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她给命运的腰间拴了根绳子。这根绳子,是用深厚的爱、坚韧的希望编织而成,让她安全着陆,寻找新的出口。
  她在下坠的同时,展开了翅膀。当她承受着失重、恐惧、死亡的威胁,她也在领悟、成长、坚强。
  在悬崖边起跳,究竟是自杀,还是蹦极,就看你是否能编织出一条够长够韧的绳子,开始另一种飞翔。
  (冯国伟摘自《爱情婚姻家庭》纪实版2008年第8期图/志荣)
  





首页-&gt2008年第18期

女富婆格林的贫穷生活

作者:钟铁夫 黄文泉




  她叫海蒂·格林,是华尔街第一位先富起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富婆。她死于1916年,死时其身家财产已跻身全美最富的20人之列;即使到今日,其财产如果按目前的美元换算,也足以使她成为全美最富裕的40人之一。女富婆格林与银行家摩根一样,其先祖也是来自英格兰。据说,她的先人是乘坐“五月花号”登上北美大陆的第一批清教徒中的一个。到了19世纪初叶,这个家族建立起庞大的捕鲸王国。格林在这个捕鲸产业中占有可观的一份。
  她父亲死于1865年,留给了她一笔巨大的财富。原有的财产和继承的遗产,使格林年收入可达30万美元。那时的30万何止如今的3000万!但那时的30万美元在格林的心目中仍然远远不够。她是个典型的金钱拜物教者,又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不断地积累钱财是她人生的最大快乐,而耗费钱财,哪怕一分一毫都是她人生最大的痛苦。她就像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个老头子葛朗台。
  基于此,这个女人就常常干出一些平常人认为是得不偿失的事来。比如,她要寄出一封信,邮资需要3l美分,而她手头只有4美分一张的邮票,为此,她坐卧不宁,便不顾月黑风寒,坐上马车在冬夜的纽约街头窜来窜去,四处寻找31美分一枚的邮票。
  当然,这只是个说明她性格一面的特例。其实,格林赚起钱来相当精明。在华尔街,她有一套炒作股票的得胜法宝。她从不买工业类股票,而只进铁路和房产股。进行股票交易时,她不讲虚荣排场,经常把几十万的现金随身带着上华尔街。她的经纪人一脸吃惊地问她,怎么不坐辆马车,这样走来多危险,她却满脸正经地说:“也许你不在乎车资,可我付不起那笔钱。”
  1885年,她以特有的嗅觉知悉某家银行有可能会破产,立刻惊恐不安起来。因为,她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价值2500万的遗产就存放在那家银行里;此外,她自己还有556581.33美元的现金也存在那里。如果那家银行破产,她的这些钱财就有丧失的可能。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吗?她赶紧起草了一封言词恳切的信,要那家银行把她所有的存款转到另一家银行去。
  那家银行既然处于困境中,自然也就无力进行数额如此巨大的资产转移。于是,就找了一条理由来搪塞她,说她丈夫欠了银行至少70万美元,因为她丈夫在该银行借贷了一笔巨款去投资铁路,而那条铁路经营不善,已不足以其所拥有的股份来抵偿那笔借款。该银行要格林先替丈夫偿还贷款,然后才能允许她把她的所有钱财提走。格林哪里肯依,即便一分钱也是她心头上的一块肉!她理所当然地拒绝了银行的要求。她马上雇了一辆出租马车,心急火燎地驰往200英里以外的纽约。
  然而,最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当她赶到纽约时,那家银行已经宣布破产,所有的银行资产都冻结起来,由路易斯·美托管。格林气急败坏地冲进美的办公室,要求全部拿回她的钱财。美冷冷地拒绝了她的要求,要她必须首先偿还她丈夫的贷款,才有可能拿回她的全部钱财。
  格林毫不退让,银行都关门了,她仍然赖在那里不走。银行关门后,格林在那里又待了5个小时,一心想着既不替她丈夫还债,又要一分不少地讨回自己的银子。这事一时成为纽约的头号新闻,每天,从清晨开始,路人便可以隔着银行那巨大的落地玻璃窗看到格林与美之间的对峙。
  这场在华尔街的喜剧一直上演了两个星期,最后还是以格林让步收场。这位平时一毛不拔的女人生平第一次无可奈何地慷慨了一回,忍痛给银行开了一张422143.22美元的支票,才得以重新拿回她的巨额资产。她以一副如丧考妣的神态递出那张支票给美,美也把她所有的小山一样的债券单据及各种存款单一一递给了她。当她把那些票据塞进出租车后,剩下的狭小空间就仅仅供她蜷缩成一团了。直到把那笔巨大的财富存入华友银行,她的那颗终日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这事当然没完。到家之后,她当即逼着丈夫还清她代付的那笔债务。两人的婚姻不可调和地彻底瓦解。
  纽约的城市税相当重,为了不缴纳这笔冤枉钱,格林一直避免被看成是个纽约人。但自那场提款风波过去之后,格林改变了以前的态度。她觉得距离也是个魔鬼,她必须和她的那笔巨大的钱财靠得近一些,再近一些,恨不得就贴着银行住才放得下心。于是,格林搬进了纽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心甘情愿地做一个纽约的纳税人了。她仍然挖空心思地躲避着税务机关,如同一个老练的游击队员,狡诈而灵活地与税务人员周旋。她经常变换着地方,更换着姓名。不仅如此,为了节省每一个铜板,她住的都是便宜的下等旅馆或者租赁最廉价的房子。她成了华尔街上一个既不引人注意,又格外惹人耳目的幽灵。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穿着黑色破外套的女人出入于气派恢宏的华友银行,这个女人就是格林。华友银行见她是个了不得的大客户,愿意无偿提供给她一间办公室,但她拒绝了。因为目标太大,税务机关会轻而易举地找上门来。她宁愿整天打游击,上银行见缝插针,哪张桌子空了,就上去使用。更多的时候,她干脆跪在地板上做事,处理各种票据。她每日出入于银行、穿行于华尔街,再忙再累,也不像一般有钱人那样上高级餐厅用餐,而是自带午饭,通常就是最普通的燕麦粥而已,在银行的暖气片上热一热,就从容地应付过去了。
  (紫陌摘自《时文博览》2008年3月下)
  





首页-&gt2008年第18期

我比你惨

作者:林纯洁




  中国人好像历来都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大凡见面就要比惨。
  如果是几个学生见面,一个说功课累,另一个绝对不会说学习轻松。如果是成人见面,这个说,“哎,我家的房子天天漏水,没办法呀”,那个马上接道:“我那点工资真是不够养家呀,现在真是太惨了!”但大家还是能乐呵呵地一起继续聊下去。要是有人出来这样比:“哎,我现在真的很痛苦,奔驰和宝马都很好,我到底该选哪个呢?”十有八九要被踢出去。可见比惨是大致在同一类人或同一交际圈中比较,是一种追求心理平衡或让对方感到心理平衡的方式。比惨要有听者正确的配合,如果你这边在说房子漏水,他在说不知是买奔驰还是宝马,就没法比下去了。大家都惨,也就达到了一种心理平衡,都可以安心地继续惨下去。
  比惨的心理基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中国人一种传统心理积淀,凡处在中国的环境中自然不自然地会受到影响。一个东西,自己没得到很伤心,但如果同时别人也没得到,心理就会平衡很多。不仅物质上要追求平均,心理上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和人一起富,就希望大家一起穷。正如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物质上的平均正是心理上平衡的基础。虽然说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但人们比较的主要参照物还是自己的熟人交际圈,谁也不会跟总统比官大,跟比尔·盖茨比钱多,这离我们太远了。但时间却不是比惨的障碍。跟以前的人,尤其是跟历史上的名人比惨,还可以是一种自我激励的方式,如司马迁所描述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撰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显圣发奋之所为也。这个是比惨的经典写照。
  比惨是一种安慰人的方法。大凡人需要安慰时,必是遇到伤心之事,这时候有一个对他或她说,我比你更惨,这样心里也就平衡了,也不那么伤心了,安慰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比惨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富人怕穷人抢,混得好的怕混得不好的嫉妒,于是相互比惨。还有有钱的怕没钱的借钱,我先把自己狠狠地数穷一番,比你还惨,你还好意思找我借么?
  还有,比惨也可能变成一种炫耀的方式。设想两个早年遭受困苦而后来有所成就的人在一起,准是在比当年谁更惨。谁从更低更困难的位置爬上来,就意味着谁更有成就感。如果听者当年比诉惨者的起点高,那更是炫耀了,你看,我当年比你惨得多,现在呢?
  (周波摘自《三联生活周刊》图/李欣)
  





首页-&gt2008年第18期

朋友的距离

作者:张小娴




  最好的朋友,也许不在身边,而在远方。
  他跟你,相隔十万八千里,身处不同的国家,各有各的生活,你却会把最私密的事告诉他。
  把心事告诉他,那是最安全的。因为,他也许从未见过你在信上所说的那些人,他绝对不会有一天闯进你的圈子。最重要的是他远在他乡。他即使知道得最多,仍然是最安全的。
  许多年前,一个比我高一级的女孩子到美国求学,我们本来只是很普通的朋友,她到了美国之后,也许太寂寞吧,常给我写信,向来懒得写信的我,因为感动,也常写信给她。在信中,我们可以坦荡荡地把最私密的事告诉对方,寻求对方的意见,我们甚至无须在信上叮嘱对方,不要把这些事告诉任何人,她深深知道,我不会把她的事告诉我身边的人,她也不会。那些信件,是我们共享的秘密,我成为她最好的朋友。
  在她留学的那三年里,我们只是通信而没有见面。然而,当她从美国回来,我们的友情却是三年前无法比拟的,仿佛是最好的故人重逢。
  原来,最好的朋友,还是应该有距离。那段在地球上的遥远距离,正好把你们的距离拉近。
  (叶玉章摘自《我微笑,是为了你微笑》图/傅树清)
  





首页-&gt2008年第18期

21世纪的唐僧肉

作者:佚 名




  “从长远来看,我们都得死。”
  确实如此。但能不能让死亡离我们更远一些呢?如果那样的话,又怎么做到,要花费多大的代价呢?自远古时候起,人们就梦想长生不老。随着过去几十年的生物科技的发展,一些研究者认为长生不老是可以实现的。
  人也像机器一样,会磨损。然而机器总是可以维修的。问题在于这个机器值不值得修?首先维修成本昂贵,其次,对维修的投入可以用来养育后代。因此,通常身体的结构更易接受修补而不是完全的重建,或者对修补不厌其烦。
  布里·德·格雷,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独立研究者,被认为是位幻想家,因为他宣称找到了人类抗衰老的七个关键问题,称其为“细微老化工程策略”。从大的方面来看,这些途径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减缓磨损的进程,减小它的影响;二是接受细胞磨损的必然性,让肌体接受定期的维修来替代磨损的细胞。
  幻想健康长寿的读者至少能获两点启发:
  一是维生素和抗氧化剂。肌体磨损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至少从化学层面上来讲是由于线粒体的活动,这个是造成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线粒体是糖分分解的地方,并且在此与氧分发生作用。有很多的氧分子没有与碳分子发生作用来形成二氧化碳,它们形成了损害DNA和蛋白质的自由激进分子。这些分子四处氧化其他分子,从而造成了问题。如果清除这些自由激进分子及其同类,就可以减缓衰老的进程。
  有些维生素,比如维生素C,本身就是抗氧化剂。不过即使维生素能延长许多人的生命,还没有证明维生素能让人的寿命长于人的正常寿命。
  二是阻击时间和学会饥饿。干细胞这个词人们已经听得多了。干细胞有很多种,有的能转变为任何人体细胞,有的只能成为某一种或者少数几种细胞。干细胞与普通细胞不同之处在于,干细胞能够无限制地复制。
  追求长寿者希望衰老的细胞组织再次更新,用干细胞培育出可以替代磨损的组织和器官的产品。防止和修复衰老的方法还不会立即出现。
  但还有一种方法,能让人活得更长一些,那就是少吃。
  有人认为生命延长是对饥饿演化的一个反应,其原因在于当动物饥饿的时候,其演化结构也会改变。饿死了的人不是能够繁衍后代的人。
  就算他不死,生下健康后代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既然这样,延长寿命就要重于繁衍后代。女性饥饿就停止排卵。而花费颇多的事情将会是在人体不饥饿的时候暗示它正饥饿着。这样人就能既正常地饮食也能够长寿。如果能真正了解这个机制,那么人也可能会繁衍后代。
  (龙沙冷月摘自《商界·时尚》图/李欣)
  





首页-&gt2008年第18期

那些有趣的手势

作者:丁永明




  最近,德国柏林的蒂尔加滕区法院审理了一桩奇特的官司。有位司机路遇警察,把手伸出车窗,朝警察做了个简单的手势: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于是,警察状告该司机侮辱了他。
  德国警察以侮辱罪把司机送上法庭,法官找遍文献资料,还请教了心理学家,最后判决:这个手势在德国有两种理解,怎么看待就是个人的事了,司机被宣告无罪。
  如果邀请柏林工程大学的符号学专家出庭,他们会告诉你,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花瓶上就有“圆圈”手势。在希腊人眼里,这个手势同样有两种含义,不过都是正面的:象征爱情——嘴唇接吻的图形,或赞扬讲演者表达准确、用词精辟。至于侮辱性的解释,出现则要晚得多。同样的手势,美国人表示“OK”,法国人表示“空”、“零”,日本人表示“为数不少的钱”。而在葡萄牙人眼里,这是带有淫秽性的侮辱,突尼斯人则用这个手势表示我要杀死你——差别就是如此之大。
  英国航空公司告诫出国乘客:“要小心。手势不当会让你尴尬。”当我们与对方语言不通又必须向对方立刻说明什么,会不由自主地使用手势,认为这样可以让对方明白我们的意思,可有时情况却适得其反。例如表示不同意,我们会左右摇头,但保加利亚人、希腊人和土耳其人则用类似动作表示“同意”;如果生气了,把手前伸,手掌摊开,表示让某人离开,而这在某些非洲国家表示“走近些”。
  在日本,不准当众系腰带,这会引起惊慌,因为日本残忍的“剖腹”就是从这个动作开始的。如果好客的日本人邀请你吃饭,你想表示吃饱了,请不要把手放在喉咙处,这个手势在日本表示“免职”。
  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里,左手名声不好,被认为是“不干净”的。如果用左手递送酒食或礼品,谁也不敢担保你的安全。
  符号学专家做过统计——脸部表情、身体姿势、手或手指的动作总共能表示多达70万种信号,比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量都要多得多。现在说说我们常用的“V”字形手势。拉丁字母“V”是英语单词“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手势通常表示胜利。但使用时千万小心,它也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在历史上的百年战争期间,作战双方经常砍掉对方被俘人员右手的两个手指,这样他就无法拉弓射箭了,所以这个手势在某些地方代表着伤害和失败。

Prev | Next
Pg.: 1 ...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