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年的光阴在人世间流走,花凋无声,叶落无影。一方残阳斜铺成诗笺,由暮色里,那柔风摇动的梧桐叶,看到在梦境中才有过的曼妙红颜。我以心的维度仰视她绝代的才华,感叹她凄美的爱情,领略她巾帼的英气,痛惜她惨淡的晚景。以此,来纪念心中的易安。
易安的曼妙身姿遮掩不住她盖世的才华。十六岁时即写下《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一诗:“五十年功如电扫……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珠翠踏尽香尘埃。”诗中揭示了唐玄宗晚年沉迷酒色是导致“安史之乱”悲剧命运的根源,她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玄宗、肃宗等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者和一切奸佞之徒,表现出卓尔不凡的见解。宋代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其:“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易安清丽的背影后,有着两段同样刻骨铭心的婚姻。那还是豆蔻年华的易安,少女的婉约与柔情,青春与妩媚,急急“和羞走”,眉间自有一股媚惑,徘徊在矜持与好奇中,顾盼生姿,只得“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同是年少有才的赵明诚,梦醒时分依稀记得梦中吟诵的奇文:“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地边土落。”不禁大喜。是呀,名动京华的词女,除了易安还有谁人呢?婚后,夫妇俩琴瑟相和,传为一段佳话。重阳时节,明诚又外出搜集金石,易安填词《醉花阴》以示相思。明诚收到后,废寝忘食三天三夜,作词五十余首,却也无法超越那“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绝佳。明诚的死,揉碎了词女的心,“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易安的后半生里,在亡国之恨、丧夫之痛、通敌之罪后又惨遭骗婚,使身体羸弱的她又备受凌辱折磨,还因而入狱。这道易安心中深深的伤口让她对这件事写下:“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易安婉约淡雅的眉间也闪现着男儿般的英气。宋室南渡,面对破碎的家国山河,为了收复丧失的国土,她“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甚至想要效仿木兰,领兵杀敌,中兴宋室,“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炽热的拳拳爱国之心,雄健浩然之气,苍天可鉴;沉痛激愤,慷慨悲情,充塞天地。南迁途中,行至乌江镇,易安得知这就是当年西楚霸王兵败自刎的地方,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她吟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字,歌颂了项羽不肯苟且偷生、渡江而东的英雄壮举,也批判了南宋小朝廷苟安江东,不图北上的投降态度。这字字豪气千丈的金石之声在“东南妩媚,雌了男儿”的意气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国仇家恨、曲折坎坷使易安成为晚景凄凉的落魄红颜。家被烈火所焚毁,国被金人所侵占,试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寒风中听到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低吟,无奈“怎敌他!晚来风急”,而眼前已然“物是人非事事休”,怎能不“欲语泪先流”?
九百年的光阴在人世间流走,心中的红颜也渐行渐远。然而历史的尘埃无法掩盖这位绝代才女所留下来的万世芳华。她将永远清晰地在历史的星空中凝眸,让一道道崇敬的目光亘世仰望,让一双双陶醉的耳朵聆听历史的声音:“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方素娜摘自《北京青年报》2008年1月20日)
首页->2008年第6期
儿子十七岁
作者:龙应台
我到剑桥演讲,华飞从德国飞来相会。西斯罗机场到剑桥小镇还要两个半小时的巴士车程,我决定步行到巴士站去接他。到了所谓巴士站,不过是一个小亭子,已经站满了候车躲雨的人。于是我立在雨中等。
接连来了好几班巴士,都是从西斯罗机场直达剑桥的车,一个接一个地从车门钻出的人,却都不是他。伞的遮围太小,雨逐渐打湿了我的鞋和裤脚,寒意使我的手冰凉。等候的滋味——多久不曾这样等候一个人了?能够在一个陌生的小镇上等候一辆来自机场的巴士,里头载着自己十七岁的孩子,挺幸福。
他出来的时候,我没立即走过去,远远看着他到车肚子里取行李。十七岁的少年,儿童脸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感觉已经被刀削似的线条所取代,棱角分明。他发现了我,望向我的眼睛既有感情却又深藏不露,很深的眼睛——我是如何清晰地记得他婴儿时的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啊。
我递过一把为他预备的伞,被他拒绝。“这么小的雨。”他说。“会感冒。”我说。“不要。”他说。细细的雨淋湿了他的头发。
我顿时失神,自己十七岁时,曾经多么强烈憎恶妈妈坚持递过来的雨伞。
放晴后,我们沿着康河散步。徐志摩的康河,原来是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河,蜿蜒无声地汩汩穿过芳草和学院古堡。走到一条分支小溪沟,溪边繁星万点,葳蕤茂盛的野花覆盖了整个草原。这野花,不就是《诗经》里的“蘼芜”,《楚辞》里的“江离”?涉过浓密的野花,看见波光粼粼的小溪里,隐约有片白色的东西漂浮——是谁不小心落了一件白衬衫?
走近看,那“白衬衫”竟是一只睡着了的白天鹅,脖子蜷在自己的鹅绒被上,旁边一只小鸭独自在玩水里的影子。我跪在“江离”丛中拍摄,感动得眼睛潮湿,华飞在一旁看着我泫然欲泣的样子,淡淡地说:“小孩!”
到国王学院对面吃早餐,典型的“英式早餐”送来了:炒蛋、煎肉、香肠、蘑菇、烤番茄……又油又重,我拿起刀叉,突然失声喊了出来:“我明白了。”
他看着我。
“原来,简单的面包果酱早餐称作‘欧陆’早餐,是相对于这种重量‘英国’早餐而命名的。”
他笑也不笑,说:“大惊小怪,你现在才知道啊!”然后慢慢地涂果酱,慢慢地说:“我们不称英国人为欧洲人啊,他们的一切都太不一样了,英国人是英国人,不是欧洲人。”
走到三一学院门口,我指着一棵瘦小的苹果树,说:“这号称是牛顿那棵苹果树的后代。”他说:“你不要用手去指,像个小孩一样。你说就好了。”
从中世纪的古街出来,看见几个衣着鲜艳的非洲人围成一圈在跳舞,立牌上贴着海报,抗议津巴布韦总统的独裁暴力统治、流亡国外的人数、经济下跌的指标,看起来触目惊心。我说:“我只注意到苏丹的杀戮,不知道津巴布韦有这样的严重独裁。”他说:“你不知道啊?津巴布韦本来被称为‘非洲的巴黎’呢,经济和教育都是最先进的,可是木盖博总统的高压统治,使津巴布韦现在几乎是非洲最落后的国家了,而且饥荒严重,很多人饿死。”
经过圣约翰学院,在一株巨大的栗子树上我发现一只长尾山雉,兴奋地指给华飞看。他却转过身去,离我五步之遥,站定,说:“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的小孩!”
(长弓摘自《南方周末》图/陈风英)
首页->2008年第6期
你要拥有怎样的灵魂等2则
作者:佚名
你要拥有怎样的灵魂
写过《黛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众多表达生之热爱、困惑、挣扎的作品,并由此不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1882年。1941年3月28日,她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家附近的欧塞河自尽。
她是一个一生中多次精神失常的女子,她怀着对丈夫最大的同情、内疚、深情,却选择以这样孑然的方式离开他。她的母亲有3个孩子,继母有4个孩子,加上父母,她生活在9口之家,家里两个母亲的孩子矛盾重重,她在一个永远充满战争的家庭中沉默着长大。1895年,在她13岁时,母亲过世,她第一次精神崩溃。1904年,她22岁时,她的父亲过世。
30岁时,弗吉尼亚·伍尔夫嫁给了雷纳德。由于年少时的阴郁经历,她对男人很冷淡,这让雷纳德心有不甘,但他很快认命,并成为弗吉尼亚生命支撑的核心。弗吉尼亚说,没有雷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
弗吉尼亚在1929年《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提到,每一个女子,一个真正独立的女子,都应该用自己的能力与财富拥有一间自己的房子。80年过去了,我们中有多少女子,仅仅是凭自己智慧赚得的金钱,为自己买一间房子,在这个世上安置自己独立的灵魂?
这样一个极度敏感、极富才情却不能被世人所接受,并也不能容忍世人的女子,她的一生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雷纳德为她筑起一道隔离世事的墙壁,让她在一个温暖的小天地里,与她热爱的写作进行生与死、魂与灵的对话与挣扎。雷纳德对于弗吉尼亚爱意良深,弗吉尼亚对雷纳德感激厚重。可是即使他们这样无法分开,以各自的方式爱着对方,依恋着对方,弗吉尼亚依然是选择了让雷纳德心碎的自杀。
弗吉尼亚·伍尔夫,就这样走了,她用她的死,完成她最不朽的作品,用死警诫活着的人,活得壮丽,死得甘愿。
此时无声胜有声
马塞尔·马尔索是与卓别林齐名的20世纪最著名的哑剧表演艺术家之一。他凭借生动传神的肢体语言和变化多端的面部表情,塑造过上百个艺术形象,虽然不说一句话,却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欢乐,并与观众真正达成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1982年秋来华演出时,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刘厚生曾以“此时无声胜有声”形容他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1923年3月22日,马尔索出生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二战中他的父亲被德国纳粹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二战结束后,马尔索在剧院谋到一个职位,并有幸在那儿遇到了巴黎哑剧学院创始人艾蒂安·德克鲁,从此走上哑剧艺术表演之路。
1947年,马尔索创造了一个“堂·吉诃德”式滑稽可笑的哑剧小丑“比普(Bip)”。马尔索称“比普”就是他的“另一个自我”,是那个时代里一个在“充满美丽、脆弱和不公的世界里孤身奋战的小人物”。这个为大众喜爱的“比普”陪伴马尔索走南闯北,也成为马尔索的哑剧“形象代言人”。
立志从二战文化废墟中拯救哑剧艺术的马尔索,1948年创建了当时欧洲惟一一所哑剧表演团体——马尔索哑剧团。上世纪50年代中期,马尔索在美国巡回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奠定了国际哑剧大师的地位。70年代,马尔索又成立了国际哑剧学校,在全世界全面传承推广哑剧艺术。他从中国京剧、日本能剧等东方戏剧艺术中汲取灵感,不断丰富哑剧表演手法。而他的精彩动作也成为众明星效仿的典范,他在《逆风而行》中轻盈缥缈的动感漫步,被美国歌星迈克尔·杰克逊演绎成经典的“太空步”,风靡全球。
2000年,77岁高龄的马尔索进行了最后一次环球巡演后,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他毕生眷恋的舞台。
2007年9月22日,马尔索带着他在舞台上活跃了60年的哑剧小丑“比普(Bip)”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途。
首页->2008年第6期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裁缝的爱情等2则)
作者:佚名
裁缝的爱情
●曼绡
他第一次见她,是在她的公寓里,红木椅子,翠鸟屏风,午后的秋阳透过洁白的窗纱,轻轻地爬上狭长的穿衣镜,映照着她尖刀一般的鼻子轮廓,美丽,刺人。
他是老裁缝新收的小学徒。“华小姐,您的衣服做好了……”他尊敬,而又语含颤音地叫她,她回过脸,只是斜瞄了他一眼,既没让他把衣服放下离开,也没让他站着别走,自顾自地讲着电话,“赵先生,好久不见……”他听着她夸张的笑声,压抑着的谄媚,看到她脸上,和他一样为了讨生活所特有的一种神情。他的心里陡然地起了怜惜。
他成了她专门的裁缝,尽心地为她做着每一件旗袍,仿佛每一块衣料都是她的肌肤。他每次来,都隔着那面迷雾般的镜子,听着她讲电话从低声到高声又到吞声。有时他还能碰到她的“赵先生们”,只是越来越多摔门的声音。她摸着自己腰上松软的肉问他,自己是不是胖了?她说,她要去工作了,那样她就能瘦下来。
两年后,他接到她的电话。他像踩在音符上,赶到她的住处,那是在一家旅馆的地下室,她脸上泛着不正常的潮红。她让他再为她做一件漂亮的旗袍,一定要做得漂亮些,她的一个老朋友从美国回来,还惦记着她,想见见她。她说:这是我惟一的机会了。半晌,她说:你量一下我是不是瘦了?他的手轻轻地揽上她的腰,她紧紧地握住他从身后伸过来的手,眼泪从她凹陷的眼睛里流下,经过她尖刀一般的鼻子,从她瘦削的脸庞滑下,落到他的手上。
第二天,她死了,她的肺早已是千疮百孔。他看着那件华丽的旗袍,无声地哭了。
要强
●千絮
28岁时,她成了一个要强的人,村里的人,已经开始当面无所顾忌地叫她“老姑娘”。她心里恨恨地想:我一定要让你们后悔。
她当年就嫁了人。婚后,她像个男人一样干活,让自己的男人像牲口一样干活。改革开放,她把三岁的孩子扔给婆婆,说服男人外出打工。他混成了建筑工地上的头儿,她则管工地工人的伙食,很快,她就攒下了本钱。她催他出来单干,很顺,他们发了家。大年29,她回老家给手下发工资,家门前排着长长的队,她洋洋得意。当初指指点点过她的人,不断地有人来求她给介绍个活,求她带孩子去外见见世面,她嘴上说好,心里说不。得罪过她的人也无话可说,此一时彼一时。
干了几年,钱越挣越多,她心里却越来越空。男人不是读书的料,她于是自己进了建筑培训学校。她从不怕出丑,不懂也要说,说得不好也要说。她渐渐地看不起男人,她坚信龙生龙,凤生凤,于是把大儿子送去了美国,把小女儿送去了法国。孩子本来无心学习,花着钱在国外苦不堪言,心里恨她,宁愿在国外站柜台也不敢回来。一回来,她就在他们耳边念:你们要对得起你们每年花的那100万。亲戚朋友更是怕极了她,她一边用钱四处周济,一边念念有词:见不得你们那一副穷相。
她尤恨两个小姑子,虽然穷,却是穿什么都好看。她却发了福,虽是燕莎的衣服,穿在身上也藏不了那一圈一圈的肉。对她来说,生命很华美,只是,内心的恨意蚕食了这一件美丽的袍子。
首页->2008年第6期
如何看待杨帆事件(9则)
作者:佚名
2008年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在授课时迟到,当其发现很多学生逃课时,愤而怒斥学生。一女生认为杨教授“在上课时骂学生,十分无聊”,欲离开教室。杨教授则认为该女生“中途离开,扰乱课堂秩序”,阻止其离开。随即两个人发生口角,并引发肢体冲突。该事件引发一片争议。请就此发表您的看法。
教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如果他们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么谁还愿意走上那辛勤的讲坛?
——刘凯
我们教出了无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却没有教会他们对师长最基本的尊重。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更是我们老师的悲哀。
——刘震
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年轻人很容易产生急躁的情绪,也容易和别人发生冲突。现在已经到了关注他们心理健康的时候了,必须让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完善。
——朱飞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