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老师从唐骏“潜心塑造品牌形象”,谈到“独到传播提升绩效”,总结出职业经理人不仅要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学会作秀。易南英认为,唐骏已将“形象传播”技术与艺术“玩”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正是唐骏经营个人品牌的成功,印证了他“形象创造价值,传播提升绩效”的新理念。
  美国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认为:“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所谓个人品牌,其实是口碑,是在某个行业中的一种形象,是你在某一个领域中的影响力,是你的“名气”,是个性、形象、和由此产生的联想的总和。建立个人品牌非常重要,它不仅让你在工作中获得尊重,还可以积累自己的无形资产,并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增值。当然,你的形象你决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塑造你喜欢的自己。这就是说,塑造个人品牌的核心问题是别人如何看待你。
  从唐骏职业生涯的“三级跳”中发现,微软打造了唐骏品牌,盛大提升了唐骏品牌,新华都变现了唐骏品牌。看来,是品牌绑架了唐骏。难怪在加盟新华都时唐骏会情不自禁地说:“我自己经历过各种大小场合,但是如同昨晚能够让自己彻夜难眠的,还是第一次。”唐骏知道,这将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发布会。正如唐骏坦言,价值回报是“在当今这个市场社会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的标志”,“我的最终的目标其实是更大的体现我的价值。”
  一旦被品牌绑架,真的是爱你没商量。唐骏用仅有的三次华丽转身实现了他人生价值的三级跳。从微软到盛大,是平台的扩大,唐骏的资本运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从盛大到新华都,是高度的提升,唐骏的职业经理人道路更加开阔。用唐骏自己的话说:“我把自己当成一个企业在经营。经营企业有自己的品牌,我也在经营我的品牌、我的影响力、我的价值。”
  在2009品牌中国年度人物新闻发布会上,著名品牌专家、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艾丰讲道:“品牌需要英雄,自主品牌更需要民族英雄。”每次从离职到履新,唐骏都做到既有爆炸新闻,还有三方不断的共赢:新、老东家和自己。一个品牌的产生,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品牌展示。当唐骏来到微软,他提升了一个跨国企业的在华业绩;当唐骏来到盛大,他带旺了一个网游企业;当唐骏来到新华都,他激活了几个传统产业。是的,品牌绑架了唐骏。
  1.品牌提升了唐骏的个人形象,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
  2.品牌增长了唐骏的收入,让唐骏的博学和智慧在给东家带来效益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价值提升。
  3.品牌让唐骏获得了更多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唐骏的专业品质和个人魅力从此声名远播。
  4.品牌让唐骏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什么“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打工皇帝”等,占尽人们的心智资源,增加了感知价值。
  5.品牌提高了唐骏的身价,唐骏在微软10年1个亿,盛大4年5个亿,刚去新华都就净得10个亿。
  (火贞摘自高扬的博客图/张建辉)
  
  
退学的高考状元柏邦妮



作者:陌上花开

  柏邦妮,80后女孩,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在读研究生。她曾因成为退学的高考状元而备受关注,也曾因《写给妹妹的一封信》而走红于网络。最近一次“亮相”,则缘于年轻如斯的她成为新版《红楼梦》的主力编剧。
  柏邦妮原名张珊珊,1982年出生于江苏连云港,父母都在科研单位上班。尤其是讲究的母亲,是柏邦妮最好的生活老师。有一次,母亲高烧到神志不清,送她去医院前,她却挣扎着爬起来说:“不给我化妆我不出门!”这一幕,多年后的柏邦妮仍然印象深刻:“母亲对妆容的坚持简直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生活态度:一个女人,无论何时都要美丽骄傲地面对生活,高高地抬起自己的头颅。”这份自立与自信,一直伴随柏邦妮至今。
  高考那年,柏邦妮不负父母所望,以全省艺术类状元的高分考进南京艺术学院。
  谁也没有料到,柏邦妮来了个大转弯:当了一年的乖学生后,她对电影艺术产生了兴趣,竟然决定退学!家里人万分劝阻,柏邦妮仍坚持自己的意见:“我到北京电影学院当旁听生去。”就这样,柏邦妮拖拉着12捆书和4个编织袋,成为南京艺术学院校史上第一个退学的人。
  反正已经被贴上“叛逆”的标签,在北京电影学院,柏邦妮变得更加随意坦荡:住在北影厂每天15块钱的招待所,交一万块的昂贵学费,一天看四部电影,背英语到深夜两点,逃一切她认为没价值的课,听一切她感兴趣的,混迹文学系所有班级。
  20岁那年,柏邦妮看了一部美国电影———《邦妮与克莱德》,当她看到那个双手持枪的女主角邦妮,与强大命运作永久的斗争,最后在阳光下身中167枪无比壮丽死去的镜头时,她心动了,那一刻,她给自己起了一个响当当的笔名———柏邦妮,从此,张珊珊变成了柏邦妮。
  而这一名字真正为人所知是因为一封题为《写给妹妹的一封信》的家书。这封信在网上大肆流传,被引为给年轻女孩指导生活的经典之作。“柏邦妮”开始频频出现于各大网站的专栏,她的文字干练、直接,并富有精神张力及生活气息。
  2003年9月,有伯乐请柏邦妮撰写一个电视剧剧本。那时,《水浒传》火过不久。柏邦妮特喜欢里面的燕青,觉得这个人物大有题材可挖,于是噼里啪啦写起了30集的电视剧剧本《浪子燕青》。平均每天2.5万字,一个半月完成初稿,再用一个半月修改六遍,惴惴不安地送交导演。
  导演对柏邦妮是否找枪手帮忙深表怀疑,因为在他看来,一天一万字已是极限。柏邦妮丝毫没有为自己“申辩”,反而乐得不行:为期三个月的卖命写作,换来了20万元。柏邦妮用这笔钱在老家为父母买了一套宽敞的房子,付了首期。自己的成长能让父母感到释然,是柏邦妮最想要的结果。
  这一年,她念大三。
  随着《浪子燕青》在各大卫视播出,柏邦妮开始为业内人所知,并不断有人向她约写各类剧本,柏邦妮照单接下,都市言情剧、古装武侠剧、民国土匪剧一一尝试过,其中包括备受好评、被誉为“中国大地上最后的神话”的电影《黄土谣》。
  除了创作剧本外,柏邦妮在网站上的专栏一刻也没停下,其中包括敏感的两性话题,西祠的网友们亲切地称她为“西祠第一才女”。
  2006年,经过四年的旁听学习,柏邦妮成功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攻读研究生。身份“转正”后,她有意放缓了剧本创作,追求精益求精。
  2008年3月,柏邦妮突然接到《红楼梦》筹备小组的电话,邀请她和另外8位年轻编剧一起编写新版《红楼梦》的剧本。这无疑是柏邦妮梦寐以求的重量级作品,但她仍有疑虑:自己能拿下来吗?
  《红楼梦人物谱》中涉及将近700人,而剧本暂定人物有388个。在柏邦妮负责的分集剧本中,有一幕是众人皆知的“黛死钗嫁”,这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也是最难把握和表现的一个场景。
  一方面要忠实原著,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导演要求体现出“凄惨而壮美”,难度可想而知。这一集写到最后,柏邦妮脑力几乎“灯枯油尽”,心灵却随着时光走进了曼妙的大观园……三个月后,这支被外界称为“青春梦之队”的编剧团队拿出了50集初稿,柏邦妮负责的最多,共8集。李少红看到“黛死钗嫁”这一集时,感动得流泪了。
  柏邦妮出过一本书,叫《像邦妮一样爱你》,那时,柏邦妮刚谈恋爱。
  其实早在2004年,柏邦妮便在新浪“伊人风采”上公开了题为《恋爱何时都不浪费生命》的征“爱”启事,并有言在先:空间距离超出三小时车程,一律免谈。大概不符合条件的男孩子都望而止步了,直到两年后,一位和柏邦妮的职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大厨才迟迟出现。
  柏邦妮与大厨相识于QQ聊天室,从做菜到旅游再到恐龙蛋,两人相谈甚欢。只是大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感到纳闷:怎么现在的网友都有这么好的文笔呀!
  几个月后,柏邦妮突然接到大厨的电话:“丫头,我已经到北京了。”
  当时柏邦妮觉得还没有喜欢到要见面的程度,可人家从东北大老远跑来,不招待似乎也不好。直到后来,柏邦妮才得知实情,其实大厨想得也特别简单:游玩一下长城,吃吃北京烤鸭,再顺便约见一下网友。
  没想到,一见倾心,徐徐拉开了恋爱的大幕。后来,有好友笑话柏邦妮:从东北到北京难道只有三小时车程?朋友说这话时大厨已经将工作调到了北京,两人近在咫尺。
  曾有出版商找到她,说要把她包装成新生代“神秘天才美少女”,柏邦妮啼笑皆非:“要是找一个卖点,那还不如说我是38D好了!起码,这是真的。”
  既懂得爱又个性锋芒,我行我素,这样的80后女孩,构成新的时代风景。
  (雷茜摘自《中国国门时报》2009年7月31日图/侯纬靔)
  
  


跟周杰伦学就业



作者:陈亦权

  周杰伦从一所私立中学毕业后就面临着工作问题,他读的是音乐班,最大的爱好也是音乐,走出校门以后,他和绝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先择业还是先就业。
  
  一
  
  周杰伦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歌手,但一个才17岁的普通孩子,如何能瞬间成为歌手?所以他选择了“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在一家酒店当服务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此要埋没自己的音乐才能。他白天工作,晚上回家谱写音乐、练习钢琴。后来酒店老板为了提高餐厅档次,在大堂放一部钢琴,周杰伦抓住时机,在老板面前试了试,结果他的琴声打动了老板和所有的同事,他顺利地成为一名酒店钢琴师。
  先就业求生存,然后再找机会发展理想之路。周杰伦的这一择业方式,常常被一些大学毕业生所忽略,他们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宁可不去就业也不愿意把眼光放低一些。这也导致了目前人才市场上时常出现的一种怪现象:一边是大学生们抱怨找不到工作,一边是许多企业在为招不到人才而发愁。
  理想中的工作不是想要获得就能获得的,这需要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与其在等待中虚度时光,不如先让自己进入职场,在工作的同时谋求理想的发展。最值得一提的是,初出校门者最需要的是社会适应能力,这一能力比在学校掌握到的任何专业才能都重要,而职场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佳课堂。
  
  二
  
  在酒店做钢琴师并不是周杰伦的理想,所以,他继续不断地进行音乐创作。1997年,吴宗宪主持的娱乐节目《超猛新人王》正值火爆之际,周杰伦报名参加。虽然当时的表演并不算成功,但是他那一纸抄写得非常工整的乐谱打动了吴宗宪。最终他被吴宗宪看中,去了吴宗宪的唱片公司任音乐制作助理。
  无论一个人的能力怎么样,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对待梦想,就像周杰伦一样,一首只供自己看的乐谱都要十分工整地抄写。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往往找到了工作却觉得不对胃口,在更加适合的工作机会尚未来到时,就频频跳槽,跳来跳去却始终没有丝毫进展,有些甚至是越跳越不如之前的工作。
  在“求发展”方面,大家不妨借鉴周杰伦的做法:一边在原有的职业中努力工作,一边对梦想始终保持一腔热情,一旦有适合的时机,就果断地迈出大步。
  
  三
  
  周杰伦终于如愿以偿,开始从事音乐创作工作。但他写出的歌,没有得到任何一位歌手的认可,这对于周杰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而是坚持每天都写出新歌来放在吴宗宪的办公桌上。终于有一天,周杰伦勇敢地对吴宗宪说:“让我自己来唱!”于是就有了使他一举成名的专辑《JAY》,从这张专辑开始,周杰伦的势头一发而不可收拾。
  由此可见,周杰伦在得到了理想的工作后,也并不是一路平坦的。但是在遭遇挫折之后,他没有泄气,正是那种不肯放弃的精神,使他在歌坛脱颖而出。再看我们现在许多初就业的年轻人,受到一点点打击就觉得委屈无比,就怀疑和否定自己,对工作产生惧怕心理甚至递交辞职书。其实任何一项工作都有难处,跳槽是逃避不了职场中的挫折的,它所能带来的只是“去另一处接受挫折”。只有坚持下去,克服困境,你才能在职场上成熟起来。
  周杰伦在就业之路上,经历了每位就业者都会经历到的三个时期:在职业选择期,他选择了放低姿态先求生存;在职业发展期,他选择了在现有的工作中等待、寻找理想工作机会的到来;在职业跳跃期,他在连续的挫折中用自信和勇气实现自我跨越。
  与其说周杰伦是一个极具天赋的音乐天才,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积极心态的模范职场人。
  (晋华云摘自莫愁网图/志荣)
  


我是北大穷学生



作者:马 超

  我常常回忆起我初入北大的情景。
  1999年高考,我考了县里的文科状元,被北大中文系录取。我成为母校建校60年来,第一位被北大录取的学生。1999年9月4日的早晨,日如薄纱,我和父亲在北京站下了火车,顺着人群走出车站。父子俩坐着绿皮火车,挤了16个小时,从一片天大地大的皖北平原,来到了这高楼大厦之中,疲惫到了极点,同时又对自己格格不入的装束感到不安。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上身穿着长袖白色衬衣,上面沾满灰尘,领口黑黑的一层;下面是褐色起毛的休闲裤,有些短,把人吊着;脚上是一双劣质的黄皮鞋。最让我放不下心的倒不是穿着,而是手中拎着的那个塑料行李箱,那是临出发前在集市上花45元买的。在离家不到十里路的距离,它就完全裂开,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几段零碎的绳子把它紧紧捆住,里面的衣服从缝隙中拼命往外挤,我担心它随时都有裂开的可能。
  来北京上学,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在合肥上火车后,我拿着火车票,在拥挤的人群里找到我的座位,发现座位上坐着一个孕妇。我怯生生地告诉她,座位是我的,她却一句话也不说,像个小说家深沉地望了我一番之后,开始像一个旅行家望着窗外。我想告诉她,我是北大的学生,这是我第一次出门远行,可我最终没有说出口。最后我离开了,挤到了另外一个车厢里去。
  就那样盲目地在人群里站着,16个小时,我连口水都没喝上。父亲比我更惨,他和一个同去的亲戚被挤到餐车里,花钱买了个茶座,因为随时可能要换地方,他不得不扛着那个裂开的袋子在人群里挤来挤去。
  那时,北大的一年级文科生是要到昌平校区的,校车拉着我们父子直接开到了那个偏僻的园区。经济上不允许父亲在学校逗留很长时间,当天就必须赶回去。一下车,我们忙着报到、买被褥、买生活用品。父亲留下了回去的车费,把剩下的300多块钱全给了我。中午,我们在食堂吃了顿饭,觉得饭菜很贵,也没舍得要什么菜,那算是我父亲来北京吃的第一顿饭。下午,父亲要走了,我们站在园区的那片槐树林里等校车。父亲说:你不要不舍得花钱,该买的买,不要想家之类的话,接着我和父亲便陷入沉默。他慢慢地转过身,望着那长满野草的球场,和球场远处的树林。我看见他抬起手去擦自己的眼睛,一阵悲伤的情绪从我心中不可抑制地涌出。
  后来堂兄写信给我,说父亲是第二天下午赶到家的。那天正好是我堂兄考上安徽农业大学摆酒请客的日子,父亲喝了杯酒,说:“我们家的孩子在那里是最穷的一个,让他在那里受罪了。”之后,泣不成声。父亲走后的一个多月,我是靠着那300多块钱过活的。
  吃的很简单,夜宵是晚饭时从食堂买的一个馒头,简单但过得有滋有味,我像其他同学一样享受着自己的大学。

Prev | Next
Pg.: 1 ...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