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受到破坏,人类也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在给鸟雀设计时,自己往往也在上同样的当,忘记了“见利而不见害,见食而不见钩”的教训。
  (马树强摘自《老年日报》
  2008年5月7日)
  





首页-&gt2008年第14期

“范跑跑”:中国精英的一面镜子

作者:郭松民




   看来,被网友冠以“范跑跑”雅号的都江堰光亚学校的教师范美忠,不仅有敏捷的身手,而且还有过人的心理素质。因为面对网上如潮的骂声,他不仅能够甘之如饴,“每天陪着妻子、女儿,在网上看着网友如何骂我”,而且还能够继续对记者侃侃而谈:“《教育法》并没有规定在地震时,老师一定要救学生”,“地震不是我造成的,我无须内疚”云云,总而言之,“范跑跑”总是有理,永远有理。
   “范跑跑”的自辩,听起来虽然振振有词,但其实不值一驳,因为大家都公认“先跑”是一个道德问题,从来没有人说这是一个法律问题———你只要回答你是不是缺德就行了,扯什么《教育法》呀?你咋不说你没有违反《宪法》呢?别人说前门楼子,你说胯骨肘子,你也太不着四六了吧?
   不过,“范跑跑”的自辩,却让我想起了一起著名的悲剧:“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在这起事件中,船长、众多的船员以及男性乘客,都和这条豪华邮轮一起沉入了大西洋底,冰海余生的人,却多数是最没有逃生能力的妇孺。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船长、船员以及男性乘客们都率先抢夺救生艇逃跑,然后辩解说:“《航海法》并没有规定在沉船时,男性一定要让妇孺优先”,“冰山不是我们造成的,我们无须内疚”等等,当时美国和欧洲的社会舆论,还能够原谅他们吗?
   近百年来,“泰坦尼克”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感动无数人,我以为主要还不在于灾难的规模巨大,而在于船上的精英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担当的精神:比如船员劝说67岁的当时全球最大百货公司———梅西公司的创始人斯特劳斯上救生艇,老人回答道:“只要还有一个妇孺没上救生艇,我都绝不会上!”大银行家古根汉姆,则从容换上华丽的晚礼服,对太太写下遗言:“这条船将不会有任何一位女性,因为我占据救生艇的位置而留在甲板上。”在死难乘客的名单中,还有亿万富翁阿斯德、资深报人斯特德、炮兵少校巴特、著名工程师罗布尔等。
   “范跑跑”的行为和“泰坦尼克”号上的精英的行为之间的反差,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精英的悲剧?在我看来,对精英来说,最大悲剧不是死于一场地震或者沉船,而是被公众所唾弃!所以我认为,像泰坦尼克号上的精英们那样,和巨轮一起沉没,并不是悲剧,因为他们获得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同和景仰;反之,像“范跑跑”那样,尽管自己毫发无损,出得大名,并且可以继续以出身名校相招摇,但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他已经被很多人鄙视。
   “范跑跑”应该成为中国精英的一面镜子。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精英和大众之间的对立情绪日益严重,这让精英们很不爽,纷纷指责大众有“反智”、“仇富”、“仇官”情绪,是“民粹主义”在作祟等等。但精英们其实应该认真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像“范跑跑”那样,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考虑自己太多了,考虑大众太少了?是不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攫取了太多本属于大众的利益?如果“范跑跑”的故事和遭遇能够使中国的精英真正有所反思,那就真是坏事变成好事了。
  (云惊摘自《中国青年报》
  2008年6月3日图/迟兴成)
  





首页-&gt2008年第14期

英雄无需完美

作者:俞 可




   近日,法兰克福的犹太人博物馆推出题为“无畏之父:一个在法兰克福不为人所知的奥斯卡·辛德勒”的专题展,同时,联邦财政部特制一枚百年辛德勒的纪念邮票。邮票底色为乳黄,印有典型的希伯来雕纹。这个样板来自一枚伴随辛德勒后半辈子的金戒指———1945年5月8日,被解放的犹太人用自己的金牙和私藏下来的金首饰,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予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箴言:“救人一命如同捍卫全世界。”在影片《辛德勒名单》里,辛德勒接受此礼物时泪痕满面,既感动亦悔恨。懊悔的是,他自己口中还有一颗金牙,当初若能将它卖掉,至少可以多救出一条生命。
   14年前,《辛德勒名单》一举荣获12项奥斯卡提名,7项奥斯卡大奖。之后,奥斯卡·辛德勒这个名字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2008年4月28日,是辛德勒百年寿辰,相关纪念活动并没有占据公众关注的焦点,就连作为德国左翼媒体旗帜的《明镜》周刊,也对此默不作声。一切如此平静,平静得近乎被遗忘。
   辛德勒伟大吗?毋庸置疑。他以企业家的身份,在“二战”期间保护1200多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戮。最令人折服的是,300多名已押送到“死亡陷阱”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妇女,竟然被他安然赎救回来。美国犹太裔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摄的鸿篇巨制《辛德勒名单》,让全球观众为之动容。然而,影片上映之后却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引发者竟然是奥斯维辛的幸存者!他们批判影片过于美化辛德勒,旨在把辛德勒塑造成为一个道德化身、英雄典型,而有意忽略这段历史事件之前与之后的辛德勒。2004年,作为华盛顿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教育委员会成员的大卫·克罗教授,以专著《奥斯卡·辛德勒:不为人知的生活,战时活动和名单背后的真相》公开叫板影片中的情节,并质疑辛德勒的那份幸存者名单的真实性。
   的确,富贾之子的辛德勒早年沉湎酒色,又在捷克斯洛伐克从事侦察活动,并且还为德国纳粹策划入侵波兰的行动,他还大发战争财,是当地有名的纳粹信徒。他也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哪怕20岁时的那场婚姻也是出于对方的丰厚聘礼,并以此来挽救濒临破产的家族企业。“二战”后,他又抛弃了发妻。从流亡地阿根廷返回法兰克福的辛德勒,处境却极为悲惨。身无分文,蜗居在法兰克福火车总站附近的一个单间居室,且频繁酗酒,最终因烟酒过度而死。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辛德勒。
   但是,至今没人能够否定辛德勒从纳粹魔掌中拯救上千名犹太人的事实。他伦理取向的骤然转变,让学者无法自圆其说,或许永远是个不解之谜。可我们又何必劳师动众地去揭开这个谜底呢?甚至那份辛德勒名单的真假亦无需考证、辨伪,只要他在险境中确确实实拯救过一千余条生命,此举足矣。并且,这是他在当初境遇下惟一力所能及的行动。
   窃以为,只有国人才会对“高、大、全”式的人物钟情万分,才会为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而锱铢必较甚或无原则地打造、粉饰、涂金。从国外对《辛德勒名单》以及辛德勒本人的争议中,不难看出,“高、大、全”其实是一种普适的心理需求,造神运动并无时空的界限。这种普适性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诉求,更是人类对自身道德瑕疵和意志缺陷的心理过度补偿。
   一个一生清白的人或许对身边的世态炎凉从来漠不关心,而一个堕落放纵之徒或许曾经对身陷绝境者搀扶过一把。英雄没有必要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更没必要以神的标准来奢望他人。人类道德的亘古至今的原则,一是无需极致,二是必须践行。认识这一点,是对辛德勒的最为恰当的百年祭。
  (岩冰摘自《中国青年报》
  2008年4月29日)
  





首页-&gt2008年第14期

灵魂的枷锁

作者:丁立梅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男孩刘宇飞。
   我不认识他。他离我所在的小城,有四五百里远。普通乡镇中学的孩子,如果将来不是特别出色,他的名字,将湮没于芸芸众生之中。他会成为夫,成为父,过凡俗的小日子。也许一生无波无折,平安终老。这未免不是一种幸福。
   他却做出了惊人的一跃,从六层高的教学楼上。18岁的生命,在水泥地上,溅起一摊艳红。琵琶弦断,乐曲戛然而止,一点儿转折与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我的大学同学,在他读书的那所中学任教。我的同学惋惜地说,那孩子看上去干净、帅气,对人极有礼貌。我忍不住想,若干年后,他会成为一个善良的好男人吧。
   本也是个幸福的孩子,家里的经济条件虽算不上好,父母不过是环卫工人,但他得到的爱,不比别家的孩子少。父母当他是掌心的宝。而他却没有娇惯的坏毛病,从小懂事,能吃苦。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这是父母最大的安慰。父母对他保证,只要他好好读书,家里再穷,也会供他念大学的。
   他果真争气。从小学到初中,一路鲜花盛开,获奖无数。邻居们都拿他当榜样,教育自家调皮的孩子。父母整天高兴得合不拢嘴,走哪儿,都一副扬眉吐气的样子。父亲还折腾了一个小摊子,每天下班后,在街上卖凉皮,提前给他攒上大学的费用。
   很快,他初中毕业,顺利进了镇中学读高中。不幸意外降临,父母出去摆凉皮摊子,晚归时,被一辆车撞了,母亲当场死亡,父亲被撞成重伤。等被人发现时,肇事车辆早已逃得无影无踪。
   倾尽家产,父亲好不容易才捡回一条命,却半身不遂。一个家,就这样塌了。地动山摇般的。家里再没有能力供他读书。他收起书本回家,也收起了一颗梦想的心。
   一日,他正在家中给瘫痪在床的父亲擦洗身子,班主任突然登门,说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心人,得知他的故事,要捐助他上学。
   一沓钱送至他手上。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以后你要加倍努力,用优异的成绩,报答这个好心人。父亲亦喜极而泣地对他说,孩子,你要好好读书,不能枉费了人家一片好心。他重重点头。
   从此,他拼了命地用功,每天只允许自己睡四个小时。结果却事与愿违,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不尽如人意。老师们看他的眼神,越来越失望。父亲虽没有责备他,但那心痛的样子,让他过目不忘。
   正在这时,捐助人又给他汇来一笔钱。随钱寄来的,还有一封信,信中写满鼓励他的话,并承诺若他能考上名牌大学,他将继续捐助他,直到他大学毕业。
   这封信,如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他的心上。他上课时,开始走神。老师提问,他站起来答非所问。如此三番五次,老师愤怒了,找他谈话,告诫他,不要拿捐助人的钱开玩笑。
   他跳了楼。那时候,校园里的夹竹桃开得正热烈,云蒸霞蔚。他留下遗书,满纸都是对不起,对不起捐助他的人,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父亲。
   他的死,让知道他的人,扼腕叹息,都说这孩子脆弱。却没有谁去想,杀死这孩子的,不是他的脆弱,而是援助者的援助。当援助成为施舍与恩典,它不再是渡人于困厄之中的方舟,而是锁住人灵魂的枷锁。
  (杨兴文摘自《杂文报》图/魏岚)
  浮世绘
  





首页-&gt2008年第14期

悟达国师的故事

作者:佚 名




   唐朝时,有位高僧叫悟达国师,在他尚未显达被封为国师前,有一天在某寺遇到一位病僧,那病僧身上长疮,臭秽难闻,因此其他人都避之惟恐不及,惟有悟达国师,常怜悯地照顾他,那病僧的病也就渐渐好起来了,后来临别时,那僧人感激地对他说:“以后如果你有难,可到四川彭州九陇山来找我,那山上有两棵松树并连为标。”说完就离去了。
   悟达国师后来因为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尊崇他,就封他为国师,对他宠渥有加,可是有一天,悟达国师的膝盖上突然长出了一个人面疮来,眉目口齿俱备,每次用饮食喂他,都能像人一样开口吞啖,遍请各地名医医治,但都束手无策。
   有一天,悟达国师突然记起昔日那病僧临别时所说的话,因此就启程入山去寻找,到了傍晚时分,果然找到两棵并连的松树,高耸入云,而那僧人已经站在金碧辉煌的大殿门前等他,那僧人殷勤地接待他,并留他住下。
   悟达国师就把所患的怪疾和痛苦相告,那僧人对他说:“不要紧的,我这儿山岩下有清泉,等到明日天明,你去用泉水洗濯就会痊愈的。”
   到了第二天清晨,等悟达国师来到清泉旁,正要掬水时,突然听见那人面疮竟然开口大叫说:“你且慢洗!你的知识广博,通达古今,但不知你是否读过西汉书上,袁盎与晁错的故事?”
   悟达国师回答说:“曾经读过!”
   人面疮说:“你既然读过了,何以不知袁盎杀晁错的事!你的前世就是袁盎,而晁错就是我,当时就因为你向皇帝进言,害我在东山被腰斩,这个深仇大恨,我累世都在寻求报复的机会,但因为十世以来,你都是身为高僧,且奉持戒律严谨,使我没有报仇的机会,这次你因为受到皇上过分的宠遇,动了名利心,在德性上有所亏损,所以我能够靠近你来寻仇,现在既蒙迦诺迦尊者(化身为病僧)赐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脱,我们的夙怨,也就到此告一段落了!”
   悟达国师听了之后,不觉胆战心惊,连忙掬水洗涤,洗时痛彻骨髓,一时晕厥在地,醒来后,发觉人面疮已经不见了,回头看那金碧辉煌的大殿,也已杳然无踪,后来悟达国师就在那个地方修行,从此不再出山,著名的“三昧水忏”,就是悟达国师后来传下来的。
   一桩十世前的冤仇,十世后虽是身为高僧,只因一念名利心起,还是逃不了因果的报应,这个真实的故事,给我们的警醒不可说不小,谁还会轻忽任何一个念头的生起?谁还会怀疑因果的公正呢?
  (王景波摘自凤凰网图/辛刚)
  





首页-&gt2008年第14期

爱无所终

作者:陈 敏




   一个南京的小学生熊捷,偶然交了一个笔友,是云南省怒江州自贡市马吉乡的小学生余丽芳。
   两个小学生在书信里无话不谈,亲亲昵昵,居然一起走过了七年,从稚气未脱的小孩,一起变成了含苞待放的少女。
   然而后来,余丽芳突然失去音信。她家没有电话,惟一留下的学校地址也是查无此人。任凭熊捷再三去信追问,均是石沉大海。熊捷坐立不安,等待了整整一年,终于拿着七年的书信,走进了南京某电视台。
   两个小女生的友谊出现悬疑,值得大动周折去破解?
   熊捷努力说服那位制片人:“丽芳的午餐只是一根黄瓜,寄一封信要8毛钱,她仍和我通了7年信……为了给我寄一张照片,她要走上几十公里山路去照相馆……她每天都要通过溜索去上学,特别希望考上大学———瞧,这就是溜索。”
   制片人看着那张从信封里抽出来的照片。两边悬崖峭壁,夹着波涛汹涌的怒江。惊涛骇浪之上,悬着两根光溜溜的钢索,一个女孩背着大书包,正通过溜索过江———生命真正“悬于一线”。
   这样凶险的情形,对于余丽芳是家常小事。制片人凝视良久,抬头对熊捷说,我们会尽早出发去云南!
   寻访队伍很快组织起来,包括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和一些热心的南京市民。
   车子进入怒江州,路途日益险阻。公路逶迤在峡谷中,时宽时窄,常有石头滚落,摔下悬崖,坠入怒江,发出惊心动魄的声响。
   到达怒江州的马吉乡后,大家望着怒江“溜索”,集体惊呼。

Prev | Next
Pg.: 1 ...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