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里有个永远的痛!
  1941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任美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驻守菲律宾,率部与日军顽强作战,但是由于美国在战争初期准备不足,加上敌众我寡,无法抵挡日军潮水般的攻势,败局几乎已定。麦克阿瑟誓与菲律宾共存亡,甚至连自杀用的手枪都准备好了,可是美国政府不想因此失去一员虎将。次年3月,在罗斯福总统的电令再三催促下,麦克阿瑟只好孤身撤离了菲律宾,前往澳大利亚接管西南战区。
  一个月后,菲律宾全境沦陷,9万美军被迫向日军投降,麦克阿瑟的手下爱将温赖特将军和英军司令亚瑟少将同时被俘。这是美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缴械投降,更是麦克阿瑟军事生涯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到达澳大利亚,麦克阿瑟依然受到了人们英雄般的欢迎,毕竟他率领美军英勇抵抗了日军那么长时间。然而,他心中一刻也没有忘掉在菲律宾遭受的奇耻大辱。他对新闻记者说:“现在我出来了,但是我将会回来!”当时美军战局不利,美国上下笼罩在悲观之中,这句话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抗战的信心。有人向他建议,最好能改成“我们将会回来”。但是麦克阿瑟拒绝了,坚决地说:“不,不是我们,而是我将会回来。”他要独自承担失败的耻辱。雪耻的时刻终于到来。1944年10月20日,麦克阿瑟亲率28万大军在菲律宾莱特岛进行登陆作战。当美军刚刚占领滩头阵地时,战斗依然激烈,麦克阿瑟早已迫不及待,换上一身崭新的卡其布军装,冒着枪林弹雨,蹚过没膝的海水上岸了。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有人为他打伞,被他拒绝。他站在雨中发表了讲话:“菲律宾人民,我——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回来了……”在他脸上恣意流淌的,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为了这一天,他已等了太久!
  法西斯终于覆灭。1945年9月2日上午,日本东京湾上空阴云密布,美军密苏里战列舰上却彩旗飘扬,一派欢腾,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在此主持日军投降仪式。中、苏、英、法等盟国代表及各国记者均已到场,在庄严激昂的军乐声中,麦克阿瑟登上军舰,在他身后,肃立着温赖特将军和英军司令亚瑟少将。两人当年在菲律宾战败被俘后,一直被囚禁在中国沈阳的日军战俘营,麦克阿瑟专门派人把他们接到了密苏里战列舰上。他紧紧拥抱着他们两人,动情地说道:“当年我交给你们一个烂摊子,我却独自抽身而退,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两位将军感动得热泪盈眶。
  麦克阿瑟首先命令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然后坐下,同时掏出了五支钢笔。他首先签下了自己名字的前四个字母“Doug”,把第一支钢笔赠给了温赖特将军;然后换了第二支钢笔签下“las”,回头赠给了身后的亚瑟少将;接着再用第三支钢笔签下了自己的姓“Macarthur”,这支钢笔赠给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最后两支钢笔签下了他的官衔——盟军总司令,分别赠给了他的母校西点军校和爱妻。
  人们常说,莫以成败论英雄,可事实上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在人生最荣耀的时刻,麦克阿瑟把两个曾经的俘虏带到身边,等于是把自己的耻辱一并公之于众,然而他毫不在乎。
  (丽丽摘自《莫愁·天下男人》)
  





首页-&gt2008年第15期

大先生

作者:陈丹青




  他的脸看上去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俏皮与悲悯,还有他不可一世的才情,他的相貌,便是他的人。他是一位独立冷峻的觉醒英雄。
  
  鲁迅先生的相貌长得不一般。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时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鲁迅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差不多衔接着西方十八、十九世纪。人家西方十八、十九世纪文学史,法国人摆得出司汤达、巴尔扎克的好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德国人摆得出歌德、席勒的好样子,俄国人摆得出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样子,20世纪的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现代中国呢,谢天谢地,总算五四运动闹过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丢我们的脸。
  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着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萧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光的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地“五四”,非常地“中国”,又非常摩登:“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对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洋派,也非老派,他长得是正好像鲁迅他自己。
  我记得20世纪70年代《参考消息》报道联合国秘书长见周恩来,叹其风采,说是在你面前,我们西方人还是野蛮人。这话不管是真心还是外交辞令,确是说出一种真实。西洋人因为西洋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异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练,那种“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这也好比中国画的墨色,可以将西洋的七彩给比下去。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的模样摆在一起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儿不嚣张。
  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历史已经给了鲁迅莫大的地位,他的模样被印刷媒体引用了七十多年,早已先入为主成为后世公众的视觉符号。是的,很可能是的,但这形象效应是互为因果的:时代凝视这形象,因这形象足以换取时代的凝视,这乃是一种大神秘,俨然宿命,而宿命刻印在模样上——托尔斯泰那把大胡须,是应该写写《战争与和平》;鲁迅那把小胡子,是应该写写《阿Q正传》;当托尔斯泰借耶稣的话对沙皇说:“你悔改吧!”这句话与托尔斯泰的模样很般配;当鲁迅随口给西洋文人看相,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副苦相、尼采一副凶相”,这些话,与鲁迅的模样也很般配——大家要知道,托尔斯泰和鲁迅这样的说法,骄傲得很呢!他们都晓得自己伟大,晓得自己长得有样子。那年萧伯纳在上海见鲁迅,即称赞他好样子,据说老先生应声答道:早年的样子还要好。这不是鲁迅会讲话,是他看得起萧伯纳,也看得起他自己。
  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孙伟摘自《太原日报》2008年5月27日)
  





首页-&gt2008年第15期

永不屈服的俾斯麦

作者:刘作奎




  在别人的眼里,他桀骜不驯、刚愎自用,甚至暴力残忍,但他头脑清醒、意志坚定,凭着超人般的冷静与毅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是一位真正的铁血英雄。
  
  在德国近代史上,只要一提到奥托·冯·俾斯麦(下称俾斯麦),世人脑海里就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印象:身材魁梧、桀骜不驯、刚愎自用、飞扬跋扈、傲慢无理、性格粗俗、暴力残忍。像彼得大帝、拿破仑一样,俾斯麦在世时就是人们争相传颂的传奇式人物。他运用“铁血”的手段,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大业,把德意志作为世界强国推上了历史舞台。
  用抽烟挑战奥地利权威
  俾斯麦35岁时,担任普鲁士国会的代议士,这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1851年5月11日,年仅36岁的俾斯麦作为一名新代表进入法兰克福联邦议会。当时奥地利在各邦中势力最为强大,而俾斯麦所代表的普鲁士势力相对较弱。在联邦议会中,他对奥地利藐视一切的做法十分不满,想找机会对奥地利人提出挑战。
  在议会中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只有担任主席的奥地利人才有权吸烟。俾斯麦看不惯这种做法,在一次会议中,当主席抽出一支雪茄烟时,他立即拿出一支烟,并向主席借火点燃,大模大样地抽了起来,以此表明普鲁士与奥地利是平起平坐的。俾斯麦这一举动令主席和其他各邦代表刮目相看。
  俾斯麦做梦都想击败奥地利,统一德国。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好战分子居然在国会上屡次主张和平。其实这并不是他的真实意图,他说:“没有对于战争后果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疾、妻离子散的悲伤?”在国会上,他为奥地利的行动辩护,这与他一向的立场背道而驰。很多人被他迷惑了。不过,当他当上首相后,立即对德国公众说:“对于一个外交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抱有幻想。”并立即想方设法对奥地利宣战。法国外交家格腊蒙曾对俾斯麦进行过细致的观察,深刻揭示了俾斯麦善变而灵活的秉性:“他的眼睛从来不显出笑意,他说话时,好像总咬着牙关。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他对秘密故意采取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似乎他不愿意影响事物的自然发展。尽管如此,却使人感到,他随时都准备斗争。”
  遭遇刺客后步行回家
  1862年9月,俾斯麦迎来了人生最重要的转机,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他为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从此,他得以在德国统一大业中一展才华,成为“千古名相”。
  在统一德国过程中,俾斯麦纵横捭阖,无所不用其极。1866年4月8日,他同意大利结成同盟,随时准备向奥地利开战。但是,大家都指责俾斯麦如果推行武力政策失败,他将成为历史的罪人。俾斯麦在御前会议上坚定地说:“我知道,我被普遍咒骂。正像人们常说,命运无常。我拿脑袋作赌注,哪怕我上断头台,也要赌到底。普鲁士和德意志都不能保持原状,两者都必须走(武力)这条路,别无他途!”
  群众的反战情绪终于达到极致。5月7日,俾斯麦回家途中突然听到身后两三声枪响。他急转身,看到一个青年正向他射击!俾斯麦猛扑过去,一手抓住青年的右手腕,一手抓住青年的喉咙。刺客用左手拿过手枪,再向俾斯麦射击两枪。一颗子弹打在俾斯麦的褂子上,一颗击中了他的肋部。这时,一个过路人和两名士兵赶来抓住刺客,俾斯麦才得以脱险。
  俾斯麦肋部隐隐作痛,但他还是坚持走回官邸。夫人约翰娜正陪客人用餐。俾斯麦没有打搅他们,而是走进书房,给威廉一世写了一个简短的报告,然后走进餐厅,吻了夫人的前额,像讲故事似的说:“小宝贝,你不要害怕,一个人开枪打我,感谢上帝,我没有事!”就是凭着这种冷静和毅力,俾斯麦走到了统一德国的最后一步。
  (陆荣刚摘自《小康》图/李伟)
  





首页-&gt2008年第15期

甘地之陵

作者:顾德宁




  2月中旬,印度冬天的黄昏犹如我们的早春,有一丝凉意,更多的却是温暖。
  在老德里朱木拿河畔的一片绿茵草地上,我们见到了印度圣雄甘地的陵墓。
  印度朋友告诉我们,如果远远地从平台上看甘地陵,就不需脱鞋。如果走近,就必须脱鞋。我们立马脱下鞋,与赤脚的印度人一起,沿着当年成千上万悲痛欲绝的印度人送别“父亲”的小路,走近了当年火化甘地之地——今天的甘地陵。四周静谧无声。
  陵墓只是一块平放着的黑色大理石,高约1米,长宽约3米,正方形,石台上放满鲜花,台后有一盏长明灯,昼夜不熄。大理石前镌刻着甘地遇刺命绝时喊出的最后的话:“嗨!罗摩!”罗摩是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塑造的英雄人物。
  平台前放着一个很小的石凳,上面放着人们刚刚撒下的洁白的花瓣。此外,陵墓没有任何装饰,简朴至极,平常至极,与我们看过的那些气势宏大或高屋建瓴的伟人陵墓根本无法相比。我们与一队身穿五彩缤纷纱丽的印度姑娘和穿校服的孩子一起,环绕陵墓一周谒陵,只用了一分钟。
  墓地出口处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甘地1925年所著《年轻的印度》一书所列的“七大社会罪恶”:搞政治而不讲原则;积累财富而不付出辛劳;求享乐而没有良知;有学识而没有人格;做生意而不讲道德;搞科学而不讲人性;敬神灵而不作奉献。
  1948年,当印度人和穆斯林人又开始暴乱冲突时,甘地开始了他的第14次绝食,告示大家直到停战之后他才会进食。他的“自残”使局势一度稳定。但在1948年1月30日,刚结束绝食的甘地被一位印度教狂热分子枪杀。
  在后来的审判中,凶手自称:“在我开枪前,我真心祝福他,并当面恭敬地向他鞠躬。”希望以一死来换取印度和平的甘地倒地时嘴里只诵念着从心灵深处涌上双唇的“罗摩,罗摩,罗摩”,为凶手祈祷着:我宽恕你,我爱你,我祝福你。这大概也是全世界刺客和受害者之间“最感人”的一次对话。
  在印度被誉为“圣雄”和“国父”的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他为民族独立事业进行不屈不挠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不仅鼓舞着印度人民,也是一笔宝贵的世界政治遗产。
  今年1月30日是甘地遇刺60周年,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致词说:“甘地的一生是一部关于宽容和尊重人性的教科书。”今天,当理解、宽容、和谐和非暴力成为人类最迫切和最基本愿景时,在人们一次又一次目睹人类刀光剑影和鲜血流淌后,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想起这位“赤着上身,剃着光头,一有空就纺纱”的甘地。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联合国要把甘地诞生的10月2日设为“国际非暴力日”的原因。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论甘地:“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在甘地陵前说:“我永远把自己与甘地或其他我心目中的英雄相比,但在我应对国家和世界面对的挑战时,我将从他们应对挑战的方法中受到启示。特别是在做长期艰难的事业时,信仰和意志尤为重要,尽管有时存在更简单的选择。”
  在甘地陵入口处有一书店,专卖有关甘地的书和画册,卖书人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看到她,突然使我想起将毕生奉献给印度孤儿、穷人、老人和麻风病患者的特蕾莎修女。老人细心地向我们介绍画册上的甘地,还有甘地的木底鞋、《薄伽梵歌》、假牙和铁框眼镜。此时,我们好像看到一位瘦骨嶙峋和目光渐弱的印度老人轻轻地说:“嗨!罗摩!”
  就像缪塞的诗中所说:“唯有伟人的痛苦才能使我们变得如此伟大。”在甘地陵前,远方来的我们没法不动容。
  (黄志娥摘自《扬子晚报》2008年5月10日)
  





首页-&gt2008年第15期

一条为爱当掉的棉裤

作者:林一苇




  哈尼小学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哈尼镇。这座学校有在校生两百多人,小学的建筑是镇里最美丽的建筑,学校绿树掩映、歌声喧沸,走进学校如走进水彩画中,可是你猛一抬头,见学校的大楼前的旗杆上飘着一个黑黑长长的东西,哈,还有两条腿!是一条棉裤吗?哈哈,你猜对了。是的,是一条棉裤。准确点儿说,是Bulrushlion先生的棉裤,它是哈尼小学的校旗。
  哈尼小学是一个叫Bulrush?鄄lion的人创办的。他创办这个小学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会爱。旗杆飘着的这条棉裤,就是他当年为爱情当掉的一条棉裤。这条棉裤,如今成了这所学校的风景。

Prev | Next
Pg.: 1 ...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