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聘成功,他首先找到一位在外企工作的朋友取经,在简历制作上他摒弃了如今很多同学面面俱到的写法,着重写了担任大学精算学会主席和已经通过了“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8门课程中的4门2项内容来证明自己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然后小沈用一千多字写了他对这家公司的了解和他对精算这个职业的认识,由此组成了简历材料。
简历寄出的第22天,美国公司给他打来电话,就一些问题与他沟通并多次测试后,他们又打电话找小沈的系主任和学校有关部门的人员详细了解他的情况。第12天时,美国公司通知他到芝加哥面试,签证、往返机票、宾馆全部由他们出面出费用办理、安排。
小沈的同学们知道消息后都很惊讶,小沈却立即镇定下来。第二天他马上买来讲授应聘礼仪的影碟学习。
5月21日,小沈只身来到芝加哥。22日一早,在咨询公司接待人员的引领下走进了面试现场,只见屋里齐刷刷坐着6位考官,都是部门经理级人物。小沈很快让自己平静下来,礼貌地问候和自我介绍后,大大方方地坐下来,等待提问。
人力资源部的一位女经理首先开腔:“你为什么要来应聘我们公司?”由于这是回答第一个提问,小沈马上在心中告诉自己:“一定要沉着!尽量放慢语速,这样一则可以保证对方听清自己的话,二则可以给自己回答问题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提醒完自己,小沈语速平缓地开了口:“据我所知,华信惠悦公司是一家享誉全球的管理咨询公司,如果能加入这样一个公司,我会感到非常荣幸。同时我认为……”小沈边回答,边仔细观察考官的表情,随时准备刹车。见考官听得一直很专注,小沈知道自己的表达没什么大问题,于是就把自己认为该说的话都说了才收住话语。
这个问题刚答完,另一位考官紧接着问:“你对报酬有何期待?”“只要和与我同等条件的人一样,我就非常满意了!”小沈回答得不卑不亢。此后,几位考官轮番“轰炸”,提问从职业认识、人生哲学到专业知识、处世方法等,不仅包罗万象,而且跳跃性很大,现场气氛很严肃。
小沈虽然对答如流,但心想:“老这样下去自己总是被动的,必须改变一下现状。”于是他鼓足勇气,瞅准机会开始以中国人漫谈的方式回答提问,时不时还用“您说呢?”“您认为呢?”等口气,尊重而亲切地反问一两个小问题,谈话很快缓和了气氛。
临分手时,小沈从考官们的神情中看到了希望。
小沈面试回到家中的第3天,就接到了美国公司的录用电话通知,成为芝加哥分公司两百多名员工中惟一一名中国人。毫无疑问,小沈的求职是很成功的。他的成功,除机遇外,关键在于:他对未来的就业形势有相对清醒的分析;他有敢于到世界大坐标系里寻找职业位置的勇气和信心;他在简历制作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参加面试时有一种冷静的心态和灵活的应变措施。可以说正是这些因素的有机整合成就了他。
(岩冰摘自《做人与处世》
2008年第9期)
首页->2008年第23期
死耗子鼓起人生自信
作者:李先昭
到达新泽西州后,吴鹰身上只剩下27美元了,他决定先从最苦最累的搬运工干起。
做搬运工时,吴鹰和一些越南难民、国内偷渡客在一起,每天都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高强度的劳动让他精疲力竭,他真有点支持不住了。一天,大家都休息了,老板却指名道姓让吴鹰进仓库把粘在老鼠胶上的死耗子抠下来。原来,为了防止耗子在仓库里肆意横行,管理员就放了许多老鼠胶在角落里,老鼠一旦粘上就无法脱身。但死耗子的尸体不及时清理,就会发臭。
“为什么别人都可以休息,却让我一个人去干?”吴鹰心里很不平衡,但他却没有理由不去做。当捏着一只只软绵绵的死耗子时,吴鹰的胃里一阵又一阵地翻腾,差点把吃的东西全吐出来。
吴鹰心里很不是滋味,想想在国内自己是受人尊敬的大学老师,虽不十分富裕,但起码还有社会地位,千辛万苦地跑到美国,难道就是为了干这样的活?
望着一堆死耗子,吴鹰咬牙在心里发誓:不在美国弄出点名堂决不回国。
半年后,一则招聘广告引起了吴鹰的注意,当地一位著名的教授要招一名助教。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收入丰厚,又不影响学习,还能接触到最先进的科技资讯。但当吴鹰赶去报名时,那里已经挤满了人。
经过筛选,取得报考资格的各国学者有30多人,成功的希望实在渺茫。考试前几天,几位中国留学生使尽浑身解数,打探起主考官的情况来。几经周折,他们终于弄清了内幕——主持这次考试的教授曾在朝鲜战场上当过中国人的俘虏!
中国留学生们一下傻眼了:“看来,中国人肯定没戏。只有最愚蠢的人才把时间花在不可能的事情上!”他们纷纷宣告退出。
吴鹰的一位好友也劝他:“算了吧,别自讨没趣了!多洗几个盘子,好歹也能挣点儿学费!”但吴鹰还是如期参加了考试。他当时也没抱太大的希望,但他想,自己连死耗子都抠过,还怕这个做过中国人俘虏的考官?吴鹰的自信使他很放得开,完全融入助教的角色中。
“OK!就是你了!”当教授给吴鹰一个肯定的答复后,微笑着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录用你吗?”吴鹰诚实地摇摇头。
“在所有的应试者中,你并不是最好的,但你的自信心却远远地超过了他们,他们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其实不然。我需要的是一个很好的助教,没必要扯上几十年前的事。我很欣赏你的勇气,这就是我录用你的原因!”
走出考场的吴鹰立刻被同学们围了起来。听说他被录用了,那几位中途退出的留学生后悔不迭:多好的机会被错过了!后来吴鹰才听说,教授当年是做过中国军队的俘虏,但中国士兵没有为难过他,他至今还念念不忘。
(田生摘)
首页->2008年第23期
我在美国找工作
作者:沈农夫
在美国找工作,一般需经过两道基本程序:先是交上自己的简历,如果对方对你感兴趣,第二步便是约时间面谈,而这面谈,往往对录用与否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我的第一个机会是去休斯敦的维多利亚社区学院面谈。这个学院去年新开设了一门中文课程,急需一名中文教师。有朋友向学校推荐并传真去我的简历,负责人挺感兴趣,于是约我面谈。
接见我的是位50岁左右的女士,名叫玛琳娜。她很客气地招呼我进了办公室,待我坐下,寒暄几句后,开始了正式面谈。她先问了我在国内的有关情况,诸如大学学习课程是什么,教了几年书以及教的什么专业,我一一作了回答。接着她就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她所在学院的情况,向我交代教课需注意的问题,并教给我怎样和学生联系,怎样发给学生课本。我一直静心地听她讲述,直到她拿出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各式表格让我填写,并告诉我学校应付我的工资标准,我才意识到自己被录用了,而且很快就得准备上讲台。
第二次面谈,起因于我在维多利亚社区学院接到的一个电话,是本地一家翻译公司的美国老板马克打来的。他得知我是中英文教师,就问我有无兴趣搞翻译。他说现在中国市场开放了,越来越多的美国公民想和中国建立联系,向中国介绍他们的生意,因而有许多英语文件等着译成中文,他很需要这方面的人手帮忙。随即,这位老总亲自到维多利亚社区学院来与我见面,我们聊得不错。分别时,我们约定了到他办公室的面谈时间。
去翻译公司面谈的那天,我按时到达马克的办公室,前台小姐刚用电话通报完他就出来了,把我领进他那间很雅致的办公室。开始,我们谈了一些有关计算机软件的问题,他还问了我的一些个人情况。然后,他告诉我,由于我的中文基础很好,又是刚离开大陆没几年的教师,所以,如果我在此工作,并不需要自己翻译,他们可以雇佣其他人,我只负责校对和润色,使译文更适合中国人的文化和口味。
面谈之后,马克又很热情地带我看了公司的其他办公室,向我介绍了班上所有的工作人员。临告别时,不知缘何,我们谈到了健身活动,才发现原来我俩都是乒乓球爱好者,于是,又兴致勃勃地聊了一阵打乒乓球的技巧与乐趣。
这两次面谈都挺顺利,两个老板都表示了聘用决定,马上就可以走马上任。不过我自己却犹豫了。此时此刻我倒舍不得离开干了多年的教师工作,所以我没有去翻译公司任职,使得大有所望的马克多少有些失望。后来,马克又打来电话,诚恳地向我许诺:他可以等我几个月,什么时候我可以去了,就给他打电话。
两次面谈使我增加了阅历,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实对我们这些在海外暂居或常住的人影响巨大,最显著的是就业的机会明显增多了。过去谁都知道,外国人在美国学文科是没什么出路的,一般都是毕业后当文员。如果以文科的本事在美国找工作,那就更难了。中国人往往由于语言背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无论你是硕士还是博士。如今不同了,中国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他们需要懂英文同时又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这是我们的机会,本世纪的未来这种机会将越来越多。
(莲心摘自《当代青年(青春派)》
2008年第9期)
首页->2008年第23期
你的茶杯漂亮吗
作者:金 子
茶杯仅仅是用来喝水的吗?除了喝水,它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台北,一位公司老板晚上约会完客人之后,又信步返回到附近的办公室。
下班时间已过了很久,办公室里空无一人,老板从自己的办公室出来随便走进平时很少进去的办公大厅。员工都不在,一张张整齐划一的办公桌变得抽象起来。一样的电脑,一样的文具,一样的椅子,老板发现惟一不一样的是每个桌上的茶杯。
他开始一个一个地细细远观这些茶杯。塑料旅行杯,卡通图案陶瓷杯,有色和无色的玻璃杯,各式各样,这中间惟有一只杯子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它无比洁净,也无比漂亮,从它的精致上,粗略看,它的主人应是一位女性。
其实老板并不熟悉这间大办公厅,员工谁在哪个位置上,脑子里也是一片模糊,但他却记住了这只茶杯,并由之而记住了办公大厅左侧从前往后数第7张办公桌。
老板忍不住想,一个有着如此审美与细节贯穿力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她应该不会和其他有些员工一样赤着起皮的脚、穿着凉拖鞋去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会议,她应该不会在招待客户的自助餐上,把包挎在胳膊上去拿食物,她也应该不会津津有味地把一天中的大段时间放在茶水间,与人聊闲言、扯八卦吧……
过了一段时间,公司要外派一位项目主管,老板以个人名义推荐了一位人选:就是“办公大厅左侧第7个座位上的人”。
“我们都要喝茶,杯子可能是与我们距离最近的用器,它不仅是生活之必需,而且是必需中比较接近灵性的用器。”美学大师汉宝德谈到美时,经常举的例子便是茶杯。有人以“难道茶杯美,音乐就不美吗”来反问他,他的回答是,音乐可以从CD机或收音机中发出,随时聆听一流的音乐在当代社会是毫不困难的,另外音乐属于时间艺术,它不在空间里存在,声音一旦停止,一切顿时就消失了;但茶杯不同,它属于空间艺术,一旦存在,除非人为或外力毁灭它,否则它就会一直存在,对拥有它或看见它的人产生影响。另外,茶杯也不同于绘画,绘画是一种纯艺术,人在一幅美的绘画面前感觉到的美感与在一件生活用品面前感觉到的美感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作为一件生活用品,茶杯在许多时候,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可以用来喝水的实际功能,它的美感深藏于这一实际功能之后还能被人注意到,它的美就变得不同寻常起来。
茶杯之美是一个人最细节的美,大师说,如果一个人注意到茶杯,就会发现选择一个茶杯许多时候并不比选择一件首饰容易,这是一个讲求美力的时代,美力作为竞争力,美就不再单独是一种艺术,而成了事关人人的事情。
懂得美、会美的女孩会吸引更多出色的男孩,更容易在较大范围内选择自己的恋爱对象;了解美、也尽量使自己美的员工,职场上会赢得更多的机会,会接到更多的订单,会销出去更多的商品;有好的审美、并把美融入生活的女性,更容易婚姻稳定,生活幸福,因为她至少不会穿着睡衣下楼取报纸,甚至再站在那里和保安聊一会儿胡萝卜的价格,也不会顶着一颗上满发卷的刺猬一样的脑袋坐在餐桌上与丈夫和孩子一同吃早餐;一个有一点美学常识,并把自己打扮得得体而悦目的求职者,初试时,他至少会比其他人再多赢得一次面试机会……
要知道,你在杯子上花的钱、花的时间,不会只在杯子上体现,美丽是一种养成,一旦养成了,就会辐射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妨一试。
(琼子摘自《深圳青年》
2007年3月上半月刊
专题插图/迟兴成)
首页->2008年第23期
成功只需30秒
作者:文 畅
有时候,在你迈向成功的道路上,只是比别人慢了30秒,而30秒恰恰就能决定一切。
在一家知名的大公司里,营销部的主管被提升后,老板就让原来的主管从市场部的营销人员中,推荐一名适合做主管的人选。结果,老主管推荐了两名员工。他对老板说:“我觉得他们两个都优秀。至于谁更合适,希望总经理考察后再决定。”
于是老板就对这两名优秀的营销人员进行了明察暗访,发现他俩的能力旗鼓相当,难分高低。究竟谁更合适做主管,一时间老板也举棋不定。一天,坐在办公室里的老板突发奇想,他分别叫这两名营销人员到他的办公室来。老板放下电话后计算时间,结果发现,那两名营销员从同一个办公室里走到他的办公室里,一位用了70秒钟,另一位则用了100秒钟。于是,老板立刻决定,让前者担任主管。
那个可怜的输家,仅仅因为这30秒的时间,就败在了同事的手下。
或许,有人会说,这个老板怎能这样选拔人才呢?一点儿都不科学,太武断了吧。但是,有一个学者通过在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对人们步行的速度调查后却发现,人们步行速度最快的前10个国家依次是:爱尔兰、荷兰、瑞士、英国、德国、美国、日本、法国、肯尼亚、意大利。其中除了非洲的肯尼亚是出田径运动健将的国家外,其余的9个国家均为世界发达国家。而中国各地人们的平均步行速度在这项调查里的排序为:香港名列14位,台湾名列18位,大陆名列24位。
调查者最后得出结论:人们的步行速度与国家的经济状况成正比,步行速度越快,经济越发达。
原来,步行速度也是经济效益的一种体现。在拥挤的街道上,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总抱怨道路拥挤,前面的人走路太慢,堵住了自己前进道路的人,大都是精力旺盛、衣着干净整洁的白领打扮的人;反之,那些走路慢慢腾腾的,除一些老人外,大都是看上去精神萎靡不振的人。如果你经常出差到外地,你再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城市人的步行速度快于农村人的步行速度。沿海发达地区人的步行速度快于西部地区人的步行速度。
是的,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了,工作的效率也越来越高了,就连我们每个人匆忙行走的脚步,不知不觉也和奔向成功的距离连接在了一起。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