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的朋友和个人会说,我可以做一点什么?我说你能做很多,就是从“一”开始。我们是不是可以不用一次性的筷子,我们是不是可以不用一次性的杯子,这些都可以改变。一支筷子、一个杯子有什么用?但是如果加在一起,如果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几百万人不用这个和几千万人不用这个的时候,可以节省多少木材、多少纸张,就真的可以有所改变。但是,因为现代的节奏和资讯,使得什么都非常迅速,所以人们很忙,找了一个借口,就是方便。但是,我认为这一次性的东西,其实就是企业家所说的“贪婪”。
  所以,公益事业是所有人都要参与的,并不是说因为我们在座的人格多高尚,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环境的破坏者,因为我有车,因为我丢一次性筷子,所以我在参与破坏大自然。
  其实人类的文明不缺乏手段来实现,改变环境、卫生、医疗的各种创新手段一点不缺乏。但是人类缺少的是什么?信念,一个统一的信念。如果信念、共同的价值观没有建立起来,大家就会像今年的哥本哈根一样,各国政府代表着各自的利益却很难达成一个协议。共同信念的建立是从哪里来?是从每一个个体开始的,这场环境保护的战争不是30年、50年,而是300年、500年一直要持续下去。
  我想分享一下我几年来学习的几个词。第一个是责任。不管你认不认同,责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维护地球的未来给千秋万代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个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因为你有份参与制造毒素破坏环保,所以你必须要完成自己最基本的责任,我觉得责任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是分担。有了共同的责任,我们要分担,大企业分担大责任,小企业分担小责任,个人分担个人的责任,缺一不可,每个人都要分担这个责任,来实现我们共同的信念。
  第三,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词,就是感恩。感恩父母,没有他们我来不了这个世界。感恩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中国处在一个腾飞的时代。感恩政府,感恩这个民族,我更感恩这个环境不好。因为它不好,才给我们机会,去挑战和改变未来。所以,我感恩一切。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符号,就是人类。我们可以政治观点不一样、语言和文化都不一样,但是我不知道谁可以否定“人类”这个词。还有一个共同的符号是“家”。我们努力做什么都是为了家,从个体的家再到企业、到国家、到民族。我认为人类是我们共同的家,地球是我们的家。你可以仍然延续你的习惯,99%的时间照顾你个人的家,但不妨用1%的时间照顾我们共同的家。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30年后、50年后,我们留给子孙的是什么?是现金,以及破坏到没有办法居住的家的环境。
  所以,让全球有共同的信念,每个人从最小做起,逐渐地改变,这就是我的梦想。
  (钱哲雄摘自《哈佛商业评论》2009年12月15日图/陈明贵)
  
  

凭什么13亿国人要向美国交呼吸税



作者:郎咸平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终于落幕了,我们为什么没有看到194个国家,110多个国家元首,像一群地球兄弟一样达成我们希望的结果,而是一个没有减排目标,没有资金目标,没有技术目标的三无产品,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的共识。看到这个结果,你是否觉得偶然,如果你觉得偶然,那只能说明你太幼稚太天真。这样一个会议,美国都没动心思,其他国家怎么玩得了。
  可是为什么美国没兴趣呢?不是他没兴趣,而是现在对他来讲机会没到,让其他国家去折腾吧。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全球布局。
  截至2009年7月,美国旧房销售量已连续4个月增长,其中7月涨幅为10年来最高。8月21日,纽约股市强劲上扬,三大股指再创2009年新高,大宗商品价格也纷纷上涨,纽约市场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一度突破每桶74美元。作为全球金融海啸的震源中心,触底之后的美国经济显然需要一种强大的自救手段,那么,美国找到这样一种手段了吗?美国政府是否已经在智囊的精心谋划下,开始了新一轮影响世界秩序的新布局?
  1998年签订的环境保护法案《京都协议书》,美国一直没理它。到了奥巴马总统时代,他又把它捡回来了,他开始想办法了,他想打着一个由美国带动的环境保护的大策略旗号,其真实的目的就是让美元大量回流到美国,同时打击金砖四国,让美国的控制力得到加强。事实如我所料,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个法案,叫做《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个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征收碳关税,也就是说对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美国可以自由收取碳关税。
  美国以前就提出过要征收碳关税,德国、日本和中国都反对。可是美国是个非常厉害的国家,美国说无所谓,你赞成也好,反对也好,反正我就这么干了。因此6月26日众议院通过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对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征收碳关税,一吨二氧化碳征收10~70美元。
  什么叫碳?举个例子,生产一吨水泥就会产生一吨二氧化碳,一吨二氧化碳就要缴纳10~70美元的关税。想想看,有多贵?一吨转炉钢会产生1.8吨二氧化碳,一吨电炉钢产生0.6吨二氧化碳;这些可能不太具体,具体一点来说,麦当娜最新的全球巡回演唱会带来了1635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征收碳关税的话,1635吨乘以10美元或者70美元,假设碳关税是30美元一吨,那么麦当娜的演唱会要缴纳的碳关税就是1635吨乘以30美元,49050美元。周迅为了抵消她在去年飞行149483公里所产生的碳排放,大概19.5吨,她得花6000元买238棵树,来弥补这个碳排放。北京的八达岭,以后叫做碳汇林林场。你花1000块钱买到的碳汇林就可以抵消你所排放的5.6吨二氧化碳,一个中国家庭两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就是5.6吨,每一吨多少钱?各位读者想一下你们的未来,以后连呼吸排放的二氧化碳都要收费了。事实上这个市场已经建立起来了。
  现在我们申请一个域名都要付给美国钱,以后开演唱会也是一样的。以后周迅、周杰伦开演唱会都要付钱给美国。为什么?碳减排。只要这个收费中心设在美国,美国就可以像开发互联网一样,设立各种名目收费,包括我们做电视节目也要付钱给美国。这就是美国新能源政策的野心和企图。
  美国为什么对哥本哈根不太感冒?为什么碳关税定在2020年征收?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玄机。
  (逸晨摘自腾讯博客图/小黑孩)
  
 

中国人狭隘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作者:熊丙奇

  “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金额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最高纪录!”1月8日,环球网报道的这则新闻引起广大网民的热烈讨论。一时间,据称为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建人的张磊立刻被网友展开“人肉搜索”。不少网友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表示不满甚至气愤。(《环球时报》1月10日)
  对张磊表示愤怒的网友,他们为什么愤怒呢?不少网友批评张磊“耶鲁改变其一生”的说法:“你在中国上了十几年学,没有中国大学的教育,你什么也不是!”这一听,就是从我国教育体系走出来的学生的腔调,不让他人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张磊是耶鲁大学毕业生,他根据自己的经历,说“耶鲁改变了一生”,有什么错呢?难道一定要让他违心地说,是他在内地接受的教育,改变了他的一生吗?钱学森先生在他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写到,“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这样的话,如果按照网友的逻辑,钱老以前的母校上海交大、麻省理工都得很生气———以前的教育没让他开窍。
  反过来再假设一个场景,如果一个美国留学生,到中国内地求学,他在某个场合发言,说“是中国某大学改变我一生”,网友们会批评他:“你在美国上了十几年的学……你什么也不是”吗?还是会兴奋地说,我们的教育很成功呢?
  网友们认为“目前中国各地大学教育状况堪忧,大学生就业艰难,你却不把钱投入到中国教育上,还向外撒钱,实在不能理解!”网友们对张磊的“愤怒”,是“爱教育”的,但这种没有理性的愤怒,或是他们所爱的教育的结果———接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却连基本的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他人的选择的意识也没有,以及自身该拥有怎样的权益、该对教育进行怎样的监督也不明白。他国的教育改变了学生的一生,我们的教育呢?
  对我国教育充满热爱的网友,对于这样的捐赠行为,不应该指责他人为什么不捐给自己,而应该思考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捐赠。校友捐赠率是衡量美国大学办学的指标之一,一般名校的校友捐赠率都在30%~40%,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捐赠率更是高达61%。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捐赠率,乃因学校办学质量一流,而学生离校之后,母校的联系一直伴随在左右,有校友会帮助其找工作、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是离校之后,就失去联系,而在等其成功之后,才续上联系。捐赠者也确乎知道,自己捐赠的钱,将用到教育之中,培养与自己当年类似的学弟学妹。
  与之对比,我国的大学教育,给大家什么印象呢?2009年曝光的武汉大学两位校领导落马,仅是教育腐败的冰山一角,如果有限的资金不断被挥霍,而明知的资金黑洞总是无法堵上,谁会乐于捐钱呢?据笔者所知,当年希望工程的捐赠者,听闻自己捐赠的希望小学变为猪圈、鸭圈,已后悔捐赠;以前有众多企业捐赠大学,可看到大学大手大脚建豪华校门,企业捐赠的设备一直闲置,公款购买的设备超过半数是零使用率,也就不再有捐款的打算。须知,捐款也有良性与恶性循环之别。办学条件已是一流的耶鲁大学,为何还持续获得捐款,这是网友们值得思考的地方。
  顺带再补充一个“改变学生一生”的美国大学的校园场景:去年,由于近年来加州陷入财政危机,辖有10所分校的加州大学批准涨学费,上涨幅度为32%,此举引发学生强烈抗议。一些学生则在办公室外面挥舞着标语,敲打着手鼓,高声齐喊:“我们勃然大怒,忍无可忍”和“以你们为耻”等口号。这与我们这里的大学校园到处飘扬着“今天我以××为荣,明天××以我为荣”的旗帜反差何等之大,可在校园里“以你们为耻”的学生,或在毕业后大量捐款,而高喊“以你为荣”的学生,则消失在茫茫人海,甚至老师们担心他们人间蒸发,要求没有归还贷款的同学,离校前扣下毕业证。
  (林杨摘自《南方都市报》2010年1月11日图/小黑孩)
  
  


韩国人爱中国恨日本



作者:叶永烈

  在韩国人的眼里,中国是大国,也是穷国。
  在历史上,韩国曾是中国的附属国。然而,韩国人在历史上对中国并无恶感,这是因为中国并没有对韩国实行殖民统治。相反,在“李氏朝鲜”时代,中国的儒家文化成为韩国人的精神支柱。
  只是在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之后,中国站到了“北韩”一边,派遣志愿军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共同作战,从此韩国对中国产生敌对情绪。在冷战岁月,中国把韩国总统李承晚、朴正熙称为“美帝国主义走狗”,韩国也抹黑中国,妖魔化中国,中韩两国断绝了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各方面的交往。
  在苏联解体、东欧易帜之后,冷战不复存在,双方有了建交愿望,开始秘密接触。这种接触之所以处于绝密状态,一不能让朝鲜知道,二不能让台湾知道。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蒋介石政权从中国大陆败退到海峡彼岸的台湾之后,跟韩国保持密切的“外交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蒋介石访问过韩国,韩国总统李承晚也访问过台湾。显然,韩国一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台湾会强烈谴责韩国抛弃“老朋友”。
  至于朝鲜,更是不愿意看到韩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因为这将意味着中国不再是韩国的“敌国”。
  1992年8月24日上午9时,中国外长钱其琛与韩国外长李相玉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签署中韩建交公报。两国电视台现场向全世界进行了实况转播。国际媒体和舆论对此高度重视,迅速报道,纷纷评论,表示祝贺。朝鲜方面保持沉默。唯独台湾气急败坏,指韩“忘恩负义”,并于前一天撤走在汉城的“大使馆”。
  如今,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和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及进口市场,也是韩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
  不过,由于两国之间多年的断绝来往以及冷战的对立思绪,不少韩国人以为中国跟朝鲜一样贫穷,所以总把中国看成穷国。随着两国交往的愈加频繁,许多韩国人前往中国都说:“中国大得令人震撼!”也从更多赴韩商、学、游的中国人那里,知道中国今非昔比。
  在韩国,我发现韩国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相比之下,韩国人对于日本的感情,要错综复杂得多。
  在历史上,日本曾经两度大规模侵略朝鲜半岛:
  一次是在1592年,日本20多万大军在丰臣秀吉统率下,进犯朝鲜,占领大半个朝鲜半岛。韩国人把这段历史称为“壬辰倭乱”,足见韩国人对于日本的蔑视。
  另一次则是在1894年,日本军队趁“李氏朝鲜”内乱,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占领首都汉阳。1910年,日本军队把朝鲜半岛变为殖民地,直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时间长达35年之久。那时,朝鲜半岛飘扬着日本的太阳旗,日本禁止当地人说朝鲜语,规定必须讲日语。日本人高人一等,当地人成了贱民。
  有了这两场痛苦的记忆,韩国人对日本军国主义有着切肤之痛。正因为这样,韩国人才会对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作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以至切下自己的手指表示抗议。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方面,中国与韩国有着一致的立场。
  然而,日本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韩国要发展经济,不得不与日本携手。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既是韩国的榜样,又是竞争的对手。因为这样,韩国跟中国的关系比较“单纯”,冷战一旦结束,就消除了隔阂,而韩国跟日本却一直处于又爱又恨的重奏之中。
  当然,对于韩国来说,最为友好的国家是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当年,是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拯救了韩国,把朝鲜人民军从釜山赶到三八线,韩国才有今日。在战后重建之中,美国又给了韩国极大的经济援助,所以韩国唯美国马首是瞻,在外交上紧跟美国,甚至响应美国号召派兵到阿富汗和伊拉克。
  不过,那么多美国军队驻扎在韩国,又使韩国有一种成了美国附属国的感觉。因此,韩国在紧跟美国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自主。
  国家关系是国家利益的平衡。韩国对于中国、日本、朝鲜、美国有着不同的感情,五味杂陈,正是韩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以及历史恩怨的衡量。
  (雨诗摘自叶永烈的博客图/小黑孩)
  
 



[生活锦囊]
和10岁女儿谈贞洁



作者:周德东

  女儿10岁,从法国回北京探亲,傍晚我们一起在草坪旁坐着,竟然聊起了一个很成人的话题:一个女孩如何变得高贵。
  我对她说:一个男人要变得高贵,那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他要有成功的事业,要有尊贵的地位,要有足够的钱财,要有良好的学识和修养……一个女孩要变得高贵则十分简单———她并不是一定要有公主的身份,豪门的背景,华丽的服饰,贵族的教育……她只需做一件事,那就是像花蕾一样把自己严严地包裹起来。

Prev | Next
Pg.: 1 ...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