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12月,冰封雪飘,哪里会有鲜花?玛莎并没有灰心地冻死在门外,她一边哭着一边走向森林。
她遇到了代表12个月份的12位神仙,他们能变换季节,玛莎终于采到了鲜花。
这是童话,但不一定离现实太远。有句佛语叫掬水月在手。苍天的月亮太高,凡尘的力量难以企及,但是开启智慧,掬一捧水,月亮美丽的脸就会笑在掌心。
关键是在生命的极点,从客观上讲,已完全不可能的情况下,主观是否一搏,是否那么垂死挣扎一下?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精神先于我们的身躯垮下去了。比如一个古代的寓言:一个人经过两山对峙间的木桥,突然,桥断了。奇怪的是,他没有跌下,而是停在半空中。脚下是深渊,是湍急的涧水。他抬起头,一架天梯荡在云端。望上去,天梯遥不可及。倘若落在悬崖边,他绝对会乱抓一气的,哪怕抓到一根救命小草。可是这种境地,他彻底绝望了,吓瘫了,抱头等死。渐渐地,天梯缩回云中,不见了踪影。云中的声音说,这叫障眼法,其实你踮起脚尖儿就可以够到天梯,是你自己放弃了求生的愿望,那么只好下地狱了。
踮起脚尖儿,就是另一条生命,另一种活法,另一番境界。
这不可以凭肉眼,靠直觉,而是一种极强的生活责任心鼓起的勇气,它不仅包藏着求生的愿望,还体现着探索精神,不屈服的意志,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不到黄河心不死,这句话听起来平凡,却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
(聂勇摘图/陈霄)
首页->2008年第9期
找一个适合你的口头禅
作者:罗 西
刘翔的口头禅是“对”。他常常用“对”来断句、过渡,这是种很好的“肯定”心态,对自己也起到正面的暗示作用。可以让自己更自信,也是对他人抱有善意与期望的表现。
周杰伦的口头禅是“diao”,有“酷、帅、棒、好”的意思。从这里可以寻得他内心深处的一些秘密,起码可以看出,他渴望自己有更男人、更强大的表现,也表达出自己做乖孩子的不安全感,他需要更“转”、更有个性的力量证明。
刘亦菲的口头禅是“不知道”,可以看出她的本真一面,也反映出她内心的无措,所以用“天真”来做盾牌,为自己开脱,这可能与她很小就出道有关,她有些厌倦现在“过早出名”的生活或者说对人情世故抱有本能的抵触与逃避。
蔡依林的口头禅是“是哦”和“然后”。可见她很小心,对这个世界一直带点儿妥协与顺应的态度;“然后”则透视出她想改变现状与不甘心的心理。她很矛盾,想脱俗又不得不随俗。
刘德华的口头禅是“不要啦”!他内心有很多拒绝的声音,对自己也对他人,他害怕自己内心的秘密被翻开;内心在虚弱无助的时候,用这样温软的否定,求得残酷世界对自己网开一面的信息回馈,也多少表达他内心的累以及“是放弃还是坚持”的挣扎。
杨丞琳的口头禅是“真的假的”,她还有些不成熟、懵懂,她希望给人没有威胁与企图心的感觉,她更需要的是关爱,而不单是肯定。她是个需要很多爱的人,是个比较被动的人。
吴宗宪在舞台上的口头禅是“这个厉害了……”显然他有危机感,他赞美他人的背后,是对自己现状的隐忧;他同时有强烈的表达欲,他需要大家对他“有反应”,害怕寂寞与冷感。
中国人最常用的口头禅,往往是骂人或者消极的、否定的,如“郁闷”、“不会吧”、“神经病”、“晕”、“你好烦哦”、“我的妈呀”、“你脑子进水了”、“变态”、“太次了”、“歇菜吧您”……可见目前中国人活得有些自我、不开心,甚至焦灼。比较肯定、健康的口头禅有:好的、我能、天才、正点……
当然不同地方的口头禅也有所区别。
“你知道吧”这似乎是北京人说话的习惯,也透露出皇城根的人不自觉的优越感与好为人师的自大心理。广东人的“有没有搞错”,多少带点儿温柔的怀疑精神。台湾人的“不好意思”、“拜托”则折射出内在的某种“不安”与“优雅”交错的矛盾心境……
而网络新时代,口头禅也可以传染,并与时俱进:“那个巨……”、“靠”、“我的神啊”、“汗”、“那是相当”、“给个理由先”……只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选择,毕竟口头禅的形成,跟使用者的不同状态有关,可以算是个性标志,同时也影响着其他人对这个人的感觉与认识。例如,常说“差不多吧”、“随便”的人大多安于现状,目标不明晰;喜欢用“据说”、“也许”、“算了吧”等词汇开头的人,或狡猾,或信心不足;常说“看我的”、“没问题”的人一般较自信或者自负,相对而言乐于承担责任。
口头禅有心理暗示作用,消极的会在不经意间磨灭人的意志,而肯定的口头禅,如“谢谢”、“抱歉”等则可以赢得好人脉与机会,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里影响自我成长。所以心理学家认为,换发型很重要,其实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口头禅也是现代人为人处世应该做的新功课,它是形象包装的重要部分,也是自我心理训练的开始,而且终身受用。
(左光明摘自《当代青年》)
首页->2008年第9期
姚明骨裂和可口可乐
作者:袁 越
姚明的左脚踝发生了骨裂,火箭队本赛季剩下的比赛将看不到他的身影。
CCTV的体育新闻节目播出这则消息后,接下来却是姚明主演的一则广告,主题词是:可口可乐,姚明的最爱!可是,如果把“可口可乐”和“骨头”放在一起搜索,却会找出很多文章,指责可口可乐是造成骨质疏松的罪魁祸首。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主要原因是骨头中的矿物质(主要是钙元素)缺乏。如果骨头吸收钙的速度低于钙的流失速度,骨头的内部结构就会被破坏,骨裂的机会也会增加。从报道看,姚明的病因基本上与此无关,但因为他代言的可口可乐一直有减少钙吸收的嫌疑,所以我们不妨来检查一下可口可乐和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专家意见明显分成了两派。以有机食品公司和某些民间组织为代表的“有罪派”认为,可口可乐中含有大量的磷酸和咖啡因,它们妨碍人体对钙的吸收,对骨头的发育有负面影响。而以可口可乐公司和世界软饮料协会为代表的“无罪派”则反驳说,没有证据证明磷酸妨碍了人体对钙的吸收,咖啡因虽然有些作用,但幅度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究竟哪一派的观点最可信呢?还是让科学家来说话吧。请看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实验:
2001年,美国克莱顿大学骨质疏松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证明磷酸和钙吸收没有关系。这项研究以20~40岁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她们在饮用不同饮料后尿液中的钙含量。结果发现,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后,通过尿液流走的钙元素明显增加,但如果软饮料中只是含有磷酸,则没有变化(相比于只喝水的对照组)。咖啡因之所以增加了钙的流失,主要原因在于咖啡因能促使人体多排尿,因此,只要稍微补充一点儿钙就不会有问题了。而且,即使咖啡因确实有罪,那么富含咖啡因的茶、咖啡和巧克力等也一并成了罪犯。有那么多人陪绑,可口可乐公司是不会担心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磷酸。磷酸可以增加饮料的口感,使之喝起来更加刺激,所以很多软饮料中都加有磷酸。但是,磷酸具有很强的酸性,很多工厂都用磷酸来清洗铁锈。有人抓住这个例子不放,把磷酸的腐蚀性无限扩大,声称如果把一块牛排浸泡在可乐中,第二天牛排就会被化掉。甚至连坚硬的牙齿也不能幸免,如果在可乐中浸泡一个晚上,也会被泡软。可惜的是,实验证明,上述两项指控都没有任何根据。不过,磷酸确实对牙齿的珐琅质有破坏作用,只是速度没那么快罢了。
那么,可口可乐是否就可以被判无罪呢?先不要着急下结论。2006年10月,《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又发表了一篇来自美国塔夫茨大学的研究报告,该校人类营养学系的科学家对2500名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中老年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然后把每人汇报的可乐饮用量和他们的骨头密度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女性的可乐饮用量确实和骨头密度有关,可乐喝得越多,骨头密度就越低。这一结果和年龄、体重、锻炼习惯和饮酒习惯等没有关系。
有趣的是,可口可乐对男性的骨头密度则没有影响。
曾经有人认为,可口可乐之所以降低了饮用者血液中的钙含量,是因为可口可乐取代了牛奶的位置。众所周知,牛奶中含有大量的钙,以及能够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可是,塔夫茨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受试者的牛奶摄取量,发现这和可乐的饮用量没有关系。
进一步研究发现,可乐爱好者从食物中摄取的钙元素确实比对照组要低,具体原因还不清楚。他们猜测,这也许是因为喜欢喝可乐的人饭量变小,钙的摄取量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这项实验虽然确立了女性的可口可乐饮用量和骨质疏松之间的联系,但科学家认为这并不能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因果关系,因为他们目前还不清楚其中的机理,也许还有其他未知因素在起作用。
从上面两个实验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可口可乐和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科学界尚无定论。退一步说,即使可口可乐确实影响了钙的吸收,只需要多喝牛奶,或者多晒太阳,就能解决问题。
可口可乐的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它的宣传方式。可口可乐一直希望把自己和运动联系起来,事实上,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个赞助商就是可口可乐。姚明的广告再一次把可口可乐推销给了中国的体育爱好者。可是,大量实验证明,高强度的运动后,如果大量饮用可乐类软饮料,反而会影响人体对水分的吸收。可乐中的主要成分是糖和酸,缺乏电解质,因此可乐中的水分很难被人体吸收。缺水的运动员如果大喝可乐,或者拼命饮水,效果都会适得其反,此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具有高渗透性的“运动饮料”,这才是姚明最适合代言的产品。不信你去观察一下NBA赛场,那些运动员在暂停时喝的肯定都是这类东西。如果姚明下场后拿起一罐可口可乐,他的体能教练肯定会冲上去一把抢过来扔掉。
(玉冰心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第8期)
首页->2008年第9期
盲人捕鸟
作者:亚历山大·迈考尔·史密斯
一个年轻男子娶了一个女人,妻子的哥哥是盲人。年轻人急于了解他的新姻亲兄弟,所以他问盲人是否愿意一起去打猎。
“我看不见东西,”盲人说,“但是如果我们一起去,你可以帮我看。”
年轻人带着盲人走进一片灌木丛。开始时他们沿着一条盲人熟悉的小路走,所以对于盲人来说,紧跟着年轻人并不困难。可是,过后一会儿,他们走进了更茂密的树林,那儿,树木生长密集,是许多动物的藏身之所。现在,盲人紧紧抓着妹夫,并告诉他许多自己听到的声音。虽然眼睛看不见,但盲人能辨认出动物发出的声音。
“附近有疣猪,”他说,“我能听到它们在远处走动的声音。”或者说,“那只鸟准备飞走,听听它翅膀张开的声音。”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声音没什么意义,他印象最深的,是盲人识别树林的能力,尽管树林于他必定是一团漆黑。
几小时过后,他们到了一个可以设置陷阱的地方。盲人听从年轻人的建议,把陷阱设在一个鸟儿可能飞过来饮水的地方。年轻人则把他的陷阱设在不远处,他小心地掩盖它,以免鸟儿发觉。之后,他不耐烦地去掩盖盲人的陷阱,因为天气热,而他急着回家,回到新婚妻子身边。盲人以为妹夫已经帮他掩盖好陷阱,他不知道年轻人并没有这样做,而鸟儿可能会发现这儿有陷阱。
第二天,他们回到捕鸟的地方。盲人满怀期待,兴奋不已,年轻人不得不叫他保持安静。还没有到达陷阱跟前,盲人就肯定他们捕到了猎物。
“我能听到鸟声,”他说,“陷阱里有鸟儿。”
年轻人走到自己的陷阱旁边,他看到了一只小鸟。他从陷阱里把小鸟抓出来,放进随身携带的袋子里。然后两个人走向盲人的陷阱。
“有一只鸟儿在里面,”他对盲人说,“你也捕到了一只鸟儿。”
说这话时,年轻人感到自己有些嫉妒盲人。盲人的鸟儿有着奇妙的颜色,仿佛它曾经飞过彩虹并且染上了彩虹的颜色。这只鸟儿身上的羽毛,可以给他的新婚妻子做一份好礼物。但盲人也有妻子,而她当然也想要这羽毛。
年轻人弯下腰,从陷阱里取出盲人的鸟儿,然后迅速换上自己的小鸟。他把小鸟交给盲人,而把那只彩色的鸟儿放进自己的袋子里。
“这是你的鸟儿。”他对盲人说。
盲人接过小鸟,他的手指抚过小鸟的羽毛和胸膛,然后,他一言不发地把小鸟放进袋子里。
回家的路上,两个人停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他们坐在那儿,谈论着许多事情。年轻人对盲人的智慧印象深刻。他知道很多,尽管他根本看不到任何东西。
“为什么人们要互相争斗?”他问盲人。这是一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他想知道盲人是否可以给他一个答案。
盲人沉默了一会儿,年轻人知道他正在思考。然后,盲人抬起头,年轻人觉得那双看不见东西的眼睛仿佛正在凝视他的灵魂。
“人们相互争斗,因为他们把你刚才对我所做的加之于彼此。”盲人平静地给出了答案。
这话使年轻人震惊而羞愧。他试图想出一个回答,但想不出。他拿起袋子,取出那只色彩艳丽的鸟儿,把它还给盲人。
盲人拿着那只鸟儿,用他的手指触摸它,笑了。
“你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吗?”他问。
“是的,”年轻人说,“争斗之后,人们怎样才能成为朋友?”
盲人又笑了。
“他们做了刚才你所做的,”他说,“就这样,他们再次成为朋友。”
(王超摘自《译林》图/张媛)
首页->2008年第9期
朋友比不上敌人
作者:张小娴
朋友在街上遇到以前一个好朋友,他说:“我故意掉头走了,不让他看到我,何必要大家碰头,然后虚伪地演一场戏?我不会原谅他从前出卖我,他也应该心知肚明。”
过了数天,朋友在街上遇到他的敌人,这个人以前曾经做了很多事情攻击他。朋友看到他,不但没有避开他,而是上前跟他打招呼,两个人客客气气地寒暄了几句。朋友说:“算了吧,他以前这样对我,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人总是自私的。”
原谅敌人往往比原谅朋友容易。
我们从来没有对敌人付出感情,但是对朋友,我们也许付出了最真挚的感情。付出了,就希望得到回报。
原谅敌人,那是风度和气量的表现。我们可以原谅一个敌人,就是自觉在他之上,有权力赦免他,甚至可怜他,原谅他,就是不跟他一般见识。
但我们对朋友却是很苛刻的,原谅他,就是纵容他,就是自认是傻瓜。他知道太多关于我的事了,我对他的要求是不同的,他对我也应该有别于其他人,所以朋友对我们不好,是很难原谅的。
下一次,当你无法原谅朋友时,不要自责,这是人性。
(玉冰心摘自《张小娴作品集》)
首页->2008年第9期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