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盒底层还特别设计了隔水板,让豆腐和渗出的水可以分开。一块“男前豆腐”的价格在300日元左右,价格远远高于一般的100多日元的豆腐。该店的人气商品“吹风的豆腐JOHNNY”则是水分非常多,几乎到了入口即化的程度。这种豆腐味道清淡一点,但有大豆自然的甜味,不少人直接把它淋上黑蜜当甜点吃,它特殊的形状和制作方法也引起了网络上热烈的讨论和猜测。
  “男前豆腐”在产品开发方面独具匠心,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跟店名相同的“男前豆腐”、做成像桨一样的“吹风的豆腐JOHN?鄄NY”、做成饭匙样春夏限定的“吵架至上凉拌豆腐小子”、秋冬限定的“吵架至上汤豆腐小子”以及豆乳的摇滚乐、厚炸豆腐队长、豆腐丸队长等。当然这些豆腐都是完全手工制作的。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男前豆腐”不仅仅把豆腐做得别具一格、新意十足,在销售等方面更是颠覆传统。“男前豆腐”的官方网站,几乎把男人味做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网站将“男前豆腐店”的商标制成待机图案和Flash游戏,还做故事连载并发售该店的周边商品,提供各类人物壁纸下载,推出原创CD,甚至将网站所出的独特歌曲制成可以下载的手机铃声、扭蛋玩具、流行歌曲。连日本的玩具大厂也找上门来,将其豆腐产品制成扭蛋玩具,豆腐店热潮蔓延到玩具上。如今,“男前豆腐”店每年的销售额高达50亿日元,最多的一天可以卖到8万盒豆腐!
  
  “男前豆腐”的成功秘诀
  
  “男前豆腐”,这样一个看似怪诞的品牌名,为何能成为日本男女老少热衷的食品?关键在于它看到了整个社会越来越女性化,连男人的精子数量也因为城市化、环境污染、生活习性的改变而大幅下降。在这样的社会,人们渴望阳刚帅气的力量,在柔软的豆腐之上传播硬朗的形象,产生了认知上的强烈对比。“男前豆腐”卖的不仅仅是豆腐,更是男子汉的魅力和时尚。
  从一块豆腐延伸到时尚网站、玩具、流行音乐、手机铃声、视频电影,从产品单一的功能营养价值,上升为表达自我,追求时尚潮流的精神体验价值,实现了从低附加值、低关注度到高附加值、高关注度的跃升,开辟了“时尚豆腐”的流行潮流,创造了一个特别的蓝海市场,这充分说明,比产品更重要的是产品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书函摘自《学习博览》2009年第12期图/李景山)
  
 

[有智斯有成]
在小地方做大事情



作者:webmaster

  要毕业了,你在网上发帖:“留在北京还是去二线城市?纠结中。”“北京”切换成“上海”“深圳”“广州”也同样成立。这是时代给我们的不大不小不轻不重的命题。
  回答千千万,让我们看几个经典的。
  留京派:“北方人只适合北方,北方过得去的城市只有北京。”
  “文化氛围好,亚洲第一的图书馆就在这里,随时可以附庸风雅。”
  “公园多,适合父母养老。”
  反对留京的则说:“风沙太大,买辆车还得限行。”
  “想多活几年就去二线,为了下一代你就留北京。”
  我的回答是,别人说喜欢不喜欢仅供参考,关键看你是否开心,是否明白什么是心所依归。
  “在北京你可以实现梦想”的故事,已经听得太多了。不管是主持人、画家、英语教学专家、企业主,甚至“杰出青年”,励志书总结出相似的路径:出身贫苦,最好是手持放羊鞭长大,来到北京打拼,住地下室,吃方便面,历九九八十一难,然后笑傲都市之巅。
  不过,这样的成功版本,调转过来,是否也行得通呢?如果我们一开始选择的不是这浩渺的所在,不是一千只一万只手臂争相举起简历,高喊:“我的,我的!”不是这硕大无朋的六环路———以天安门为中心,北京城被摊成一张大烙饼,你只是大饼上不起眼儿的小芝麻。
  我的高中同学牛旦旦,走的便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成功路。他当年算失败者,去了一家很普通的高校,后来发愤图强考到华中理工大学读研究生。
  硕士读完,读博,给命运翻牌的机会来了。选择有二:一.继续留在华工;二.去中科院读博。
  后者,听起来有点让人神往,他悠悠地想着,至少以后可以这样跟后代吹牛:“老子还不是混到北京来了!”但且慢,他的思路及时刹住了车:那儿,适合我吗?我喜欢吗?
  北京的宿舍让他却了步,俩人一间呢;那房价让他却了步,6000多呢,得穷其一生才能买到;环境让他却了步,出门是乱糟糟的大马路,那时候真的还跑马呢。
  相形之下,地方高校的生活才是小知识分子该有的生活呀!一个人住一个大房间,敞亮通透;晚饭后溜达一会儿,便可看见绰约的东湖;房价也不贵,彼时才3000多;再加上导师器重,女朋友恩爱……
  他选择留下来。
  “燕雀之志”,没出息。你会“哼”一声吧。但他清楚,那浩荡的都市,不适合自己。自己的心性、兴趣和能力,与中等城市、中等工作环境相得益彰。
  10年后,轮到我们羡慕他了:130平方米的房子,小高层,老婆有一个专门的房间练瑜伽,女儿则有儿童房放跳跳虎。有“鸿鹄之志”的心高气傲的才子们在首都正拼得死去活来,而37岁的他已被评为副教授了,负责一个重大的攻关项目,据说也是国家级重点工程。
  老观念总教导年轻人迎难而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练就“万人敌”的本领。怎不说世界上别有曲径通幽处,人所罕至的地方,有为我量身打造的人生。
  又想起采访过的一个浙江的企业家。他做过木匠师傅,养过长毛兔,种过桑树苗,经历过工厂失火的打击。理想十分远大,却只选择于“小处”做事。不去上海、苏州、杭州这些毗邻的大地方,只待在自己的家乡诸暨。
  他做的是“小”生意,为电视机、电风扇、节能灯这样的小家电提供电容器。一个电容器的大小,以毫米为单位,利润以零点几分钱来计算。但这样的“小”生意,他做出了大名堂,年生产能力达6亿只以上,年营业额千万元以上,企业员工200多,不乏残疾人。
  大时代需要大建筑、大制作、大剧场、大诗篇,也需要“尚小”的观念。小,意味着脚踏实地,意味着力所能及,意味着不虚荣不盲从,从心而行,从一而终。大,没什么错,但在“巍峨”“高大”“壮观”面前迷失、慌乱,搞不清楚状况、弄不清自己的斤两,就是你的错了。
  去“小地方”,做“小人物”,成大事业,在当下不失为一种聪慧的人生。
  (白蹄乌摘自“中青亮点”
  2009年11月26日图/小黑孩)
  



一辈子租房又何妨



作者:陈思进

  最近看到一则国内新闻,说南京有个年轻人,为了买房,非但要父母拿出所有存款,还逼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掏空所有的养老金,说是没有自己的房子就不能结婚,不结婚的话,就要断子绝孙。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我个人认为,其实在中国更没有必要买房。
  1997年我第一次回国探亲,感受到国内最大的变化是商品房多起来了,老百姓可以拥有自己的住房了。当年上海有几栋香港开发商建造的高层公寓,100万人民币左右一套,每年租金10万左右,十年租金便可以买一套。这样的价格无论是买还是租,相对于那时国内普通百姓来说都是“天文数字”。没想到,这些年国内的房价更像火箭般飞涨,去年回国时,当年的豪华公寓大楼,相同的地段房价涨到了500万,甚至上千万。一套上千万的“总统单位”,三房两厅两卫家具电器齐全,如果按十年前的情况,租金也该同步增长,上百万一年也是合理的,令我吃惊的是租金居然只有7500块一个月。我以为眼睛花了少看一个零,再仔细一看,的确是7500块一个月,还注明长期租住可以打折!千万豪宅的租金却不到9万一年,颇感意外,更耐人寻味,我真不明白为何还要买。千万人民币即使存银行,每年至少20万利息,足够支付租金了。
  所谓投资房地产,指的是投资土地。正常情况下,只有土地才会随着通胀率而升值。然而在目前中国,个人是不能拥有土地的,即使买了房子,也最多只是拥有70年的住房使用权而已。一旦失去了对土地的拥有,房子本身就只是一堆水泥、钢筋之类的建筑材料而已,就像购买汽车,钥匙一到手立刻折旧。另外,据说国内房子的设计寿命定在三十年,最多五十年。也就说住满五十年,房子就必须拆除了。
  在国内,可能人们觉得拥有房子或许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并能给人带来自信以及安定的幸福感。而据沃顿商学院的经济学家格雷西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在收入和人口数量不变的条件下,住房拥有者并不比租房者的幸福指数更高,他们获得自尊的程度在两种情况下也不会有什么差异。那当国人了解到在海外就算是百万富翁也会租房而住时,是否也会释然了呢。
  目前,国内的房价高居不下,老百姓望房兴叹。不降价是一辈子都买不起,但即使降价一半,大城市的老百姓还是买不起,同时还伤害高价买入者的利益。然而房子既然是商品了,其价格最终必然由供求关系来调节。中国完全可以借鉴纽约的经验,征收高房地产税来贴补租房者,限制租金增长每年不能超过通胀率。这样的话,富人们享受了成功的快感,普通百姓也会心理平衡。虽然是租房住,但也是居者有其屋,岂非皆大欢喜。
  前几年,那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在天堂上相遇”的故事在国内流行。大家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吧,这个故事非但忽悠了中国老百姓,也忽悠了美国老百姓。其实,200多年来,美国的房价一直很便宜,一直保持在个人平均年收入的1.6到1.8倍而已。也就是说,大家一般存个四五年钱,就能买一栋房子了。记得20年前我刚到美国克里夫兰,第一个周末,教授请我们去他的新居———市中心的一栋镇屋聚会。那时我好奇,又不懂规矩,冒昧地问教授那房子多少钱买的。教授太太大概想我初来乍到不懂规矩,就告诉我3万美金,估计还不到教授的一年工资吧。
  后来,美国放松信贷,鼓励人们借钱买房。结果,低收入者都能买房,中高收入者看到房价不断上涨,便用第一栋房子抵押买第二栋,再用第二栋抵押买第三栋……就这样虚拟需求大增。结果,到2006年,克里夫兰的房价涨了6倍,而个人平均收入呢,增加了一倍都不到。泡沫一破,现在克里夫兰到处都是法拍屋,成了这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显然,银行一旦放松信贷,而大家都借贷买房的话,供求关系就会扭曲,房价就会飞涨。到最后,金融危机必然来临。
  (照水摘自陈思进的博客图/辛刚)
  
  

[人与社会]
“围脖”社会:全民社交盛宴



作者:何树青

  三个月不到,围脖就成了一个全民娱乐的话语场。新浪的“黑手”使劲儿推,微博迅速加入我们这个时代的微家族:微博———围脖、微软、微点公司、微星主板、台湾与俄罗斯合作的微卫星计划……
  博客要当文章写,围脖只需随口说。MSN和QQ上的朋友再多,也没法像围脖上的粉丝那样,多到四五十万。织一条围脖,最短不过几秒钟;再长的围脖,也不超过140个字。它的缺陷是不能修改,但它并不像“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好在还能删除。配图配视频随便你,但互动、交流、分享的乐趣,才是织围脖的致命诱惑所在。你给出的是瞬间、是话语的碎片,围脖回馈你的是呼啸而来的数字生命流,呼呼冒着热气,背后是一张张真名实姓的脸。
  围脖好写好玩,令人成瘾入迷,渐成不写不舒服的“围脖控”。有脖友自称创下连续26小时织围脖的纪录。“围脖控”有10个典型症状:每天织围脖好多下;每天看好几遍排行榜,找值得关注的人和自己的排名;见粉丝数量噌噌冒上去就心喜,关注却不超过200个;新评论、新粉丝、新转发的右上角提示,跳出来必点灭,根本等不及;与同事热议围脖;偶尔为发一条内容上去绞尽脑汁;开车开会都围脖;不爱写博客了;在MSN或QQ上推荐自己的围脖;在围脖上毫不吝啬地转发帮忙寻人的帖子、喜爱的明星的帖子、朋友的帖子,但最开心的还是脖友转发评论自己的帖子。
  若说围脖只是娱乐场,只是全国中年企业主的新社交圈子,则有点小瞧了脖友的素质。围脖上的黄段子、俏皮话的确不少,追星的、捧超女的也的确够多,但围脖的生态是多元的:有以研究杂志为使命的专业围脖,有搞内容推广和读者互动的报刊围脖,有同步直播会议和电视直播的热心围脖,有探讨时事和国事的时评围脖,有谈困惑和育子经的帮教围脖,有找料找灵感找知音的求助围脖……围脖织到现在,连杂志的封面和标题在围脖众议中生成的案例也出现了。除此之外,围脖还干了三件倍儿有意义的事:
  千里递证:“在北京机场要飞往深圳的脖友注意了:代人发紧急求助:一港大姑娘前往香港参加毕业典礼,途至深圳机场发现没带港澳通行证,此时此刻正困于机场。急寻一位今日从北京飞深圳的朋友可帮忙将证件带至宝安机场,请好心人留言支招,解救美女于卡萨布兰卡。”此围脖一现,脖友迅速转发,结果转发没超过200次时,事情就解决了:脖友们献计献策,消息传到海航,参加毕业典礼的姑娘找到了她的飞行快递员。
  转发传单:“昨天晚上在地铁一号线里,有个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发给每个乘客人手一张传单,很可怜地说:帮忙留意,帮忙留意。今天我想了想,还是网络的力量大,扫描后发了上来,不管有没有用,大家小手一点转下,或许会帮到她。”此脖附上的传单,是寻找走失的安徽省阜南县3岁小女孩侯婉萍。一日之内,4382人转发了这份传单,还在持续转发中,大家都想帮把小手。
  寻找窑工袁学宇:“袁学宇,15岁时被劫往山西。父袁成两年来一直坚持寻找,其间解救出大量青少年奴工,但自己的儿子却始终未能找回。小宇的奶奶现罹患癌症晚期,渴望见孙子一面。家人念,子未归,有脖友坚持每天转发此帖一次,希望有朝一日终有人遇到照片上的男孩。”
  在围脖上,你能感受到社会并不如我们想象中冷血:人心未死,就算微博,也是媒体;就算微搏,也是心跳;就算微薄,也是力量。
  据说,上午9点至12点是围脖的围观时间,下午是围脖的围困时间。简单、随意、新鲜,围脖使人际关系更加扁平化、更有人情味,并给了每个人被关注的感觉和成为明星的机会。你想不到,排行榜上的围脖女王会是演员姚晨,而无名草根的寻人启事能被数千人转发。
  用手机还是用电脑织围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人都能发言,人人的发言都有人在听。
  (楚天摘自《中国新闻周刊》图/迟兴成)
  
  
“制毒者”的责任



作者:李连杰

  最近这几年里,我为了公益走了好几圈。我希望成为世界公民,但是我永远记得我是100%的“Made in China”,要对得起这个品牌。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第一个老师是企业家,第二个老师就是我的祖先,他们留给我几千年的文明和智慧。在今年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大家问我对世界经济有什么看法,我提到了阴阳,经济跟股票涨到最后就跌,跌完了又涨。我祖先早就告诉我了,不可能从股票那一天开始就一直涨,一定是涨和跌。
  又有人说,地球如果不好好管,50年后将怎么样,我说放心,地球未来500年不会灭亡。所有人都不出声,都很惊讶地看着我,我说因为我的祖先告诉我阴和阳。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如何共同战胜危机,凭着人类的聪明和智慧,一定可以慢慢地改变现状。

Prev | Next
Pg.: 1 ...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