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福剑在录制节目之外还要惦记父亲,更加难以顾及妻女。
2003年秋天,娇娇患肺炎住院,当时毕福剑正在外地拍摄节目,不能赶回来。那次,女儿住院打了10天的吊针,等毕福剑回到北京时,一直害怕打针的娇娇已经对打吊针没有任何恐惧心理了。
在医院衣不解带照顾女儿10多天的妻子却崩溃了。在娇娇出院后的一天,妻子平静地对毕福剑说道:“老毕,我们离婚吧。”
裂痕已经无法弥补,一周后。毕福剑和妻子协议离婚,女儿娇娇由妻子抚养。不久后,前妻告诉他:自己和女儿正在办签证,很快就要去加拿大定居。
百余封越洋信伴女儿成长
2004年5月的一天,娇娇要随妈妈飞往加拿大。一大早,毕福剑将母女俩送到机场。车停在候机厅外,窗外下起小雨,毕福剑从后备箱里拿出一把伞,特意交给女儿:“这把伞是爷爷给爸买的,爸一直带到了北京。你也带上,以后看到它,就想那是爸爸在给你遮风挡雨。”
一个月后。毕福剑正在老家安排父亲治疗的事情。娇娇突然打来电话:“老爸,你为什么要送我把破伞,大家都笑话我,我不想再上学了!”说着,她竟哇哇地哭了起来。前妻接过电话告诉毕福剑:到加拿大后,因为语言不通没法与人交流,娇娇变得越来越不喜欢说话,性格也变得任性执拗……今天下雨了,娇娇带着老毕送她的黑伞上学,而别的小朋友都是彩色的小洋伞,她的伞受到了大家嘲笑,本来就情绪低落的她更不想去学校了。
那晚又下起了雨,毕福剑住在大连父亲的家里,他想起自己送给女儿的那把黑伞。当年,毕福剑家里贫困,学校离家很远,每次上学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下起大雨,他就会被浇成落汤鸡。那时,他特别想要一把伞。有一回,放学的路上,他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对父亲说:“要是有把伞就好了!”父亲一字一句地回答他:“咱们一定买一把!”几天后,父亲用他一个月的烟钱买了一把伞。
后来,毕福剑考上北京广播学院读书时,父亲特意给他送了一把黑色的伞,说:“爸爸不能陪你去北京,就让这把伞为你遮风挡雨吧。”因为父亲的这句话,毕福剑一直留着那把伞。娇娇走时。他又把黑伞送给了女儿。
娇娇还小,她能理解自己的心思吗?于是,毕福剑在邮件里写下了这些他从不曾对女儿讲过的成长故事,让前妻念给女儿听。没想到女儿听妈妈念完信后,大受感动,竟打电话过来告诉毕福剑,她要把这封信收藏。
从那以后,毕福剑坚持给娇娇写邮件。为了让女儿了解自己的生活。不论出差还是上班。他总是随身带着相机。每到一处。他都会拍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或自己碰到的趣事,配上一些介绍文字和感想,发邮件给女儿。女儿回信的字数渐渐多了起来,除了讲述自己的心情和想法,有时也提起学校的生活。一次,毕福剑到山区录制节目。农村贫困小孩的生活状态,让他非常感慨。那一刻,手头没有电脑,他就找出一支笔。伏在小桌上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希望衣食无忧的女儿。能知道这些与她同龄人的经历,能在生活中选择坚强。
不久,娇娇主动给毕福剑寄了一封信,里面竟是她记了一周的日记。看着女儿记下来的喜怒哀乐,毕福剑非常开心。
在一年多时间里,毕福剑写给女儿的信就达100多封,他们一起交流生活的乐趣,对学习、校外活动、风土人情的看法。通过女儿的回信,毕福剑感觉孩子在一天天成长,变得快乐。
2006年元旦,毕福剑收到了女儿给他寄来的一张新年卡片,上面写道:“老爸,我很骄傲我是你的女儿,不是因为你是主持人,而是你帮我得到了A+。嘿嘿!”
原来,女儿在学校里写了一篇关于他们家祖孙三代用伞的故事。文章末尾写道:“我家那把有些破旧了的黑布伞,伴随着我的爸爸走南闯北。当我离开中国时,爸爸把它送给了我。虽然它的样子落伍,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因为它是我们祖孙三代爱的延续!”
女儿的骄傲:我老爸是毕福剑
2007年8月,在毕福剑的盼望中,一娇娇从加拿大飞回中国看望他。
老毕仔细看着已经11岁的女儿,越看越高兴。他推掉了一切应酬来陪伴女儿。娇娇非常调皮。早晨赖在床上要爸爸过来拉她才肯下床。看着毕福剑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准备饭菜,娇娇有时就突然冲上去,双脚离地紧紧缠着父亲。被女儿抱着的老毕,有时竟有些鼻酸。
一次,毕福剑刚弄好饭菜,娇娇突然来了一句:“毕福剑,你辛苦了!”并对他恭恭敬敬地鞠了个躬。毕福剑忍俊不禁,他问女儿:“为什么不叫我爸爸,而叫我的名字呀?”
女儿振振有词:“这有什么关系。我和玛丽是好朋友,我一直叫她名字的,我和老爸是好朋友,为什么就不能够叫你的名字呢?”
一天,毕福剑陪着娇娇玩,她蹿上蹿下,玩得非常高兴。看她表演欲望这么强烈,毕福剑试探地问:“有胆子上节目现场去露一手吗?”没想到女儿回答,“我是毕福剑的女儿,怕什么!”
在那一期的《星光大道》中,毕福剑把娇娇带到了节目录制现场。娇娇表现十分活跃,她跑到舞台上载歌载舞,还把父亲拉到台上,靠着眼神默契地和他做搭档,一老一少,珠联璧合,引发现场的阵阵喝彩声。
2008年的1月16日是毕福剑的生日,娇娇从加拿大给他寄来了一份礼物——一把小洋伞,贺卡上写着:“老爸,这是我特意给你挑选的礼物,希望它也能给你遮风挡雨。”
后来,前妻给他打电话。说娇娇为了用自己赚的钱给爸爸买这个礼物,每天放学后拉着小车在邻居家的垃圾箱里搜寻瓶子,装满一箱就拉到垃圾站去卖,直到赚够了钱才买了这把小洋伞。
看着美丽的洋伞,毕福剑内心一阵暖流在涌动。他突然觉得,是女儿让他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他感谢女儿。
晋华云摘自《现代家庭报
2009年4月10日
http://www.fctxw.com/ 最热txt天涯整理贴 txt书籍期刊杂志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
等待,为了不能重逢的人
作者:佚 名
1943年,突尼斯会战,以盟军的胜利告捷。5月13日,10万德军、15万意军被俘,只有六百余人从海上逃走。经过32个月的拉锯战,北非战事终于结束。北非的胜利,畅通了地中海航道,为盟军下一步通过西西里岛重返欧洲创造了条件。1943年7月5日,数千只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突然出现在辽阔的地中海上。舰队之上,成群的飞机掠过湛蓝天空,盟国发动的西西里战役拉开了帷幕……
蓝箭头、红箭头、白飞机、黄飞机以及白色的小线条,马赛克制成的巨大地图,将60多年前的那一切勾画出来。这地图在墙上,这墙围着盟军二战阵亡士兵在北非的纪念馆。地图之后,几百米长的墙上,密密麻麻地刻着阵亡士兵的名字。
“我有一个哥哥,死于二战。”伊妮德说。伊妮德71岁了。一周前,她从美国来突尼斯度假。我们偶然相识。“虽然他是我的亲哥哥。但我对他真的没有什么印象,只是记忆中一个模糊的影子。他赶赴战场那年,我只有7岁。”望着修剪整齐的树丛后,那青草地上一排排洁白的十字架,伊妮德说,“我父母尚在时,还会常常提到他,为他祈祷。他们去世后,虽然我心里还是有这么个哥哥,但是,我不对任何人说起他。我怕伤害我嫂子。”
伊妮德向左,望了眼烈士墙:“他们的名字,该是和英武、荣誉连在一起的。但是,也不尽然。”
亚历克参军去了
伊妮德的哥哥亚历克是镇上的帅小伙,深受姑娘们青睐。一次郊游中,深爱他的布兰奇委身于他。亚历克只是一时被布兰奇的美貌迷惑,却并不爱她,但布兰奇怀孕了。未婚先孕却又无人嫁,在当时的美国,是死路一条。21岁的亚历克被迫娶了19岁的布兰奇。婚后琐碎的生活使布兰奇的美貌蒙灰了,她邋遢、粗俗。亚历克无法忍受,几次逃跑。但布兰奇总会把他找回来。
美国参战了,亚历克应征入伍。布兰奇把孩子塞给婆婆,也准备参军,但她没有被选上。在玛丽亚广场,她哭泣着看着心爱的人和镇上的小伙子们一起离开。那是她最后一次见他。
美军在二战中死了40万人,漫长的等待之后,她终于等来了战争胜利的消息。可是,她等的人,始终没有踪影。没有接到阵亡通知的她不由得想到了这点:他残废了,没有了自理能力。他太过要强,因而不能依附于一个他不爱的女人?他一不能靠荣誉过活,二不能满足微薄的救济金所支撑的简单生活。他受不了时,一定会回到她身边的,她想。
布兰奇的等待一再落空
一年又一年,她的等待一次次落空,终于不再有希望。她终于想到了最可怕的可能:他活着,毫发未损,却离开了她,和另一个女人开始了新生活。抑或独自一人?战争已经结束,生活回到了常轨,回到了他想逃离她的从前。
婆婆都来劝她改嫁时,她还是那么毅然地摇头。“她相信他还活在世上。她要等着与他重逢的那天,他携妻带女,而她,独自把他们的孩子抚养成人。她要亲眼看到从他脸上流下的悔恨泪水。她为这不能实现的相逢等了40年。”
“我们中国有句话叫:痴情女子负心郎。”我说,此刻,我和伊妮德漫步在烈士墙下的砾石小路上,“国民党撤退时,很多家庭被拆散了。半个世纪,不能相见。等到终于能相见的时候,大多男人,已在台湾重建家庭,娶妻生子。而多数女人,还在漫漫的等待里孤身一人。”
伊妮德叹了口气,我们差不多已走到了那烈士墙的尽头。亚历克,亚历克,我想,我在字母Y下开始寻找这个名字。我的眼光停住了,我看到了亚历克的名字。如果我只知道伊妮德有个叫亚历克的哥哥,不知道这个故事,我会脱口喊“你哥哥在这儿”。现在,我不敢贸然了。我问“你哥哥是哪年出生的?”我估计那可能是亚历克,因为,我已经看到了伊妮德的出生地在上面。那也该是亚历克的。
我的心狂跳起来。我不知道这对于伊妮德来说,是个什么样的消息。我实在是太激动了,以至于忘记了她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我回过劲来,发现她不在身边。刚才走在我右边的她,此刻瘫靠在身后的树上。“我们可能找到了你哥哥。”我说,“你看不清吧。我念给你。”伊妮德已经泣不成声,半晌,她说:“我看到了。那正是,正是我哥哥。”然后,她走上前去,轻轻抚摸那墙上的名字。
布兰奇永远不会知道真相了
虽然知道那是她的亲哥哥,但我眼前,还是母亲寻儿,或祖母寻孙的感觉。是啊,那逝去的,已留在了时光之河中。十年生死两茫茫,只剩下这苍老的手指所抚摸的大理石上那冰凉的名字。
“我万万想不到的是,我竟然在这里,这么远的地方,找到了我的哥哥。写信、打电话、前去,我们什么办法都用了,我们各方寻找了20年,早不抱希望了。而那时,布兰奇还在等待。”
“我们中国有句话叫苍天不负有心人。”我说,“虽然亚历克已不在了,但这样的结果,没准布兰奇更能接受吧。”
“可是,布兰奇,早已经不在了。她永远不可能知道这个她终生等待的结局了。”
1945年8月15日,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用五支笔签完字,把第五支小红笔送给麦克阿瑟夫人。随后,美、中、英等国代表依次签字。史册载上了这一笔:日本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二战终于结束了,士兵们终于可以回家了。而这世上,有多少个男人,再回不去他们女人的身边,哪怕是一个他不爱的女人。
第三天,伊妮德给我打来电话:“我把在这里找到哥哥的事,告诉给大使。你猜大使说什么?”
“大使说‘不可能。我们美国政府,是负责任的,会把每个士兵的下落都通知他家人。’”
“他们的工作会做得那么没有纰漏?美军牺牲得最少,可那也是40万人呐。”我说。
“还有一种可能。”我说,“布兰奇太爱自己的丈夫了,不能接受他已经不在的现实。她自己撕掉了死亡通知书。”
(月明星稀摘自《杭州日报》2009年5月19日)
http://www.fctxw.com/ 最热txt天涯整理贴 txt书籍期刊杂志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
战火中的华尔兹
作者:梅 寒
1918年夏天,他以一名战地记者的身份,随战友们一起踏上了炮火纷纷的意大利前线。彼时,他不过才18岁,满脑子塞着的,是火热的理想抱负。一次炮火袭击中,他的一条腿受了很严重的伤。
从昏迷中,醒来,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那双美丽清澈的大眼睛。那一瞬间,顾不上疼痛的他。竟然咧开嘴笑了:“我爱你!”那句话里,到底有多少爱的成分,他自己也不清楚。她却温和地瞪了他一眼,轻轻地替他清洗着腿部的伤口。在她的眼里,他不过是一个英俊而又稚气未脱的大男孩。
由于伤口受感染,他的那条伤腿生了坏疽。限于当时的条件,主治医生主张将那条腿锯掉,她却极力反对。她的理由只有一个:他还那么年轻,不能就此永远地失去一条腿。为了保住他的那条腿,她每隔一小时就要用药水冲洗一下伤口。数日后,当他拄着拐杖在救护站的营房里来回走动的时候,她笑着打趣他:小男孩,你又可以回到家乡与你喜欢的女孩跳舞了。他有些羞涩,却回答得一板一眼:我不喜欢和家乡的女孩跳舞,如果可能,我只希望同你跳。火热的表白,她不是听不懂,可她很明白。他们之间,永远不可能有结果。她比他大8岁,她的眼里,他不过是个一时头脑发热的毛头小子。他却固执地一次又一次去找她,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她的爱。
她被调往另一处前线阵地时,他正处在康复期。走得匆忙,连告别都没来得及。她只匆匆忙忙给他留了一封信,信封里还夹着一枚她从手上摘下来的戒指。他却在不久之后的一天下午,拄着拐杖出现在她面前。那一刻,彼此的眼里,都有太多的惊喜。“明天早晨,五点钟的火车,我要回国了。我在火车站旁边的一家旅馆里等你……”他也是临时接到的调令,要回国了。
简陋的小屋,把门轻轻一关,那里是爱情的天下。她光脚踩在他大大的脚板上,相拥相吻。他的脚步果真有些笨拙,还是那句话:我不会跳舞。她用一阵热烈的吻回答了他:谁说你不会跳,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华尔兹。是的,就是那曲美妙的华尔兹,陪着他们,度过了那个终生难忘的夜。黎明,晨光初显,一阵长长的鸣笛声,将他和她载向不同的岸。她留在意大利,他回美国。列车启动,他从车窗里伸出脑袋,孩子气地向她叫:“说,你爱我!你说,你爱我!……”风很快就把他的话打碎,散到空气中,她怔怔地看着他慢慢远离,却始终没能如他所愿,大声而勇敢地说一句:我爱你!那句话。在她的嘴角徘徊了良久,还是被她狠狠地又掖回心里。随着它一起被掖回的,还有她温热的泪。她爱他,却不想成为他的羁绊。
回国后,他成了英雄。他给她写信,一封又一封,叮嘱她在意大利照顾好自己,也绘声绘色地向她描述他们将来在美国的小家:美丽的华伦湖畔,有一栋老房子,你是里面的女主人,把它收拾得干净又利索。我在湖畔钓鱼,你负责烧煮……那样的日子,的确让人神往。可他的信却越来越少得到她的回复。在意大利,有她的事业,有一个支持她的男人一直在热烈地追求她。事业爱情面前,她权衡再三,还是选择了留下。
他在美国的华伦湖畔。日日酗酒,摔摔打打,把日子过得一塌糊涂。他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她曾经那样无私地把自己的爱奉献给他,为何又在幸福唾手可得的时候那样决绝地转身。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