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项考核,李天田被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相中。在同学羡慕的目光中,她于7月来到北京补习英语。到北京后,随着接触的人和事物增多,眼界日渐开阔的李天田反而茫然了。她发现,其实她什么生存的本领都没有。
自己出国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为了以后能有一个好的职业吗?李天田思考着:“我在自己的国家什么都做不了,到了美国又能做好什么呢?”
正在这时,李天田认识了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总。于是,她毅然决定放弃出国,加盟广告公司。
她在广告公司做了一名打工妹。做着最底层的工作,接电话?保管资料,还要负责公司的清洁。月薪仅为180元。
从打工妹到培训师
1997年4月,公司要负责对一批下岗女工进行培训。公司从没做过培训,也不知该怎么做。
一天,公司老总问全体员工:“现在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写一篇讲稿。你们谁来完成这个任务?”李天田鼓起勇气举起手:“让我来试试吧。”当晚她便拿出一篇3000多字的讲稿。老总很满意,并将培训的事情也交给了她。
于是,李天田借来管理学?销售学?成功学?销售成功案例等方面的几十本书,每天埋头阅读。
第一次试讲,李天田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听了1个小时的课,下面就有人哭出了声。
李天田在培训方面表现出来的天赋,不仅为自己,而且为公司赢得了非常好的声誉,她正式成为了公司的培训讲师。那时,她才18岁。
给首富刘永好上课
1997年8月的一天,公司老总对李天田说:“刘永好想见见你。”李天田一愣,想道:刘永好?那不是希望集团的老总,中国的首富吗?
一天,刘永好对李天田说:“天田,给你派个任务。明天上午我们公司要召开总经理会议,你来给他们讲讲课吧。”李天田顿时愣了,她一个18岁的小丫头,怎么可能给著名的希望集团的经理们上课呢?李天田一个劲儿地摆手求饶。刘永好认真地说:“谁说你不行?我知道你能行的。而且,我已经跟他们说好了,明天请北京来的营销专家讲课,你总得给我个面子吧?”
被逼到这一步,李天田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她整整准备了一个晚上,终于写出讲稿:《六大营销观念》。
第二天上午,李天田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会议室,毕竟她要面对的是30多位经理级的人物啊。当她一进来,大家便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她,不过,大家很快就回过神来,用热烈的掌声向她表示欢迎。
掌声让李天田紧张的心情稍微平静了下来,她开始全神贯注地讲起来。她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都生动地讲了出来,经理们个个听得直点头,心里暗暗佩服这个年轻的女孩。
李天田和刘永好成了忘年交。后来,刘永好聘请她担任集团的企业发展高级顾问。
23岁董事长掘金咨询业
1998年4月,公司老总任命李天田为总经理。
做了总经理后,李天田决定将公司的业务从广告转变为咨询。李天田接到的第一个咨询项目,是为著名的伊利集团做战略规划。这是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辛苦的汗水没有白流,公司所做的规划效果特别好,伊利集团很满意。
第一炮打响了,许多乳业公司都慕名前来找李天田为公司做规划咨询。李天田不负众望,至今,已经有12家乳业公司与李天田长期合作。
23岁,当同龄的大学生们刚刚走出校园,开始创业之路时,李天田已经有了6年的创业经验,并且做得相当成功。
(田生摘自“搜狐读书频道”专题插图/志荣)
也许很慢,但很美
作者:龙应台
意林 年11期 字数:1265 字体: 【大 中 小 】
好友从贵州考察回来,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这一幕:他看见数十农人耕种,另外有数十农人蹲在田埂上看这数十人耕种,从日出,到日落,日复一日。学者受不了了——难道一批人工作,需要另一批人监督?他跑到田边去问那蹲着的人:“你们为什么看他们耕作?”
蹲着的人仍旧蹲着,抽着烟,眼睛仍旧看着田里,用浓重的乡音说:“就是看呀。”
“为什么看呢?”
“没事干啊!”
学者明白了。一亩地,那几个人也就够了,其他的人真的没活可干,就到那田埂上,蹲着,可能潜意识里也是一种“同舟共济”的表达吧。
于是我想起另一个故事,地点是非洲。一个为红十字会工作的欧洲人到了非洲某国,每天起床还是维持他的运动习惯:慢跑。
他一面跑,一面发现,一个当地人跑过来,跟着他跑,十分关切地问他:“出了什么事?”
欧洲人边喘息边说:“没出事。”
非洲人万分惊讶地说:“没出事?没出事为什么要跑?”
这个欧洲人愣住了。他要怎么解释?因为他总是坐在开着冷气或暖气的办公室里头一个开着的计算机前面。他的皮肤很少被阳光照到,他的手很嫩?肩膀很僵硬?腰很酸,因为没有身体的劳动,因此他必须依靠“跑步”来强制他的肌肉运动?他是不是要进一步解释,欧洲人和非洲人,因为都市化的程度不同,所以生活形态不同,所以“跑步”这个东西,不是因为“出了事”。
好友在说贵州人蹲一整天没事干,就是抽着烟望向漠漠的田地时,我发现自己的灵魂悠然走神,竟然叹息起来,说:“就是蹲在田埂上看田,唉,真好。”
我知道,我在向往一个境界。
慢的境界。
和华飞走东南亚十五天,出发前就做好了心理调适:慢。
当你到了码头,没有一个办公室贴着时刻表,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用权威的声音告诉你几点可以到达终点,你就上船,然后就找一条看起来最舒服的板凳坐下来,带着从此在此一生一世的心情。你发现你根本不去想何时抵达,连念头都没有。你看那流动的河,静默却显然又隐藏着巨大的爆发力,你看那沙滩上晒太阳的灰色的水牛,你看孩子们从山坡上奔下来,你看阳光在芦苇白头上刷出一丝一丝的金线,你看一个漩涡的条纹,一条一条地数……
从琅勃拉邦到吴哥窟的飞机,突然说延误三个小时,人们连动都不动一下。因为预期就是这样,于是你闲适地把机场商店从头到尾看一遍,把每一个金属大象,每一盒香料,每一串项链,每一条丝巾,都拿到手上,看它?触它?嗅它?感觉它。反正就是这样,时间怎么流都可以。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
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花谢结果,垒累棚上。我就坐在那土地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
(天涯摘自“网易博客” 图/武二孩)
刻薄的人是因为不幸福
作者:罗 西
意林 年11期 字数:975 字体: 【大 中 小 】
我非常习惯?乐意赞美他人,以及看到别人的美好?厉害与幸福。
这是很合算的事情。
生活中,常常有人,会莫名其妙不让你高兴,情不自禁说刻薄的话。“待人处事挑剔?无情”的人,特别是言语上,总带锯齿。网络里,更是集散一些人很不健康的发泄,连韩寒也说:博客博客嘛,就应该刻薄一点。
有人说刻薄可能源于能力不足,也可能源于心胸狭窄……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其实,刻薄的人还可能是因为不幸福。
换个角度,有一天,如果你不喜欢赞扬别人,很看不惯所有的花朵,可能意味你开始不快乐。越是强者,越宽厚;越是幸福的人,越能欣赏?悦纳别人的好。
有一次,在咖啡屋里听两个半老徐娘在肆无忌惮评论一个携外籍男友买单离去的女孩,说她的腿很短:看来她不能穿高帮皮鞋的了,不然鞋帮要碰到屁股……
还见过街头一丑一胖在吵架,胖女被骂是“吃了激素的猪”,胖女冷笑:“起码我曾经瘦过,你,美过吗?”
没有包容?欣赏的心,这样的心,其实是不开心。刻薄如苹果发臭,是因为里面烂了。浮躁?脆弱?狭隘?偏激,然后就刻薄。所谓“宅心仁厚”,可贵,更是高贵,有大家风范。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褊狭,和颜悦色地谈天论地,心平气和地做人做事,关乎社会和谐,更关乎一个人的幸福。
有位女作家告诉我,她为什么总是对张爱玲爱不起来,是因为总觉得“她是远远地站在人群的旁边,嘴角边总是挂着不屑的笑容来看着红尘俗事,然后用最简明也最刻薄的话来描述所发生过的一切。”刻薄,让人产生距离,感到阴冷。我安慰她说,张爱玲“太需要有真正的男人去爱她?呵护她?温暖她了”,无爱的人,床是冷的,心是冷的,唇也是冷的。
刻薄表面是攻击,实际是自慰!似乎是夸张你的“坏”,其实是适应不了你的“好”。因此,刻薄者挺可怜的,损人不利己,烦人自扰;所以,对刻薄者更要宽容,对这些“犯不起那些错”的人,除了怜悯,就是忽略,谅解,然后优雅地微笑离开,幸福的人,是不吵架的,因为内心温润圆满?平和安宁。
(丁强摘自“罗西的新浪博客”)
嵇康父子两条路
作者:刘诚龙
意林 年11期 字数:1782 字体: 【大 中 小 】
生个儿子当像谁?从外貌上来看,可能都想生个儿子都是自己的翻版的,如不像自己,那问题就大了。可是从对生活的设计上,是不是都想儿子是自己的翻版呢?大半人都希望儿子走的路不是自己的那条。鲁迅是中国第一文豪,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去做空头文学家,如果实在无能,就做点小事,学一点小艺也能养家糊口。”
魏晋七贤中的嵇康,出身高贵,关系资源大大的好,他是曹操的侄孙女婿,嵇康时代,曹操虽死,但余威还在,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循着这层关系去爬官,那是一张通行证。皈依体制,去过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对于嵇康,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太容易了。但是,嵇康采取了一种“反叛”的姿态,与其他名士一起发动了一场“不合作运动”,不但不当公务员,而且连国营工厂都不进,只在洛阳郊外开个铁匠铺,当个体户。当个体户,本来无所谓,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真是好汉。但嵇康应该明白,在中国当私营企业主或者说个体户,那是需要保护伞的,人家是没有保护伞都要去找,嵇康却是保护伞主动来保护,他却不要。在洛阳城里当了大官的钟会,带领各个部门来给嵇康挂“重点保护”的牌子,来给他“现场办公”,给优惠政策,他却连睬都不睬,待人家要走,甩出一句冷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大官钟会哼了哼鼻子:“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鲁迅先生说:“嵇阮二人的脾气都很大,阮籍老年时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终都是极坏的。”嵇康所谓“始终都是极坏的”,就是到死都不肯向权贵低头。人家山涛好心好意,所有的关系都给打通,只待征求本人意见,就差下发红头文件的任命书了,他却把好心当成了驴肝肺,把人家臭骂一顿,而且还宣布“绝交”。如果说与山涛绝交只是个人之间的过节,那么与整个时代唱反调,那就是与组织过不去,胳膊岂能扭得过大腿?当朝主张以尧舜孔孟的“忠孝治天下”,嵇康却一味揭露其“指导思想”的虚伪,常发表不合时宜的时评,这不找死吗?公元262年,当朝觉得消灭思想的最好方法,就是消灭肉体。嵇康于是被押上刑场。这时候了,嵇康依然不认罪,死不悔改,他叫人拿来一把琴,从容地弹起一曲《广陵散》。曲终,人散。
老子英雄儿好汉。像嵇康这样铁骨铮铮的硬汉子,按常理,他应该教育后代继承自己的“遗志”,传承自己的“衣钵”,发扬光大自己的节操与风骨。让子孙也当个响当当的硬骨头的,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嵇康在临刑的前刻,做了一章《家诫》给10岁小儿嵇绍,教育他千万不要学他的样,其诲语敦敦,洋洋千言,把其“精神实质”概括起来就是:不要当硬汉,只能当软蛋。他教嵇绍:领导送人时,不要跟在后面,因为将来领导给别人穿小鞋时,别人会怀疑是你煽的阴火(这是嵇康吗?嵇康什么时候会跟领导在一起?他天天打铁,领导来看他,他睬都不睬,会有机会跟领导一起?);他教嵇绍:公款酒宴,碰到有人争论,不要在旁边看,要走开(这是嵇康吗?嵇康就是嘴巴管不住,经常发表时评,经常与组织唱反调);他教嵇绍:别人劝你喝酒,你即使不愿意喝,也不能拒绝,而是要谦卑客气地端起杯子,一口干(这是嵇康吗?嵇康碰到这样的事搞“不合作运动”,他教子却要搞“不抵抗运动”,不但不抵抗,而且要接受)……
苏东坡也曾对他与爱妾朝云生的儿子写过一首诗,也是教儿子别走他的老路:“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聪明的爹,却希望生一个“哈宝崽”,是真的这么想吗?这里,东坡先生既有对自己儿子的祝福,更多的是自嘲,牢骚成分多于祝福的。而嵇康不像是发牢骚,似乎是出自内心的?对孩子语重心长的教导,他教育孩子不要再当嵇康第二,要去服从统治者,去服务统治者,从而换取安稳的生活,过上幸福的日子,最少不会像他一样被当朝所不容。
我并不怀疑,嵇康对自己所坚守的人格有所动摇;我不怀疑,嵇康对自己认定的信仰有所改悔,我相信的是,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大爱,几乎每个父亲,在儿子的幸福面前,都有可能向现实低头,向生活投降,向自己痛恨的丑恶投诚,而他本人呢,不,坚决不。他本人说不,而且坚决说不,却让儿子说是,千万说是,这就是父亲对子女的爱!这里呈现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苍凉气象与割喉滴血的悲壮情怀。
(毛学礼摘自《青年博览》2009年第5期 图/李坤)
夜葬
作者:郑 啸
意林 年11期 字数:1470 字体: 【大 中 小 】
马八爷终于没能挨过这个农历年,腊月初七的黎明,脖子一歪撒手西去,连守在床边打瞌睡的大儿子天明都没预感到任何征兆。
村里的亲戚该来的都来了,挤满了小屋,并迅速做好分工。一拨人给老人换寿衣,入殓,安置灵位;一拨人分路去给外村的亲戚们报丧;一拨人买菜生火。
别人忙得热火朝天的当儿,马天明正站在他父亲房子的背后,嘴上叼着根烟看前方碧油油的麦田,嘴边一颗长了根白毛的黑痣很舒坦地颤动着。
他说:“是土葬,还是火化,你俩也发表一下看法。反正我觉得老人为咱辛苦了一辈子,不管怎么说都得风光操办,不能就这么偷偷埋掉。”这话是对他的兄弟天亮和天保说的。
天亮说:“哥,咱爹临死前可是一再说过,谁要给他火葬,谁就不是他的儿,老辈人不都图个入土为安嘛!”天亮心里说他哥:知道你心里打的什么算盘,不就是在乡里当了个小官,想把爹火化,然后借丧事捞捞礼吗?
天保说:“大棚里活正忙着呢,火葬花钱多不说,办个仪式还浪费时间,叫我说按爹的遗愿办吧,再咋说咱也不能不孝吧?”天保正在暗自庆幸爹死得巧,过了今天,明天就该他伺候病床上的父亲了,一个人守在村头这间破烂不堪的小屋里,床上躺个半死不活的老人,床前摆着副漆得油黑发亮的棺材,他想起这场景心里就堵得慌。
马天明说:“偷埋可是犯法!”
天亮鼻子里哼了一声说:“十里八村现在哪儿不是这样办的,直接朝乡里交一千块钱,谁管你呀?”
天保不耐烦地说:“不中,就把这事拿到咱家族的议事会上投票表决一下,天不早了,怎么办这个丧事得赶紧决定了。”
兄弟几个吵成一团的时候,外村的亲戚陆续地来了,进村都是一声不吭地沉着脸,快到家门口时女人们才敢手捂着眼睛小声哭嚎。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