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上的补丁 李新刚
45. 普京为何写专栏? 叶匡政
46. “征服者”威廉的寒酸下葬 可 器
47. 男孩的担当 陈 敏
48. [生活之友]
49. 危世鸡汤 郭松民
50. 书虫希特勒 佚 名
51. 食物中的人文和历史 译/林 郁
52. 另一种惊世之美 童卉欣
53. 超人与男士内裤 刘 昕
54. 人生最好的两个医生 译/龙振昼
55. 上海话,广东话 闾丘露薇
56. 为什么怕见熟人 陆 人
57. [新知博览]
58. 布什卸任后干啥 马晓伟
59. 清朝皇子的教育 葛忠雨
60. 她们的光芒照亮了《史记》 郭灿金
61. 乌鸦:人类史的乡野传说 博里亚?萨克斯
62. [专栏]
63. 我的生平 内贾德
64. 带着伤痕的天使 彭 晶
65. 盛夏的果实等2则 佚 名
66. 如何看待29岁年轻市长惹争议?(10则) 佚 名
67. 我想正在下雨 索因卡
68. 一地花影 刘亚丽
69. 运动生涯 佚 名
70. 《意林》给我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陶小飞
71. [浮世绘]
72. 幽默警告等6则 佚 名
73. 理解错了等2则 佚 名
74. 提前三天等2则 佚 名
75. 你念念不忘的人是谁? 佚 名
76. 趣味数独4则 佚 名
[窗下思潮]
真伪
作者:佚 名
北宋书法家石苍舒,才艺冠绝一时,昔年曾与苏轼、黄庭坚等游从,切磋书学。其久居长安,平生雅好收藏,家中图书古玩、碑拓笔帖甚富。
潞国公文彦博一度领兵驻守长安,亦与石公相往来。石公有唐人褚遂良《圣教序》墨迹原册,潞国公借去赏玩。此系名帖,潞国公珍爱至极,特命其公子临摹一本。
一日,潞国公宴请朋僚,席间出示真伪二帖,请座中诸公辨别。群僚竟众口一词,皆称文公子临摹为真迹,倒以石公原册为赝品。石公在座,始终不出一语,不欲辩白。席将散时,石公与潞国公相视而笑。
石公曰:“今日方知做官之妙处。”潞国公大噱,满座赧然。
文彦博以书帖真伪鉴识人之真伪,可谓别具眼力。
(节节高摘自《报刊文摘》2009年6月3日)
http://www.fctxw.com/ 最热txt天涯整理贴 txt书籍期刊杂志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
[意林专题——金牌才子的炼成]
韩晗:思想的“神童”
作者:黄忠媛
“出名要趁早。”如果张爱玲是先知,那么这句话便是对韩晗说的。
这位23岁便被冠以“著名学者”之称的青年,其成就几乎遍布文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文学创作、文学史研究、文艺美学、文论、戏剧电影研究、文艺评论、社会评论……23岁生日那天,他甚至将20万字的《西方文论简介》全文独立翻译工作的完成,作为送给自己的礼物。这些很多人花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取得的成就,韩晗似乎轻而易举就把它们一一揽入怀中。
谁动了童年的“奶酪”
同许多“天才”一样,韩晗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童年。
在父亲韩鄂辉的要求下,韩晗一岁多开始学画;两岁起每天背5首唐诗;3岁之后,韩晗在书法班开始书法启蒙。
韩晗7岁时,突发病毒性心肌炎,被迫终止了他刚刚开始的校园生活。韩晗的小学,是在父亲的书房里伴着父亲珍藏多年的连环画和《辞海》读完的。
然而,缺少玩伴的童年也没有影响他阳光的性格。这种阳光,透过韩晗作品的字里行间和他的发展轨迹,丝丝缕缕映射出来。
著名文学家陈应松在写给《寂寞城市》的序中如此评价:韩晗是一个相当优秀的青年作家,他的文字华美,带有文化意味,并包含有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信息。
《寂寞城市》是韩晗高考结束当天开始创作的。可能是之前备考的压抑,韩晗刚从高考考场下来,就感觉平时被束缚的写作神经一下子被调动了,他开始对着电脑疯狂地敲击这部似乎早已存活在内心的青春爱情小说。
19万字的小说写完后又几易其稿,但直到定稿时韩晗还没思考出该给小说起个什么书名。后来偶然听到一首叫做《寂寞城市》的歌,觉得这四个字与小说的主题十分吻合,于是就借用了这个名字。然而,这部小说,却没有过多渲染青春年少的压抑,其中透出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让人感到希望的存在,这不是刻意矫情。热爱文学的同时,韩晗是一个努力的好学生。这在“80后”善于标榜个性的写手中,难免显得另类。其实,韩晗还爱好收藏。8岁起便走进文物市场淘古币,寻古书,迄今已藏书数万册。2006年,他因此被湖北省黄石市授予“书香门第”称号。
用灵魂与国学对话
《寂寞城市》出版,韩晗一夜成名。
然而,韩晗的选择又一次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一边保持纯文学写作,一边将发展方向转向文学理论研究。这也是父亲面对大学生专业素质普遍滑坡现象而对韩晗提出的要求。他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多读理论书籍,充实自己的大脑,并要求韩晗每个月写一篇学术论文,找专业老师、校外专家点评,并送到核心期刊发表。
凭借韩晗自己本身作为一个作家的勤奋,加上他对于文字先天的感悟,通过对老师们的谦虚求教,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韩晗便驾轻就熟地掌握了学术论文的写作立意方式。2006年元月,他的戏剧论文《从当下戏剧现状试论中国戏剧发展前景》发表于中国戏剧核心期刊《四川戏剧》之上;2006年2月,另一部文学史论文《上清旧文学之弊,下开新儒家之源———关于〈学衡〉杂志的再思考与再认识》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船山学刊》上,并受到了著名文学评论家王达敏教授的点评……而这些,仅仅是他一年里面发表论文的一部分。
韩晗的部分作品还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成为该资料50余年来最年轻的被转载者之一。其中两篇论文两夺中国戏剧文学奖理论一等奖,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2006年5月,韩晗的学术专著《文化的撒旦和上帝》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7年7月,韩晗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师从于著名学者周华斌教授。站在新起点之上的韩晗,现在仍然是一个在学术界与散文界非常活跃的“猛将”。进校半年,韩晗已经在《读者》杂志上发表了三篇散文,并在其他省部级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散文、论文。其间顺利地与郭敬明、张悦然等青年作家一道,破格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最年轻的会员之一。
走大国小城,怀天下之忧
“我将已出版书所有版税的10%捐出来,进行目前国内物质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国家支持且条件准许,我还想在下一步设立‘中国古镇与文化遗址保护基金’。在此我承诺,无论今后出版多少作品,获得多少版税,我将会一直遵循这个承诺。”2006年10月,韩晗在人民网发表公开信,如是写道。
这个承诺,缘于他对中国大地上那些遍体鳞伤的遗风古镇的深情。
2004年,韩晗在父亲的陪伴下上路了。与很多观光客不同,韩晗的目光从一开始就穿越年龄的界限,投向“遥远”的古镇。这种遥远,在于它们要么正在被人遗忘,要么在于它们的未来正断送在旅游者的脚下。而这些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物质类留存,应该被人们保护。
“作家必须是具备人性良知与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叙述者。”韩晗在博客中说道,并选择“义捐版税”首开行动先河。
2006年,他的行走笔记《大国小城》在敦煌出版社出版。韩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自豪与忧虑,淋漓尽致地在书中展示出来。“有一部经典的电影,让人想起一句话:‘瓦尔特走了,谁来包围萨拉热窝?’而现在,我们要不停地拷问自己,‘张岱年、启功走了,谁来包围我们的思想?’”这样的文字,同样让读者反思。韩晗沉稳又不失新锐的大文化散文,使之在媚俗的风潮中树立了独特的人文气质。
(孟宪忠摘自《中华儿女?青联刊》
http://www.fctxw.com/ 最热txt天涯整理贴 txt书籍期刊杂志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
李禾禾的单飞之路
作者:陈 梅
2007年4月,已过任职年龄的李肇星离开外交部部长的岗位。他的家庭生活才为人所知,人们开始知道李肇星有个神童儿子李禾禾。禾禾不仅考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而且还被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虽然有个高官父亲。但李禾禾在美国一直靠贷款、打工挣学费,生活很低调。为此,李肇星的解释是:“我和儿子有君子协议……”
爱子不纵,高官“哭穷”
由于常年担任驻外使节,李肇星夫妇俩很晚才生下儿子李禾禾。为了帮助儿子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他们达成一致意见:培养儿子优秀的品质比什么都重要。
李肇星夫妇生活俭朴,在父母的影响下,禾禾从小在吃穿上从不与人攀比。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禾禾悄悄地问秦小梅:“妈妈,春游的时候,我们班同学都带饮料,我带什么?”以前外出,禾禾从来都是很自然地把水壶装上白开水带上。等儿子睡着以后,李肇星和夫人紧急商量,最后的结论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不能滋长孩子的攀比心理,更不能纵容孩子从小就追求生活享受。
第二天一早,李肇星对儿子说:“不是我们不想给你买可乐,之所以不买有几点原因:一、春游时天热,喝白开水比喝甜水解渴;二、吃喝穿戴只是外在的东西,没出息的人才会追求漂亮的外壳。”乖巧的禾禾听进了爸爸的话,从那以后不再提待遇问题了。
父子“不认”,各行其路
禾禾进入高中后,说话做事越来越独立。像所有青春期的孩子一样,他开始挣脱父母的怀抱。
李肇星夫妇一度希望禾禾子承父业。可是说了几次都被儿子一句“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决定”顶了回来。
经过冷静思考,李肇星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宣布:父母将充分尊重禾禾的个人空间和选择的权利,他学习什么,将来去哪里深造,都由他自己决定。但他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独立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不能利用父母的资源为自己创造条件。禾禾一听,满口答应。
李肇星夫妇对禾禾尽量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对于禾禾的东西,他和妻子从不乱动,哪怕是看见他房间杂乱,也只是提醒他适当收拾屋子,绝不越权帮忙。
转眼,禾禾高中毕业了,填报志愿是人生大事,李肇星想来想去,还是忍不住推荐儿子报考自己的母校———北大。谁料,禾禾却轻描淡写地说:“我想考清华。”李肇星只好作罢。高考成绩出来后,禾禾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可没等李肇星松口气,突然有一天,禾禾说:“爸爸,我不上清华了。”李肇星大吃一惊,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直到有一天,禾禾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放到李肇星面前,李肇星这才真正领略到儿子的大胆和独立,他事先竟然一点儿口风都不漏,一个人埋头完成了从申请、考试到被录取的整个过程。
雏鹰终于要展翅飞翔了,李肇星叹了一口气,欣慰自豪的同时,心中竟有一丝失落,一方面盼望孩子独立,另一方面当孩子真的单飞时,又有些依依不舍,牵肠挂肚。
父爱博大,雏鹰翱翔
1999年,李肇星担任中国驻美大使。他到美国后,禾禾有时也出入使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李肇星的儿子,他每次只是来看看父亲就走。2001年,禾禾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两个月后,被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聘用。
看着儿子青春而自信的脸,李肇星非常欣慰,他感觉到父子俩的心贴得更近了。他和儿子击掌盟誓:他们要互相比拼,看谁能做出更大的成就。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心高志远的他又报考了哈佛大学并被工商管理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这次禾禾又“故伎重演”,好几个月后,李肇星才知道儿子又读书去了。哈佛大学有多难考啊,可以想象儿子一边工作一边备考的紧张和辛苦。禾禾没有向父母提学费的事,他说学费和生活费由自己的储蓄和银行贷款支付就足够了。
2003年,李肇星就任中国外交部部长。重视“外交为民”的李肇星主张让民众走进外交部,实地了解中国外交。渐渐地,在美国也有些人知道李禾禾是李肇星的儿子。有人提出资助李禾禾在美国的学费和生活费;很多外国大公司都想争取禾禾到他们公司工作。李禾禾一概拒绝。一方面他不愿意利用父亲的关系得到任何不属于他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也不能让别人利用他损害父亲和祖国的利益。
2007年4月,已过任职年龄的李肇星离开外交部部长的岗位。此时,禾禾也将从哈佛大学毕业。父亲已退休,他不再担心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他决定回国效力。知道儿子的想法后,李肇星非常高兴,这样父子俩就可以生活在一起了。到那时,他就会满面春风地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踏平坎坷成大道!
(杨兴文摘自《中国妇女》)
http://www.fctxw.com/ 最热txt天涯整理贴 txt书籍期刊杂志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
妈妈要我做一个透明人
作者:钟 河
2009“大本钟奖”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评选上月揭晓,牛津大学政治经济哲学学生会主席薄瓜瓜当选为十大杰出青年之一。
一名年仅22岁的大学生在海外获此殊荣,作为薄一波的孙子、薄熙来的儿子,许多人从薄瓜瓜的身上引发出了对他家庭背景的联想。
给妈妈狂发E-mail
“瓜瓜”这个名字,总让人感到是个五六岁的孩子,很难想象在牛津大学里念书的还有叫“瓜瓜”的。
薄瓜瓜说,这个名字是自然而然叫出来的。爷爷曾经给他起了一个很大气的名字叫“旷逸”,他觉得自己还不配叫。“薄瓜瓜”也就成了他惟一的名字了。
12岁那年,薄瓜瓜做出了第一个改写未来的决定:去英国读书。
他报考了英国哈罗公学,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母校。
首次联系失败了。面对失败,这个“根正苗红”的红色子弟复制了前辈们的策略,农村包围城市:先到英国边远地区学了三个月语言,然后进入派波威克预备学校。
13岁时,薄瓜瓜的战略获得了成功:在预考中获得名额后,经全英公立学校统考,他被英国哈罗公学录取,并且是该校建校近500年来的第一位中国内地学生。
哈罗公学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学校,绝不给学生舒适的生活。英国的传统观念看不起那些谈钱谈地位的人,不少人连“贵族”这个词都要回避。这种学校的生活条件也十分简陋,甚至连暖气都不开,就是要让你吃些苦,磨炼你的心志。
最开始的时候,薄瓜瓜特别想家人,尤其想妈妈。但是新生不允许用电话,一个月后才可以每周打10分钟,薄瓜瓜就给妈妈狂发E-mail,一周就发了80多封。但为了锻炼他,他妈妈就是不回信。
得高分没有秘密
薄瓜瓜是哈罗公学的奖学金学生,资料上记载着他毕业考试得了11个“A加星”,名列前茅。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