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尽管那时的生活如此坎坷,却也不妨碍我寻找自己的生活和追寻自己的梦想,不妨碍我和大家之间发生的那些情与爱。
但,真正诉说我的不快乐,是在那部被大家称之为经典的《大话西游》中,这部经典的喜剧,也是我对多年来人生的无奈和感慨的集中提炼。举个其中的例子,大家也许就会看清楚我当时拍这部剧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还记得那段高潮的剧情吗?——至尊宝在老牛的婚礼上,去寻找紫霞,想劝说她骗取老牛的信任,拿到月光宝盒,然后让至尊宝好去找他的至爱“晶晶姑娘”。没想到,紫霞用她的七星宝剑抵着至尊宝的喉咙,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候,我只有急中生智,编造了那个我人生中最大的谎言,一炷香的时间之后,紫霞彻底地爱上了我。刚搞定紫霞,铁扇公主和牛魔王又进来了,我只能将谎话一直这样编下去。当时,尽管我欺骗了所有的人,但大家对我的表现只能用两个词来表达——“高兴”?“感激”。在这个谎言里,没有人去计较后果,所以才会有后来的那段血案。这样的剧情在此片中还有许多。
现实就是这样,当你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没有人会来欣赏你的真实,好些时候,我都在违背着自己的初衷,把悲剧用喜剧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家笑得最开心的时候,都是我最不快乐的时候,我自己也模糊了我的初衷,不再计较谎言与真实谁更重要。
这种心情一直伴我多年,直到遇到了《长江七号》,我才找回了那个久违了的我,所以,现在“我真的很帅”。我找到了自己,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真相——我就是一个演员。
(张心涛摘自《时文博览》2009年4月上半月 图/周弘)
最后的抒情诗人
作者:江少宾
意林 年11期 字数:2245 字体: 【大 中 小 】
海子离世已经20年了,20年来,他的诗歌一直有人在读,但让我们对他印象更深刻的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个个符号:安庆?德令哈?山海关?姐姐?太阳?黑夜?麦地?骨头?鲜花……
1964年3月26日,海子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的高河查湾,父母是传统的农民,他的原名叫查海生。
海子短暂的25年生命中有15年在农村度过。从孩童时期开始,因为家中困难,海子开始了课外的务农。农村,给他日后的创作留下了无穷的题材。阅读他的诗,你总能读到麦地?大海?村庄?鲜花?天空?太阳这样的字眼儿,很多人因为他书写麦地的篇章,将他称为“麦地诗人”,甚至有人把他叫做“最后的浪漫主义乡村抒情诗人”。
“海子把他唤来的一切幻象,都化作他所熟悉的家乡事物的意象,使他的诗在根源上与民间和大地保持着亲密的联系。”海子的朋友,同样英年早逝的四川诗人苇岸在日记中写道。
农村或许也赋予了海子一种特殊的性格,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是很单纯的人,苇岸曾在日记中写道:“海子涉世简单,阅读渊博,像海水一样,单纯而深厚。他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喜欢,他也会很快和任何一个人交上朋友。”
1979年,15岁的查海生以370分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那一年,《今天》创刊,油印的册子传遍了北大的校园,朦胧诗进入了学生宿舍,他和其他学生一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新近来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哲学,同时结识了北大五四文学社的骆一禾和西川。海子开始写诗,三个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后来,人们将他们称为“北大三诗人”。
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位于昌平的中国政法大学,在学生的要求下,每节课下课前,他用安徽口音朗读诗歌成了一个固定节目。
诗歌圈里新来乍到的晚辈要捧着自己油印的诗集,四处拿给其他人看,这是当时传播自己作品的主要方式,海子同样如此。他的天赋让他受邀加入了很有影响的“幸存者俱乐部”。有一次,活动在王家新家里举行,二三十个人挤在十多平方米的平房里,因为人多,半天没人出来说话,这时年轻的海子说:“那我来念诗吧。”海子念了一首比较长的诗,大家没什么反应,他又自告奋勇再念了一首,因为节奏比较慢,大家还是没有热烈的反响。还有一次也是在“幸存者”活动中,王家新看到海子拿着一大沓诗请杨炼给看看,杨炼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么多啊!”“当时海子脸都红了,像个孩子。”
海子的家,在离北京市区60多里地的昌平,推开窗,只看到孤单单的太行山余脉。海子每天上午睡觉,下午读书,晚上工作,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的封闭的世界里只有诗。有一次,海子走进昌平一家饭馆,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饭馆老板一口回绝:“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德令哈,一座戈壁中荒凉的城市,北面是敦煌,西面是新疆。1988年6月,海子与骆一禾坐火车去西藏,经过青海省的德令哈市,这座孤城从此和海子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唐晓渡在拉萨和海子有一次短遇,他对海子当时的目光印象特别深刻:“不是那种坚定?平和的,而是清澈而迷茫的目光,他看你的时候不会在你的身上聚焦,好像是绕过你看到你背后。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状态中。”
海子的作品大部分是去世前两年留下的,“他像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西川语)“从这个意义讲,海子确实是一个诗歌英雄,设定大的目标,冲击自己的极限,同样怀有雄心勃勃计划的人可以有一个比较宽裕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态,但海子却是骆一禾说过的‘穿过赤道的最直接的路径’去冲击。”唐晓渡说。
海子的“大诗”计划终结于他的死亡,但现在诗歌界普遍认可的一点是,海子西藏之行至去世前的一批抒情短诗是他的巅峰之作。
海子死前半个月左右,从安徽老家过完春节回来和王家新在《诗刊》办公室聊天,他很郑重地说,他发现在老家黄昏的时候,黑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是从麦地里升起来的。
海子最后几首遗作中,有着非常美好的诗句,但是,对生命美好的描述只是很小一部分,或者说,海子对生的看法更多是建立在“死”(复活)的前提下,更多的还是对黑暗?对死亡的描写。
“海子诗中看起来有向上飞翔的抱负,但更重要的一部分则是向下的飞翔,他一时飞向天堂,飞向古希腊精神,却碰到了荷尔德林这个中转的媒介,在中途掉下来,飞向大地。”欧阳江河说。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身边带着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的遗书中写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死前10年,朦胧诗诞生,海子死前5年,他和其他诗人开始脱离朦胧诗的摇篮,被认为是第三代诗人的兴起,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诗歌流派的不断变化,中国现代诗歌精神复苏,全民对诗歌的热情一波又一波地持续高涨。
而海子的死,很多人说,意味着80年代诗歌的终结。
(昌科摘自《新华日报》2009年3月31日 图/韩磊)
妈妈·我等2则
作者:佚名
意林 年11期 字数:1496 字体: 【大 中 小 】
目 光
●李乔华
如孩子般清澈无邪的目光,温和地落在我的身上,却似乎穿透了我的身体,直达一个未知的领域。
如果不是对视,你绝对想不到,这样的目光是从一位七十岁的老人眼中透出的。而她,已经在病床上辗转两年,意识全无。
曾经,她的目光充满温暖。久别归家,她总会用慈爱的目光看我,看着我吃光她精心准备的饭菜,她笑容灿烂;
曾经,她的目光充满力量,让工作不顺的我从中读到坚强,读到支持。因此我战胜了许多困难;
曾经,她的目光中总会有许多的内容,是关心,是体贴,是问候,是惦念,是思考;
可后来再见,她口不能言,身不能动,心不能思,只有目光清澈如水。从一个睿智老人到一个无知孩童,只是一瞬间。
从最初的伤心,到后来的感谢,我的心情由悲至喜。因为我知道,无论什么人,不管是位高权重还是身份卑微,能够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目光中的悲喜,是一种人生,目光中的清透,更是一种境界。我为母亲能够逃脱疾病的魔爪幸运地活下来而庆幸,哪怕她像个孩子躺在那里,她的目光仍会是我最坚定的依靠。
爱是一种冒险
●王熙章
1988年,她不幸从前男友身上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几年以后,前男友死去,她才感到这种病毒的严重性。一时间,她无精打采,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26岁那年,她邂逅了现在的丈夫并告诉了他自己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实情。“不必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的信念让丈夫接受了她。一年后,他们办了结婚手续。就在结婚的前3天,医生告诫他俩,不能要孩子。
没有孩子的生活,无疑是不完美的。她极其希望做一个母亲。
这时,一个叫托瓦的医学专家说他可以通过不流血的剖腹产手术使婴儿平安降生,只要小心地烙封住周围的血管,把子宫的切口做得尽可能的小,再配合其他手段,成功率可达到98%。此前,他一共做过同类手术60余例,只有两个婴儿被感染。
认真听从了托瓦博士的建议后,她一共怀上了3个健康的女孩,并且把她们顺利地生下来。如今,大女儿已经9岁,二女儿7岁,最小的女儿也已4岁。在托瓦医生的手术下,三个女儿均未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每时每刻她都陪在孩子们的身边,努力地去做其他母亲也许会忽略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能够感到妈妈永远在她们的身边,感觉到无私而且伟大的母爱。
2007年秋天,病魔最终还是没放过她。她住进了旧金山艾滋病医院。身体急剧地消瘦。
2008年3月,她已不能下床行走。在生命垂危的最后一个月,她硬撑着身子给女儿们写信,坚持每天一封,从不间断。其中一封这样写道:“如果妈妈真的离开了你们,请不要悲伤,要知道我是多么的爱你们。这里记录下来的是往年我们共同做过的事情,如果有一天,当你们回忆的时候,它一定是最有趣的回忆。”
她叫莉莎·张。当这些凝聚着母爱的文字在美国各大报刊刊登的时候,它已使全世界明白:爱是一种冒险,更是一种永远不变的关怀。
(杨兴文摘自《时代青年》2009年第3期)
《南京!南京!》热映,是扶植民族仇恨,还是忠于历史?(13则)
作者:佚名
意林 年11期 字数:1554 字体: 【大 中 小 】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陆川的《南京!南京!》自开拍以来就备受关注和争议。《南京!南京!》热映是在扶植民族仇恨,还是在还原历史?对此请发表您的看法。
陆川告诉你的是历史,至于你产生的是什么情绪,仇恨,无奈,甚至是喜悦,那就是你的事情了。可无论这种感觉是什么,它都会让你印象深刻。这就是公正的,高明的电影语言。
——李美玲
战争总是以阴谋为序幕,以死亡为过程,以满目疮痍为结局。深陷其中的人,有几个能全身而退?而活下来的人,如何还死去的人以尊严?
——九月九
明明是日本人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却讴歌了一个因为枪杀了一个中国人而自杀的日本士兵的人性,否定了一个拯救过成千上万中国人生命的德国人,情可以堪?
——刘炳琼
陆川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甚至是从一个日本人的角度讲述的,但这绝对不妨碍观众看懂。历史既是如此,陆川没有带感情色彩去说,就像一个老人,告诉我们他看到的一切,而不加判断的语气。
——廖仁文
从人性的立场上来看待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件,影片弱化了日本军人的人性中凶残的一面,相应的,美化了日本军人的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对于现在中国的年青一代来说,有误导作用。
——程鹏
我讨厌愤青着眼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生命的尊严才是高于一切的。电影站在的是人道主义与人性的立场。百姓是无辜的,生命是平等的。列侬唱,你们说着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我只是想说,请给和平一个机会。
——李红飞
《南京!南京!》不是在制造仇恨和隔阂,更不是宣扬复仇和对立,一切是理性的,历史的,克制的。无论杀戮还是暴力,无论死亡还是伤害,一场战争带给大家的是沉重的反思。
——郝翠英
多少年来,那段侵华史实,一直是横亘在中日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壑。我相信,这条鸿沟早晚会被跨越。但跨越的方式,不能仅靠博大的宽恕,也绝不会是受辱一方的绥靖示好。只有把史实厘清,令罪者有足够自省,才能把历史的包袱彻底放下。
——唐英俊
仇恨,尽管导演在大小场合屏蔽了这个词汇,但《南京!南京!》还是会不可避免地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陆川的克制非常徒劳。
——顾振复
陆川借《南京!南京!》似已触摸了一个普适性的东西,完成了从死之地,向生之城的穿越。从这个意义上说,因爱国而看《南京!南京!》还远不够,还要找到生的意义。
——倦鸟
《南京!南京!》同样深入了一个富于现实感的角度:时光向前走,历史向后退,中国的年青一代,该如何触摸自己的前辈曾经遭遇的那个巨大伤口?日本的年青一代,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前辈曾对他国的所作所为?
——折翼天使
看到“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句话我真有点担心。在那么多日本右翼连整个事件都敢抹杀?几乎整个日本对“南京大屠杀”都不敢正视的今天,我们连“记住仇恨”这句话都不敢说,我们怎么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海里的鱼
虽然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70余年,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理由牢记民族历史中的苦难,正确区分日本侵略者和日本平民以及那些正视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友人,不能把两者合而为一。
——朱万富
我已经走向你了
作者:夏 虹
意林 年11期 字数:273 字体: 【大 中 小 】
你立在对岸的华灯之下
众弦俱寂,而欲涉过这圆形池
涉过这面写着睡莲的蓝玻璃
我是惟一的高音
惟一的,我是雕塑的手
雕塑不朽的忧愁
那活在微笑中的,不朽的忧愁
众弦俱寂,地球仪只能往东西转
我求着,在永恒光滑的纸页上
求今日和明日相遇的一点
而灯晕不移,我走向你
我已经走向你了
众弦俱寂
我是惟一的高音
梦中,落我一身衣裳
玉兰
作者:张 之
意林 年11期 字数:289 字体: 【大 中 小 】
我看到了一树玉兰
开白色的花朵
硕大?繁茂?润滑,有沁人心脾的暗香
它的白,让一场雪了无痕迹
花枝颤动,每一片吹落到地上的
都是月光
有人失眠,有人相思,有人对镜梳妆
用一瓶玉兰油涂抹脸颊
而我只是在树下小坐
像一小片缄默的树荫
把鸟鸣收藏,把斑驳的阳光收藏
把一点点的灰和尘土,也收藏
风吹过的时候,把风声收藏,让它慢慢减弱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