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此,每有重要的财经界人士到公司去,都由麦克作陪,并顺便专访。渐渐外面的观众,甚至里面的同事,都耳语着:现在麦克是大牌了,只有要人才由他出马,不重要的,则全由别人接手。而每一位曾接受麦克采访的人,都以此为荣。没由麦克访问的,则有了怨言。
“不能厚此薄彼,以后财经一律由麦克跑,别人不要碰。”总经理终于下了令。
麦克被“请”回财经记者的位子。
电视界掀起了记者兼做益智节目的热潮,麦克获得十三家广告的支持,决定也开一个节目。
“我不准你做,”连吃两记闷棍的新闻部主管板下脸来对麦克说,“因为我打算要你制作一个新闻评论性的节目。”
“好极了!”虽然麦克知道新闻性节目极不讨好。收入又微薄,仍欣然答应。
“你真是太笨了,这是主管在整你,把热山芋丢到你手上,钱既少,事又难,加上新闻性节目要赶时间,你麻烦大了。”麦克的亲友提出警告,为他担心。
果然,第一集,中午才录完影,下午新闻部主管就认为内容不妥,不准播出。而节目的时段已定,使麦克疲于奔命地不得不赶做另一集来替代。但是他没有怨言,仍然做得十分带劲。有人说他傻,他也只是笑笑。
渐渐节目上了轨道,有了名声,参加者都是一时的要人。“以后每一集脚本都请麦克直接拿来给我看!”总经理又下令给新闻部主管,“为了把握时间,由我来审核好了,有问题也好直接跟制作人商量!”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由于总经理发觉上节目的常常都是重要官员,他必须亲自到门口迎接。
于是从此,麦克每周都有直接与总经理当面讨论的机会,许多新闻部的改革也往往征求他的意见,他由冷门节目的制作人、烫手山芋的持有者,渐渐成了热门人物。而且一年之后,他的节目获得了政府的颁奖。
两周后,原来的新闻部主管调职坐冷板凳,新任的主管上台,正是麦克。
麦克一次又一次地成功了,原因是当他遭受打击时,不论那是多么的无情、无理,他都能秉持对自己的信心与敬业的态度而默默承受。如果他自怨自艾,一蹶不振,或在一气之下拂袖而去,怎么可能雪耻,又怎么可能出头呢?
能忍人所不能忍者,必能成人所不能成。麦克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脚。
(杨松摘自《叛逆血液》图/叶小开)
首页->2008年第3期
古怪的“世界纪录”
作者:凯 西
用老式打字机,从英文“一”(即one)开始,一直打到一百万,这该是一项何其单调的事情。但有人居然乐此不疲,而且还因此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
李斯·斯德瓦特,就是创造了这个古怪的世界纪录的人,为了创造这项世界纪录,斯德瓦特花了整整15年,用坏了7台打字机,1000张打字色带,19890张打印纸。近日,斯德瓦特这项成绩终于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斯德瓦特出生在澳大利亚,15年前的一天,他觉得应该为自己单调的生活找点事做,同时也为了锻炼自己的毅力,思来想去,他决定“以单调来对付单调:用传统打字机敲打英文单词,从一开始,一直到一百万”。起初,他决定每天从散步时间里抽出20分钟,随后又增加到30分钟、40分钟,持之以恒,一天不落。一开始,数字的拼写还比较简单:可越到后来,数字越大,单词越长,比如说,“伍拾陆万捌仟玖佰贰拾叁”要用英语拼写就多达几十个字母。
虽然这个工作异常单调、沉闷。期间也有过几次放弃的打算,但斯德瓦特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一干就是15年。有许多人觉得斯德瓦特的这一纪录没有意义,但他自己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说:“表面上看,做这件事情好像没有难度,谁都可以做这个工作。但却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极限挑战,是对毅力和意志的挑战!”
据称,斯德瓦特的这一纪录己被称为世界上最古怪的三项世界纪录之一。
(郝强摘图/李欣)
首页->2008年第3期
人生总得“爆发”一回
作者:陈鲁民
人这一辈子,如果一直平平淡淡,按部就班,风平浪静,无惊无险,那也很遗憾、乏味。无论如何,总得“爆发”上一回两回,即崩谓“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以一展平生所学,建奇功,立绝学,创精品,一举成名天下闻。
“爆发”,就是一个人在特殊时期,在极短的时间里,迸发出极大的能量,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峰,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创作出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像油田的井喷一样。
据传,老子一辈子默默无闻,50岁那一年,连个小芝麻官也丢了,就骑着青牛,离开家乡西行,到秦国去讲学。过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给截住了。要他留点东西再走,于是就有了函谷关前那一次大“爆发”,留下了伟大著作《道德经》。老子的“爆发”,用了两天时间。
法国天才数学家伽罗华,21岁就死于非命,在临死前一夜,他有了一次总“爆发”。他知道第二天必死无疑,就一夜无眠,把自己生平的数学研究心得扼要写出,并附以论文手稿。特别是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写出的东西,为一个折磨了数学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并且开创了数学的一片新天地,提出了“群”的概念,用群论改查了整个数学面貌。伽罗华的“爆发”,用了一夜光阴。
《黄河大合唱》则是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共同“爆发”的结果。1939年暮春,光未然躺在延安的医院里,5天写出了全部歌词。接着,冼星海在小窑洞里谱曲,花了6天时间,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不朽杰作,就这样问世了。这既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他们自己一生创作的最高峰。
安史之乱时,大书法家颜真卿听到他最喜欢的侄子牺牲的消息后,五内俱焚,痛不欲生,愤怒情绪无以排遣,抓起狼毫,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写下了著名的《祭侄帖》。悲愤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抒发得淋漓尽致,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成为颜真卿书法创作的一个高峰。
芸芸众生,名人和常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平时看着大家似乎都一样,但是名人一生总有那么一两次成功的“爆发”。突然地一鸣惊人。突然地鹤立鸡群,突然地与众不同,“突然一峰插南斗”。
当然,“爆发”看似只有几天甚至更短时间,其实,可能是一个人数十年努力积累的结果,甚至可能是一生不懈奋斗的一个总结,所谓得之在瞬间,积之在平时。也就是说,“爆发”固然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过人的智慧,需要能把握机遇的机敏,但更需要数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积累,苦心孤诣地研究。这样,一旦遇到天时、地利、人和,便能“该出手时就出手”,实现自己人生的重要“爆发”,攀登上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
(王占全摘图/杨志平)
首页->2008年第3期
把自己当看客
作者:流 沙
一位90岁的老人,对我讲他。的故事:
“30多年前,我站在乡村的戏台上,我的双手被反绑在身后,五个戴着红袖章的人围住我,高音喇叭里正在播放革命歌曲,台下是乌泱泱的人群。我知道,那歌曲播放结束,批斗马上就要开始了。
“按住我脖子的是民兵队长,也是我的侄子,旁边拿着棒子的3个年轻人是我的族孙,还有一位女娃娃,是东村老王家的老小,她的名字还是我取的……”
老者说到这里,问我:“你猜猜,他们当中谁最先打我?”
我看着老人。
老者继续说:“我当时想,肯定是民兵队长最先打我。但是,我没有想到,那个女娃娃朝我的脑袋就是一棒,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来,我后悔极了,我怎么这么笨呢,没有想到这个女娃娃会先打我?我一直在说自己的判断大失水准。”
我惊讶于老人会这样来讲述自己的苦难。我问老人:“你当时的心态真是如此吗?”
老人笑道:“台下有上千看客,其实我也是看客。”
“看客”是一个贬义词,是冷漠的代名词。譬如你在街头看人吵架,看邻居夫妻俩打架,看讨不到工钱的乡下人跑到高楼上自杀……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所以是旁观者。但当这一切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你还能从苦难和不幸中挣脱出来,当自己的“看客”吗?
南方某杂志社有一位女记者,因其个性使然,将个人私密情事变成了网上文字,在媒体的爆炒下,她成为众矢之的。在网友的谩骂之下,她的精神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近日看了她的一个专访稿,她袒露了自己度过那个危险的办法,她说:“在那个网络癫狂时期。我猛然发现,被网友骂的那个人,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我甚至跟帖也骂了那个已不是自己的‘自己’,我突然发现,自己也成了看客,这真是一场闹剧。”
我欣赏她那种超然自我,拯救自己的好心态。一个人在绝境中学习生存,把自己也当成看客,超然一点,豁达一点,这是一根拯救自己的最后救命稻草。
(茗心摘自《解放日报》2007年11月29日图/叶小开)
首页->2008年第3期
开山劈地博物馆
作者:舒 乙
由开山劈地博物馆我悟出一个道理:美国人生性务实,一切都那么实用,一竿子插到底,许多东西到了他们手里,真可谓物尽其用。
六月里的一天,我由华盛顿出发,乘车向北向西,穿过马里兰,到宾州西部去参观。在鸟里兰境内高速公路旁有一个小城,叫罕科克,它的附近恰好有一座旅客休息站和询问处,可以小憩。下去一看竟然还有一座小博物馆。因为这是一个山口,山并不高,南北走向,挡了去路,索性将山劈开,让公路直接通过。挺简单的一件事,想不到,美国人却做得有板有眼,演绎出一则好故事:借着山口办一座地质博物馆。
原因是,将山切开之后,发现山体的剖面竟然十分好看,山体结构分明有序,错落有致,既漂亮,又有地质学的典型性。索性在施工过程中将所有岩石标本和地面环境的标本都一一精心收集起来,再科学地加以解说,隆重地活泼地摆出来,给老百姓就地上一课。
这个博物馆做得小巧玲珑,共三层,内容重点放在地质学上,而不放在工程上,摆放了大量科学图表,还有各种科学仪器,教你用显微镜看3.65~3.4亿年前的各种岩石的晶体结构,了解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能。一架环形楼梯由三楼缓缓通向底层。环抱着一根中央展柱,上面是各个古地质纪的标志性生物化石,一路走下去,由远古走向近代,自然演变史历历在目。加上摆在各个角落里的栩栩如生的动物植物标本,展示了此地的生物资源的丰富性,让人感到外部世界的生机勃勃,将这座小山的内涵和外貌剖析得一清二楚,一下子,看似呆板的山口竟然活了起来,动了起来,能给偶然路过此地的游客留下久久难忘的印象。看到这,我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叫锦上添花,什么叫功夫做到了家。
回过头来一想,咱们的许多伟大工程,不光是交通建设,各行各业都缺少这“最后的一哆嗦”。本来花了好多钱,甚至有生命的牺牲,开幕式也隆重,一时报道也不少,但投入使用之后,就算了,就此打住,没有再往精神层面上走。殊不知,倘若再花一点点钱,盖个专业博物馆,能起好大的长效的教育作用,那才叫做事半功倍,那才叫做物有所值,那才叫做“两手硬”:一句话,是真正懂得花戡,或者说,是一分钱能当两分钱花。
这么一来,一下子,会突然增添许多精彩的博物馆,都是大众的课堂。
关键是要有个好想法。
平心而论,开山劈地博物馆应该是个不错的榜样。
(石景琼摘自《文汇报》图/廖新生)
首页->2008年第3期
曲别针的万种用途
作者:柯云路
1983年在中国召开过一次创造学会,日本的创造学家村上信雄走上主席台拿出了一把曲别针,同时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曲别针有多少用途?请与会的中国学者回答。
有人说了几十种。
你们能说多少种啊?现在赶快想。
谁觉得自己想得比较多,举手、就一口气说一说。
(下面同学纷纷举手。)
谁觉得自己想得比较多呀?
有没有超过30种的?
还没有。
好,你说。
(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从略。)
大家觉得她的思路是不是比较好哇?
行,给她鼓鼓掌!
你很棒!很聪明!以后一定能有发明创造。
当时在场的一位中国学者说了30多种。
这个日本人说有300多种。然后放了一个幻灯片,证明有300多种。
大家为他热烈鼓掌。
这时台下有人递上来一张条子,上面写道,我明天将发表一个观点,证明这个曲别针可以有无数种用途。于是,他第二天就此作了一个讲演。这个人叫许国泰,他提出的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魔球现象”。
他怎么分析的?他说,按曲别针最基本的解剖,它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它的重量是多大,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它的质地是金属,它的柔软度等一整套因素,把它们都解剖了,列成一个横坐标,一个纵坐标,就是它在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各个方面的用途。
曲别针的重量可以做各种砝码;作为一个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他的化学物质产生不知道多少种反应;曲别针可以弯成1、2、3、4、5、6、7、8、9和加减乘除、开方等各种数学符号,演变成所有的数学和物理学公式;曲别针可以弯成英文26个字母,可以是拉丁文,可以是俄文,于是乎,天下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曲别针来表现;曲别针是金属,还可以导电;在磁场中有磁性反应;在艺术中,把它绷直了,肯定有琴弦的作用。至于其他的,做成夹子,别针,绳索,挂链,项链,都是在一类中的某一项的亿万种的一种。
许国泰的演说轰动了这个创造学会。
请朋友们不要笑。因为通常人一想曲别针的用途,别针。夹子,绳索,已经觉得自己想得很多了,想出3种已经很了不起了。当我们看到有无数种用途的时候,这才是创造思维的体现。
现在,我要提一个问题了。你——今天在场的每一个人——有多少用途呢?
做有无数种用途的人
可惜的是我们有时候不这样看问题。因为他会想我是外语大学的,比如我是学阿拉伯语的,那么我用的范围首先是跟阿拉伯语有关,外贸、外交、翻译、教学,他已经给自己限定了一个范围。人在生活中经常用几十种曲别针的用途来回答曲别针的亿万种用途,对自己也经常这样判断。
所以,希望大家在这个时刻感觉一下自我的判断,就是你从小到大到现在,你对自己今后有多少种用途,对于社会和人类你能发挥多大作用,这个想象力打开没有?是不是在这个年龄段已经对自己有了一定的局限和模式?
不要滞留在一个点上
我们在生活中为什么有时候没有创造力?就在于一个既成的逻辑思维、一个既成的概念局限了我们。
一说曲别针。一个“别”字就让我们想到了“别”这些纸,没有想到更多的。我们做事情,搞科学发明、语言发现也好,外交、学问也好,都要突破这种限定。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