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的称赞一两个星期就过去了。但我渐渐成了小学的怪人。在冬天穿许多件毛衣的、纤小的音乐老师一边关上窗子一边讽刺,不让我有任何机会解释其实开窗的不是我。前排几个家伙轮流用手帕把鼻子弄出喇叭合奏的乐曲,一边生气地回首瞪我。我暗地里喜欢的小莉说:她姐姐说不会伤风的人是没有感情的,所以是不可以信任的。
  不知为什么不会伤风就被人视作神童。数学老师开始拿别人没法回答的问题问我,我说不懂他就撇撇嘴,耸耸肩膀,说神童不外如是。当阿同跳过3英尺高的竿子,体育老师大大鼓掌,但当我也跳过去,他却认为理所当然,还叫我不要赖在沙地上不走。我每天向人解释我不是神童,只不过是有两个月没有伤风罢了;每天傍晚还要设法婉拒表叔带他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前来访问。
  我在班上没有朋友。我要下棋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我让他双车。我赢了,满脸雀斑的阿文就会大哭起来,向大家埋怨我欺负他;等我让他赢,他又到处宣传神童是他手下败将了。没有人跟我一起捉田鸡、打弹子,即使有,他们前来也不是要跟我玩耍,而是要跟我较量;他们以为我有秘诀做任何事,当我说没有,他们以为我自私。
  我不能发脾气,吃过饭不能用手抹嘴,背脊痒的时候不能伸手进衣服里,每天早晨不敢赖床,洗脸要留意特别清洁,上学不能迟到,进厕所不能超过5分钟。我感觉周围似乎充满批评的眼睛。我必须做得对,我必须做得比别人都对。因为我是神童。
  邻居的阿姨指指点点,希望在我身上寻出碴儿,好显示她们的儿子不赖。我不能跟我的同学斗牛,不然就会落上欺负弱小的名声。我的功课必须比别人交得齐全,否则就是一个叫人羞耻的例子。我上课犯困也不能打瞌睡,到头来自然的欲望无可阻挡,眼皮还是全面跟理智作对,但我摇摇脑袋,还得清醒过来。
  我说我不是神童,他们反而开始赞美,说谦虚是一种美德。但我不要美德,我只想在沙池里,摔得满身泥沙的自由啊。春天的时候我身旁的孩子又咳嗽又用力抹鼻涕,我觉得那真是最美妙的声音,班主任会照顾他们,递给他们一块纸巾,还会防止他们在游戏时被我这类过分健康的人碰倒。如果我跟人吵架,对方立即号啕大哭,眼泪再加上咳嗽。这在赶到的训导主任眼中看来,什么解释都是多余了。
  我开始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不盖被,大清早跑到天台吹风。弟弟伤风时我故意用他的毛巾,夜晚又无端坐着不去睡觉。我在冬天到池塘游泳,上来时浑身战栗,但心里充满希望,想着我很快就可以像每个人那样伤风了。不过几天过去,还是没有动静。我又冲进浴室,冷水从莲蓬头上射下,使我大打寒噤,我想这回可奏效了。又推开窗子,大声唱歌。几个钟头以后,喉咙开始沙哑,救火车也闻讯而来,但却始终没有伤风的迹象。
  我心中充满愤怒。我对时刻要迁就他人的生活感到无限委屈,于是就离开家,到高山露营。凌晨时分,冷空气侵入营内,我本应蒙头而睡,却违反自己的欲望,跑到外面去。我在小河里游泳,那里冷得连鱼和小蟹都没有。上岸以后,就穿着湿衣服坐在那里,湿衣服沾在背上,我开始感到不舒服。
  果然,黎明前,喉咙里有点儿什么在转动了。我的前额沉重,胸口好像塞了铅块,又像有一只鸭子在那儿蠢动。我不知道为什么感到那么疲倦,只想躺下来休息,心里不知是期待,还是恐惧。太阳最初从山后出来的时候,四周的空气突然一下子转冷。我的喉咙发痒,忍不住连连咳嗽起来。随着鼻腔里感到潮湿,好像想哭的样子。我跳起来,大声喊道:“我伤风了!我只是个普通人,不是神童啊!”我的声音也嘶哑了,亦不知自己是哭是笑,是激动还是感慨。
  (梓溢摘自《布拉格的明信片》图/陈风英)
  





首页-&gt2008年第2期

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使者等2则

作者:佚名




  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使者
  
  利玛窦19岁上了大学,30岁的时候来到中国,之前在海外的一个小岛上学了一年中文,以这样的中文水平登上明朝的大陆,实在有些无知者无畏的精神。
  他在广东肇庆登陆,以佛寺的形象建了个教堂,名曰仙花寺,供奉的是天主王母娘娘,他本人也割发断须,变成了一个番僧的形象,然而传授的尽是些中国人闻所未闻的西洋事物。就这样他在南昌、南京传教游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中,他的汉语开始变得纯熟,民俗教化也愈加熟悉,结识了许多中国的朋友,然而在大多数的人眼里,他不过近于一个西洋杂货郎。利玛窦于是听从了中国朋友的忠告,脱了僧服换儒装,一边学习翻译中国的四书五经,一边接近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如徐光启之流。利玛窦被当时江南名流们惊为天人,其道德谈吐无不令人折服。于是在这一干士大夫的力荐下,利玛窦花了5年的时间终于在反反复复中得到了上京面圣的机会。
  1600年7月下旬,利玛窦和西班牙教士庞迪我携仆数人抵达天津,在苦等了半年之后,他们终于接到进京的圣旨,于1601年1月24日进入北京。他入京供奉的西洋法器中有一样是一幅世界地图,而中国在其中只是一小块而已,明神宗没有勃然大怒,反而将它用刺绣做成屏风放在自己的书房中。后来一直到死的10年中,他得以安居北京,一直受到朝廷的重视,被允许自由传教,受洗的明朝高官多多,有名的如徐光启(教名Paul),杨廷筠(教名Michael)。
  利玛窦1610年5月11日病逝,赐葬于阜成门外二里沟。
  
  用死亡背叛成功
  
  杰克·伦敦1876年1月12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一生都在寻求从底层中出头,从厄运中成功。他11岁就外出打零工谋生,14岁因为参与偷袭私人牡蛎场而被抓获,被罚做苦工。后来,他又做了一名水手,开始了航海生涯。18岁的他参加了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基林军”,又在进军组织遭取缔后恢复了流浪生活,在监牢与街头之间生存。20岁时他考进加州大学,又因穷困而退学,同姐夫一道去阿拉斯加淘金。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对底层生活的深切体验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1900年起,杰克·伦敦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开始在美国文坛上立足。这之后,他根据在英国的见闻写成了《深渊中的人们》,在欧美读者中引起震动;同年,《荒野的呼唤》问世,畅销美国及其他国家;第二年,他又写出了名著之一《海浪》,接着是《白牙》;1909年,他的代表作《马丁·伊登》发表。
  成名之后的杰克·伦敦陷入了金钱的泥沼。1913年以后,杰克·伦敦的创作明显开始走下坡路,写作粗制滥造,批量复制了一些低劣之作。后因经济上的挫折和家庭纠纷,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酗酒成瘾。他的生活也充满了堕落气息,在购置游船、建造豪华别墅中,打发着内心的无聊。而这无聊增长到极限,死亡便成了惟一的选择。
  1916年,他同其代表作《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杰克·伦敦仿佛在用自己的死告诉人们:文学注定是一项受苦的事业,过于舒适和奢华的生活是它的末日。
  





首页-&gt2008年第2期

绕灵记

作者:刘先国




  天微亮,由锣鼓和唢呐组成的哀乐从老屋突然响起。我翻身下床,披上孝衣,奔到父亲的灵堂前,习惯性地跪下,这已是做道场的第6天。所有的孝子陆续到来,跪成白茫茫的一片。
  主持道场的和尚师父披着袈裟,双手合十,朝父亲的遗体深深鞠躬。然后,对着父亲的遗体念起经文。之后,我们围着父亲的遗体绕圈。绕过三圈,大妹凤秀忍不住号哭一声:“爸爸——”孝子们就都跟着哭起来。此时,和尚师父的悲号声揪人心肺,完全融合在孝子的哭声中,于是场景越发显得悲恸。
  母亲也在四婶的搀扶下,走在孝子的最前头,围着父亲的遗体绕灵。她撑着多病的身体,吃力地走着,泪水打湿了衣襟。
  和尚师父一面唱着父亲的恩情,一面抛洒各类剪纸。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乱坠。剪纸有各种几何图案和兽、禽、鸟、虫。我们按照长辈的嘱咐,把飘落的剪纸一一捡起,握在手心,然后放进纸钱堆里烧掉。
  我闭着眼,跟在二哥的后面走。想着自己对不起父亲的地方,有说不尽的伤心和忏悔。我的视线被泪水染得模糊,就像走进一条昏暗不清的隧道,父亲的形象在眼前忽隐忽现。我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父亲,完全融入了一个幻境。
  我们就这样绕了76圈,就好像随着父亲走完了76个年轮。
  之后,所有的孝子又跪在父亲的灵前,听和尚为父亲超度。和尚师父的嘴,滔滔不绝,有如长江之水。突然,诵经声戛然而止。我抬起头来,只见他双手合十,望着水晶棺上的一只蝴蝶,面带疑云。
  原来,一只又肥又大的花蝴蝶栖在水晶棺上,双翼轻轻扇动几下,便疲倦地贴在棺盖上。丰硕的身子,一收一伸,就像女人抽搐的背。几根触须,微微颤抖,一伸一屈,抚摸着棺盖。蝴蝶的投影,刚好盖住父亲的脸。
  和尚师父赶紧跪拜在父亲的灵前,烧三炷香,作三个揖,磕三个头。右手竖在胸前,把左手伸给蝴蝶。
  蝴蝶振动双翅,飞起,落在和尚师父肥厚的手掌。
  和尚师父把蝴蝶托起,端在胸前,走出灵堂,然后举过头顶,嘴里默默念经。
  蝴蝶振翅飞起,飞入灵堂,绕着父亲的遗体飞了三圈,才依恋不舍地飞出灵堂。飞出不远,又折回身来,在父亲的卧室窗前停留了片刻,便飞向屋前的竹林。
  一双五彩缤纷的翅膀,在林中翩翩扇动,越扇越远。此时,太阳从竹林远处的金子岭跃然而出,林中照出一道道光晕,一圈一圈,一串一串。薄薄的雾气,在缓缓地游动。那蝴蝶的双翅,扇着扇着,便隐去了。
  我的心也跟着蝴蝶去了。
  (罗芳摘自《文学界》图/苍苍)
  





首页-&gt2008年第2期

年轮(水车转动的年轮等3则)

作者:佚名




  水车转动的年轮
  ●吴佳骏
  
  我常于无事可做的日子,去那条河湾散心。有时兜里揣本书,其实也不看,只随意翻上几页,让生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园地;也有时什么也不带,沿河漫行,看水里的鱼虾游动的身姿,灵跃,俏皮,像是玩魔术。也或者,躺在河滩的沙泥上,闭上眼,让自己的内心安宁下来,想一些事情。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会长时间凝视着那架破败的水车——幻想它曾有过的辉煌,感念它所历经的沧桑。然后,走向那幢同样破败的茅舍,走入一个温存的世界……
  河边的那架水车每天都在转动,像人的年轮。我最喜欢看水车转动时的样子,轻快,水花四溅,充满活力。我一直认为,水车是懂得生命价值的。凡是蓬勃的生命都应该是转动的。否则,它就会腐朽。我想,要是人的命运也能像水车一样,能够自由把握和转动,该多么好啊!但后来,我就发现了水车转动背后的虚假。它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转动,却并未走远,只在原地转圈。活着的生命怎么能是这样呆板呢,生命的意义应该在于行进吧,实在行进不了,或许只有解脱是对的!
  
  年轮
  ●佚名
  
  有人说,岁月给树留下了年轮,而人的年轮是刻在脸上。不知是否正确?
  对于乐观的人来说,岁月就是一种美好的记忆。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岁月就是生活。而对于浪漫主义者来说,岁月的确是残酷的。其实,岁月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留下不同的年轮,不管它的轨迹如何,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指纹,各有各的特点。
  有人说,幸福的年轮是一个规则的圆,而挫折的年轮是一个不规则的波纹。我却认为,幸福也好,挫折也罢,就是我们自己生活的足迹。从幼稚到成熟,从天真到老练,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我们无法打破,但我们可以从规律中找到我们需要的快乐和开心。太多的束缚就像绑在树上的绳索,如果不解开它,会给我们留下一道道深痕。是啊,固定的模式,似乎可以产生相同的年轮,但并不一定是完美的年轮。如果环境适宜,树可以成为千年古木。人也可以一样为自己留下一个快乐完美的年轮……
  
  歌声里的年轮
  ●伊一
  
  她知道自己有先天性心脏病,所以死活不愿意嫁给他。最终她还是没有架住他的“软磨硬泡”。
  成亲那天,他说,我不能为你承担身体上的痛苦,我要每天为你唱歌,用我的歌声来减轻疾病给你带来的痛苦。她听后幸福得像个孩子一样,嘤嘤啜泣。
  自那以后,他白天出去蹬三轮,晚上回来就给她唱歌。有一次,她犯病,经过抢救虽然脱离危险,却仍是昏迷不醒,他坐在床头,握着她的双手,为她唱歌,他不知道唱了多少歌,但是他把所学会的几百首都唱了个遍。她终于在他的歌声中醒来。而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她心疼地说:“我听到你的歌了,一直想醒!”
  他的歌声最终还是没有挽留住她。垂危之时,她让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日记本,幸福地说:“你每天为我唱完歌后,我都会偷偷地在日记本上画出一道圆圈,把你当天唱歌的数目画成圈圈的年轮。13年4700多天,你每天至少为我唱10首歌,这13年来你至少为我唱了47000首歌啊!有几个妻子能得到这种幸福呢!”
  望着那密密的记录,他哽咽着说:“我还没唱够呢,我要你继续画下去……”
  她无力地躺在病床上,含泪笑了……
  





首页-&gt2008年第2期

受宠若惊等6则

作者:佚名




  受宠若惊
  
  两个老头在街上相遇。
  “这几个星期,你上哪儿去了?”“在监狱里。”
  “你坐牢?怎么回事?”
  “是这样的,几个星期前,我正站在街角,一个漂亮小姐带着一名警察朝我冲过来说:‘警官,就是他,就是他攻击我。’当时我觉得受宠若惊,便承认了。”
  
  蜈蚣出游
  
  一位寂寞男人买了一条蜈蚣作为礼物,放在盒子里带回家。稍后,他想和这位新朋友一起去散步,便敲敲盒子说:“喂,老弟,咱们去走走好吗?”盒子没有声响。
  过了一会儿,男人又敲盒子说:“出去散散步好吗?”蜈蚣还是没搭腔。他决定最后问一次,于是便把脸贴在盒子上喊道:“喂,你有没有兴趣去散步?”
  盒子里终于传来微弱的声音:“你第一次叫我时我就听见了,我正忙着穿鞋子呢!
  
  食物、家庭和哲学
  
  一个男孩即将去赴人生的第一次约会,非常紧张,于是向父亲讨教经验:“爸爸,第一次和女孩见面,我该说些什么呢?”
  父亲回答道:“我的儿子,第一次约会有3个话题可以说:食物、家庭和哲学。”男孩记住父亲的话,赴约去了。
  男孩和女孩来到一家冷饮店,很长时间没有说话,男孩想起了第一个话题,于是打破沉默:“你喜欢吃土豆煎饼吗?”
  女孩回答:“不。”男孩一想,下面是家庭了,于是又问:“你有哥哥吗?”女孩回答:“没有。”
  两个人又没话可说了。男孩决定打出最后一张牌,谈哲学。他想了想,问:“那么,如果你有个哥哥的话,你觉得他会喜欢吃土豆煎饼吗?”
  
  网友的约会
  

Prev | Next
Pg.: 1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