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看一下你手里的东西!”男孩的脸立即红了,他迟疑了几秒钟,才犹豫不决地把那张纸递到了格里丝的手里。
  格里丝一看,纸上除了画着她的草图外,旁边还密密麻麻地记载着色彩、比例以及尺寸。“非常抱歉,我只是觉得你身上的这套泳衣很漂亮……”男孩小声辩解着。格里丝不禁对自己之前的误会感到好笑。
  男孩又问:“小姐,请问你这套泳衣是在哪里购买的?”格里丝的脸微微一红,故意说:“这可是我的秘密!”交谈中,她谎称自己叫维多利亚,男孩信以为真。他坦诚地告诉格里丝自己叫罗伊·雷蒙德,是学服装设计的,他的母亲刚收购了一家内衣小店,他想改个合适的店名,却一直没想到好的,就到海边来找设计灵感,而格里丝完美的身材与高雅的气质一下吸引了他的目光。
  这时,雷蒙德忽然大喊一声:“我想到了,秘密,这正是女性内衣的精髓!我的店就叫‘维多利亚的秘密’吧!”随后他热烈感谢格里丝给了他灵感。这次轮到格里丝目瞪口呆了。
  几天后,雷蒙德找到格里丝,并且带她去看了那家已更名为“维多利亚的秘密”的内衣店。为了表示对格里丝的感谢,雷蒙德还特意设计了一款别出心裁的内衣送给她作礼物,说它是“维多利亚的秘密”的第一件内衣。那是一件带着蕾丝花边的宝石蓝色文胸,既显华贵又不乏活泼,上面还绣着她的名字“维多利亚”。
  就这样,23岁的格里丝与25岁的雷蒙德开始了一段仿佛在冥冥中注定的缘分。这感觉让格里丝既渴望又害怕,因为她早在两年前就有了婚约。
  
  品牌易主
  
  随着假期的结束,格里丝归期已到,她不得不告别雷蒙德。临别前一天,雷蒙德对格里丝说,他会在这里一直等着她完成学业回来。这让格里丝心碎不已,她无法预知他们是否会重逢,她也无法向雷蒙德戳破“维多利亚”其实只是一个谎言。
  回到伦敦后,格里丝即向父母摊牌,希望解除原来的婚约,但一如预期地受到父母的坚决反对。格里丝痛苦不堪。她给雷蒙德写了一封信,坦白地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以及现在面临的困境,请他耐心等候,并给予回复。然而过了很久,她都没有收到雷蒙德的任何回音。
  与此同时,格里丝的父亲却开始张罗起女儿的婚事。而在母亲的病榻前,格里丝不得不违心顺从父母,答应结婚。
  1979年10月,“维多利亚的秘密”在旧金山开了第三家分店。给格里丝写了多封信,却迟迟得不到回音的雷蒙德很着急,他不知道那些信因为地址含糊早已石沉大海。雷蒙德决定到伦敦去寻找爱人。
  然而令雷蒙德完全没有料到的是,他的伦敦之行变成了埋葬爱情之旅。他到达伦敦后,按照格里丝所说的学校地址找过去,结果得到的答复是“查无此人”。
  失魂落魄的雷蒙德回到旧金山,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无法自拔的痛苦里。他没有心思打理“维多利亚的秘密”,反而用酒精麻醉自己。1982年,LimitedBrands公司(LTD)的创办者莱斯勒·威克斯纳收购了濒临破产的“维多利亚的秘密”,成为这个品牌的新主人。
  
  传奇延续
  
  格里丝结婚后,不仅没有忘记雷蒙德,反而越发强烈地思念他。最终,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于1983年解除。当格里丝穿着那件被她视为珍宝的内衣满心喜悦地返回旧金山找“维多利亚的秘密”时,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雷蒙德已不知去向。也是在那时,她才从妹妹口里得知,当年她寄给雷蒙德的信件被父亲截留了。
  1983年底,格里丝以促销小姐的身份进入“维多利亚的秘密”。凭借着自己对内衣的了解和领悟,1986年,格里丝被破格提拔为公司副总裁及市场经理。1991年,格里丝领导的“维多利亚的秘密”一举成为全球10大顶级品牌之一,并且位居世界内衣专业零售商之首。为了扩大影响面,也为了让雷蒙德不论在世界哪个角落都能够看到自己开创的品牌,1995年格里丝开创性地与电视、网络等媒体合作,在美国国内推出“维多利亚的秘密”电视时尚秀,节目以新潮时尚的内衣和世界顶尖模特的性感演绎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收视狂潮。格里丝完成了雷蒙德的愿望,让“维多利亚的秘密”传遍了全球。
  1996年的一天,格里丝收到了一个包裹,当她打开时,立即被眼前的东西震惊了,那是一件与当年雷蒙德送给她的“维多利亚的秘密”一模一样的内衣。这款内衣是她和雷蒙德之间的秘密,不可能再有第二个人知道。通过包裹上留下的地址,格里丝来到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在一套老式的住宅中找到了雷蒙德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告诉格里丝,雷蒙德因极端消沉而沉湎酒精之中,在一次醉酒后出了车祸,失去了双腿,此后很多年里他没有缝制任何衣品。可有一天清晨,他突然清醒过来,像是唤起了某段回忆,他用数天时间缝制了这件内衣。在作品完成的那年冬天,他离开了人世。但直到1995年,雷蒙德的母亲在电视上看到了“维多利亚的秘密”时尚秀,才知道格里丝正是儿子当初爱过的“维多利亚”,于是将内衣寄给了她。
  格里丝捧着雷蒙德留给她的最后礼物失声痛哭。此后,格里丝将全部心血倾注在“维多利亚的秘密”里,使它在2004年创造了每分钟销售达600件的品牌传奇。如今每100位美国女性中就有50位拥有至少l件“维多利亚的秘密”,它在全球的拥趸更是不计其数。在格里丝看来,女人们穿上及收藏起来的不仅仅是一件内衣,也是一份像爱情一样的贴身关爱。
  (邓伟明摘自《世界报》图/迟兴成)
  





首页-&gt2008年第15期

担心

作者:流 沙




  阿布来提·麦君是新疆一位出色的高空钢丝表演家。在最近一次挑战最陡峭的钢丝绳吉尼斯纪录中,他赢得了胜利,看到涌向他的鲜花和掌声。但是,他却看不到深爱他的妻子的眼泪。
  也许,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过。
  表演在深夜举行,麦君身上没有系保险带,他握着平衡木走到了钢塔,从一头到另一头,最前面的一段钢丝,他走得很轻松。但走到一半,钢丝呈现“碗状”,难度开始增加,他行走的速度开始放慢。也许空中有风,他的全身微微在抖动……
  他的妻子站在地上,旁边是她的两个可爱的孩子,她们已经不敢看丈夫了。她开始哭泣,眼泪像珍珠一样往下掉。
  主持人见她如此,走过来,不停地安慰她。但是,她还是在哭,主持人不得已,只好用手轻轻搂住这个哭得一塌糊涂的女人。
  麦君走钢丝难度越来越大,越接近终点,斜度越大。镜头拉近后,钢丝斜度已呈45度,麦君每走一步,至少要停顿十多秒。
  钢丝下面是乌鸦鸦的人群,人们的心都被这惊险的一幕悬着了。麦君的妻子已蒙住了脸,因为哭泣,全身不停地抖动着。
  这个可怜的女人。
  现场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麦君攀上了对岸的钢塔,他成功了。鲜花、音乐、欢呼、掌声……向沸腾的大海一样。
  镜头对着成功的麦君,对着兴奋的主持人,对着欢呼惊叫的人们。几分钟后,麦君来到了地面上,他与妻子拥抱,但此刻,这个本来哭得像泪人一样的女人,牵着两个孩子,满脸微笑。但不知此时处于成功喜悦之中的麦君,有没有看到妻子脸上被泪水冲得斑驳的化妆。
  感谢电视直播,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成功男人和他背后女人的一切。当一个男人在外搏杀时,其实他的女人却在默默之中承受了太多,这种承受有时候只有她自己才能知道。
  如果让她选择丈夫的职业,其实她并不需要那个挑战吉尼斯的丈夫,那个在观众面前是英雄的丈夫,而是一个能和她以及孩子在一起,带着她们在这个美妙的夜晚散散步的丈夫。
  可是,麦君知道吗?
  记得看过一段刘翔母亲的专访,刘翔的母亲的说,刘翔在比赛的时候,跑得那么辛苦,因为用力,眼睛都快睁出来了,他那个样子啊……刘翔的母亲说着说着眼睛就红了。
  刘翔知不知道母亲看他比赛的感受?
  我一直在想,当我们出门在外,在职场中打拼,有没有想过你的亲人对自己的担心,知不知道他们为我们流过的泪?
  我们知道吗?
  





首页-&gt2008年第15期

举杯齐眉

作者:周有光




  华裔学者余英时说,“一位百岁高龄的老人将他一生的经历,用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思路之清晰,判断之明确,丝毫不显衰老之相,这真是人间一大奇迹。”对自己的一生,周有光袒露心声,元气十足——
  结婚前,我写信告诉张允和,说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她说幸福要自己求得,女人要独立,女人不依靠男人。她当时的思想也比较开明。
  不久我们就在上海结婚。四姐妹里,她最早结婚。我们在上海的婚礼很简单,提倡结婚不要乱花钱,我们有一个亲戚有钱,结婚花了很多钱,我们就反对那一种。当时结婚不得不请客,我们就找了上海青年会,请客简单便宜。我和张允和的婚礼,我母亲去了,我父亲没有去。
  除了去日本留学那段时光,我们主要住在上海。她们家住在苏州,可是她的父亲常到上海,她的父亲比较有钱,在一个旅馆经常租了两间房子,家里人经常到上海,上海星期六有好的戏,就经常到上海看戏。婚后,我的工作比人家紧张,我在大学教书,同时又在银行工作,银行界晚上的宴会多得不得了,我一概不参加宴会,晚上要准备功课。上一个小时的课,要有六个小时准备。
  她婚后主要还是教书。她写文章有天然的才气。当年报纸请她编副刊,她有一篇传播得比较广——《女人不是花》,因为那时女的工作的还是很少,机关里面有一个女职员就叫做“花瓶”。编副刊是她的副业,她把写文章当成一种兴趣。我认为,任何事无论大事小事,没有兴趣是做不好的。兴趣是一种推动力,一个人不会对任何东西不感兴趣,譬如小孩子要吃奶,就是他的兴趣,玩是他的兴趣,这种推动力很强。兴趣有时候是盲目的,有时候是有目的的,兴趣用上去以后,就会对工作的意义更了解,这样子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抗战前有一段时间,我们在苏州租到一所很好的房子。苏州的生活还是比较好。打仗以后,苏州就不行了。
  水乡的苏州城里原来是一条一条的水。不仅是苏州、杭州,江南城里都是以水路为干线,以陆路为支线。我们家是后门在水上,前门在岸上,因此有许多桥,苏州有两百多座桥,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杭州也有很多桥。辛亥革命以后,慢慢把河填了,水乡没有水了。杭州还有西湖,苏州就搞掉了。不过,现在苏州郊外搞好了,洞庭山一带、阊门一带好玩。江南只有几个小镇还保留了水乡的味道。
  别人都说我们结婚七十多年来没有吵架,就因为我们的亲戚经常向我们的保姆询问此事。其实我们也有吵架,不过我们吵架不会高声谩骂,不会让保姆听到的,也没有闹几个小时的,一般是三两句话就吵完了。还有一点,我们吵架通常不是为了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因为其他人的问题。的确,我们的婚姻生活是很和谐的。到了北京,一直到我老伴去世,我们每天上午10点钟喝茶,有的时候也喝咖啡,吃一点儿小点心。喝茶的时候,我们两个“举杯齐眉”,这当然是有一点儿好玩,更是双方互相敬重的一种表达。下午三四点钟,我们又喝茶,又“举杯齐眉”。有朋友来家里特别是记者,看到我们“举杯齐眉”,都觉得有趣得不得了。这就对家庭和谐起到作用。还有,我们相信外国哲学家的一句话:“不要生气!”许多人问我们长寿之道,我们想不出什么道理,可是我们相信不要生气。因为,外国一位哲学家说:“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是完全对的。譬如,夫妇两个为了孩子生气,孩子做错了一点事情,就大动干戈,实际上就是惩罚自己。我们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所以,我和老伴从相识到相恋到结婚的过程,好像是很平坦的。
  (刘文娟摘自《北京晨报》2008年5月18日图/迟兴成)
  





首页-&gt2008年第15期

流向青春海

作者:蔡康永




  学年快结束前一个月,班上每个人都收到了一封信,一律都是手写信纸装在信封邮寄到系上,是一位老太太寄来的。
  老太太是中国血统的美国公民,姓刘。我本想把信扔掉,可是看到信里附着老太太的照片,我忍不住多看两眼。
  照片里就是位中国人脸孔的老太太,穿着平常的衣服,坐在日常的背景里,完全不像是演员应征用的照片,一点戏剧感也没有。
  这张照片倒让我觉得有点儿亲切,我把信看完。老太太的信上说,她想演戏,想了一辈子,可是从来没有机会。
  她嫁给一个大男人作风的中国人,生了5个孩子,她把孩子们养大以后,丈夫又中风了,她就继续用她的人生照顾丈夫,直到丈夫死,她终于喘了一口气,却同时发现自己的生命也快到尽头,她被医生告知得了癌症。她的5个小孩当中,有两个愿意照顾她。但她的小孩都不能理解妈妈的最后愿望——老太太想自己出钱,拍一部她一个人主演的电影。
  我本来觉得既是这么一位老太太的人生最后愿望,完全弃之不顾,未免太残忍。可是学年将尽,功课忙得焦头烂额,搁着一下也就忘了。
  直到有一天,我们班有一组戏在UCLA的医院里拍,我当麦克风操作员。我们正在走廊上打灯,谁也没注意现场出现了一位坐轮椅的病人老太太,她躲在一大堆灯柱后面,看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排练镜头位置。灯光师一直吹毛求疵地修灯光,搞得我们自己都有点儿失去耐心了,这个老太太却还是看得很入神。
  我渐渐注意到这位老太太,觉得有点儿面熟,想了半天,想起来正是寄信给我们全班的那位华裔老太太。
  我放下麦克风,上前跟老太太自我介绍,想不到她虽在美国生长,倒说一口很清楚的中国话。
  “哎,我也知道寄信给你们,大概也不可能有回音的。”她说:“你们拍片都是认真拍的,哪里有可能用我这样一个从没演过戏的老太太当主角。”
  我听了也不知怎么回答,只好问候她身体状况。
  “唉……”她又叹了口气:“医生说我下个月可能喉咙就出不了声音,我这一生说的话,就算说完啦。”
  我本想安慰她两句,导演下令开始拍,全场忙起来,我也赶快过去操作麦克风,等我再想到刘老太,她连轮椅带人已经不知被谁推走了。
  我想到她说,她大概只剩一个月还能说得出话。我盘算了一下,她就住在南校园的医院,我们近在北校园,所谓让她主演一部短片,无非就是我们这些学生出动摄影班,去拍一拍、录录音、剪一剪,工作大家分摊一下,又不用我们出钱,这么方便的事,也不出手,说不过去吧?
  我拉了莉莎跟麦锁门,一起去医院找这位刘老太,聊聊天。
  我们找到刘老太的病房,她正望着一些发黄的旧照片出神,看见我们,她很兴奋,拉我们坐在病床边聊天。
  我问刘老太:“我们如果真的拍一部你主演的片子,可是拍好以后,可能没有机会放给很多人看,这样也可以吗?”
  刘老太怔了一下,才说:“我完全没想过要放给别人看……”
  “那你干吗拍?用想象的就好啦。”麦锁门说。
  刘老太又怔住,这回怔得更久,莉莎狠狠瞪了麦锁门一眼。
  “我少女的时候,看到电影里谈恋爱的女主角,就好希望走进电影去,也谈一场那样的恋爱,结果,人生……跟电影真不一样,大概人生太长了,要顾的东西太多了,不像电影那么短,什么都可以不顾…”刘老太喘一口气,继续说:“现在,我……我快死了,我从来就没当过主角,我一辈子都这么……不重要。

Prev | Next
Pg.: 1 ...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