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母亲的肾在他的体内仅待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但再也无法回到母亲体内了。他必须进行第二次换肾。3月19日,父亲的肾成功移植到了他身上,这次手术非常成功,他终于摆脱了下半生每周进行血液透析的阴影。
  很多人以为,经历了两次换肾手术的残酷打击,他的职业生涯已经结束了。可他不答应,他发誓说:“我要成为第一个换肾之后还能重返职业赛场的球员。”于是,在手术34天后,他顽强地开始进行慢跑训练;2007年9月21日,开始恢复训练;10月30日,他闪电般地回到了赛场上。在11月24日不来梅队客场同科特布斯队的比赛中,他终于在时隔11个月后重返德甲赛场,创造了人类奇迹。更为神奇的是,在20天后不来梅队同勒沃库森队的比赛中,他梅开二度,而整个赛季,他出场16次攻入7球。如果这些进球发生在一年多前,实在太过稀松平常,可这一切发生在他两次换肾之后,这实在是非常人的壮举!
  他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的球迷,中国球迷更是把他同动画片里斗志顽强的圣斗士们相比,亲切而形象地称他为“肾斗士”。他,就是克拉什尼奇,一位饱尝苦难却又顽强从容的人!
  2008年,克拉什尼奇再次入选国家队。主教练比利奇评价说:“这个小伙子真是不可思议。很少有运动员在进行了器官移植后还能重返赛场,而且还有着这么出色的表现。他对足球的热爱让我敬佩。”重返国家队后,他收到了数以万计的克罗地亚球迷发给他的祝福,其中有一条是这样写的:“你就是我们克罗地亚的奇迹!”
  2008年在6月的欧洲杯上,他继续上演着奇迹。在对波兰的比赛中,他攻入了欧洲杯历史上第一个“肾斗士”进球。进球后的他双膝跪地,掩面嘶吼,仿佛在告诉全世界,这一切来得是多么不容易!而在几天后的四分之一比赛上,他又险些成为克罗地亚的民族英雄。这个替补登场的强力中锋,几乎上演终场绝杀,然而,有神灵庇护的土耳其人居然在最后一秒扳平比分,从而在点球大战中淘汰克罗地亚。赛后,不少球员失声痛哭,可经历过磨难的他却很淡定,他说:“不管如何,生活还要继续。”
  赛后有评论说:“我们要对克拉什尼奇感到敬畏,要知道一个曾经两次换肾的人,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奇迹,而他还在最后一分钟打进了漂亮的进球。这也是最高体育精神的一种体现。从他身上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境界,体育运动不是以追求胜利为最高目标,不断地挑战自我、达到更强才是最根本的目的。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在这场比赛中被完美地诠释了。”
  (司志政摘自《人生与伴侣》2008年10月上半月图/孙红岗)
  





首页-&gt2008年第22期

广陵散

作者:宗利华




  那时,聂政坐在一个酒肆里,心如止水。秋日的风已露出了峥嵘气象,吹得檐角枯草,咝咝作响。聂政的目光掷向窗外,有一稀稀拉拉的丧葬队伍缓缓走过,灰黄的纸片散乱了黄昏的半个天空。那队伍寂静而行,竟不闻半点泣声!
  看来,又有一个人,像父亲一样,被暴君害死了。聂政眼里,有恶恶的光一闪而过。
  该去了。聂政抹一把脸,左手将腰间的短剑一捏,凛凛地出了酒肆。
  次日黄昏。修建宫殿的工地。
  和聂政目光不经意地一撞,韩王就明白了,这群匠人里头,有个人是来取他性命的。他不动声色转身就走。聂政手里瞬时已抽出了短剑,脚步也迅疾跃起。哪料韩王早有防备,卫士水般围拢过来!聂政趁势翻墙而逃!
  在父亲坟前,聂政跪了整整一夜。现在,他需要藏匿了。他已成为被捉拿的要犯。
  三年后的一天,一个瘦削的身影出现在韩国的街市上。那身影正踽踽前行,面前忽地就多了一个女人,一个男孩。那人浑身悄然一震!
  “你,像极了一个人。”女人盯了他道。“谁?”那人的声音嘶哑、冷漠。“我的丈夫。我足足三年没见到他了。你浑身上下,有一个地方非常像他。
  “哪儿?”
  “牙齿。”
  那人仰天大笑:“你这女人,莫不是疯了?”说完,直直地走了。
  眼角,却兀自有了泪。
  转眼,又是三年。
  这一天,韩国都城城楼下,蓦地就多了一个盘膝而坐的黑面男子。面前横摆一张满身断纹的古琴。此人在那古琴上抚出第一个音符时,众人便止了手头活儿,齐齐地扭头来瞧。再听,愈加不同凡响了,时而清虚淡远,时而酣畅淋漓,时而冰泉凝咽,时而深沉凝重。人愈来愈多,静静围拢过来。路侧,立了数匹骡马,竟高昂其首,寂然无声。
  不久,琴音把韩王的属下给吸引来了。
  国君韩哀侯的寿诞到了,宴上需要这么一位抚琴高手。
  再打量那弹琴者,实在太丑陋了。脸似锅底,发如乱麻。张嘴一笑,那里面竟一颗牙也寻不见。一开口,嗓音竟像破锣一般怪异。
  众人皆感叹,奇人自有异象啊!就这样进了宫。
  韩王寿诞宴上,男子施了浑身解数奏琴,把韩王及周围卫士听得如痴如醉。琴音突然陡地一转,瞬时激昂起来。众人闭目去听,竟在那里面听出了战马嘶嘶,铁蹄铮铮,兵车喋喋。琴音愈来愈急,似乎是两军对垒,厮杀开来。众人心旌慌乱,却又欲罢不能。
  猛地一下,琴音戛然而止,随之一声惊呼!
  细瞧,韩王胸前竟早就被刺入一剑!
  韩王双手抓着剑柄,拼着最后气力问:“你是谁?为何要杀我?”
  男子哈哈大笑:“我是谁,已不重要了。如果说六年前我杀你,是为了替父报仇,现在,我则是替天行道!”
  男子说罢,抽出韩王腹中之剑,往脖子上只一横,鲜血四下迸溅开来!次日,男子尸体和那柄剑一起被挂在了城楼上。旁边有一白纸,上书“知此人者,赏金千两”。
  数日后,有一老妇跌跌撞撞而来,立住,号啕大哭:“儿啊!虽说你变得面目全非,但我只需看这剑一眼,就知道是你。你,终是为你爹报仇啦!”
  说罢,取剑过来,笑道:“没想到,咱一家两口,都死于这柄剑上。”旁边有人待要阻拦,那剑已直直地刺入老妇胸膛了!
  很远很远处,静静地,站了一个女人,一个男孩。女人默默地弯了腰,悄悄道:“孩子,你不是想知道你爹的模样吗?瞧,挂在上面的那个就是。三年前,咱娘俩见到的那个人也是他啊!而且,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了,你爹的名字,叫聂政。”
  “为什么爹要那样做?”
  “当年,暴君要你爷爷为他铸剑,你爷爷铸成后怕他滥杀无辜,并没交给他。他把你爷爷杀死了。”女人已是泪眼矇眬!
  “那,我该找谁报仇?”男孩抬了头问。
  女人缓缓地直起身子。女人无法回答。
  据说,聂政抚过的那张古琴,后来为一方士所得,遂创作了千古名曲——《广陵散》。
  (爱玲摘自《宗利华小小说》图/志荣)
  





首页-&gt2008年第22期

钱永健:我注定了继承家族血统

作者:佚 名




  1952年生于纽约的钱永健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教授。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北京时间10月8日下午6时左右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与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尽管头顶光环早已炫目,钱永健却坚持在科学道路上走自己的路,不论何时都要“完美地契合自身个性的深处”。
  
  科学世家出生的“小诺贝尔奖”获得者
  
  身体略显单薄的钱永健出生在一个科学家和工程师世家,一大家子人中多位长辈都是工程师。他的哥哥钱永佑是神经生物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生理系主任。两兄弟分别获Rhodes和Marshall学者奖(通常认为是美国大学生竞争性最强的两个奖学金,克林顿总统曾获Rhodes奖),到英国留学,90年代双双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职业选择:“我注定了继承家族的血统,从事这样的工作。”
  钱永健曾说:“你的科研应当理想地贴合你的个性,这样,当你面对那些不可避免的失败时才会有一些内在的快乐支持着你。”这句话,似乎正是他人生的写照。从小就对化学兴趣浓厚的钱永健,儿时患哮喘病,他不得不长期待在家中,无法进行耗费体力的室外活动,因此他只能待在屋里看着哥哥们在外栽花逗草,这也让在屋里的他养成了对光和颜色的偏爱。小学时,父母买了一套化学实验用具给他,不久家里的地下室就成了他的实验室,摆满了他的瓶瓶罐罐。最让他难忘的一次,是他在实验中引爆了自制的手榴弹,导致家中一张乒乓球桌被烧焦。
  16岁时,钱永健用他研究如何将金属与硫氰化合物结合的论文,获得“西屋科学天才奖”一等奖。这项比赛现名“英特尔科学人才选拔赛”,是美国历史最久、最具声望的科学竞赛,参赛者以高中生为主,又称“少年诺贝尔奖”。此后,钱永健获得奖学金进入哈佛攻读,20岁毕业后再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开始了他真正为之奋斗终生的化学研究事业。
  
  迈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关键的一步
  
  在今年获得化学奖的3人中,钱永健走出的可以说是绿色荧光蛋白开发历程的“最后一步”,在下村修与沙尔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搞清楚了绿色荧光蛋白特性。
  他改造绿色荧光蛋白,通过改变其氨基酸排序,造出能吸收、发出不同颜色光的荧光蛋白,其中包括蓝色、青色和黄色,并让它们发光更久、更强烈。由于绿色荧光蛋白用紫外线一照就发出鲜艳绿光,研究人员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动物、细菌或其他细胞的遗传信息之中,让其随着这些需要跟踪的细胞复制,可“照亮”不断长大的癌症肿瘤、观察有害细菌的生长。绿色荧光蛋白就仿佛是伊战中跟随军队做“嵌入”式报道的记者,让旁观生物学反应的研究人员像在电视旁追踪战争进程的观众一般,通过“现场直播”了解进展。
  
  攻克癌症是下一个目标
  
  尽管钱永健在科学研究上硕果累累,他却丝毫不为任何赞许所动。对于科学界评价“他发明了多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钱永健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制造工具的人。”
  谈到将来目标,钱永健表露出自己希望为攻克癌症贡献力量的愿望。他的父亲和博士生导师就是因为得癌而死。“我爸爸得了胰腺癌,诊断出来6个月后,他就离开了我们。”目前,钱永健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对荧光蛋白如何应用于神经生物学和癌症研究中兴趣浓厚,正是因为他的父亲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他说,“我总是想在职业生涯中做一些与临床相关的事,如果可能,癌症是终极挑战。”
  编者按:自1967年杨振宁、李政道首开华裔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先河,钱永健至此成为第七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在他的前面,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等这些星光熠熠的名字。他也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本刊摘编图/迟兴成)
  





首页-&gt2008年第22期

走向山下的登山者

作者:黄兴旺




  有两个登山者,让人温暖而心动。
  一个叫野口健,是个日本小伙子,他在16岁时,就登上了勃朗峰,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创下了征服七大洲最高峰最年轻登山者的世界纪录。
  作为登山者,攀登与征服每一座山峰是最大的荣耀,但野口健却是个例外。从2000年起,野口健开始了在珠穆朗玛峰捡垃圾的工作,他一边登山,一边清理其他登山者留下的垃圾。6年多时间里,他从珠峰上总共捡回了9吨垃圾。
  当其他登山者为梦想与荣誉向珠峰顶端攀登时,他却选择背着别人丢弃的垃圾走向山下。野口健的想法很简单,登山者扔掉的垃圾正破坏着珠峰的环境,自己多背些垃圾下山就能让它变得干净些。
  另一个人叫梅根,是加拿大某航空公司的女职员。梅根酷爱登山,她最大的梦想是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2007年5月21日,梅根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因为她已经成功攀登到8500米的高度,望着不远处的顶点,梅根激动而兴奋。但就在这时,她发现了躺在山坡上、已经奄奄一息的尼泊尔女登山者比斯塔。
  此刻,比斯塔随身携带的氧气即将用尽,人也渐渐昏迷,只剩下微弱的呼救声。而她所处的位置是珠峰最著名的“死亡地带”,这里空气稀薄、风力强劲,坡面布满了危险的冰层。关键时刻,梅根望了望近在咫尺的顶峰,毅然做出抉择:下山!她冒着生命危险,救起比斯塔,走向山下。
  用了整整12个小时,直到当天晚上9点,她才把比斯塔送到了7500米处的3号营地。由于治疗及时,比斯塔只是两根手指和几根脚趾被冻伤而已。
  我不关注登山活动,也从没有听说过野口健与梅根这两个人。让我温暖心动的,不是这两个登山者的辉煌与荣誉,而是他们从高处走向山下的故事:一个背下了9吨垃圾,另一个背下了一条奄奄一息的生命。
  (王景波摘自《37°女人》2008年第9期图/李欣)
  





首页-&gt2008年第22期

默巴克的“硬币之星”

作者:张达明




  默巴克出生于美国一个贫困家庭,从小饱受歧视。他凭借着不屈毅力,19岁时考入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但家庭经济的窘迫,容不得他像富家子弟那样悠闲自在,他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四处奔波,赚取微薄的收入,交纳学费,维持简单生活。
  默巴克主动向校方提出勤工俭学,包揽学生公寓的卫生打扫。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干活一丝不苟。打扫公寓时,默巴克经常在墙脚和床铺下面清扫出一些硬币来,都会主动问同学们,这是谁丢失的。同学们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就是懒洋洋地告诉他:“不就是几枚破硬币吗?谁稀罕。你不嫌弃就拿去好了。”
  虽然他们语带讥讽,默巴克并不尴尬。在同学们怪异目光的注视下,他默默捡起了一枚枚带着灰尘的硬币。
  第一个月下来,默巴克把捡到的硬币进行清点,连他自己也感到吃惊:竟有500美元之多!这令他喜出望外。这些白白捡来的硬币,不仅解决了学费的燃眉之急,而且还让自己的生活质量大为改善。
  这份额外收入让默巴克突发奇想。他决定把人们不重视硬币的事情,反映给国家有关部门。他分别给国家银行和财政部写了信,建议上述部门应该关注小额硬币被白白扔掉的情况。财政部的回信很快到达,告诉这位贫困的大学生:“正如你反映的那样,国家每年有310亿美元的硬币在市场上流通,却有105亿美元被人随手扔在墙脚和别的地方,虽然多次呼吁人们爱惜硬币,但收效甚微,我们对此也无能为力。”
  这样的答复不免让默巴克沮丧,但同时他从中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商机。从此,他便用心收集关于硬币方面的资料,从资料中得知,一般硬币的寿命可达30年左右,而这些硬币常散落于各家各户的墙脚、沙发缝、床底下和抽屉等角落。
  默巴克决心从中打开缺口,开创事业。1991年,默巴克大学毕业,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奔波求职,而是针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换取硬币的需求,成立了一个“硬币之星”公司,并购买了自动换币机,安装在附近的各大超市。

Prev | Next
Pg.: 1 ...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