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漫长的69年中,牧琳爱与许多女性一样,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当年她与丈夫恋爱时,曾提出婚后定居中国的想法,被毫无中国生活背景的男友拒绝了,无法割舍爱情的牧琳爱选择了妥协,和丈夫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有儿有女,有受人尊敬的职业。
但她从没有忘记回到中国的梦想。1999年,在丈夫去世的第二年,牧琳爱卖掉了40英亩山林和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只身来到中国凰梦。那一年她82岁。
为了欢迎这位美国老人,刘庙村特意腾出最好的院落,并为她聘请了翻译。但牧琳爱说,她到中国来并不是养老的,她坚持自己付房租和翻译的工资,还捐资3万美元为村里的小学建起了微机室。
她在小学课堂给村里的孩子们讲授英语,到镇上的中学为英语教师做免费培训,又利用自己多年从医的知识积累,到市里的医院为医生们讲授医学知识。
牧琳爱亲手改建了村里的第一个抽水马桶,还出资为村里修路。电视上可以看到这位美国老太太骑着三轮车到处走动。与村民们大声谈笑。
这位90岁高龄的老人所显示的生命活力显然已远远超过了许多年轻人。
以牧琳爱的年纪。她的子女应当60岁上下了,或许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人们也许会问,子女们会放心让如此高龄的母亲孤身一人漂洋过海,在万里之外的异乡度过余生吗?牧琳爱的回答是肯定的。她的子女们支持她的这一决定,理解母亲存留于心中长达69年的梦想。牧琳爱甚至在离开美国前已经写好了遗嘱,包括死后将遗体捐赠用于医学研究。
牧琳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在晚年不是终日坐在树阴下养神,不是频繁地因身体的某些不适出入医院,不是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子女的探望与照顾上。这位老人选择远离子女,按自己的意愿享受落日前的余晖,当她连自己的遗体都捐赠出去时,她对于身外之物已毫无牵挂,生命的意义变得十分纯粹。我想。以她的精神,即使到了91岁,92岁,甚至100岁,只要她活着,就仍然能用生命创造价值,用生命给他人带来阳光。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梦想,有的梦想短暂而且物质,有的梦想长远而且终极。为帮助素不相识的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这是一个伟大而终极的梦想。
牧琳爱老人用69年的光阴守护着这个梦想,并且决定在82岁时将之付诸实现。
我相信牧琳爱很幸福——这种幸福除了牧琳爱本身的努力,她对梦想的坚持,也应当包括她的子女们对母亲的有别于通常观念的理解和关爱。这或许是更深刻的理解和关爱。
(飘絮摘自《今晚报》2008年4月6日)
首页->2008年第11期
色拉寺后院的玫瑰
作者:[美]顾月华
上世纪80年代初,西藏对外开放。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如神话般吸引着我,加上我心中常有层出不穷的烦恼,我想在有佛经典藏的圣地得到指点迷津。于是,我带了最简单行李,决定进藏。我时常独自云游四海,此次也无人周行。
第一天,我刚刚到达便在山下买了半打啤酒,准备必要时解渴之用。上山时,我带了两罐,却一直舍不得打开。一路苦行,我来到了布达拉宫脚下,看到雄踞山顶壮丽宏伟的宫殿,我的心中油然升起与匍匐跪拜的喇嘛和藏民们相同的敬畏之心。
我在毒日头下站了很久,口干舌燥,浑身酸痛异常,便不经意地从背包中掏出一罐啤酒,并顺手一拉罐盖。“砰”——惊天动地的响声,出自我的手中,似乎我拉的不是啤酒罐。而是一颗手榴弹,在我害怕得不能动弹时,广场上的喇嘛已经一个都不见了。一眨眼工夫,一排排的解放军已端着冲锋枪对准了我。原来是高原气压造成了罐装啤酒变异的爆炸张力。但这惊天动地的一声,正如我心中激动地呼喊“西藏,我终于看到你了。”
在那几天中,我游遍拉萨,那里满城都是大大小小的庙宇,庙宇建筑威慑四方,庙内却荒凉颓废。
当地藏民裸露上身,下穿皮袍,他们一年只有一次非常隆重的洗澡节。据说连贵族洗脸也只是在口中喝三口水漱口,再将水吐回到手上洗脸。他们平时以油黑漆亮的皮肤及衣袍为荣,满地秽物脏不可言。
我上街吃饭,只有一种菜,苦瓜炒牛肉。牛肉是黑色的,就在掌柜的身后。他转身切下一块炒了一盘递给我,我不敢吃,他招来候在旁边的乞丐,乞丐从头上摘下帽子,反过来,接住了倒给他的菜,欢欢喜喜地走了。
当地有驰名中外的色拉寺。色拉寺建在山麓的坡地上,远望层层上升的建筑宛如大村落。据说明成祖曾赠给此色拉大乘寺16尊罗汉及一尊金刚塑像。寺内有两套尊贵的《大藏经》,来历似乎都带有神话色彩。色拉寺当年是建于一片野玫瑰盛开的坡地中,色拉寺在藏语中意即玫瑰。但当我到了色拉寺,却没有看到玫瑰,庙里死气沉沉,路旁的一只洗脸搪瓷盆,已与石头风化在一起,野草丛生,一片枯败。
空寂的大殿一片肃穆,曾处处饰以锦绣的墙壁柱子积满灰尘,酥油灯前不见香烟缭绕,不闻诵祷经文。踌躇间,我的脚却不由自主地向寺庙深处走去,好像鬼使神差一般。受到冥冥的召唤。走着走着,不觉来到了静寂的后院。
在色拉寺庙的后院,在黄昏的余晖中,我终于看到了玫瑰的奇迹。在夕阳中,远处雪山如珊瑚般透明,近处铺天盖地的玫瑰,繁茂地生长在各个角落,红色玫瑰甚至爬了满墙,如一片红色的波浪。我清楚记得我的感动,使我徘徊在荒颓寂静的庙宇之后,有遇到亲人般那样的亲切。
之前我一直认为,青藏高原上那么多的寺庙,却都没能使我如此顶礼膜拜,现在我知道了,神的力量就是生命之春。如此高贵如天的色拉寺,虽然在沉寂中黯淡失色。但在灿烂的阳光下却生长着生机盎然的玫瑰。这启示我,人的一生中其实只有原始的生命弥足珍贵,在这破败残旧古老的土地上,在庙宇中,无法解释的压迫感在此得以释放。
这一片野生的玫瑰,就此否定了我一路上的彷徨,从此我膜拜的只是健康顽强的生命,这世上除了生命难道还有别的更精彩的东西吗?我想是没有了。从西藏回来后,我完全改变了人生观。
以前,我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我求富怕贫,为了极小的事都在烦恼。我有了衣服要配皮包,有了皮包要配皮鞋,永远没有满足、永远都有烦恼和遗憾。现在这一切变得微不足道。现在我明白了,人能安贫,便是富人,何必在短短一生中舍本求末,为计较身上一块商标而烦恼。我相信色拉寺玫瑰的千年灵气已渗入我骨髓,当我沐浴在阳光下,我的周身温暖、心灵平静。现在,我会因为活着而快乐,能像色拉寺的玫瑰一样活在世上,我此生还有何求?
好友安娜回来后给我讲了她西藏之行的故事。这么多年来,色拉寺应该已经再度辉煌,青藏铁路开通后,重新开放供游客们参观。但不管日后成千上万盏酥油灯如何相映互辉,不管那五颜六色的旌旗如何绚丽飘扬,也不管节日里喇嘛及藏民如何欢歌笑舞,惟有那一片盛开的玫瑰花深深地埋在我的心灵深处。
安娜后来开了一家花店,用她手中美丽的鲜花点缀着人生。后来,她和她的花店都非常有名气,但是她从西藏回来以后,却从此朴素恬淡得像一个出家人。
(水观音摘自《侨报》2008年3月24日)
首页->2008年第11期
性格内向人的优势
作者:[美]莱 利
译 杨秀君
在当今这个重视交流与沟通的信息社会,不少人为自己内向的性格而苦恼。事实上,性格内向是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它与害羞或孤僻的人格特征不同,与疾病无关。它也不是您能改变的事物,但是您可以学着利用它,而不是逆着它,更不该为此苦恼。
内向的人善于保存精力
性格内向的人最显著特征是他们精力的来源:性格内向的人,从他们的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中获得精力。他们善于保存精力,但他们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体验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觉。这种感觉有点像热锅上的蚂蚁般坐立不安,或是迟钝麻木。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都需要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以免被弄得精疲力竭。然而,性格内向的人需要对他们独处的时间以及在外界活动的时间加以平衡,否则他们会失去很多的机会和人际关系。精力平稳的性格内向的人具有独立思考、高度集中注意力、创造性工作的毅力和能力。
性格外向的人的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他们的精力来源是外部世界。他们是精力的挥霍者。长时间地置身事外、沉思、独处,或是只与另一人待在一起,难以使他们感觉兴奋。然而,性格外向的人需要对做事的时间及休息的时间加以平衡,否则,他们会在多种多样令人焦急的活动中迷失自我。
内向的人不一定孤僻
内向的人就像是充电电池。
他们需要停止花费精力,并停下来休息,以便再次充电。对内向的人只需要提供刺激较小的环境。他们善于储存精力。这是他们天生就具有的功能。
外向的人就像是太阳能电池板。对外向的人来说,独处,或是沉思,就像是生活在沉重的乌云之下。太阳能电池板需要太阳来再次充电——外向的人需要到外部世界去四处活动以获得充沛的精力。
性格内向的人,他们是从自己的内部世界获得精力。与我们对性格内向的人的刻板印象相反,他们并不一定就是安静或孤僻的,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在自己的头脑内部。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适于思考的地方,在那里全面地思考问题,并使自己恢复充沛的精力。
内向的人更有深度
总的来说,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宽度——许多的朋友和经验,对任何事情都知晓一点,是一个通晓多方面知识的人。当他们对体验进行加工时,他们从外部世界了解的事物并不一定就能扩展其内在世界。
性格内向的人喜欢深度,他们限制从外部进人的经验,但对每一经验都体验较深。他们通常都只有较少的几个朋友,但与这些朋友的关系都较为密切。他们喜欢深入地钻研问题,对某一问题深入性的探讨甚于宽泛性的追寻。他们从外部世界吸收信息,思考它并发展它。而且他们会在获取这些信息很久以后还再次地思考它——这有点像牛反刍食物。
除了性格内向的人,谁会有那样的耐心去研究南非舌蝇的配对模式,这也是性格内向的人憎恨被打扰的原因。
内向外向无所谓好坏
记住,每一个人都是多面的。性格内向和外向就如其他很多品性一样被分类为好或不好。
将我们自己区分为好和不好是我们人类的缺点。很显然,我们需要从具有不同才能的人那儿学习;我们的社会将从人性的所有方面获益。
我们性格内向的人将很好的品性带到了这个集体——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对每一个相关人员因变化而受到影响的体会,观察力,摆脱限制、思考问题的习性,做出不寻常决定的意志力,以及使外界放缓脚步的潜力。当然,性格内向的人宁愿只是将这些特性留在聚会上,而匆匆赶回家!
(杨蓉蓉摘自《青年参考》2008年3月29日)
首页->2008年第11期
人类足迹
作者:佚名
下面这组数据是英国纪录片《人类足迹》的制片人瓦特斯和他的制作小组耗费了两年时间对数百种统计数字进行编辑整理而得出的。他说,希望人们去了解这些数据而不是过多地考虑它隐藏的信息。“它本就不想去大肆宣扬什么,只是为了娱乐大众,如果人们能够因此考虑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那自然就更好了。”
人一生中一些重要的数据:
每天出生的婴儿数量:1980以年计算的平均寿命(2,475,576,000秒):78.5
两岁半之前用掉的尿布数量:3796女人每天说的单词数量:6400—8000
男人每天说的单词数量:2000—4000
人一生说的单词数量:123,205,750
人一生交友数量:1700
洗澡次数:7163
吃掉的苹果数量:5272
做梦的次数:104,390
读书的本数:533
吃掉的母牛数量:4.5
吃掉的鸡数量:1201
吃掉的马铃薯公斤数:2327
吃掉的烘豆罐数:854
用掉的食品包装吨数:8.49
放屁的升数:35815
用掉的手纸卷数:4239
用掉的洗发香波瓶数:198
喝掉的啤酒品脱数:10351
喝掉的葡萄酒瓶数:1694
呕吐物的升数(平均1年呕吐两次):149
做爱的次数:4239
出国度假的次数:59
用掉的人工日晒肤色化妆品瓶数:5.671
眨眼的次数:4.15亿
流泪的品脱数:121
抽掉的香烟数量:77000
吃掉的绵羊数量:21
吃掉的猪的数量:15
喝茶的杯数:74802
死于心脏病的朋友的数量:305
死于中风曲朋友的数量:179
死于流感和肺炎朋友的数量:111
死于肺癌朋友的数量:99
汽车用掉的燃料升数:120,000
驾驶的公里数:452.663
拥有的汽车数量:8
步行的公里数:15464
穿衣费用(英镑):30301
收到的圣诞礼物数量:628
住房费用(英镑):552,772
纳税额(英镑):286.311
拥有的洗衣机数量:3.5
拥有的电视机数量:4.8
拥有的DVD数量:9.8
在不剪断情况下头发的长度(米):9.42
在不剪断情况下胡子的长度(米):9.14
首页->2008年第11期
交往的质量
作者:周国平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
社会是一个使人性复杂化的领域。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活。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