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凯瑟琳拒绝了:“我离不开你,更离不开我的丈夫,你就像我的救星,可是我的丈夫就是我的命……”
  杰森回国了,在南茜面前,他感到羞惭,可是一想到凯瑟琳,他又感到不安。那段法国恋情就像他心里的一根刺,怎么也拔不出来。
  杰森长时间地生活在这种心灵的煎熬中,感到身心俱疲,他给凯瑟琳打过电话去过信,却没有丝毫回音,这样的日子足足过了5年。突然有一天,一封来自法国的信点亮了杰森的视线。信上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对于杰森来说却意义非凡。“亲爱的杰森,我的丈夫醒了,我感到生活充满希望。这几年来我也曾思念你,但是现在我终于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对的,你属于你的妻子,我属于我的丈夫。我爱你,也感谢你曾经给我的爱,你不欠我的,我也不欠你的了……凯瑟琳。”
  杰森突然释然了,他终于明白,这些年纠葛自己的,与其说是对凯瑟琳的思念,不如说是对她的歉意。而现在,凯瑟琳的幸福终于解放了他一直不安的心,从此以后,南茜将重新成为他心中的惟一——不,应该说,南茜一直就是他心中真正的惟一!
  那以后的几年,杰森和南茜的生活又变得像新婚时一样甜蜜了,可是好景不长,在一个下着暴雨的深夜,南茜在熟睡的杰森身边悄然离世——她一直有先天性的心脏病。南茜的死就像把杰森推进了一个冰冷的深渊,他彻夜哭泣,直到连泪也流不出来,他像行尸走肉一样把自己关在家里,惟一肯做的事就是阅读南茜的情书。
  一天傍晚,女儿突然在他翻看情书的时候说:“妈妈说她给你写过足足100封情书,是真的吗?”100封?是的,南茜承诺过会给自己写上100封情书!杰森擦亮眼睛,一封一封地数起情书来,他确信自己从没有弄丢过一封南茜的信,可是数来数去,却只有九十九封。是南茜记错了,还是女儿听错了?如果真的有100封情书,那么那第100封情书到底在哪里呢?
  杰森想了半晌,突然间,一个念头掠过了他的脑海。他疯狂找出当年凯瑟琳从法国寄给他的信,信是用打字机打的!凯瑟琳为什么要用打字机而不是亲手写信呢?在那封信的最末段,杰森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凯瑟琳这个英文名字拼写出来可以是Catherine,也可以是Katherine,可是凯瑟琳总是习惯性地写成Cather?鄄ine,而在这封信的末端签名处,打字机打的却是Kather?鄄ine!没有人会写错自己的名字,只有一个解释——信不是凯瑟琳写的。
  是南茜!杰森呆住了。南茜早就知道他和凯瑟琳的事情,是她请求公司把自己提前召回,她还和凯瑟琳交谈过甚至可能见过面。是她为了平息杰森心中的愧疚感,伪造了这封信,而这封信就是她的第100封情书!杰森仔细地重读这第100封情书,这难道不正是南茜自己的表白吗?她冒着情敌之名,却道出了自己的感情之实,她是在说:“你不欠我的,我早已原谅了你,我答应写给你的100封情书,已经全部完成,我也不欠你的了……”就在那一瞬间,泪水从杰森眼中喷涌而出,他紧紧地把那第100封情书贴在了脸上,现在他知道:爱,可以超越距离,超越时间,超越妒忌,还可以超越生死……
  (好客人摘自《知音·海外版》2008年9月图/孙红岗)
  





首页-&gt2008年第21期

内在生命的伟大

作者:周国平




  一
  小时候,也许我也曾经像那些顽童一样,尾随一个盲人,一个瘸子,一个驼背,一个聋哑人,在他们的背后指指戳戳,嘲笑,起哄,甚至朝他们身上扔石子。如果我那样做过,现在我忏悔,请求他们的原谅。
  即使我不曾那样做过,现在我仍要忏悔。因为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多么无知,竟然以为残疾人和我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在他们面前,我常常怀有一种愚蠢的优越感,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
  现在,我当然知道,无论是先天的残疾,还是后天的残疾,这厄运没有落到我的头上,只是侥幸罢了。遗传,胚胎期的小小意外,人生任何年龄都可能突发的病变,车祸,地震,不可预测的飞来横祸,种种造成了残疾的似乎偶然的灾难原是必然会发生的,无人能保证自己一定不被选中。
  被选中诚然是不幸,但是,暂时——或者,直到生命终结,那其实也是暂时——未被选中,又有什么可优越的?那个病灶长在他的眼睛里,不是长在我的眼睛里,他失明了,我仍能看见。那场地震发生在他的城市,不是发生在我的城市,他失去了双腿,我仍四肢齐全……我要为此感到骄傲吗?我多么浅薄啊!
  上帝掷骰子,我们都是芸芸众生,都同样地无助。阅历和思考使我懂得了谦卑,懂得了天下一切残疾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在造化的恶作剧中,他们是我的替身,他们就是我,他们在替我受苦,他们受苦就是我受苦。
  
  二
  我继续问自己:现在我不瞎不聋,肢体完整,就证明我不是残疾了吗?我双眼深度近视,摘了眼镜寸步难行,不敢独自上街。在运动场上,我跑不快,跳不高,看着那些矫健的身姿,心中只能羡慕。置身于一帮能歌善舞的朋友中,我为我的身体的笨拙和歌喉的喑哑而自卑。在所有这些时候,我岂不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吗?
  事实上,残疾与健全的界限是十分相对的。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已经注定要走向衰老,会不断地受到损坏。由于环境的限制和生活方式的片面,我们的许多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开发,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已经萎缩。严格地说,世上没有绝对健全的人。有形的残缺仅是残疾的一种,在一定的意义上,人人皆患着无形的残疾,只是许多人对此已经适应和麻木了而已。
  人的肉体是一架机器,如同别的机器一样,它会发生故障,会磨损、折旧并且终于报废。人的肉体是一团物质,如同别的物质一样,它由元素聚合而成,最后必定会因元素的分离而解体。人的肉体实在太脆弱了,它经受不住钢铁、石块、风暴、海啸的打击,火焰会把它烤焦,严寒会把它冻伤,看不见的小小的病菌和病毒也会摧毁它。
  不错,我们有千奇百怪的养生秘方,有越来越先进的医疗技术,有超级补品、冬虫夏草、健身房、整容术,这一切都是用来维护肉体的。可是,纵然有这一切,我们仍无法防备种种会损毁肉体的突发灾难,仍不能逃避肉体的必然衰老和死亡。
  我不得不承认,如果人的生命仅是肉体,则生命本身就有着根本的缺陷,它注定会在岁月的风雨中逐渐地或突然地缺损,使它的主人成为明显或不明显的残疾人。那么,生命抵御和战胜残疾的希望究竟何在?三
  
  三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系列高贵的残疾人形象。在西方,从盲诗人荷马,到双耳失聪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双目失明的大作家博尔赫斯,全身瘫痪的大科学家霍金,当然,还有又瞎又聋又瘫的永恒的少女海伦·凯勒。在中国,从受了腐刑的司马迁,受了膑刑的孙膑,到瞎子阿炳,以及今天仍然坐着轮椅在文字之境中自由驰骋的史铁生。他们的肉体诚然缺损了,但他们的生命因此也缺损了吗?当然不,与许多肉体没有缺损的人相比,他们拥有的是多么完整而健康的生命。
  由此可见,生命与肉体显然不是一回事,生命的质量肯定不能用肉体的状况来评判。肉体只是一个躯壳,是生命的载体,它的确是脆弱的,很容易破损。但是,寄寓在这个躯壳之中,又超越于这个躯壳,我们更有一个不易破损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就其本性来说,灵魂是一个单纯的整体,而不像肉体那样由许多局部的器官组成。外部的机械力量能够让人的肢体断裂,但不能切割下哪怕一小块人的灵魂。自然界的病菌能够损坏人的器官,但没有任何路径可以侵蚀人的灵魂。总之,一切能够致残肉体的因素,都不能致残我们的内在生命。正因为此,一个人无论躯体怎样残缺,仍可使自己的内在生命保持完好无损。
  原来,上帝只在一个不太重要的领域里掷骰子,在现象世界拨弄芸芸众生的命运。在本体世界,上帝是公平的,人人都被赋予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灵魂,一个永远不会残缺的内在生命。同样,在现象世界,我们的肉体受千百种外部因素的支配,我们自己做不了主人。可是,在本体世界,我们是自己内在生命的主人,不管外在遭遇如何,都能够以尊严的方式活着。
  
  四
  诗人里尔克常常歌咏盲人。在他的笔下,盲人能穿越纯粹的空间,能听见从头发上流过的时间和在脆玻璃上叮咚作响的寂静。在热闹的世界上,盲人是安静的,而他的感觉是敏锐的,能以小小的波动把世界捉住。最后,面对死亡,盲人有权宣告:“那把眼睛如花朵般摘下的死亡,将无法企及我的双眸……”
  是的,我也相信,盲人失去的只是肉体的眼睛,心灵的眼睛一定更加明亮,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事物,生活在一个更本质的世界里。
  感官是通往这个世界的门户,同时也是一种遮蔽,会使人看不见那个更高的世界。貌似健全的躯体往往充满虚假的自信,踌躇满志地要在外部世界里闯荡,寻求欲望和野心的最大满足。相反,身体的残疾虽然是限制,同时也是一种敞开。看不见有形的事物了,却可能因此看见了无形的事物。不能在人的国度里行走了,却可能因此行走在神的国度里。残疾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比较容易觉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从而更加关注内在生命,致力于灵魂的锻炼和精神的创造。
  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残疾人更受神的眷顾,离神更近。
  
  五
  上述思考为我确立了认识残奥会的一个角度,一种立场。
  残疾人为何要举办体育运动会?为何要拄着拐杖赛跑,坐着轮椅打球?是为了证明他们残缺的躯体仍有力量和技能吗?是为了争到名次和荣誉吗?从现象看,是;从本质看,不是。
  其实,与健全人的奥运会比,残奥会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体育的精神意义。人们观看残奥会,不会像观看奥运会那样重视比赛的输赢。人们看重的是什么?残奥会究竟证明了什么?
  我的回答是:证明了残疾人仍然拥有完整的内在生命,在生命本质的意义上,残疾人并不残疾。
  残奥会证明了人的内在生命的伟大。
  (韦子摘自周国平新浪博客图/潘英丽)
  





首页-&gt2008年第21期

把领带摘下来

作者:蔡玉明




  中央电视台播放美国斯坦福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对话节目,精彩不断。
  主持人问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斯坦福大学办学理念究竟是什么,它能带给学生一些什么,它的任务又是什么?”在亨尼斯校长一串答问后,主持人再追问,“您觉得哪几个词可以提炼出您刚才说的这一切?”
  亨尼斯想都没想,说:“创新、冒险。”
  斯坦福大学是什么?
  同美国东海岸的大学相比,斯坦福大学也不过是个小弟弟。1920年斯坦福还只是一所“乡村大学”,但到了1960年她便名列前茅,到1985年更被评为全美大学的第一名。
  实现大跨越的奇迹是斯坦福创建第一天就奠定的。
  1891年10月1日,斯坦福大学正式开课。首任校长乔丹向师生和来宾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我们师生在这第一学年的任务,是为一所将与人类文明共存的学校奠定基础。这所学校绝不会因袭任何传统,任何人都无法挡住她的去路,她的目标全部是指向前方的。”
  “斯坦福研究园区”创建人、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说:“一个运动队里与其个个都能跳6英尺高,不如有一个能跳7英尺高。同样的道理,如果有9万美元在手,与其平均分给5个教授,每人得1.8万美元,就不如把3万美元支付给其中一位佼佼者,而让其他人各得1.5万美元。”
  老斯坦福先生在首次开学典礼上说:“请记住,生活归根结底到底是指向实用的,你们到此是为了为自己谋求一个有用的职业。但也应该明白,这必须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
  这就是影响着斯坦福以及斯坦福人发展、成长的教育文化理念,她鼓励每一个有设想的人去创业、去突破。当今闻名世界的惠普公司,就是在研究园区凭580美元起家的。电气工程系教授林维尔也是一个创业典型,他有数以千计的学生在硅谷工作,他本人也在好几个公司兼职。另外,一些著名的创业家,如擅长销售的AMD公司创始人桑德斯,不断另起炉灶的“创业狂”安戴尔,电子游戏工业的泰斗布什内尔等等,都是在这里起家和成长的。还有,美国最高法院的九个大法官,竟有六个是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毕业!而斯坦福的企业管理研究所,1998年更是与哈佛企管所并列第一。
  美国斯坦福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对话节目的结尾很耐人寻味。
  一位斯坦福的中国留学生说:也许是加州的阳光不一样,斯坦福与别的学校不同,学生爱穿牛仔裤、T恤衫,不打领带。今天电视台做节目,要求我们都系领带。我建议,斯坦福人把领带摘下来……
  电视镜头上一位嘉宾解下了领带,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解下了领带,当年在斯坦福大学巴不得一天用25个小时读书做学问的高材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也解下了领带……
  造就创新与冒险的理念与由此派生出来的奇迹,也许,来自于不系领带。
  (邓伟明摘自《良友》图/李欣)
  





首页-&gt2008年第21期

没有人靠从众而成功

作者:吉姆·罗杰斯




  在生命中总会有某个时刻需要你下非常重要的决定——关于你的工作、家庭、生活,关于住在哪里,关于怎么投资你的金钱。这时会有很多人愿意提供你忠告,但是记住这句话: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别人的忠告当然有对的时候,但事后证明这些忠告无用的次数却更多。你们必须靠自己研究──尽可能学习面对挑战的本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伪并为自己做决定。
  你们天生就有能力为自己的最大利益下最好的决策,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经过自己的思索比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听从他人的决定,更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过去,我在几个重要的投资决策上,曾经听从别人劝告而忽略自己内心的决定。奇怪得很,每次这样的投资都失败,每一次都让我损失惨重。于是我不再让别人影响我,并根据自己所下的决定采取行动。直到年过30,我终于了解这才是最佳的投资之道;我同时也知道,我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自己遵照这个原则,而不去想会不会太迟了。
  我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关于游泳健将唐娜·迪薇罗娜的报导,报导指出早期她是个不错但并非顶尖的游泳选手,但是她后来却在奥运会中拿到两枚金牌,究竟发生什么事了?她回答记者:“以前我老是在注意别的游泳选手,但是之后我就学会无视于他们,游我自己的泳。”
  假如每个人都嘲笑你的想法,这就是可能成功的指标!
  假如周遭的人都劝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该想去做,就可以把这件事当做可能成功的指标。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你们一定要了解:与众人反向而行是很需要勇气的。事实是,这世界上从不曾有哪个人是只靠“从众”(followthe?鄄crowd)而成功的。
  仔细观察每个领域的成功者,不论是音乐家、艺术家或是什么专家,他们之所以成功,都不是因为模仿别人。有任何人因为看着别人的作为有样学样而成功的吗?

Prev | Next
Pg.: 1 ...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