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起到操场上读英语,白天上课,晚上看看杂书,有时也打打乒乓球。我幸福地过着自己的大学生活,不让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怜惜之感,或者说我对于这些富与贫、乐与苦根本一无所知,无知者无畏。
不久,母亲写来一封信,她在信里说,想跟着建筑队出去,给人家做饭,一个月有五六百块。那封信让我十分难受,我赶紧回信,说你要真去了,我就不上这学了。母亲身体不好,怎么能做这类活呢?随后,我坐车来到北大的本部燕园,在家教公司找了一份家教,每周六教三个小时,共100块钱。这意味着我每月有400元的收入,我赶紧写信给家里人说我找了兼职,生活不太紧张了。从此,我每周六一大早就要坐校车往燕园赶,再从燕园坐车去西直门,走一段路,到学生家上课,中午到,在附近吃点饭,再上一下午的课。回来时,赶不上校车,只能从西直门,坐27路,倒345路,到昌平,再坐小公共车到南口。从南口到校区是一段林荫路,从小公共车下来后,天基本黑透了,我要摸黑走四里路,两边全是果园庄稼地,路上只有我一个人。我还记得第一次拿到100块钱的补课费,在西直门复杂的立交桥上,我找不到北了。
回到燕园后,我有了自己第一份不错的工作,帮一家文化公司写畅销书。最悲惨的赶稿,是一周之内我们三个人需要写18万字。那时不像现在用电脑打字,一切都是手写,稿纸一沓沓地写完,再一沓沓地买。白天写不完,晚上搬个板凳在楼道里写,六天我写了八万字,拿到了1800元的预付金。这笔“巨款”让我兴奋异常,那时手已酸痛得几乎拿不起筷子。慢慢地,我对这种坐在屋里就可以忙活的兼职情有独钟。譬如帮人家写初中生阅读的稿子,我一夜写了12篇,篇篇通过。
从那以后,我退掉家教,开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看书和学习上,用在享受北大生活上。大二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我拿过奖学金,评过标兵,体育得了奖,也获得了北大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我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大三时,一位央视的编导来中文系男生宿舍找兼职,我当时是班委,给她介绍了几位同学。她不满意,让我去试试。我和编导谈得不错,我开始在央视十套、四套几个栏目做文案的写作和策划,几位电视人对我评价挺高,收入也还可以。后来,我对文案写作已经很熟悉了,干起活来也如鱼得水。
从大二下学期,我不再向家里要钱;大三下学期,我开始帮姐姐支付一部分的生活费和学费。在北大读研究生时,我开始写剧本。妹妹上大学,上的是第三批录取的本科,家里打电话来说学费很高。我说没事,让她去吧,有我呢!暑假我送妹妹去上学,前后给她交了17000元,还留下3000块钱生活费。
是的,这就是我在北大的生活:它让我感激,让我留恋。这里不会因为贫穷而让你止步不前。我的两位好朋友,家境很好。现在一个在美国读书,一个在新华社工作,再聚一起,依然笑声不断。我们没有隔阂,我们谈论的是快乐和幸福。谁也不会因为你困苦对你照顾有加,一切需要你自己去实践。
(郝光云摘自《当代青年(青春派)》图/志荣)
我对朱军永远不感到意外
作者:杨 澜
那是一片特别香甜的白兰瓜,兰州特产。清清凉凉地入口,甜润细腻,蜜汁在唇齿间留下的香味久久不散。我的胃已经抗议了,对面的两个人还在不断地把新切开的瓜往我这边推。夏初的衣物有微风掠过,让人精神爽朗,何况刚结束的晚会非常成功,我们备感轻松又有些自鸣得意,聊得投机,话也就多了。
我说:“朱军,你刚才在现场即兴发挥得恰到好处!说实话,中央电视台的男主持能做到这样的,也没几位。”
“真的吗?你不是拿我开心吧?”他爽朗地笑了。
“我一直觉得中央电视台高不可攀呢。”他的新婚妻子也笑出了声,温柔地看着他。
“你们恋爱多久了?”我毫不掩饰自己的好奇。
“4年了吧。我们同在兰州军区歌舞团,是战友加爱人的关系。”朱军一脸幸福。他有理由感到骄傲,作为甘肃电视台的主持人,他已经是当地的知名人士,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人缘好,朋友多,再加上美丽乖巧的妻子,生活已经安定下来,人生还复何求?
偏偏我那天多嘴,口无遮拦地说:“兰州好是好,但你就打算一辈子待在这儿啦?我觉得你的天地可以大很多!上天给了你才华,不充分发挥多可惜!”
他们俩盯着我,好像过去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你的意思是,把这儿的一切丢掉,从头再来?”
“你们都还这么年轻,为什么不行?想想看,你现在就能预测20年后自己在做什么,多没劲呀!”我说到了兴头上,全没留意到,朱军开始有了心事。
回到北京后,我又与他联系过几次,记得还向广东电视台推荐过他,但后来没了下文。
半年之后,当我已几乎肯定朱军在兰州享受事业和生活之时,我突然在中央电视台的大堂听见了他熟悉的声音。当时正是下班时间,人们脚步匆匆。我寻声看去,那不是朱军是谁?只见他,一个人站在墙边,脚下放着两件行李,身形有些疲惫。“你怎么在这儿?”我惊讶地问。
“文艺部的高立民导演叫我来录节目,这不我就来了。如果中央台要我,”他顿了顿,“我就不回去了。”
“你太太支持你吗?”
“她一直都支持我,记得我们吃白兰瓜的那天晚上吗,你走了之后她就跟我说,杨澜说得对。”
“那你们台里能放你吗?”别忘了那是1993年,人事关系在传媒界还是很要紧的事。
“慢慢说服吧。我想过了,哪怕先当临时工,我也想过来,这样的机会不是每天能遇上的。”他说得很坚决。
“那你现在?”
“我等等高导。对了,你知道附近有什么旅馆吗?”
“什么?你连住的地方都没订就来北京了?”
“在哪儿凑合一下就行。”他大大咧咧地说。
那以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朱军在央视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而我对此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一个有才华,肯吃苦,又敢于放弃,抓住机会的人,是应该得到回报的。
(吴万弟摘自《齐鲁晚报》图/陈明贵)
穷夫妻炒房变亿万富翁
作者:晓 晨
第一套房,他们以9.8万英镑买入,而当时他们银行户头里只有1万英镑,成交后必须找银行按揭。不过他们现在买套房子的话,眼睛都不眨一下。
威尔森夫妇是英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个传奇,俩人本来只是数学教师,却凭着敏锐的投资眼光,并大胆融资运用极高的投资杠杆,从只有两套房子的小业主,在短短10多年内,成为英国最大的“包租公和包租婆”。
在2007年10月金融海啸前,威尔森曾拥有910套房子,资产总值高达2.5亿英镑,也是英国首位靠炒房成为亿万富豪的人,在英国最新富豪榜排名第793位。而去年9月,这对夫妇终于“收手”了,卖掉了手上的700多套房产。在还掉银行贷款后,威尔森夫妇净赚1.2亿英镑。
最初买房忐忑不安
威尔森出生在一个贫穷人家,最初的职业是教师,但薪水微薄的教师工作并不能让威尔森摆脱贫穷,即便在工作后,他与太太朱迪斯每周只能靠200英镑生活。1975年,威尔森夫妇省吃俭用,以8200英镑买下第一套房子,这是一套位于英国梅德斯通市郊区的三居室。1986年,他们购入第二套房子,为两个女儿留出更大的活动空间。他们考虑到,女儿在成年后,短期内很难拥有自己的房屋,于是威尔森夫妇决定保留第一套用以出租,以后将房产留给女儿。这时,他们发现第一套房子的租金,足以支付第二套房子的贷款,而且还有盈余,由此产生当“包租公、包租婆”的念头,这也最终让他们变成了亿万富豪。
在随后的几年间,英国经济低迷,房地产价格开始下降,利率下降,银行拼命贷款。朱迪斯了解到,过去一个世纪以来,英国房价平均每7年会涨一倍。她意识到,从根本上,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房子,房地产市场永远是一个卖方占主导的市场。
1991年,威尔森夫妇开始投资性买房。第一套房,他们以9.8万英镑买入,而当时他们银行户头里只有1万英镑,成交后必须找银行按揭。他们大多数房产都是在拍卖会上买入的,他们买房主要是为了出租,而从拍卖场买房,都是有保障的租约,他们就不必再重新找租客了。
独特的买房黄金定律
“永远不要用自己的钱。”妻子朱迪斯建立的教授炒房心得的网站上这样写道。威尔森夫妇永远将首付降到最低比例,并将房子按揭,不断从银行贷出资金,滚动投资作为买另一房子的首付。正是得益于不断下跌的贷款利率,双双辞去教师职务的威尔森夫妇开始了疯狂的炒房生涯。如此类推,两人只花了极少本金就买入了很多房子,单是2003年就买进了350套房子———几乎每天一套。更有在一天内,用1000万英镑连买40套房子的疯狂经历。
威尔森夫妇投资的另一条黄金定律是:不在自己不熟悉或者太远的区域置业,因此他们所有的房产都在离他们住所40分钟车程的范围之内———200套在梅德斯通,320套在阿什福德,他们甚至在一条街道上买了15套房子。
很多英国人认为,威尔森夫妇赚钱的秘诀就是阿什福德的房价,阿什福德原来的房价很低,但后来英法海底隧道贯通,当地成为英国最热门的房地产市场。除了地段外,房型也很重要。他们认定,理想的投资目标是价值约18万英镑的房子,因为价格太高的房子很难租售出去。此外,一定要带宽敞的院子和停车位,这样更易保值、升值。而正是这种投资理念,使得他们的投资不至于受到金融海啸太大的冲击。以位于阿什福德市肯特地区的一套三居室房子为例,威尔森夫妇在2001年9月买入,当时价格为10.2万英镑,首付仅为1.53万英镑,而现在的价值高达22.5万英镑,资本回报率高达804%。
700多套房一口气卖完
威尔森夫妇靠着准确的眼光购房、出租,然后依靠租金支付房贷。在近20年的投资生涯中,威尔森夫妇最多时手上拥有900多套房子。然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他们的房子市值急剧缩水。所幸的是,多年来他们一直坚守买精品楼盘的原则,所以房价在下跌后不久便逐渐恢复了原位。
2008年夏天,随着英国楼市渐渐复苏,加上阿什福德至伦敦的高速铁路的开通,当地的房地产价格迅速飙升。这对“英国头号炒房夫妇”做出一项重大决定,一口气将目前手中的700多套房子逢高出货,从此金盆洗手。威尔森表示:“我们原准备65岁之后再出货,可是现在显然是个合适的时机。趁着现在房贷利率尚低卖房无疑是明智的,我预计下一次大选之后(利率)肯定会上涨。我相信成交的时间会大大短于我们之前的预期。”
亿万富豪只开二手车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早已跻身亿万富豪行列,可是威尔森夫妇至今仍开二手车,从不出国度假,只有与房地产经纪人打交道时才会拿出体面的衣着营造形象。威尔森夫妇说:“我们的成长背景已经让我们更习惯过着穷人生活。我们宁愿过着中产阶级的教师生活,我想这就是我们。”
威尔森至今仍清楚记得1958年10岁那年的圣诞节,因为一个妹妹一出生就夭折,为了埋葬她,全家没钱过圣诞。“邻居家的妈妈不让他们的孩子和我们玩,当时我想,‘总有一天,我一定会比你们更有钱’,这就是驱使我挣钱的动力。”
(白冰摘自《人物画报》图/志荣)
写给儿子的备忘录
作者:梁继璋
这是香港电台主持人梁继璋写给儿子的“备忘录”。这位父亲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儿子有了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一生就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
我儿:写这份备忘录给你,基于三个原则:1.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道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还是早一点说好;2.我是你的父亲,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3.这备忘录里记载的,都是我经过惨痛失败得回来的教训,可以让你少走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记住的事:
(一)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妈妈。至于那些对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请多防备一点,因为,每个人做每件事,总有一个原因,他对你好,未必真的是因为喜欢你,请你必须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将对方看做真朋友。
(二)没有人是不可代替的,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的。看透了这一点,将来你身边的人不再要你,或许你失去了世间的最爱时,也就能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暂的,今日你还在浪费生命,明日便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
(四)世界上并没有最爱这回事,爱情只是霎时的感觉,而这感觉绝对会随时日、心境而改变。如果你的所谓最爱离开你,请耐心地等候,让时日慢慢冲洗,让心灵慢慢沉淀,你的苦就会慢慢淡化。不要过分憧憬爱情的美,不要过分夸大失恋的悲。
(五)虽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读书就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切记!
(六)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下半辈子,同样地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后,你要坐巴士还是奔驰,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七)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别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对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增不必要的烦恼。
(八)我买了十多年六合彩,还是一穷二白,连三等奖也没有中,这证明人要发达,还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并没有免费午餐。
(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都要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你的爸爸
(楚天摘自《每日甘肃》2009年12月25日图/陈明贵)
豆腐为何能卖50亿
作者:刘 拓
在我们传统的认识中,豆腐就是白花花、软乎乎的食品,千年以来几乎没有多少变化,毫无特色和高价值可言,最多是几块钱而已。2003年这个传统结束了,因为日本出现了一个性感前卫的豆腐品牌,名叫“男前豆腐”。
“帅哥豆腐”的前世今生
2005年3月,日本京都的伊藤信吾接手父亲的豆腐店后,不满足于“三块豆腐100日元”的卖法,打破几十年做“标准豆腐”的传统,和几个华裔、欧美人士开发了一种全新概念的豆腐品牌———“男前豆腐”。伊藤信吾从改变豆腐传统的四方形状着手,由于豆腐绵软,放多了固化剂反而影响品质,会变成老豆腐,因此将豆腐的造型进行了改良,做成了水滴等形状,将豆腐放入瘦长型或琵琶型的塑料容器里,并取了一个非常不像豆腐的名字:“男前豆腐店”,意即“男子气概豆腐店”。软软的豆腐变成了男子汉的象征,给消费者的认知和感官带来了很大冲击。“男前豆腐”一下子从众多的日本豆腐品牌中脱颖而出,站在了时尚潮流的前沿。许多日本人买不到“男前豆腐”,还会预订购买,因为他们要的就是这种潇洒的感觉。
如果你以为“男前豆腐”只是摆酷,那就错了,“男前豆腐”选择的原料是用高于一般价格4倍的北海道大豆,以及冲绳岛的苦汁,吃过的人都表示从未吃过这么浓厚味道的豆腐。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