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我不解,二叔解释道:“山上没有别人。下雨了,我便把身上所有的衣服脱下来,塞进塑料袋子里。等雨停了,把衣服拿出来再穿上。不管下多大的雨,我的衣服始终不会淋湿。
我很惊讶地问:“大雨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你赤裸的身体,你能忍受得了吗?”
二叔答道:“当时是很难受,但一想起雨后能有干爽的衣服穿,咬咬牙就过去了。要是不用这个办法或下雨时挺不住,雨后湿漉漉的衣服长时间地贴在身上,那滋味更不好受。”
二叔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管不了老天什么时候下雨,当时也没条件置备雨衣,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思维。思维改变了,也能在阴雨天撑起一片晴空。
(岩冰摘图/傅树清)
首页->2008年第1期
明处的诱惑
作者:佚 名
一人在湖边捉鱼。但小鱼儿灵巧异常,还不等他的手指触水,它们就一窜不见了踪影。于是这人找出一个空易拉罐,从包里拿出一块香香的牛肉干塞进易拉罐里,然后把易拉罐沉到水面以下——小鱼儿“鼻子”特灵,它们嗅到了牛肉干的香味,于是马上就围在了易拉罐的周围。
等了很长时间,只见小鱼儿围着罐子转,就不见有一条小鱼儿向罐里钻。这时,坝上来了一个钓鱼人,他见了,笑着说:“你把这不透明的易拉罐换成透明的矿泉水瓶就行了。”按照钓鱼人的指点,只见先前那些刁滑小心的小鱼儿果然循着香味从瓶口“鱼贯而入”了……
看来小鱼儿仅能防范暗处的诱惑,却不能躲避明处的陷阱。我们往往只会警惕暗处的危险,却认为明处的诱惑是能唾手可得的利益,结果就会跌进人生的陷阱。其实“暗处”的诱惑算不上危险,因为“惧黑”的本能会帮助人们远离这些诱惑;“明处”的诱惑才最危险,要想躲避,恐怕就需要有一颗拒绝所有诱惑的心了。
(韩丽萍摘自《成长先锋(智慧作文)》2007年第10期)
首页->2008年第1期
生命
作者:韩少功
一个人活着的基本条件,除空气之外,是粮食、净水、衣物、药品,人道主义者及其援救机构都是这样规划的。可能很少人会想到,感觉像粮食一样重要,甚至比粮食更重要。
事实上,一个人忍受饥饿可以长达六七天,如果有特别的养息方法,一个瑜伽功练习者甚至可以成功绝食月余。但一个人常常难以忍受感觉的空无。在极地雪原上,四野皆白,昼夜无别。正像在单人地牢里,满目俱黑,昼夜不分——在这样一些感觉不到空间和时间的地方,一个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听不到的地方,知识丰富和逻辑严密都不管用,人很快就会神经错乱精神崩溃,若能坚持一周便是奇迹。一个到过南极洲的探险队员就是这样告诉我的。老木也曾心有余悸地告诉过我:他的未婚妻移民到香港去以后,他去不了,于是他想偷渡。带足了几天的干粮和饮水,他藏进某机床厂发运给香港的大货箱里,让协助者重新钉好箱盖,用这种方式躲避边境检查。这种大货箱里装着大型机器设备,是当时中国援助非洲国家的,弯头角脑里还有藏人的空间,相当于单人牢房。老木没料到当时中国生产秩序混乱,铁路运输不太正常,很多货箱标签上的日期根本不管用,货箱在站场里一压就是一个多月甚至几个月。这些偷渡者藏身的货箱如果压在货堆的深层,头顶和四周全是笨重如山的货箱,是钢铁组成的挤压和黑暗,粮尽水绝以后,别说想逃出来,就是狂呼乱叫,也可能无人听见。
老木在那里只身躲了几天,可能是五天也可能是八天,因为昏昏沉沉不可能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他发现外面很长时间没有动静了,伸手只能摸到粗糙的箱板和箱架、缠了草垫的机床、自己的水壶,还有黏糊糊的东西,好一阵才嗅出是自己的屎,已经糊满了裤子。他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能清醒听到自己的呼吸加快,听到自己脑子里发出嗡嗡嗡的尖啸,听到自己全身血管噼噼啪啪简直是一串炸响了的鞭炮……终于用尽全身气力狂叫一声:“救命啊——”
眼前一片炫目的白炽,事后才知道那是木箱开了盖,几个搬运工人出现在面前,是在一个离广州还有两百多公里的货站。他说他实在受不住了,幸好出来了,更庆幸自己藏身的货箱就靠着路边,箱缝里传出的喊声容易被人听到。搬运工人告诉他,有些货箱运到香港得停停走走好多天,前不久香港那边的工人开箱时,发现过尸体的恶臭和人的白骨架子。
老木的偷渡经历,使我较为容易理解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某些东欧国家的集中营,还有不久前美国关押阿富汗“基地”组织成员的关塔那摩基地。在那些地方,最有威力和最有效果的刑讯并不是拷打,而是使用一些不损皮肉的文明用品:黑色的眼罩,胶质的耳塞,厚厚的口罩和手套,其目的是强制犯人不看、不听、不嗅、不触任何东西,对外界的感觉被全部剥夺。如果拷打、恐吓甚至饥饿一类邪招不足以让犯人招供的话,感觉剥夺却常常能让他们乖乖地开口,包括大喊一声“救命”。
在狱方使用了这一方法以后,那些刑讯者和被刑讯者,可能比我们更了解生命存在的含义,更理解一声鸟叫、或一片树荫、或一个笑脸:它们是活下去的全部希望。
(邓伟明摘自《暗示》)
首页->2008年第1期
强大的秘密
作者:王 冲
阿摩司·奥兹,当今以色列文坛的最杰出作家。不久前,奥兹先生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两个故事。
奥兹除了写小说,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组织了著名的“现在和平”运动,主张巴以和平,并时常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反对政府决策的主张。不久前,他收到总理府的来电,说总理读了他的文章,邀请他一起喝咖啡,交流意见。“我去了,和奥尔默特总理喝咖啡,聊了一个半小时,结果呢,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
第二个故事是他打车的经历。一上车,出租车司机就认出了这位经常上电视发表见解的学者,对他说:“我读过你的书,但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然后,这位司机先生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奥兹先生只有听的份儿。
学者见总理,激辩一番扬长而去;出租车司机见到学者,不是崇拜,而是亮出自己的观点。从司机、学者到总理,以平等的态度讨论、交流,这就是发生在以色列的真实故事。用奥兹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来告诉你吧,以色列强大的秘密就是怀疑和辩论。”
(田生摘自《中国青年报》)
首页->2008年第1期
盐碱地里的羊
作者:漆宇勤
如果给你两块牧场放牧,一块是牧草稀少的盐碱地、一块是水草丰美的绿洲,为了养出肉质优良的羊,你会选择哪一块?
有经验的西北牧民的选择是:选择盐碱地。因为在盐碱地上啃食草根长大的羊比水草丰美的绿洲上吃鲜嫩青草长大的羊肉质更好,市场销售价格也更高。
这就奇怪了,每天吃都吃不饱的恶劣条件下长大的羊怎么反而会肉质更好、价格也更高呢?
原来,盐碱地中几乎没多少植物,仅有的几丛细草也分布得稀稀落落的。由于生存条件艰苦,这里的羊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只能一天到晚不停走动去寻找仅有的发黄的青草和盐分较多的水源,有的时候甚至要靠刨草根为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羊,由于得到了足够的运动再加上吸收了盐碱地土壤中本身含有的一些特殊元素,生长得比较缓慢,但是肉质特别细嫩,味道特别鲜美且毫无膻味。甚至羊肉本身就有点儿咸,烹制很容易入味,因此特别受人们的欢迎。
而生活在水草丰美处的羊群,由于食物充足,一天到晚几乎不用挪动多远的地方就能吃饱,这样一来,吃得好休息得好的羊群生长自然要快得多。然而,这种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长大的羊肉质却只有一般,而且膻味大部分都很重。拿到市场上去卖,价格自然也要更低。这就像药材中的灵芝,长在险峻峭壁上恶劣环境中的野生灵芝比人工培植在气温土壤等条件都更加舒适的苗圃中的灵芝身价有着天壤之别。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新疆,卖羊肉的生意人都愿意标榜自己的羊是在盐碱地中放牧长大的;买羊肉的顾客,也更愿意花更高的价格去买盐碱地中长大的羊。而附近养羊的牧民,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他们宁愿自己的羊长得慢一点儿、放牧得辛苦一点儿,也愿意将羊赶到盐碱地中去放养。
这真是一个值得人深思的现象。盐碱地的生存条件是如此恶劣,草料和水源都很稀缺,似乎不适合放牧牲畜。但却恰恰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让羊群在谋求生存的同时增加了运动,同时也让羊群因为啃食从盐碱地里生长出来的草而抑制了羊肉的膻味,还让羊肉含有了多种特殊的酶的成分,烹制出来味道格外鲜美。在这里,本来是不利于养殖牲畜的自然条件,却成了牲畜身价倍增的直接原因。生活中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物极必反,美好的东西常常是产生于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而舒适的环境,虽然有利于事物的成长,却未必有利于其品质的提升。盐碱地里的羊,让懂得深思的人感触良多。
(图/连国庆)
首页->2008年第1期
人生规划从什么时候开始
作者:李希贵
到曼哈顿的一位朋友家做客,刚好他那上初中的女儿安娜在家。
我与安娜聊起了她未来的选择,她非常明确地告诉我,她希望将来学医,而且希望学儿科。
初中生就把自己的未来想得这么清楚!我有点儿惊异。
其实,打开我在康狄尼格州一所小学做的调查问卷,同样让人吃惊。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未来的选择已经非常清晰。我记得一位小学生在回答职业选择的时候说,他大学毕业后,首先到日本开发游戏,然后从事机器人技术,因为他不仅喜欢这项工作,而且认为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另一位小学生则希望上麻省理工学院学工程学。那自信而执著的眼神,分明是向你传递着他们令人羡慕的理想。
在国内,因为工作关系,我也经常向孩子们了解他们的未来选择,可是,每每面对的总是令人失望的眼神。曾经做过的一个调查显示,我们的学生不仅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茫然,即使对眼前的自己到底有什么特长也浑然不知。每年一度高考志愿填报,许多高三学生的一句“随便”,更是难为了家长和老师,因为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他们竟不知道!
其实,这怨不得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提供了解社会、选择理想的机会。尽管我们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批得体无完肤,可奇怪的是,嘴上的批判换来的却是“心向往之”,我们并没有真正领悟个中的危害,并没有从心底里拒绝和排斥。想一想,一个不了解社会、不了解职业的人怎么可能判断并选择职业?
在美国,人们普遍重视孩子们对社会的了解,对每个做义工的学生要求是很严格的。曾经认识一位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陈博瑞小姐,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在哈佛读完硕士,又到北京外交学院教过一年国际关系。陈小姐告诉我,她从12岁就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现在已经32岁了,长长短短已经换了近50份工作。第一次是到她邻居一个韩国餐馆老板家做家教,当时她才12岁,去教老板的一个10岁和一个8岁的孩子学英语,每小时可以获得2美元;18岁时她在众议院谋得了一份议员秘书的工作,这对她非常重要,因为她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东西。她告诉我,在美国,必须不断地选择,不断地学习,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自觉地审视自我,为自己不断定位的过程。
在牛顿北高中,有一家特别的职业生涯中心,外厅里有几排书架,放满了各所大学基本情况的介绍,也有一部分是关于职业介绍的。与外厅相连的则是几个小房间,这是职业咨询师们专门用来与学生谈话的地方。有一次我去的时候,刚好碰上一位学生在与咨询师探讨如何在暑期找一份临时工作的问题。旁边的另一间咨询室里,一位女孩子正在为高三选什么样的大学预备课程与咨询师交流,因为,课程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她大学选报专业的基础,也是未来职业的选择。
沃特福德高中在学校的责任声明中指出:“沃特福德中学作为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的伙伴,其责任就是保证所有学生获得成为终身学习者和有责任的公民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终身学习者和有责任的公民,显然是沃特福德高中的培养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学校领导介绍学校时又进一步得到了具体的阐述:学校一直致力于全国性的高中标准与个人发展关系的恰当处理。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往大看、往上看、往前看,学校应该为每个孩子做好整体安排,让学生走上社会时感到:我已经准备好了。在整个高中阶段,学校应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学会自主作出职业和人生选择。而沃特福德高中指导办公室就是负责职业规划和就学指导的常设机构。这一工作的领导、组织与协调,由学校主管、主管助理、人事和特服主任等3人负责;还有指导主任和教师5人,秘书1人。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美国人就开始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各种人生体验,在丰富的体验中认识自己,寻找自己喜欢的职业方向,明确自己的未来人生。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既是自己喜欢的课程,也是为自己的职业做准备的内容,更是在为自己一生的幸福做准备。想想我们的教育,每一个学段的学习只是进入下一个学段的敲门砖,结果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急功近利。
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一文中告诫我们,一个社会,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在做着他喜欢的事情时,社会才能和谐,“教育应该帮助你了解你真正爱做的事是什么,然后在你的一生中,你会努力去做你认为值得又富有意义的事。否则你的人生可能会过得很悲惨!你不知道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的心陷入一种例行公事状态中,其中只有无聊、衰败及死亡。”
最后,这位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导师还没忘记叮嘱人们:“当你年轻时,找到你真正‘爱’做的事是很重要的,这是创造新社会的惟一途径。”
(十郎摘自《看世界》)
首页->2008年第1期
修复者和造伪者的区别
作者:龚鹏程
修复者和造伪者,真正的区别,也许并不在技术上,而在心术上。
在文物修复或复制时,某些技术,其实就是仿造做假的技术。例如做旧、做残。文献字画复制时,都是用白纸依原件写印的,故需再依原件染做成一样的残旧。其法是用红茶水,拌入墨汁或花青、藤黄、赭石等颜料去染刷。如有虫子蚀过的小咬痕,就要用细针扎出密集的小孔来,再用细砂纸擦摩,或用棉团蘸尘土抹拭。
若是陶瓷,就比较麻烦,行话里头有所谓“仿色十三法”之说,含敷、勾、点、吹、拨、扑、擦、贴、亮等等。如拨法,是以牙刷蘸了色液,用木棒拨动牙刷,让牙刷毛的反弹力把色液弹成雾状细点,散在器皿上,形成雾蒙蒙的效果。扑法,则是在敷色后,趁色液似干未干之际,把粉状颜料扑覆其上,待全干后,再以毛刷扫掉粉。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