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有一部分颜料已扫不去,所以会产生污暗的效果,感觉年代十分久远。
修复的东西,有时巧夺天工,几乎完全瞧不出来。如北京故宫所藏一件殷代“车方垒”,过去大家都以为它是安阳出土的完整青铜器,所以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先后著录于《商周金文录遗》、《金文著录简目》中。八十年代重新鉴定,才知道它是高英在四十年代修补的,且修补达二分之一。我自己在甘肃博物馆看汉代的“马踏飞燕”,馆方好意,让我捧在手上仔细摩挲,我也都没有发现它原来是修补了的。据说它在武威雷台出土时,马脖子上缺有数洞,马头马尾脱落数绺,三只马蹄心朝上空着。是赵振茂巧手焊接、补洞、做锈,才让它变成今天这个样儿。
这就是古器修复者的手段。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费大工夫,而做伪是要去骗钱的,太耗工耗时就不划算,所以工法都较粗,不能如修复文物者那般,心怀虔敬,精心致虑,不计代价地去做。
(李田生摘自《财经》第16期)
首页->2008年第1期
众猴行必有我“私”
作者:曾志朗
在纽约市区的一个偏僻的巷子里,研究者在墙脚留下5美元纸币,然后,快速离开隐藏起来。有人走过来,低头看到纸币,捡了起来,东张西望,左右无人,把钱往口袋一塞,往前走了。研究者又布置了一次5元纸币在墙脚的游戏。又有人来了,这次是一行三人,其中一人看到了纸币,用脚踩住,若无其事地蹲下来绑鞋带,顺手一摸,神不知鬼不觉地钱就进了口袋,他跑上前去追上原来同行的人,绝口不提刚刚捡到的意外钱财。一个下午的观察,研究者花掉了150元,结论是“遗金不拾”是现代人的神话;而“众人行必有我‘私’”的行为则决不是“例外”!
MarcHauser是我十年前在加州大学的一个学生,他最近也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不过对象换了,地点也换了。他跑到波多黎各附近的一个小岛上观察49只猕猴的掠食行为,这群猴子像游牧民族一样由岛的一端流窜到各处觅食。有些时候,偶尔会有一只猴子走出猴群。研究者很快对准这只落单的猴子丢下食物,然后走开。问题是这些猴子会不会通知其他的猴子来共享佳肴呢?结果很有趣,大部分的猴子都会发出一种特别的叫声来通知其他的猴友。但有少数的猴子也会瞻前顾后一番,然后找个较隐蔽的地点,就自我享受起来。不幸的是这种“藏私”的行为一旦被发现,一场追打的猴戏就在森林的舞台上展开了。
Marc追随这群猕猴已经两年多了,它们开始时对他张牙舞爪,敌意十足,但渐渐地它们就习惯了他的“跟班”了。最近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信里说:“有一个下午,我躺在营帐里休息,忽然听见猴子们发出找到食物的特殊叫声。我起来一看,原来它们发现了我储藏实验用食物的地点,但显然它们并不知道那是属于我的东西。它们围着那一大堆食物,高兴地跳着并尖叫着。猴王看着我的方向发出相同的呼叫声,表现出好像要我过去分享它们的食物的神情,显然它们接受了我,把我当成猴群的一分子,我好感动。比较大都会的人和这丛林中的猴,我觉得猴性比人性可爱多了!”
(十郎摘自《月亮的幻觉》)
首页->2008年第1期
桥墩应该有多粗
作者:赵 泉
我在美国访问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这里的卡车和大巴比中国大得多,尤其是卡车,两个粗大的烟囱,在国内从来没见过,就好像电视里运送洲际导弹的那种大汽车。可以推断,美国的道路和桥梁的承重量一定不比中国的小,但他们的立交桥桥墩,却比中国城市的立交桥桥墩细得多。
是不是因为粗大的桥墩,可以让缺少工程知识的普通民众感到安全?我的这种推测,遭到丈夫的嘲笑,他说:“建这种桥墩,不需要什么高新技术,纽约30年前的桥墩之所以比现在中国一些大城市里的桥墩还细,是因为纽约的市政管理制度比较完善。”见我有些不解,他解释道:“中国城市的市政工程多是由政府出资,国有企业承建的。
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也一样)为了把工程预算尽可能地提高,希望通过把桥墩建得更加粗笨以增加预算。当然,建筑商也可能担心中国的钢筋、水泥质量不过关,故意加粗一点。”
中国城市在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和效率上,与美国相比,差距立即显现出来,而且体现在很多细节上。经济学家在研究“制度质量”时,设法量化。如果我们能够把各个城市的立交桥承重量和桥墩的直径都调查清楚,这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质量”指标。
(舒晴摘自《经济学家茶座》)
首页->2008年第1期
谁在异化摩梭人
作者:陆勇强
前几天,我有一位朋友从云南丽江旅游回来,说起旅游团队里的男团员和导游对摩梭人的污辱,他如鲠在喉。
朋友是位文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些研究。我不了解摩梭人,朋友告诉我,摩梭人居住在丽江境内,有一千多户人家,他们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遗俗。母系制的婚俗有一个特点,就是“男不娶妻子、女不嫁丈夫”,而是以“走婚”的形式繁衍后代。
就是这个“走婚”让许多人对摩梭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认为他们对性的问题是随便的。
朋友所在那个旅游团的导游是个男的,在游完丽江古城后,就开始渲染摩梭人这种奇异的婚俗习惯,还鼓动男团员和当地的女孩“套瓷”,说不定会有一个淳朴而美丽的当地女孩与你度过一夜。
在许多人误读,以及导游的鼓吹下,摩梭人的这种几千年来不事张扬的婚俗,被无限地放大,成为导游和猎奇者的“无限联想”。摩梭人的婚俗被妖魔化,被异化。在游客心目中,摩梭人就是对性随便的人。
而摩梭人的反抗是微弱的,他们无法面对这股汹涌而来的旅游浪潮,也无法反抗这些缺少起码文化修养的游客眼中带有污辱神色的眼光。
他们该怎么办?他们的尊严用什么来护卫?
朋友说,他们太弱小了,就像沉默的羔羊。
(王永生摘自《青岛晚报》2007年11月19日图/苍苍)
首页->2008年第1期
我眼中的“和”
作者:李肇星
我到过大约170个国家。无论在亚洲或欧洲,非洲或美洲,看到每个地方都展示着独特的风采,令人惊叹。世界如此丰富,是因为各种文明交相辉映。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是因为各种文明相互激荡。
不同的文明各有特色,但都追求相近的理想目标——向往和平与发展、公正与自由。以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来说,其重要的内在元素就是“和”。一个简单的“和”字,内涵却十分丰富。
“和”,就是恰如其分。中国的儒家经典著作《中庸》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强调人的感情和欲望都应合乎分寸,不走极端,这样社会才会和睦、安定。
“和”,就是和平。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以和为贵”,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友善相待,国家之间要和平共处、避免战争与暴力。
“和”,也指“和而不同”。恰如乐器音色各不相同,在一起却能演奏出动听的乐章,这就是和谐之美。社会应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和”,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国文化提倡“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
“和”作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仁爱、包容等其他基本精神相通。
“和”的传统文化精神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正是体现了中华文明“和”的精神。
“和”的精神对应对人类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有许多启发意义。
全球化正迅猛发展,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每个文明都更需要认真了解其他文明,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文明不存在优劣,国家无论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成员。所以,我们主张发展模式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多样性,相互信任,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呵护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刘悦明摘自人民网)
首页->2008年第1期
“慎终追远”式的温暖
作者:文怀沙
1986年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编辑在库房整理过去的旧节目时,无意中发现了我在上世纪50年代讲解《诗经》的录音磁带,他如获至宝般地将这盘珍贵的录音编成了节目。但在介绍作者时,却犯了一个大错误,他在别人那里听说文怀沙在“文革”中早已作古,便在文怀沙名字前面加上了“已故”两字。节目播出后不久,立即引起了震动,我在上海的哥哥知道后尤为震惊,这位八旬老人当即赶到电台去质问。
正当这位编辑陷于极度惶恐之时,来自北京的信寄到了这位编辑的手中。在另一封是写给电台领导的信中我不仅将此事看成是一种“慎终追远”式的温暖,向这位编辑和电台表示感谢,还视这个年轻人为我的知己。作为一个活人,却在身前听到了自己的身后之名,这绝对是一件再美妙不过的事。
对于人生,我的彻悟是:人生如赴宴,吃饱喝足了,就舒舒服服地回家去,这是很自然的,有什么不好呢?我的遗嘱非常简单,把骨灰顺着抽水马桶冲下去就行。夫人问:“青山绿水皆可埋骨,为何做此选择?”我说,骨灰与粪便合成有机肥料,可以肥田美地。有人问:“你的儿女将来怎么祭奠你?”我答,他们只要对着大地上的高粱或者玉米鞠躬就行了,那就是我。
(张丽摘自《老人春秋》)
首页->2008年第1期
若杉裁判长
作者:佐藤道夫
若杉裁判长是一位很忠厚的人。
由于这种原因,所以他的判决都非常宽大。不但判得轻,而且尽量给予缓刑。
他是心肠很软的法官,因此得知他是审判长的被告,都会松一口气。
为显示这个法官的宽大,菊池宽甚至说五年有期徒刑的重刑时,也予以缓刑。但在当时,能缓刑的是有期徒刑两年以下,所以这显示菊池宽的误解。菊池宽被法学界指出这一点以后,据说他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而日后将《六法全书》摆在身边。
有一天晚上,小偷进去了这个若杉裁判长住宅。
没有遭遇过犯罪的人,是不可能了解犯罪者之可怕的。
这之后,裁判长的小孩痉挛时常发作,每天晚上哭叫,产褥的夫人吓得生病,几乎丧命。因此若杉开始憎恨犯罪者。
他的判决,以此日为界,秋霜烈日,极为严厉。
某地,有一个以比若杉裁判长更宽大而驰名的法官。
他的信念是:刑以轻为贵,犯人的重生始于轻刑。
这个法官的住宅,没人在家时被小偷偷了好多金钱和贵重物品。
法官对前来慰问的检察官,怨叹自己运气不佳,大骂犯人,并表示,对这种犯人只有处以重罚,别无他途。
检察官突然想起“若杉裁判长”,而以半安慰他的心情说了若杉裁判长的事。
听着检察官说话的法官,忽然恢复平静。而很认真地思考检察官所说的含意。他以检察官提起“若杉裁判长”,是要他为反省的材料。
“真是不好意思。正如你所说,法官不能以受害人经验或感情来审判犯人。若杉裁判长的确是反面教师。我决不会这样判。”
从此以后,他的判决,比从前更轻。尤其对趁人不在家进去窃取的小偷。
但判决之后,他却要求小偷站在众人之前,并派人大声训斥。
让他知道趁人不在进去偷东西,是如何伤害被害者的心,因一点点声音就害怕,晚上也不能入睡,惧怕被偷而不敢出门,要回家时的恐怖感等等,他的训话,重复、冗长,延续不断。
此时,被告总缩着脖子,惭愧低头,很想钻入地洞的样子。
日后,这些人都抱怨说:“虽然判决轻微一点儿,但这样被训一大顿,实在划不来。”
这些家伙是不可救药的,但我能了解他们的心情。
(石景琼摘自《人间福报》2007年11月22日)
首页->2008年第1期
陈美丽的困惑
作者:道 荣
江西省德兴市李宅乡普通村妇陈美丽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一夜之间“成名”,包括央视、新华社等在内的全国几十家媒体,轮番对她进行了采访报道。这一切缘于她的一个“惊人之举”:在丈夫王云林因救火去世的第二天,即张贴告示,替亡夫偿还生前的债务。
媒体的突然关注,令这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困惑不已。
困惑之一:欠债还钱,父债子还,夫债妻还,自古以来,天经地义,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困惑之二:丈夫王云林因自发扑救山林火灾而献身,却没有任何说法,最初甚至连丧葬费都无人肯出。有记者告诉陈美丽,现在网络上都流传着她的事迹,她被誉为“当代中国最美丽的村妇”。陈美丽却激动地表示,这不公平,自己的丈夫王云林才应该是英雄!
困惑之三:为什么媒体喋喋不休地只关注她还债这件事,而对他亡夫王云林的“救火事迹”,却无人问津,甚至只字不提?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个老掉牙的经典诠释,至今管用。妻子贴告示替亡夫还债,在现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出乎意料的,甚至是傻帽儿。不要说人死债烂,只要看看法院里有多少有待执行的“老赖”,就知道这个社会的诚信度有多缺失了。而一贫如洗的陈美丽却惊世骇俗地贴出告示要替亡夫还债,这就是“人咬狗”,这就是新闻眼了。
往往被关注的,正是严重缺失的。陈美丽替亡夫还债这件事,自然令人尊重,也让人感动,但越是其被重视,越被褒奖,越说明社会的整个诚信系统危机严重。
(田生摘自《杂文报》)
首页->2008年第1期
职业声望排行榜
作者:陈 漠
最老来俏的职业:中医
提名:考古学家、社会科学家
无论中医西医的争论还要持续多久,但有一点是可以看得到的:中医是越老越值钱。
《豪斯医生》、《E.R》等热门的美国电视剧中,那些绝顶聪明、杀伐决断的医生们无论多么吸引眼球,都取决于一些技术的操作,开刀、检查概莫能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医是个体力活,上了岁数就不一定干得动了。而中医则不断沉淀、不断积累,越是须发皆白,越能给人以信任感。
最万金油的职业记者
提名:广告人、设计师
当塞缪尔·G·弗里德曼、迈克·华莱士、沃尔特·平卡斯还在一线拼搏的时候,中国二十来岁的记者们已经开始谋划跳槽了。
说起来,记者,或者说中国记者真是一项万金油的职业,有着广泛的跳槽可能性。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