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寒酸到这分上,是因为他是个弱主吗?不是的,威廉以血腥残暴著称。
有一次战争中,对方居民在墙上挂出皮革侮辱威廉(威廉是私生子,他外公是皮匠),结果威廉踏平此城后,将城里的一些头面人物砍了四肢或剥了皮。他在征伐英格兰的时候,通过制造血腥恐怖,吓得英格兰人“像叮在伤口上的苍蝇一样”,成群结队地来归降。有一位史家写了首诗评述威廉道:“国王建起城堡,压榨穷人,异常冷酷待黎民……”
这么凶狠的一位靠骑马打天下的国王,居然绕不过一块地皮的产权。
以前有人分析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西方文学中的幸福大结局往往是主人公发了大财(比如基督山伯爵);中国的大满贯是两种,一种是斯文人及了第做了大官握了大“权”,另一种是粗人练成了武林高手,学会了九阴白骨爪天下无敌,掌握了大“拳”。两者的区别是,西方人认为私有财产靠得住,有了钱就有了终极保障;中国人的财产随时可能被抄家罚没,要有终极保障,得靠“权”或者“拳”———如果郭靖郭大侠发了横财但没练出降龙十八掌,你还会认为他是个成功人士吗?
虽然都是马克思封的号,但欧洲的“封建社会”跟我们的“封建社会”区别真是很大呀。
(笑天摘自《杂文选刊》)
http://www.fctxw.com/ 最热txt天涯整理贴 txt书籍期刊杂志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
男孩的担当
作者:陈 敏
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病房,14岁的女孩王璐瑶躺在雪白的病床上,把脸也藏在雪白的口罩里,只剩一双泪汪汪的眼睛,看着自己的父母。
这两位成年人正在争吵,吵得天翻地覆。母亲王娟边哭边说:“我给你打了多少次电话,你才回家?回来了也不肯为女儿捐骨髓配型……”父亲朱地彪坚持己见:“放弃治疗,带女儿回家,我在外面打工,哪有那么多钱给医院!”
每次争吵,都以父亲动粗暴打母亲而结束。小璐瑶的病情急转直下,沉默寡言。病区的其他人都愤愤不平。
两天后,这位父亲干脆消失,手机停机。王娟赶回家乡泗县寻找,临时把上小学的儿子朱泽巨叫来照顾姐姐。
3天以后,王娟失望而归。推开病房,听得儿子一语惊人:“妈,我要给姐姐配型,救姐姐!”“你才12岁!”王娟顾虑捐献骨髓会伤及身体,但小泽巨十分固执。
骨髓配型完成后,结果完全吻合。两个孩子高兴坏了。姐姐给同学朋友发短信:我有救了!弟弟在旁手舞足蹈。惟有母亲,在旁落泪。
手术费至少30万,从哪里来?邻居、亲戚都借遍了。
祸不单行。母亲刚把儿子送回泗县的学校,儿子就失踪了。
母亲立刻赶回泗县。那间年租费1400元的简陋出租屋里空空荡荡,落了薄薄的灰。她长期带着女儿在外治病,儿子只好独自生活,自己烧饭洗衣。屋角堆放着一大堆饮料瓶和硬纸盒。抽屉里,还有一塑料袋的硬币角票。那是小泽巨得知姐姐病情后,利用课余时间在街上捡破烂,一分一角积攒的。
母亲摸着一枚一枚硬币,潸然泪下。随后,她心怀侥幸地赶到了颍上县某镇,期待孩子是被他的爷爷奶奶接走了。谁知,孩子奶奶只是大哭大闹,质问儿媳弄丢了孙子……
孩子终于找到了。他从泗县捡破烂一路到了宿州,用稚嫩的手在白纸上写下了苦难,跪在街头行乞。围观的人嘲讽大于施舍:“这小孩肯定是骗子!”“讨了钱去打游戏吧。”“学什么不好要学讨饭!”
最后,小泽巨被人当成骗子带到了公安局。向母亲述说时,他却不掉一滴泪:“心里很难受,但为了姐姐,挨骂也不怕!”
母亲哭着搂住他。
小泽巨又回病房劝姐姐:“我会努力挣钱,老姐一定会好!一定找到爸爸救你!”
姐姐笑着说,拉钩,不许反悔!
但是爸爸在哪里?小泽巨赶去奶奶家询问。爷爷说在广州打工,具体地址记不清楚了,奶奶则一口咬定不知道。机灵的孩子发现奶奶家的电话有来电显示,趁他们不注意,抄下了最近的5个手机号码。其中有一个来自广东东莞。小泽巨怕“吓”走了爸爸,决定独自赶去广州,再打电话。有媒体得知此事,跟随拍摄。
在东莞的一家报摊电话亭,小泽巨拨响了那个手机。
“你是不是朱地彪?”“是,你是哪位?”“我是你儿子,朱泽巨!”
父子很快争吵起来。父亲不肯见儿子,不答应救姐姐,朱泽巨恼了,问:“你究竟是不是男人?!是男人,就站出来承担责任!”
父亲砰地挂了电话。
儿子拿着父亲的照片,走访了附近的几十家工厂,无果。
临走那天,小泽巨又偷偷去捡饮料瓶。3个小时,他捡了一满袋子,净重两斤一两,赚到3块5角。他说:“多攒一分钱,姐姐就多一分希望。虽然找不到爸爸,但是我和妈妈不会放弃。”
回到安徽,小泽巨马上打电话给姐姐:“姐,我找到爸爸了,他还带了很多钱给你治病……他现在太忙,过不久就回来看你。”他语音平静,惟有眼泪成串地流出来。
姐姐哽咽了:“真的?!万一我还是好不了……就把我的眼角膜捐出去吧。”
小泽巨说:“别瞎说。你一直都是前5名,一直都在学校领舞,今后还要当舞蹈老师呢。我们不是约好了吗?长大以后给妈妈买栋大房子,再也不住出租屋……”
通话结束,小泽巨拿出了一张照片:父亲在中间,搂着儿子和女儿,笑得很开心。他抚摩着照片,第一次痛痛快快地哭出声:“爸爸,我和姐姐都特别想你,特别需要你。如果你还是个男人,就像个男人似的站出来吧。”
如果你还是个男人———这是一个男孩对成年男人的期望。
这个六年级小男生塌鼻子,小眼睛,穿着普通牛仔裤,小名“胖子”,丢进人堆里就会消失,但是他在马路上继续捡拾饮料瓶的背影,很有担当,很男人。
(水云间摘自《人生与伴侣》2009年7月下半月版)
http://www.fctxw.com/ 最热txt天涯整理贴 txt书籍期刊杂志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
[生活之友]
危世鸡汤
作者:郭松民
由于不堪一夜暴红的巨大压力,苏珊大妈病了,住进了精神病院。
苏珊大妈的病,不仅让亿万粉丝揪心,而且还牵动了西方世界的两个头号人物: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布朗。奥巴马邀请苏珊大妈在美国国庆那天到白宫演唱,而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日理万机的布朗首相,竟亲自打电话了解苏珊目前的身体状况,他用十分恳切的语气说:“希望她尽快恢复。因为她是一位非常、非常好的人。”
苏珊的故事说起来让人心酸。她生于1961年,是家中十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母亲生她的时候难产,导致她在出生的时候短暂缺氧,因此患有学习困难症,小时候苏珊就经常被同学取笑。在走上《英国达人》的舞台之前,她没有工作,没结过婚,两年前母亲去世后,陪伴她的只有一只猫。
2009年4月11日,在《英国达人》第三季节目的首场比赛中,当苏珊顶着一头鸡窝似的乱发走到聚光灯下时,无论观众还是评委都对她嗤之以鼻,没人相信她能作出像样的表演。可是当这位业余歌唱爱好者用她那极具感染力的声音演唱完歌剧《悲惨世界》中的歌曲《我曾有梦》之后,得到的反应是全场观众起立并给予长时间的鼓掌。三位原本不屑一顾的评委对她表演的评价更是充满了溢美之词,连《悲惨世界》的监制都表示:“我和其他人一样,都被她那充满情感力量的表演吓傻了。”
就这样,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借助现代传媒的巨大能量,像礼花一样在全世界受众的面前绽放了。其比赛片段被传到美国著名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上,收看人次在短时间内就突破了1亿人次,远远高于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典礼的在线收看人数。
苏珊大妈的故事立刻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评论。英国《卫报》的评论认为,苏珊的一夜成名告诉观众,她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是一个普通的、有瑕疵的和敏感脆弱的人,在一路的失望与嘲笑中成长,但却一直坚持着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美联社发表的评论表示,“苏珊现象”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美国梦”的梦想成真———才华总能战胜逆境与贫困。
这些论调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更多的却是一种“忽悠”。不错,苏珊大妈是依靠自己的“才华”战胜了逆境与贫困,但这就和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太过偶然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苏珊之所以能够暴红,确实暗合了大众的这样一种心理预期,即只要个人肯努力,“丑小鸭变天鹅”是完全可能的。而这样的心理预期之所以能够普遍地为大众所拥有,恰恰又是西方强大的文化机器长期灌输的结果。
源自西方,近年来又盛行于中国的“成功学”,其所传递的全部暗示就是———成功的全部原因,在于个人努力,而失败的全部原因,在于个人的努力不够。在这样的逻辑中,制度作为一个前提,不言而喻地被假定为是完全合理的,它无须为个人的逆境与贫困承担任何责任———西方的文化和制度就是这样水乳交融、互相加强的。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人们对这种“不言而喻的合理性”产生了动摇,而苏珊大妈的出现是多么的及时啊,她用活生生的事实告诉大众:不必对制度动摇,只要“一直坚持着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才华总能战胜逆境与贫困”的。难怪有人一直在怀疑她的故事是被策划出来的,也难怪奥巴马、布朗这样的人物要亲自出面担任“捧角”了。
苏珊大妈就是危机寒流中的一锅超级“心灵鸡汤”。不过,“心灵鸡汤”虽然能温暖心灵,但却不能温暖寒风。人们喝完了鸡汤,咂咂嘴,还是要裹紧大衣,靠自己想办法去度过这场严酷的经济寒冬。
(雨欣摘)
http://www.fctxw.com/ 最热txt天涯整理贴 txt书籍期刊杂志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
书虫希特勒
作者:佚 名
1915年11月,在距法国北部前线两英里的佛尼斯(Fournes)小镇附近,一个来自第16巴伐利亚预备役步兵团的德国下士走出了一个被当做兵营的二层农舍。他走进小镇,但是并没有像其他士兵那样去妓院寻欢、或是买烟买酒,他花了4马克买了一本关于柏林文化宝藏的小书。他的传令兵战友称他为“艺术家”,他是大伙寻开心的对象,一半是因为只要跟他说仗打败了,他就气得不行,还有一半原因是他在没有任务的时候花上好几个小时埋头在战壕里读书看报。这个孤僻的步兵曾公开指责1914年12月的圣诞停战协议,那天英军和德军士兵如兄弟般共庆圣诞。一只从敌方阵线跑丢了的小白猎犬总是无条件地服从他,那是他惟一有好感的生命。
他这些习惯从未真正变过。几十年后,他会在深夜离开他的同伙,走进书房,沉浸在孤寂之中,在那里,有一副老花镜,一本书和一壶热茶。有一次他的情妇不小心闯进去打乱了他的沉思,结果被他斥责得红着脸跑出楼道。毕竟,他在书房外面挂了牌子,上面严厉地写着“绝对安静”。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攻入他柏林地堡的苏联士兵,只能找到属于他私人物品的几十本书。
阿道夫?希特勒给后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书的焚烧,而非钟爱。但是作家蒂莫西?雷巴克在他写的《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一书中写道:希特勒在他柏林和慕尼黑的住所,还有位于奥博撒尔斯堡的阿尔卑斯度假地有超过1.6万本书,这些书多数现存美国国会图书馆。雷巴克对希特勒最后的藏书做了研究,在仔细研读了希特勒在书上做的标记和注脚后,雷巴克试图像希特勒幻想他自己的世界地图那样,去重现他的心历路程。
希特勒也许从未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但在20世纪20年代初,他曾为了给羽翼未丰的纳粹党寻找支持其思想体系的证据,而去翻阅了上百本有关历史和种族主义的书。不仅如此,他还费尽心机地从中精选出一部分,列出推荐书单,并印在纳粹党员证上,用黑体字写上:“每个国家社会党员必须知道的书。”这些精品书包括亨利?福特所写的《国际犹太势力》和罗森堡的《犹太复国主义是国家之敌》。为了证明希特勒爱书的嗜好,雷巴克找到了一张罕见的希特勒在他慕尼黑小公寓的一张照片并描述:“希特勒身着黑色西装,站在书柜前”,书柜是带挖槽装饰线的漂亮家具,“他双臂交叉,摆出他那特有的自信姿势。”
希特勒在1923年慕尼黑啤酒馆政变失败后,被一个同情他的法院以叛国罪仅判入狱5年,还有可能提早被赦。于是他在愚人节这一天,不痛不痒地被执行入狱了。在蓝斯堡监狱,他受到犯人们的关照,他写了他的第一本书《我的奋斗》。雷巴克在书中写道:残存的狱中读物中,有一本快被翻烂了的《德国人的民族特征》,该书内容非常明显可以在希特勒《我的奋斗》中找到印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汉斯?古恩特,他因其极端的种族纯净论被人称做“种族古恩特”。虽然雷巴克在他的书中没有提及,其实希特勒在狱中还每周一次接受卡尔?豪斯佛的指导,豪斯佛是慕尼黑大学政治学教授,也是生存空间论的支持者。
雷巴克觉得,希特勒的本质就是“他慢慢地积累从不值钱的、带偏见的简装书,和小圈子里流行的精装书里得来的极其离谱的理论,然后给他那浅薄的、精于算计的、咄咄逼人的谎言找到辩护理由。”除了这些,希特勒没有自己的思想,相反,他利用了从魏玛德国渗透过来的、逐渐在知识分子和中产的圈子里赢得信任的理念。斯大林曾说:“如果你想要了解你周围的人,看看他们都读什么书吧。”雷巴克在翻看希特勒的藏书时,发现一本普鲁士将军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书紧挨着一本法国素食烹饪书,上书《希特勒先生素食》。
(笑天摘自《看世界》2009年第3期)
http://www.fctxw.com/ 最热txt天涯整理贴 txt书籍期刊杂志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
食物中的人文和历史
作者:译/林 郁
食物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人类的历史,吃即意味着生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故事,令人回味。
藏入豆子的圣诞蛋糕
加入大量水果干和香辛料的英国圣诞蛋糕,原本是为主显节的前一天晚上(也称为第十二夜)所做的特别糕点。19世纪70年代,因为十二夜的庆贺过于花哨,维多利亚女王下令禁止。不过,糕点还是作为圣诞节的食物流传了下来。
在糕点里偷藏豆子的奇妙习俗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代。赞扬古罗马农作之神萨杜恩的农神节,是一个奴隶与主人交换立场、抛开身份地位的日子。在专为奴隶举办的宴会中,主人要伺候奴隶用餐,并且用蚕豆从奴隶之中挑选一个人为“王”。为什么是蚕豆呢?因为它的形状很像胎儿,因此特别用来当做死亡与重生的象征。
“塞满无花果”的鹅肝
世界三大珍馐之一的鹅肝,自古埃及就开始为人食用了。野鹅在空中飞行数千公里之前,会大量进食以储存足够的能量,古埃及人发现鹅肝变肥之后很美味,于是把鹅当做家禽饲养,并且用漏斗强灌饲料,让鹅长肥。
古罗马人为了把鹅养肥,特意用干燥的无花果喂食。在罗马时期,被喂食无花果的并不只是鹅。以无花果为饲料强制养肥的猪的肝脏也受到人们的喜爱。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中世纪以后,人们不再爱吃鹅肝了。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