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乔舰,人在国外,对内地流行“杯具”却也不陌生。“我在‘校内网’最先看到这个词,最早以为是输入法错误,后来和同学聊QQ,发现大家都在用。”乔舰说,“我觉得就是一句口头禅,以前说很郁闷,现在说‘杯具’,过一段时间也许就变成另外一个词流行。大家会创造一些词描述社会现象,但是大部分网络词汇只不过是用来消遣和标新立异的。”陈梦吉说:“我一般不喜欢用网络流行语,更不喜欢什么‘火星文’,但是偶尔会用‘杯具’,可能是因为符合我现在的生活吧。”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今年5月份举办的“学生节”晚会上,学生自编自演的舞台剧《08纪》,以网络流行词汇为线索回顾了近期的社会大事,其中将“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合称为“武林三大绝学”,嬉笑怒骂,展现的是学生对社会的思考。编剧陈欢说:“这些网络流行语都源于年度社会事件,幽默背后是严肃的话题,比如舆论监督、社会民主。用这种形式盘点一年,既有思考价值也不会古板枯燥。”
  风华正茂的“杯具”能流行多久,没人知道,但是,它的最新版本已经诞生:人生是一只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而本身就是杯具的我们还非加上茶叶自以为与别人没有茶具(差距),结果人人都说咱现在要用就用餐具(惨剧)。我们在沉默中灭亡,成了文具;在沉默中爆发,成了火炬。我们想明哲保身,都成了面具。我们想一鸣惊人,都成了京剧。不能再次相聚,执手相看泪眼,成了默剧。生活是自己的杯具,别人眼里的洗具(喜剧)。
  (照水摘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15日图/李光辉)
  
 


美国人眼中最不道德的事



作者:乔 磊

  不论什么社会,都会有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人活一世,会依据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说,道德是人们应遵守的规则,而不同社会民众所形成和要遵守的社会道德观念也是观察一个社会之风气的指标。
  在美国人心中,什么事情是最不道德的呢?2009年,美国最著名的民调公司———盖洛普民调机构对民众的调查显示,高达92%的受访者认为,已婚男女有婚外情是最不道德的,能够在道德上接受婚外情的民众只占6%。美国人认为最不道德的事情排在第二位的是一个男人同时拥有一个以上的老婆(也就是一夫多妻),91%的受访者认为一夫多妻不道德,认为在道德上可以接受一夫多妻的人为7%。
  除了以上两件事外,受访者中超过一半以上美国人认为不道德的事还包括:克隆人(88%的民众认为不道德)、自杀(80%的民众认为不道德)、克隆动物(63%的民众认为不道德)、堕胎(56%的民众认为不道德)、医生帮助病人自杀(56%的民众认为不道德)。
  美国民众把婚外情视为最不道德的事似乎有点令人意外,因为长期以来美国人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在性上很开放。的确,美国人对性是很开放、也较少有什么处女情节,但美国人在性关系上有个分水岭。对于男女的婚前性行为,美国人倒是不太把此视为一个人道德上的缺失,57%的人认为这在道德上可以接受,也就是OK。同样,婚前女性有孩子,51%的美国人认为也没啥。所以,美国少男少女婚前性行为就跟吃饭那么随便,换男女朋友也很痛快,就如同换衣服一样简单。
  而一旦男女结了婚,有了家庭,这就不一样了,那就是一种承诺。男女之间对婚姻的承诺是相互忠诚,对家庭的承诺是负责。所以结了婚的美国人,那就是志愿进围城,进了这个庙,就得撞这个钟。腻歪了,不想撞钟了,好说,先把婚离了。但若想吃着碗里,惦记着锅里,天下没那么多好事,因为人一旦失去了道德上的筹码就必然要付出代价。
  美国女人,对在外花心的男人很少有“忍”这一说,男女任何一方只要搞婚外情,大多数夫妻间皆以离婚收场,所以,美国人离婚率那么高也就不奇怪了。美国女人不怕离婚,也敢离婚,离婚对女人来说经济上不会吃亏,越是有钱人就越不愿意离婚,第一次离婚家产分一半,搞上三次、五次离婚,再有钱的人也会对离婚害怕。而且美国社会对离婚者宽宏大量,在调查中,62%的美国人认为离婚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只有30%的人认为离婚是不道德的,所以很多时候离婚就成了女人对付花心男人的“葵花宝典”。
  (偶然摘自《重庆晚报》2009年12月30日)
  
 


香港的“80后”



作者:闾丘露薇

  一群自称为“80后”的香港年轻人,正在用苦行的方式走遍香港,他们准备用四天三夜的时间,在星期五抵达中环的立法会。因为这一天,立法会将会就高铁的拨款申请进行投票,而如果申请通过的话,香港高铁的兴建成为定案,而菜园村,一个位于香港新界的小村庄,也因为兴建高铁的征地而被清拆,也将成为定案。
  这些年轻人已经不是第一次用苦行的方式反对兴建高铁,上个月,他们连续三天,围绕立法会苦行,走二十六步,磕一次头,他们的手中拿着米粒,象征着香港人的果实。他们说,他们这样做,是不希望香港人的公帑被浪费,虽然不是菜园村的村民,但是他们希望这样,可以给那些不愿意搬迁的村民一些支持。
  不过这些年轻人的举动,同样也面对不少的批评。网上出现了一个“80后不代表我”的face?鄄book小组,批评他们用“80后”这个名称,他们代表不了所有“80后”年轻人。
  相对于这些用近似自虐的方式来表达诉求的年轻人,还有一批“80后”的年轻人则要激进得多。在刚刚过去的元旦,他们在街头和警方发生冲突,被一些声音批评,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中央不信任香港,担心香港人会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
  倒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对这些年轻人要体谅很多,他在自己的博客里面谈到这些年轻人的时候,身为父辈的他认为,这些被称为第四代香港人的年轻人,他们其实更爱香港,他们更爱表达。他认为年轻人就是应该有冲劲,有激情,他更是拿出自己当年参加学生运动的经历来告诉大家,谁都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
  只是,曾俊华的感触,一些年轻人并不领情。这是因为,在曾俊华的眼中,现在的香港“80后”,他们的物质生活优厚,教育水平高于父辈,因此他认定,这些年轻人们所关注的可能是物业会有什么设施,泳池有多大,私隐度是否足够等等,他认为“80后”不是没有向上的机会,而是要求过高。
  但是现实似乎不是高官眼中这样的:虽然现在香港的年轻人接受过专上教育的人数所占的比例从1996年的18.5%上升到2006年的30.6%,达到27万人,但是收入在过去十年减少。根据香港政府公布的数字,香港整体雇员收入在过去十年增加了9.4%,但是年轻人却是不升反跌。
  年轻人难找工作,高学历要找低工资的工作,置业变成更加遥远的梦想,这些,即便是相当宽容的财政司司长似乎也没有看到。在他的心目中,这些年轻人是生活在一个不需要为物质担忧的年代,因为已经走过了年轻的他们,正在收获经济果实。年轻人们认定责任在于政府,而这里面其实也和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有关。就好像一家公司,刚刚起步扩展的时候,因为从零开始,年轻人当然拥有无数的机会,但是在公司稳定之后,当年的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而这些中年人已经牢牢地坐在了公司的各个管理层职位上,基本上要等到退休之后,其他人才会有机会。香港社会和其他经过迅速发展,进入稳定阶段的社会一样,年轻人的头顶被中年人已经牢牢地盖住,要出头,比那些中年人年轻的时候难得多。
  很多从苦日子打拼过来的中年人或者老年人看不惯现在的这些年轻人,认为他们只会抱怨,但是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环境,每一代人的要求也就不同,而且也忘记了,自己其实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了一个经济起飞的好时候。也因为这样,对于政府来说,原本让民众觉得满意的教育、经济、房屋等政策,现在是时候进行检讨了,因为社会改变了,年轻一代的要求还有整个的社会大环境和他们的父辈们相比,确实不同了。其实,这些年轻人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候,就是在为我们的下一代争取。就好像关于兴建高铁的争议,付出的是我们这些纳税人的金钱,但是未来要承担维护开支的,是下一代的香港人,在这一点上,这些“80后”的香港年轻人,从身体力行保卫天星码头开始,就显得要比政府,还有很多他们的父辈们想得长远得多。
  (楚天摘自《潇湘晨报》
  
  


爱尔兰的期限婚姻,你选多少年



作者:朱子珍

  爱尔兰是全世界结婚率最低的国家,作为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国度,这个国家是禁止离婚的。很多适逢婚龄的男男女女大都选择观望,迟迟不去婚姻登记部门办理手续。所以,在爱尔兰流行不婚和晚婚。但一对中国夫妻在爱尔兰的结婚经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尔兰这个国家对婚姻的完美诠释。
  林东在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奎恩商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后,又工作了两年,方才办理下来了我的签证手续。等到我终于获准可居留后,距离当初他前往爱尔兰已是7年。我和林东都明白结婚意味“终身监禁”,不管将来是否幸福,都不得不搭进去一辈子。可我和林东都已经等不及了,再拖上几年,到时候有了孩子是像儿子还是像孙子?不行,得马上结婚。
  和林东手牵手走进了笼罩着神秘色彩的都柏林市政府机关办公室大厅。顺着箭头指示找到负责办理结婚手续的“入口处”,迎面是一个硕大的液晶显示屏,上面对结婚须知等注意事项作了详细的说明:本处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不办理离婚手续,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爱尔兰公民只能和自己唯一的配偶厮守一生,因为本国实行期限婚姻制,男女双方在缔结婚约时可根据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协商决定婚姻关系的期限,婚姻期限从1年到100年。在本处登记备案后生效,期限届满,婚姻关系即告终止,双方当事人如有继续共同生活的愿望,可办理延续登记,延续婚姻关系……
  这完全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在决定结婚前,我们谁都没有事先来入口处询问过,身边的朋友也没有提醒我们爱尔兰实行的是期限婚姻———我俩呆立在那里,有点像两个被宣告了死刑的囚犯忽然获悉可以无罪释放的解脱。
  这婚还结不结?当然结。那么,结多久?这是个问题。入口处的“生意”格外冷清,除了我们俩再没有别的光顾者。工作人员看我们俩变脸一样地转换表情,也不催我们,示意我们自己去触摸屏前面商量选择。
  然后就要求我们双方协商选择婚姻期限,可选择1年~100年不同的期限,并且显示出一行红色的小字:“系统说明:由于办理婚姻延续的费用较高,请选择你认为最为适合的婚姻期限。”我和林东有点发蒙,本来就是横下心豁出去这一辈子了的,可面对自己自由选择期限的时候,我俩那点信心又都动摇了。林东小声道:“要不,我们先结1年试试?”心里有点不爽,恋爱10年了临到结婚了才选1年?林东看我面色不善,赶紧补充:“我估摸着这玩意按年收费,时间越长越贵,大不了明年再来续嘛……”
  好像想想也不错,去超市买点心还能试吃呢。不就是1年么,万一不合适,对双方都好。我俩对视了一下,终于一起选择了最短的1年期。系统立即予以确认:“双方婚姻关系成立,婚姻期限1年。”接下来,进入结婚登记我们最关心的最后一个程序,系统显示出办理1年期限婚姻登记所需要缴纳的费用———“结婚证书工本费2000镑!”
  我们都有一种想砸了这台机器的冲动,2000镑,折合人民币26000多元,抢钱呀!这几乎相当于我们俩一个月收入的总和了。虽然已经被提示过费用不菲,但这个价码还是实在太过分了。很不情愿地刷了信用卡,于是,两本如同法典般厚的结婚证书便摆在了我们面前。
  有没有搞错?结婚证而已,需要搞得像《辞海》这样厚吗?我拿起一本打开来细看,第一页上这样写道:“为保证双方当事人适当履行婚约,顺利完成l年期婚姻期限,特此明确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权利义务。”下面则分十二编、三百六十五章、两万一千九百条详细地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
  林东有点庆幸地对我说:“幸亏我们选择了1年期,如果选择100年期,结婚证书还不得车拉船载,那工本费至少得花上百万。”我们悻悻地回家,捧着沉重的结婚证书,嘴里咒骂着该死的入口处,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尽管可以期限结婚,但爱尔兰的结婚率还是这么低了———这样的收费,有人心甘情愿结婚才怪。
  虽然结婚证罗列了很多不按照结婚证履行义务将承担的不良后果,我和林东还是很快把这两本装潢精美的结婚证跟《圣经》摆在一块当了装饰品。只有偶尔两人发生争执,需要判别谁对谁错的时候,才会去翻翻结婚证作为“定罪”的依据。可最后的结果就是,“罪名”尚未定下来,我们已经一不小心发觉了对方更多与结婚证要求相悖的言行举止……
  完全不实用嘛!我俩下定决心摒弃了这两本结婚证,决定中为西用,领着爱尔兰的结婚证过中国式婚姻。这下就轻松了,谁也不吵吵什么权利义务责任后果了,按照做丈夫做妻子的本能行事,我累了他多做点,他太辛苦我多担待点,工作赚钱过日子,一年时间也没有什么吵吵闹闹,转眼就到了该续约的时候了。
  打电话回国咨询民政部,结果很让我们沮丧,因为我俩都办理了移民手续,已经加入了爱尔兰国籍,因此不能在中国拿9块钱的结婚证。我们很心痛地决定把打算买车的10000镑先用掉,先续个5年。
  这次可就轻车熟路了,我发现触摸屏上有个费用查询按键,一时好奇就点击了一下,我倒想看看最高期限100年的结婚手续到底要多少钱。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100年期结婚证的工本费仅为50便士———0.5镑,折合人民币6块多钱。“这怎么可能,准是系统出了故障。”林东嘴上说着,右手按下了证书预览按钮。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百年期结婚证书只是一页薄薄的粉红色纸片,上面写着这样几行文字:“尊敬的先生、太太:我不知道我的左手对右手、右腿对左腿、左眼对右眼、右脑对左脑究竟应该享有怎样的权利,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义务。其实他们本就是一个整体,因彼此的存在而存在,因彼此的快乐而快乐。最后,让这张粉红色的小纸带去我对你们百年婚姻的美好祝愿!祝你们幸福!都柏林首席法官:吉米?里莫”。
  我看着林东:“敢选不?”林东也盯着我:“你决定了吗?这一下按下去,咱俩可就真成了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再也甭想分开了!”我点点头,有点舍生取义的慷慨:“我豁出去了,这辈子就跟定你了,将来你别让我为了现在的决定后悔。”林东笑了,拉着我的手,一起点下了“100年”那个选项。
  揣着那张薄薄的粉红色纸片,我和林东直奔车市买了辆全新的BMW1系轿车,驰骋在都柏林的街头,我忽然觉得开车的林东从未像现在这般帅气过———这辈子,他将是我唯一的爱人,我们已经孤注一掷没有了退路,可婚姻这东西,往往也只有在破釜沉舟的时候,才能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辉———两个人去结婚,有谁不是打算厮守终身白头偕老的呢?互相搀扶着,一起到白发苍苍。
  (耶律松摘自《大学》2008年第11期图/孙红岗)
  
  


中产阶级世界里的信任危机



作者:程 玮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2009年的德国热门话题应接不暇。当然,这些话题多半停留在政治家或者经济学家的层面,很少能够得到平民百姓真正的参与和关心。

Prev | Next
Pg.: 1 ...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