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是克拉克最震动世人的一年:1月,他在澳大利亚创造了男子5000米长跑世界纪录,2月,他在新西兰打破自己一个月前创下的纪录。然后他经由欧洲到达美国加利福尼亚,将这项纪录又足足缩短了8秒13分25.8秒。
  第二年,在瑞典,他创下5000米13分16.6秒的纪录:
  7月10日,在白城,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3英里比赛中跑出13分之内(12分52.4秒)成绩的人:
  4天之后,他打破了自己保持了两年的10000米纪录,把成绩整整缩短36秒,创下了27分39.4秒的纪录:
  在这次运动会中,克拉克还创造了6英里赛跑的官方世界纪录--26分47秒。直到整整7年之后的慕尼黑奥运会上,他创下的10000米纪录才被一位来自芬兰的选手LasseViren打破。
  克拉克一度离开赛场。1966年他又回到跑道上,卫冕他在3英里“AAA”赛场上的冠军之位,这一次,他把纪录缩短到13分钟。
  克拉克一共参加过三届奥运会,只获得过一枚铜牌,那是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当时他已经27岁了。但是他的最好成绩,全都远远超过这三届奥运会的冠军们。
  命运对这样一位有天分的运动员来说,确实不公。
  体育界自此有了所谓的“克拉克现象”——特别指杰出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不能正常表现出应有的竞技能力,比赛失常的问题。甚至,还有专门的研究者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探索最优秀选手的大赛失利问题,寻找问题的解药。
  根据他们的研究结论:在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这样最高级别的世界大赛上,最后获得冠军的人中,只有一部分是前世界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那些异军突起的“黑马”,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如今,“克拉克现象”这个名词已经被人们应用到泛滥的地步——囊括了我们人生道路上任何一场决定未来命运的重大“赛事”——奥运会,高考,职业资格测试,和别人竞争自己最心仪的恋爱对象……
  多数有天分的聪明孩子都经历过“克拉克”梦魇。你天赋异禀,你足够勤奋,你被寄予厚望,你看起来志在必得,你似乎是那个一定会胜出的人……但是。人生是个变幻莫测的竞技场,谁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呢?
  圣徒保罗在《罗马书》中写道:“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发怜悯的神。”在某个时刻,我们骄傲的灵魂顷刻间就被轻易地击得粉碎,发现真实的自己不堪一击,真实的自我一无所有。
  尽管克拉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拿出来唧唧歪歪,或是感慨“天妒英才”,或是用于警示那些面临着各项人生竞技的孩子和成年人,但在自己的人生中,克拉克可不是一个倒霉蛋。他是一名出色的职业会计师,将自己的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他把阿迪达斯、耐克等著名体育品牌推广到澳大利亚市场,还在澳洲和海外开了一家连锁健身中心。他写过12本书。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
  罗·克拉克甚至还投身政界。2004年,他参加澳洲金斯兰地区金海岸城市长的竞选,这一次,克拉克以“黑马”的姿态,击败了谋求连任的前任。
  没有什么阴影和魔咒能永远罩住一个人,如果他有一颗热爱生命、珍惜上苍恩赐的心。
  就让“克拉克魔咒”见鬼去吧。
  
  (舒晴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9期)





首页-&gt2008年第11期

原来她这么老了

作者:流 沙




  希拉里留给公众的形象是端庄、美丽、性感,外加十二分的精干,看上去大概只有40岁的年纪。有一天,我妈在看电视,她边看边感叹:比我还老啊,可她还要竞选总统呢,
  我妈今年60岁,而希拉里生于1947年,算来今年已62岁了。对于大多数中国妇女来说,62岁,早过了更年期和退休年龄,在家带带孙子。搞搞卫生,什么想法也没有了。我妈有两种感叹:一是这样一个女人,实在不容易;二是女人与女人之间没有可比性。
  我看到希拉里在哈佛大学的演讲,记者拍了一张面部特写。这张特写照让我触目惊心,她脸上的皱纹、脖子部位的皮肤,无一不是一个老人所具有的。虽然她微笑着,但疲惫感无处不在,她就像一个冲锋的战士,已经很累了,但是她却不下来。
  这是个让人不可思议的老女人。
  今年希拉里竞选总统的主题大致可以浓缩为一句话:“做女人,我容易吗?”这句话虽然没有被希拉里的竞选班子作为竞选口号,但事实上已成为希拉里有望走向下一任总统的一个法宝。
  她的竞选对手奥巴马在艾奥瓦州出人意料地胜出时,希拉里的助手说“看到这个消息,她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随后。希拉里泪如雨下,说了一段让美国女人们十分感动的话:“这并不容易,如果我不是深信这是一种正确的事情的话,我将不会这样做。你知道,我从这个国家获得了那么多的机会,我不想看到我们落后。”这段话背后的意思核心的一点就是“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
  希拉里的眼泪为她得到了更多的选票。在新罕布什尔州的竞选中,她取得了小胜。分析人士说,所有人都看到了,是她动情的泪水赢得了女性选民的支持。事实上,一个女人能走到现在,真的不容易。
  希拉里在美国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人物。在希拉里的狂热追随者眼中她是一位勇敢的妻子、一位性感的女人、一位充满智慧的女强人。而在她的政敌眼中,希拉里则是一个虚伪狡诈、老于世故和政治伎俩的女人,人们很难对她有“中间路线”。
  但游离于那个国度之外的中国人的态度,可能就是“中间路线”了。对她是喜爱还是厌恶,就看你如何去感受了。
  而对于中国女人来说,希拉里就是一个奇迹的代名词、一个62岁的女人,如果在中国,每天早晨到广场上跳跳舞,打打腰鼓,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时尚阳光”的老太了,像希拉里到了这把年纪,还有如此远大的抱负,有些人可能连想都不敢想。
  
  (山风摘自《联谊报》2008年3月25日)





首页-&gt2008年第11期

敢于言真

作者:张达明




  景克宁教授是国内享有盛名的演讲大师。
  1998年冬天,景克宁教授应邀去河南郑州公安大学演讲,会场设在学校的大礼堂内。
  那天,风很大,没有暖气,门窗漏风,讲台背后的大幕也被大风吹得摆动摇晃。学校的宣传部长是个女同志,她很热情,担心在这样恶劣天气的情况下,会场的秩序一定会不尽如人意。于是她要求学生:景教授在演讲时,大家的掌声一定要热烈,并宣布了几条严格的纪律。
  对于女部长的做法,景教授很理解,但他觉得还是有必要做出自己的声明。他对同学们说:“我认为。担心会场秩序,表面成功的纪律往往掩盖了失败的报告;礼貌的掌声。对鼓掌者是一种惩罚,对报告者是一种讽刺,甚至是嘲弄。”
  他竟公开宣布:在他演讲中,同学们可以交谈,可以走动,可以看别的杂志,可以交头接耳,甚至可以昏昏欲睡,总之,要使会场保持在一种自由的气氛之中。
  他的这一开场白,顿时赢得了全场一片掌声。那天的演讲会出奇的成功。究其原因,就是他先声夺人,敢于说真话,这才使得听众对他的演讲产生了浓厚兴趣,
  会后大家反响十分强烈。
  
  (张丽丽摘自《今晚报》2008年4月4日)





首页-&gt2008年第11期

在时间的深水池里

作者:谭延桐




  谢曼·查尤尔这个名字,肯定有很多人不会感到陌生,因为他是美国奥林匹克游泳队的著名教练,曾为奥林匹克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于如何卓越,我略说一二你就知道了: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世界级游泳巨将,有不少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光是奥运游泳纪录,他的门生就曾先后74次打破,且不说那金光闪耀的16枚奥运游泳项目金牌了,更且不说62次打破世界游泳纪录、80坎打破美国游泳纪录了。
  很显然,查尤尔是一位人物。就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却不会游泳,这是许多人,当然也包括他的学生,一度不曾知道的。
  馅子露出来,是在很偶然的一次机会。这次,美国游泳队又在奥运会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因此队员们个个喜不自禁,禁不住把恩师围了个水泄不通,与恩师一起分享着成功的巨大喜悦。也不知过了多久,肯定是心中的喜悦太过鼓胀了,队员们索性把恩师给抬了起来,并接连不断地往上抛,抛来抛去,就不小心——也可能是队员们的调皮使然,故意使出的“坏主意”吧——查尤尔就被抛向了游泳池的深水池。这下有好看的了,比游泳比赛还要好看,只见,查尤尔在深水里扑扑腾腾,好久了也不见浮出水面,只有水花在不断地盛开,很显然这不是他们的恩师在故意地做精彩的表演。队员们一下子就慌了,于是纷纷跳入水中,救起了正在危难之中、差点儿就被淹死的查尤尔。
  堂堂游泳专家、成天与游泳池打交道的运动家、培养了无数水上蛟龙的游泳教练,竟是一位不识水性的旱鸭子,这是许多人绝对没有想到的,就连他的学生也没有想到,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
  没有想到的事情多啦。很显然,他们的教练不是个骗子,因为有那么多的辉煌在作证。是个“口头理论家”?这肯定是了。可做个“口头理论家”又何妨?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个怎样的“口头理论家”,如果是个没有高度、缺乏理念的“口头理论家”,那不误人子弟才怪。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法国哲学家伏尔泰,伏尔泰不是舞蹈家,却被请去指导舞蹈家,从一种哲学高度上去指导,并且指导得有声有色……乍一听起来这有些匪夷所思,但这的确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缺了这样一种高度。高度,才是最最重要的。
  “查尤尔现象”给了很多人以思考。看来理论家不见得是实践家,实践家不见得是理论家。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实践能够补充理论,这也是无可置疑的。但和什么样的理论在一起,在怎样的理论指导之下去实践,看来这才是问题的锁钥之所在。懂得了这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自然也就懂得了“查尤尔现象”的具体内涵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时问的深水池里游泳。要想游得好游得远,看来,找到自己坚硬的理论根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唐正均摘自《钦州日报》2008年3月30日)





首页-&gt2008年第11期

为失败而笑

作者:李 敖




  有一笑话,甲问乙:“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乙说:“我的朋友被火车轧死了。”甲说:“难怪。你一定很痛苦。”乙说:“我当然痛苦啊,他穿的是我的西装。”这个笑话有它深刻的一面,那就是,这个乙倒是一个实际的人,他虽然无情,却很实际。碰到意外,他先检查实际的损失,这是极端小市民的境界。我们再来看看孔夫子。一个地方着火了,孔夫子只问人受伤了没有。不问马受伤了没有,这种境界,是极端大圣人的境界。当然,孔夫子所以有这种境界,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马不是他的。如果马是他的,他也许像小市民愁西装一样愁起自己的马来。
  还有一种以洒脱的方式处理损失的人,这就是“堕甑不顾”的故事。汉朝有个叫孟敏的,背了个陶土烧的大瓶子走,它一下子掉在地上,他仍旧朝前走,头也不回。人家问他怎么看都不看一下,他说已经破了,看有什么用。这种人就很洒脱。他不花一分钟时间去开碎瓶追悼会。
  当然,开追悼会也是一种安慰。遭受了损失的人,总要哭几声,唠叨几句啊,这也是一种发泄。不过一个人的高不高,就在这儿看出来。真正的高人是一声不响的。这种一声不响,叫“打脱牙齿和血吞”。这是一种应付失败和损失的坚忍态度。这种态度,赶不上孟敏那种“堕甑不顾”态度的洒脱,但也是第一流的。
  “打脱牙齿和血吞”,就是牙齿被人打掉了,却吐都不吐出来,跟满口的血,一起吞到肚子里。表示遭遇了任何失败和损失,都忍住一声不响。这种态度除了不够轻松外,却叫人佩服。
  学会利用失败要分两种层次:第一层次先从失败里检查残余,看看失败后还剩下了什么,而不花一分钟去开追悼会,去唉声叹气,去借酒浇愁。如果根本就知道没有残余可剩,就干脆“堕甑不顾”。第二层次就要做到反为失败而笑。笑则是笑着看失败。失败有什么好笑?有,就看你看不看得出来。笑不是取笑,是快乐,是真正的因为不成功而快乐。
  一般人以得不到什么而痛苦,我却以得不到什么而开心。因为我会想到得不到什么的好处那一面,一般人却绝对不会也不愿意这么想,所以他们只是因为失败而痛苦,却不会因为未得而开心。
  一般人只会庆祝成功。我固然也庆祝成功,但也庆祝失败。像我这样肯把失败当成功一样庆祝的人,全世界恐怕绝无仅有。我能从失败中看到它的好处并且愿意这样看。结果,我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一面,从不幸中看到幸福的一面。一般人很少能看到失败的好处,不会欣赏失败、享受失败,不会在一败涂地的时候,躺在地上,细闻泥土和草根的清香。很少人知道,在有比赛的情形下,比赛下来,胜利者往往有两个,就是胜利者和躺在地上吹口哨的失败者。在没有比赛的情形下,一个快乐的失败者,本人就是另一个胜利者。人间的许多情景,均可如是观。
  
  (刘长安摘自《李敖全集》)





首页-&gt2008年第11期

相反相成

作者:耿 法




  有人对这么多年来的高考作文题进行了统计,发现内中从无“忧民”二字。这不是偶然的疏忽。
  教育培养的人才当关注天下苍生,关在象牙塔里不注重民生的教育怎能激励出“舍身求法”、“为民请命”的社会脊梁?怪不得中目的一些顶尖学生正步他们导师的脚印,不愿关注中国现实的民生问题呢。一如有位学者所说:
  “‘江郎才尽’应改为‘江郎情尽’,教育丧失了人文情怀,那是最可悲而可怕的事。”
  
  (刘丹摘自《杂文月刊》)





首页-&gt2008年第11期

中国被中国人忽视的优点

作者:[印度]孟莎美




  我认识的中国同学和朋友,常常讨论一个话题:移民。移民的目的地通常是美国、加拿大、西欧和澳洲,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空气好”、“福利好”、“对子女成长好”、年老之后有社会保障。
  这些想法都是没错的,印度每年也有大量的人移民到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我估计基数庞大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多半是西方国家移民的最大来源。
  不过,我想在这里说的是,在世界格局悄然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有许多优点可能被身处其中的中国人忽视了。首先,中国很安全。在上海,女孩子深夜“泡吧”之后可以放心地走在大街上,出租车也十分规范,这是西方许多发达城市,比如纽约,所难以比拟的。我去年曾在西班牙马德里机场遭遇过一场突如其来的抢劫事件。在机场门口,我刚刚走下汽车,就被一群歹徒在一眨眼的工夫抢走了装有钱包和护照的笔记本电脑包。

Prev | Next
Pg.: 1 ...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