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自己的钱还要被人骂,恐怕最中国特色了。
前几天看汽车杂志的时候,看见有一人从法拉利定了一辆车,因为几十万美元的最好的限量版的ENZO已经不能满足人家的需要,而且几百的限量也不够稀有,所以他以ENZO为原形,拆个乱七八糟,让法拉利重新打造了一辆价值500万美元的车。
他是美国的一个编剧。
这要在我国,一个编剧敢买个价值10万美元的保时捷,肯定被观众骂个狗血喷头,以后这个编剧的戏就不看,肯定不下十万人诅咒他车毁人亡。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就不行,划不了你的车,老子至少还能骂你。骂什么呢,骂你写了好电视剧还是拿了世界冠军?
归根结底,一是穷,二是根子里的习性。当然,穷是最重要的,如果大家都能买得起A6,那杰出点的开个A8,大家也没意见。不但经济上和精神上都穷,而且我们的福利差,每个人都搞得很紧张,教育、医疗、住房都没保障,普通老百姓生个病,自己治好,家里穷死。
但,这和刘国梁开什么车没有任何关系。
看不得别人好的人,一辈子自己都好不了。
我是这样想的,我很羡慕刘国梁,喜欢他那辆车,我还喜欢M5,我希望自己明年的赛车成绩再好点,得更多的冠军,虽然不是世界冠军,但全国冠军也成,亚洲也成,所以冬季要给自己再加一点训练的时间。明年拿更多的奖金,改天换辆自己更喜欢的车。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很喜欢车,但从不诅咒眼红有车的人,只是希望早日能开上自己的汽车,甚至参加汽车的比赛。如今我可以光荣地无愧于小时候的梦想,后天还要去车队领今年比赛的工资和奖金,真是开心。这些虽然比版税少不少,但都是经过不少困难和危险得来的,我爱怎么花怎么花,高兴了我明天就去买M5。我相信,一个世界冠军从小付出的要比我这半路出家的多很多。而且他们的运动因为入门的门槛比较低,一副球拍一颗决心就是成本。所以竞争的人更加多,要赢更难。
我尊重任何冠军。
经常眼红,小心近视。
(上官依若摘自《杂的文》图/张建辉)
住宅里的人气
作者:流 沙
清朝大臣曾国藩告诫子弟,居不可太大,合适即可。三口之家居七,乃穷居;居九者,即为绝居了。曾国藩认为,如果家里只有三口人,而房间有七间,那么家运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达到九间,那就是绝途的住宅了。
曾国藩此说其实源自中国的风水说。风水说既有糟粕,又有精华。糟粕之处在于它的故弄玄虚,精华之处在于它诠释了人类与自然环境方面的和谐,深究起来,涉及建筑学、气象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人少不可居大屋,从风水上说,那叫人气不旺;从科学角度来说,一个人居住在非常大的屋子里,会觉得冷清。到了晚上,房子里空空荡荡的,就会产生孤寂感,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如果再往深处思考,这种居住面积适宜的学说,暗合了自然法则,人类应该对自然界取之有度。居不怕不大,食不怕不精,穷奢极欲势必物极必反。
我有个姑妈在城里购有一套六十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家七口人住在里面,如果到她家去做客,连个座位都是没有的。后来姑妈的两个女儿出嫁了,家中仍然还有五口人。看到别人在城里买了大房子,搬进了装修一新的新家,姑妈非常羡慕,但一想到自己家的条件,就黯然神伤。
后来,姑妈搓麻将时认识了一位老太太,这位老太太和丈夫住在一幢三层楼的洋房里。后来,老太太的丈夫到江苏帮儿子料理公司业务去了,家里只剩下老太太一个人。老太太经常邀请姑妈到她家去,有时还邀请她住在那里,甚至还提出来,让姑妈两口子搬到她家一楼来,不收房租,只要陪她说说话就可以了。
姑妈从那个老太太身上突然觉悟了。她虽然住在小房子里,但家里因为人多,整天热热闹闹的,她从来没有一天因为冷清睡不着觉。她和家人总有说不完的话,虽然鸡毛蒜皮,但心里却是踏踏实实的。
这大概就叫人气,或者叫宅气。人气旺的房子,就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而人气冷的房子,就会有寂寞和孤清。
在南方农村,每户人家进新屋都有一道程序,一定要请亲朋好友来吃一顿,而且最好让亲朋好友带了小孩子来。这一天,亲朋好友除了喝酒聊天之外,最好摆开桌子搓搓麻将、打打牌,小孩子们可以在新屋疯跑,吵吵闹闹的,这叫“热新屋”。如果一家人冷冷清清地住进去,往往是不太吉利的。
其实这种风俗就是大家所说的“人气”说,说到底,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在日本素有人文主义者之称的著名导演宫崎骏的动画作品《龙猫》中,小月和小梅还有她们的爸爸,刚刚搬进一间地理位置荒凉的老房子,那天夜里他们遇到了“煤灰虫”。隔壁阿婆说,“煤灰虫”最喜欢住在没有人的屋子里,如果房子里人多,“煤灰虫”就会搬走的。那天晚上,“煤灰虫”又来活动了,小月、小梅和她们的爸爸,就点起了灯,一起欢声笑语,“煤灰虫”就乘着月光全部搬走了。
宫崎骏的作品也暗合了中国的“风水”学说。但他多了一种基于精神方面的拯救,更有寓意,也更简单,一部动画片,却有触动人心的东西。
(嫣然一笑摘自《杂文报》2009年12月22日)
法国国王的情人
作者:陈 彤
很早的时候读过一部蓬皮杜夫人的回忆录,她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人。在她的回忆录中,她坦率地写到自己所经历的多次情感危机———“因为围绕在国王身边的男人都想把最美的女人送给国王以取悦国王,而国王本人也很容易陷入爱河”。蓬皮杜夫人对此深感焦虑,她感慨自己的一生必须像基督徒一样,不停地拼搏,无法停歇,直到一位宫廷女官劝慰她:“不管国王多么喜欢新鲜的女人,他都已经习惯了你这里的楼梯,他喜欢在你这里上上下下。”那一刻,蓬皮杜夫人感到释然———你可能比我年轻,比我漂亮,还为国王生下了后代,但我却是国王的“习惯”。
蓬皮杜夫人自1745年开始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这段感情一直维持到1764年她去世,她的聪明之处在于,她并不把目光完全盯牢国王———她兴建了埃弗勒宫,即今日的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资助出版了《百科全书》。在她的关心下,法国的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伏尔泰的著名悲剧《唐克雷蒂》就是献给她的。
她一方面使自己成为国王的“习惯”,另一方面她不停地在做这做那,不动声色地吸引着国王的注意力,那些《百科全书》《唐克雷蒂》、爱丽舍宫,至少给她打开了另一扇窗子,以使她不至于因整天想着她的那些情感危机,而变成一个焦躁变态、喜怒无常的女人。
我常常建议那些情感受折磨的已婚女人去读蓬皮杜夫人回忆录———不是说不要去责怪男人移情别恋,而是说既然你已经遇到了这样的男人,而你又割舍不掉,那么,你只好向蓬皮杜夫人学习。情场如战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话又说回来,假如你该做的都做了,但你的那个男人却不如路易十五那样念旧,那么你不是还给自己留了一片天地吗?在那片天地里不是还有《百科全书》《唐克雷蒂》、爱丽舍宫吗?
(木子辰光摘自《齐鲁周刊》)
每个人都有私密世界
作者:刘 墉
说个真实故事给你听。
初中三年级,我有个同学上课看黄色小说,被老师发现,把小说没收了。
接着,我正好有事要找那老师,到办公室,看那老师正低头工作,怕打扰,就轻手轻脚走到老师旁边。
老师突然发现我站在他前面,吓一跳,把抽屉砰一声关起来,站起身,又突然坐下去,沉声问我:“你来干什么?”
他的脸涨成通红,原来他把抽屉拉开一半,正偷看藏在里面的黄色小说呢!
他没多讲,就挥手叫我滚了。
只是从此,碰上那老师的课,我就紧张得手心冒汗,不敢看他。每次不幸与他的眼神对上,都感觉他仇恨的目光。
那一科,我差点不及格。
你知道我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吗?
因为你说常看同学们聚成小圈圈讲悄悄话,但是你的耳朵尖,知道他们说什么。
于是我问你,你听到他们偷偷说的每个字,对你有什么帮助吗?
你要知道,人愈大,愈有隐藏的内心世界。如果你在每个人家里装上窃听器,会发现大家背地谈论和正面说的,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
人们相忌,竞争愈大,心结常愈深。尤其到你这个年龄,大家开始结党,把臭味相投的朋友聚在一起,去排斥“不相投”的人。你以为知道每个人的隐私,知道每个排斥你的人,也让对方知道“你心里有数”,对自己有好处吗?
错了!就像我前面说的故事,只可能更推远彼此的距离。
凡事退一步想,如同在军中,即使大家拿的都是空枪,明明知道里面没有子弹,也不准用枪口对着人。因为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过去常有莫名其妙空枪里出现子弹打死人的事。
孩子,你有没有发现我每次上楼,或经过你的房间,都把脚步放重?
因为你的桌子靠窗,你的背对着门,又总是把门打开,我怕你吓到。
而且,你长大了,有你自己的世界,可能正偷偷上网,看你要看的东西,我“不想发现”也“不必发现”。所以应该给你时间,把网页关上。
“未入室,先扬声”,古人早就这么说,意思是在进房间之前,先出一点声音,使屋里的人有心理准备。
你很快就会高中毕业,进入大学住校。在宿舍里走动,或进入别人房间之前,是不是都该“扬声”呢?
希望你能记住我今天的这番话,在未来给自己,也给别人留点私密的空间,这是每个人都该懂的处世艺术。
(吴万弟摘自《跨一步,就成功》 长江文艺出版社图/迟兴成)
于丹的“益者三友”
作者:朱 晖
《论语》中,孔子教导学生要结交益友,即“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于丹以讲论语心得而声名大噪,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她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有三个朋友,于丹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
徐滔是于丹十几年的朋友,被于丹比作“钻石女人”———美丽而坚强。她们相识于电视台,当时共同策划一档《法制进行时》的栏目,因为彼此相同的做人、做事态度,俩人一见如故。徐滔的正义和勇敢,是于丹最为钦佩的。当记者那会儿,徐滔一天到晚都待在电视台,废寝忘食,随时待命。从西站绑架案,到吴若甫绑架案,有危险的地方就有徐滔,她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深更半夜冲在案件第一线,在警察破门而入的那一刻跟进去,甚至直接跟绑匪说“我跟他交换吧”。后来,徐滔频得大奖,有人颇有微词,对此于丹抱不平说:“徐滔得的奖其实都是她出生入死堆积起来的。”徐滔疾恶如仇,但对朋友却可以掏心掏肺地好。朋友圈里,谁有了急事儿都会找徐滔,徐滔虽然很忙,但对扶危济困的事向来乐此不疲。于丹遇到了什么麻烦事,就会发短信给徐滔,徐滔总说,姐你别着急,你现在等着我,我去帮你。于丹怀孕那阵子,徐滔比于丹自己还紧张,一天到晚关注保健、育儿之类的东西,天天发短信嘱咐于丹。于丹刚生完孩子,徐滔就跑到医院,医生不让进,徐滔就跟人家说“她是我姐”,医生一看,觉得挺像,居然把她当做于丹的亲妹妹给放进去了。她们俩人确实很像,率真的性格、明朗的气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她们成了多年挚友。2009年9月,徐滔的新书《徐滔进行时》举行发布会,于丹亲赴现场手捧麦穗献给徐滔,并深情地说:“我和徐滔认识十几年了,她爱憎分明,有一种朗朗人格,这种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人这一辈子应该有几个这样的朋友。”
于丹和査建英的相识出于偶然。有一次,于丹逛书店,发现了一本名为《八十年代访谈录》的书,非常喜欢,于是买了下来,也就知道了该书作者查建英的名字。于丹在《百家讲坛》出名后,虽然火爆一时,但其心灵鸡汤式的讲课方式也招致了一些质疑和批判。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也邀请文化界的嘉宾对“于丹热”进行讨论,嘉宾之一就是査建英。査建英毫不掩饰对于丹的喜爱和支持,她说:“于丹的风靡从一个侧面说明,在物质社会沉浸了近30年的中国人,浮躁的心灵太需要智慧灯塔的圣人指路和认同文化的慰藉,我们应该有开放包容的现代胸怀,秉持文化多元主义。”很多人都以为,査建英与于丹必定交情颇深,这才力挺于丹,查建英听后,笑答:“我不认识于丹,只不过就事论事,我不会因为私交而肯定或否定一个人的工作和学术。”后来有一天,于丹正在北师大上课,远远看见进来一位端庄的女士,1.7米的身高,穿着窄带的黑背心,长长的裙子,光着脚穿着一双光闪闪的拖鞋。于丹有点纳闷,却见这位女士坐在前排噼里啪啦给自己照相,然后坐定认真地听课,来者正是査建英。下课后,于丹邀请査建英到校门口去吃水煮鱼,査建英欣然接受。那天,她们聊了很多,相见恨晚,一起说话的感觉就好像认识几辈子。于丹感叹:“什么叫缘分呢?就是两个人骨子里的那种深刻的惺惺相惜。”从此,她由衷地喜欢上了査建英这位为人诚恳、不作伪的朋友,交情越发深厚。
于丹一直视濮存昕为良师益友。濮存昕阅历丰富,见闻广博,于丹常说:“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有一阵子,于丹的工作异常繁忙,给学生上课、为电视台搞策划、编写教材等一系列任务弄得她身心疲惫,毫无喘息机会。更叫她沮丧的是,新的工作还在源源不断地堆积。这一天,她应濮存昕之邀,前往话剧院观看话剧《白鹿原》,回去的路上,两人同车而行。见于丹神色凝重、愁眉不展,濮存昕关心地问她怎么了。于丹叹口气,说:“唉,太累了。”接着发了一大段牢骚,并焦灼地问濮存昕:“濮哥,你说我什么时候才熬到头呢?”濮存昕听后,给她讲了一段故事:“我下乡当知青那会儿割麦子,一人一天要割六垄。我从不想六垄的事,只管低着头一镰刀一镰刀往前割,要是旁边有自己特喜欢的女孩儿,还能帮她割两垄。最后这一天下来,我也许割七垄,甚至八垄。如果我一开始就想,哎哟,有六垄呢!那第一镰刀就难割下去了,觉得永远看不到头。你现在就一镰刀一镰刀地割吧。”在这段话里,于丹豁然开朗,心头的重担顿时卸去,她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又可以挥着镰刀轻松上阵了。”后来,于丹成了名人,更加繁忙,马不停蹄地奔赴各地,接到濮存昕问候的电话,她会幽默地说:“我现在正一镰刀一镰刀往前割呢。”
于丹的这三个朋友,正对应了“益者三友”,徐滔的正直、査建英的诚恳、濮存昕的博闻,都令于丹的人生充满光彩。人的一生中,选择朋友非常重要,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希望于丹的“益者三友”能对我们识人交友有所启示。
(丁香摘自《做人与处世》2010年第1期图/贾培生)
能力只是能耐的二分之一
作者:红颜添乱
董军是名牌大学毕业,毕业后,进了一个大公司研发部做研发。他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自己独自研发了好几种新产品,给公司创造了很高的利润。公司老总是个看重人才、赏罚分明的人,给他发了相当高的奖金,还给他配了辆轿车。
董军很有能力,他的能力也得到了公司上上下下的认可,当研发部主管调任外地一家分公司任经理后,董军觉得自己肯定会被老总提拔重用,顶研发部主管这个职位,部门的一些同事也这样认为,以前关系紧张的几个同事开始频频向董军示好,董军心中非常得意。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