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这样吧,不会总是坦途,但是每一个崎岖处,都会有坦途时无法遇见的美妙风景,所以,无论如何,应该感谢。
   生活又重新向我展示它的美好,我甚至和子尤讨论起再婚的问题,我们一起拟定我的征婚启事,我说我一定要找一个爱你的人,如果他不爱我的儿子,再优秀的人我都不会考虑,子尤说:“你放心吧,我这么可爱的小孩,只会给你加分!”我们母子俩躺在床上笑做一团。
   后来发生的事情,子尤的生病和去世,媒体报道了不少,子尤手术的时候,我和他开始思考死亡的意义,生活就是生死共舞,我们常常忽略最本质最宝贵的东西,比如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生命。
   2006年10月,子尤去世,直到去世前不久,他一直妙语连珠。鲜花、歌声与诗歌装点了他的告别会,我穿着红色旗袍,在子尤的身边念诵着诗,对于生命,对于死亡,我不再刻意回避,是子尤帮我打破了这个禁忌。
   子尤不在身边,我依然将生活安排得很好,尤其特别注意自己的健康,每天都去跑步,每个周末都去爬山,我也开始热心公益事业。
   曾经我是一个什么都不缺的女人,后来我失去了婚姻,再后来我失去了儿子,在别人眼里,我或许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吧,只剩下了我自己。可是我发现,即使生活将我置于如此境地,我依然有能力让自己活得快乐而充实,而这种快乐和充实,来源于我的自我成长,来源于我的内心深处,所以它是有力量的,是长久的。对于未来的日子,我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享受每一天。
   我想,天上的子尤看见妈妈如此这般地生活着,一定也会很快乐和欣慰吧。天上人间,我们母子会在不同的地方关照着对方,给彼此加油、鼓励。
  (朱白冰摘自《37°女人》)
  





首页-&gt2008年第24期

创造狂热的顾客

作者:刘 澜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以写作为生之前开过多年爵士酒吧,也是“企业家”。他对于追求怎样的顾客满意度,有着切身的体会。
   他说:酒吧每天都有很多客人来,但并不是大家都喜欢这间酒吧,实际上,喜欢的只是少数。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即使十个顾客中只有一两个人真正喜欢你的酒吧,愿意下次再来这个店,那么酒吧的生意也能够相当顺利。
   村上春树的顾客观,其实就是一句话:发现狂热的少数。
   美国著名租车公司Enterprise的CEO泰勒也应该同意村上春树的观点。Enterprise公司每个月都进行顾客调查,只问两个问题:一是你的租车体验怎么样?二是下次你还愿意从该公司租车吗?Enterprise公司然后对数千家营业网点排名,只根据一项指标:对租车体验打了最高分的顾客。
   泰勒说:那些狂热的少数,是公司盈利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因为他们不仅会自己持续从该公司租车,而且会向朋友推荐。泰勒在Enter?鄄prise公司的成功实践,直接影响了顾客忠诚度专家、咨询顾问赖克赫德,并且通过赖克赫德影响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CEO伊梅尔特。
   伊梅尔特介绍说:从2005年开始,通用电气用两个指标来衡量顾客满意度。一项是运营指标,随业务的不同而不同。而所有的业务都通用的指标,是“净推荐者”(net-promoter)这个社会指标。“净推荐者”是赖克赫德受到Enterprise公司的启发而发明的,但是和泰勒的关注重点稍有不同。
   赖克赫德研究发现,跟公司利润增长最相关的一个问题,是问顾客:你向朋友和同事推荐该公司的可能性有多大?要求顾客从0分到10分打分。10分是“极其可能”,5分是“不确定”,0分是“完全不可能”。
   他把打9分和10分的归入“推荐者”,打7分和8分的算是“被动满意者”,打6分及以下的则是“批评者”。“推荐者”的百分比,减去“批评者”的百分比,就是“净推荐者”。赖克赫德做了很多定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所有顾客忠诚度指标中,“净推荐者”跟公司利润增长最为相关。
   赖克赫德的灵感来自Enterprise的泰勒,“净推荐者”指标也跟Enterprise一样,忽略了那些“被动满意者”。但是赖克赫德跟泰勒有一个重要的不同:泰勒把目光锁定“狂热的少数”,也就是“推荐者”,而赖克赫德的“净推荐者”还要从“推荐者”中减去“批评者”。
   如果“净推荐者”指标比“推荐者”指标更能影响公司的利润增长的话,原因就在于“批评者”的作用,他们是那些会向朋友说坏话的人。但是,我认为赖克赫德的研究有一个缺陷:那些打了2-6分的,不是最强烈的“批评者”。
   最可能的“批评者”,是那些打了0分和1分的顾客,也就是“愤怒的顾客”。就像我们应该把目光集中在“狂热的少数”上,是不是算“批评者”时应该只算“愤怒的少数”呢?
   不过,就算是“净推荐者”指标,也肯定企业要着力增加“推荐者”的重要性。
   从村上春树到伊梅尔特,从泰勒到赖克赫德,他们的顾客观有一点相同:都强调企业要创造“狂热的少数”。
  (瑞雪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首页-&gt2008年第24期

坏消息是投资者最好的朋友

作者:潘石屹




  从美国华尔街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现在在曼哈顿岛上,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人有钱,中国人能救全世界。我从纽约回北京时,临上飞机前,遇到一咖啡厅,进去买几瓶水。售货的小伙子说:你们是中国人,真好,你们有钱,世界等你们来拯救呢。我说:这次买水已经花了10元钱了。我想,他们都认为中国人有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幻想着中国是世界的大救星。等我下飞机走出首都机场,在去停车场的电梯上听到了一段对话。一位做煤炭运输的说,煤炭的运价从130元/吨降到了40元/吨,还没有煤炭可运。另一位说:去年我们公司赚了240万元,今年差不多亏240万元。这就是美国人幻想的大救星———中国的市场和经济真实情况。
   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总是质量小的绕着质量大的转。在经济体上中国是地球,美国就是太阳。美国出了问题,中国不可能不被波及,更不可能美国绕着中国转,中国还没有这么大的实力。在国内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国的城市是地球的话,中国的农村就是月亮。城市的经济和市场出了问题不可能靠农村来救,就如同太阳地球不会绕着月亮转一样。
   一定不能过分乐观,要把困难想足。解决困难的办法是什么?几乎全世界的政府都去拿钱救市,每个政府拿出的钱都是天文数字。但是,从古到今任何政府都不会创造一分钱的社会财富,也不会缴纳一分钱的税。社会财富和财政、税收的增加都是靠企业、靠劳动者创造的。政府花的钱从哪里来?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发国债,向别人、别的国家去借。另一条路是印发钱,现在科技发达了,无纸化都不用印刷了,只要央行行长说发多少就是多少,造成的结果只能是通货膨胀,手中的钱越来越不值钱。正如巴菲特在前天给《纽约时报》的文章中所说的:“今天,拥有现金是一项可怕的长期资产,没有任何回报且肯定会贬值。”美国情况如此,中国情况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我们的出路是什么?
   要面向中国市场,不要再把市场定位在为世界500强服务,为世界超级品牌服务。这些公司在经济危机前就是很小的市场份额,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危机之后更是如此。在未来几个月时间,我们看到下滑最快的一定是这样的企业。只有把根扎在中国的市场上才是最安全的。
   不能去购买那些随着科技进步变成海量的资源和企业,如互联网的带宽、运算能力等等,这些今天看来值钱的东西,随着科技的进步明天就会一文不值。尽管人们需要它,离不开它,但这些企业很难赚到钱。就像人们一分钟也离不开空气,但没有人开一个销售空气的公司是一样的道理。相反,应该买资源稀缺但大家越来越需要的资源。
   在中国的未来,诚实成为最宝贵的资源。诚实不是语言,是行动。在过去十年时间,由于市场中的不诚实,摧毁了电影行业,摧毁了音乐行业,摧毁了软件行业。在偌大一个中国市场上,电影、音乐、软件行业一年营业额不及房地产行业一座楼的销售收入。服装行业、电子产品行业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技术,沦落成为替人加工赚点手工费的可怜地步。不诚实正在打击着的是食品行业、医药行业、奶制品行业……有位房地产商想出一个奇怪的点子,买房子送奶牛,自己挤奶喝,真是社会的倒退啊。今天早上看CCTV的节目,微软要举行一次打击盗版活动,使用盗版软件会间隔地出现黑屏。CCTV采访到的好几位年轻人竟然反对打击盗版,理由是正版价格太贵。小偷都可以光明正大地在CCTV说自己就是小偷时,可以看出我们所处的环境诚信是多么缺乏。
   媒体还会有许多经济上的坏消息报道出来。其实现在公布的统计数据并不代表眼下的情况,它是几个月前、半年前,甚至一年前的情况(如房地产行业)。但我非常喜欢巴菲特的一句名言:“坏消息是投资者最好的朋友”。这句话说出了投资的真谛。
  (西江月摘自潘石屹的BLOG)
  





首页-&gt2008年第24期

张大中的华丽转身

作者:陈志宏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常常“行至水穷处”。所以,能够预知未来,是智慧;若预测到前方是绝路,主动给自己画上一个句号,便是大智慧。“北京电器大王”张大中,就是这样一个善于给自己画句号的人。
   1982年4月,张大中凭借自己加工落地灯所赚到的几百元,大胆地开了一家“张记电器加工铺”,专门生产音响放大器,生意火得很。平时他得在单位上班,周日才能赶来管理。生意做大了,明显就招架不住了。两边跑,两边都不讨好,勉强支撑了半年。年底,他向单位领导递交了辞职信。他在信中说:“由于这份工作不符合本人理想,我决定辞职,请供销社领导予以批准。”在当时,这可是天大的事,人家削尖脑袋还进不了国营单位,他居然如此轻易地辞职。供销社的领导、他的岳父岳母,都极力劝阻他别丢掉这个“铁饭碗”,否则会后悔一辈子的。
   但他坚持:“那种生活,你坐在那里,一眼就能看到自己50岁后的样子,掐指一算就能算出自己一辈子的工资,简直让人绝望。如果不出来,那才会后悔一辈子呢。”不顾众人反对,他为自己画上了人生第一个重大的句号。
   后来,张大中的铺子业务拓宽了,进入了音箱制造、安装等领域。再后来,铺子改成了“金钟音响厂”,直到现在生意仍然红火,用张大中的话说,“每年能赚辆奥迪的钱”。
   在北京,从事制造业不如从事商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考察,张大中得出一个结论:“北京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制造业的利润太低,资金周转周期太长,做电器原配件销售赚钱更容易。”于是,他将自己的生意,翻开了新的一页,将主要精力转到电子原配件的销售上。
   灵镜胡同8号,是张大中的“生意经”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地方。1986年,张大中在这里开设了第一家电器原配件门店。虽然只有十几平方米,但生意非常红火,一年不到,他就积攒了四五万元。
   正当生意跑火的时候,全民卡拉OK热带动了电子原配件、音响等一些电器生意。但是,偌大一个北京城,没有一家音响卖场大到能够把所有的品牌、零配件集中到一起,都是十几平方米、几十平方米的小店。张大中决定搞一把大的,生产方面可以停一停;销售方面,则必须大张旗鼓。
   1993年,张大中的大手笔———玉泉路的“大中音响城”开张了。半年之后,这个大音响城在京城老百姓中间就有了名气。大家都知道,玉泉路有个最大的音响城,里面的音响一应俱全,选择余地大。
   随着时代的变化,张大中的店里,家电品种越来越多,品牌越来越强。他在北京城里,到处复制玉泉路店的模式,渐渐地,做成了北京市场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成了名副其实的“北京电器大王”。
   2002年,张大中将自己的店面开在中央电视塔旁。这个位于玉渊潭公园西门对面的中塔店,是三环上惟一一个有大面积停车场的家电卖场。开业后,连续几年的销售额都在10亿元以上,2007年高达20亿元。这是大中电器所有门店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一家。
   谁都没有想到,接下来,张大中又想给自己如日中天的大中电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要卖掉自己一手创造的电器帝国。
   在张大中看来,家电连锁企业已经进入了整合期,区域性家电连锁店的前景堪忧,“不能等到企业经营得狼狈了才卖。”他决定退出了,但必须风风光光。2007年10月,在和国美谈判时,张大中对黄光裕说:“你必须比苏宁高8个亿,否则我宁愿30亿元跟苏宁谈,也不跟你谈。”最终,张大中把2亿元固定资产的大中电器以36亿元的价格,卖给了国美。这一年,张大中向国家交纳5.6亿元税金,成为国内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最多的纳税人。
   为自己的生意画上句号,张大中也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如今,张大中坐在北京西郊的青清商厦3楼办公室里,他新创立了大中投资公司,正式进军资本市场。
   转身,蕴藏着新的转机。
   人生很漫长,懂得适时给自己画上一个句号,开拓新的疆土,就可以续写更多更好更完美的篇章。
  (司志政摘自《莫愁•天下男人》2008年11月)
  





首页-&gt2008年第24期

剩者为王

作者:付体昌




  她和我同村,是儿时的玩伴。我们一起上学,巧得很,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又被分在同一个班里,做了12年同学。
   她的成绩一直不太好,我记得很清楚,小学阶段她的成绩中游偏下,从未被选出参加过各类“竞赛”;中学阶段她还是那样默默无闻,尽管挺刻苦,成绩却毫不出色。
   到县一中读书时,我们村当年成群结队的身影仅剩了我们四个,只她一个女孩子。高中三年是最艰苦的阶段,后来,她把每月一次的探家假也省了,每次都让我给她捎点饭费回来。尽管如此,直到最后模拟考试,她的成绩才从下游勉强挪到了中游。
   凭她的成绩考本科不可能,只能考虑本市的高专。出人意料的是她居然“骑”在了本科线上,被外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学院录取了。尽管她成了班里高考的“黑马”,但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的前途和专业。
   那年我们四个人,一个落榜后外出打工,一个考了专科,我在本省读书,她去了西安。
   一晃大学毕业了,我的专业热门很快找到了工作,她找了几个月工作也没有合适的,整天和父亲去大棚浇菜。一次回家,我在街上遇到她,她觉得很不好意思,说工作不好找,打算考研,可没把握。我知道她的英语四级考了三次才勉强通过,考研对她来说的确有难度,但我还是敷衍说不如试试,不行也就死心了。
   第二年春天,她居然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很是让我吃了一惊。研究生应该压力比较小了,别人打工、谈恋爱,她却抱着书本啃,很多次在网上聊天时她都说“学习很吃力,争取按时毕业”。

Prev | Next
Pg.: 1 ...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