姆斯和舒曼夫妇之间的情感纠缠,既改变了他的生活,也造就了他的音乐。
  1853年的一个秋日,20岁的勃拉姆斯在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的陪同下去拜访舒曼。勃拉姆斯事先没打招呼就敲响了罗伯特·舒曼和克拉拉·舒曼在杜塞尔多夫的家门。这将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见,他的音乐再一次成了他的敲门砖。尽管勃拉姆斯的性格拘谨矜持,最热情的友谊却马上在他们之间建立了起来。他为罗伯特·舒曼演奏钢琴,就是那首著名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舒曼眼睛一亮,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大声喊道:“克拉拉,你必须来听一听!”于是,克拉拉也来到了客厅里。克拉拉的微笑,使勃拉姆斯如受电击。那天,舒曼家的客厅里回旋着勃拉姆斯的琴声,在琴声里,舒曼和克拉拉都看到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的影子,他们感到他的钢琴曲如同“蒙着面纱的交响乐”,他们为此激动不已。
  克拉拉后来在日记中这样记载:“看见他坐在钢琴前,的确令人感动!他有一张令人感兴趣的年轻面孔。当他演奏时,这张面孔显得美极了。”
  而舒曼,那天在日记上只记了一句话:“勃拉姆斯来看我,他是一个天才。”
  这次伟大的会面,成就了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一段情谊,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勃拉姆斯和舒曼,特别是和克拉拉之间,发生了众多的故事。
  舒曼开始不遗余力地推荐勃拉姆斯。他们见面的一个月后,舒曼在他主编的《新音乐杂志》上写了一篇题为《新的道路》的文章,高度评价了勃拉姆斯的才华,使勃拉姆斯的作品开始被德国音乐界广为关注。这位德国作曲界当时的泰斗这样写道:“我们这里有一个青年,艺术女神和天神都正站在他的摇篮前垂顾。他的名字叫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而克拉拉则开始在她演出中激情洋溢地弹奏勃拉姆斯的作品。勃拉姆斯成为舒曼家庭的最亲密的朋友。勃拉姆斯深深地爱上了年长他14岁的克拉拉,然而他敬重舒曼,他不愿意伤害恩师,只是把那份恋情深藏在心。勃拉姆斯拜访舒曼的第二年,舒曼因精神病住进了医院,为防止病情恶化,医生禁止克拉拉去医院探望,同时她又怀上身孕,带着6个孩子的克拉拉坠入痛苦艰难的深渊。就在这一段艰难的日子里,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感情也似乎在发生着变化。勃拉姆斯安慰克拉拉,代她去医院探望舒曼。在克拉拉出门演出时,替她照顾年幼的孩子。那两年中,勃拉姆斯的爱和帮助对克拉拉来说几乎意味着一切。1856年7月29日,舒曼逝世。在送葬的行列中,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几个最亲密的朋友一起,抬着舒曼的灵柩走向墓地。舒曼逝世后,勃拉姆斯不能再待在克拉拉家里,传统世俗的目光犹如利剑,从四面八方向他们两人射来。勃拉姆斯离开时,克拉拉送他去火车站。那天,克拉拉心烦意乱,她在日记里写道:“这简直是另一个葬礼。”舒曼去世了,勃拉姆斯离开了,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感情将会何去何从呢?
  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情谊远远没有结束,它们只是刚刚开始。接下来的几年对舒曼夫人来说是多事之秋:首先她被迫把她大儿子路德维希送往一家精神病院,因为他遗传了他父亲的精神病;然后她的女儿尤丽叶在1872年11月病死了。之后,当她在英国巡回演出完回国后,她获悉了她的小儿子、也是她最有天赋的孩子菲利克斯得了不治之症肺结核的消息。

Prev | Next
Pg.: 1 ...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