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要求自己“全知道”。
小和尚惠云并不知道天要下雨,就是知道,他也不知道屋子要漏雨。因此,他的后悔和自责就全无道理可言,老和尚指责他,并不是因为屋子漏雨,而是因为他不该为这类事情谴责自己。
人要快乐轻松地过一生,就要学会不被烦恼所束缚,人生一世,没有必要为那么多不知道而发生了的事情去负责,更没有必要为不知道而发生了的事情去后悔。这同样是一种悟的境界。
(丁强摘自《北京晚报》 图/毕传国)
首页->2008年第13期
弱者没有微笑的权利
作者:王大伟 朱慧憬
弱者没有失败的权利,只能够成功,没有退路,往后退是死路一条啊。强者可以经历失败,两次三次,有退路可走;弱者只能往前。我的博客记录过一个女孩的事情,她全身被烧伤,戴一个大口罩和眼镜,来敲我家门。她说她去一个地方被城管抓起来了,因为长得丑,人家说她会不会是上访的。女孩特别难受,发誓要学法律,去告诉抓她的那些人——我即使丑也有权利到街上走。我跟她讲,弱者根本就没有生气的权利,你只有一个权利就是去奋斗。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和城管斗上是没有意义的。我问她有什么特长,她说想写作,我说好,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写作上,等社会上承认你了,你才有权利再去追求你的法律地位。
弱者没有权利去摇摆、放弃。我给大家举另外一个例子:我们班有一个同学,26岁学了第一个英文字母,可是后来他在美国斯坦福读了两个博士,现在是北大的党委书记。他就是一步一步往前走的。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是人做不到的:第一条就是克服死亡;第二条永远年轻;还有第三条,就是不能让老婆不背叛他。除了这三条其他都可以做到。比如说你现在设定一个目标一定可以实现,如果你毕生都是做这件事。
我说过弱者没有微笑的权利,因为一笑就很丑,一累就犯病,一高兴就犯错误。人类没有大象、老虎那样的牙齿,奔跑速度非常慢,所世人类在几百年的进化过程当中永远是弱者。正因为这样,人产生了特别大的恐惧心理;也正是由于这种恐惧心理,人就成为万物的主宰。这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如一只小老鼠,爬到旗杆上面之后,突然感到巨大的恐惧,就爬下来了,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第二只老鼠也爬到旗杆上了,但因为它是做了外科手术的,没有恐惧心,于是在旗杆上面特别高兴地跳舞,最后摔死了。
所以,乐观者未必是幸运的,悲观者未必是不幸的。上辈人给了你忧郁的气质,就享受忧郁吧,因为,忧郁是一种高贵。
(叶莉摘自《新周刊》)
首页->2008年第13期
美印中三国教育大PK
作者:郭英剑
一部在2007年9月拍摄完成的纪录片,经过小范围的放映,到2008年的年初,逐渐走出了学术界和教育界,开始在美国媒体和大众中引发热议。这部片子就是《200万分钟:一次全球考察》。
所谓“200万分钟”,大体上是美国高中生在4年中的在校学习时间(美国高中阶段为4年,若与中国相比,大体相当于中国的初三到高三)。影片的拍摄历时近20个月。该影片长约1个小时,跟踪对比了美国、中国和印度各两位共计6位高中毕业生的学习和生活,试图探讨三国中学生的学习状态。
美国中学生与印度和中国中学生相比,实在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美国学生布里坦尼·布莱希布尔,17岁,是一名高中生,她特别想成为一名医生,但与此同时,又想加入女生联谊会;奈尔·阿赫兰特,18岁,与布里坦尼同校,是班里的班长,还曾是学校足球队的一员。
影片说,这些美国中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中国、印度的学生大相径庭。
17岁的印度学生阿波娃·乌帕拉除了正常的学习外,还要参加周六的大学考前辅导班,她希望成为一名工程师。
在上海,17岁的金瑞璋则在准备国际数学比赛。他是学校里数学最优秀的学生。他希望能够进人一所数学专业比较好的名牌大学。
在影片中看到。当中国和印度的学生在努力刻苦地学习时,而在美国最优秀的学校中的好学生,或是在镜子面前顾影自怜,或是在玩电脑游戏,或是在看电视连续剧《实习医生格蕾》。从影片中不难直观地得出结论:美国学生与印度和中国学生相比,实在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而该影片直接要告诉人们的是:美国正在被世界其他国家快速地甩在后面!
美国中学生落后=美国将失去在未来的竞争力?
《200万分钟:一次全球考察》影片的主角虽然是中学生,但其要言说的内容和对象,却显然不是中学生。
该影片一问世,即引发了人们的激烈争论。该影片制片人及其拍摄者认为该影片为美国敲响了警钟。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在学习上远远落后于中国和印度——这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经济都在飞速发展,而其文化也都在迎接未来的智性挑战——这就必须引起重视了。美国未来的经济依赖于此。换句话说,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今日的中学生即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他们优秀与否从某种角度代表着国家在未来是否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而反对该影片的人们,观点同样旗帜鲜明。他们认为,影片虽然激起了人们的焦虑感,但却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仅仅因为美国的中学生落后于中、印两国的中学生,就认为美国在未来失去强大的竞争力,在学理上缺乏说服力,难以服人。
美国的教育危机:并非空穴来风
然而,美国人在世界范围内所感受到的教育危机并非空穴来风。
在2002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颁布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据有关研究显示,该法案的实施。对美国的基础教育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特别是各所学校重视了儿童在数学和阅读方面的训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效果比较明显。然而,这实际上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在数学和阅读方面存在着致命的弱点,所以才需要用国家立法的办法来加以督促和提高。
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据《纽约时报》报道,2008年1月,一家组织测试的结果令教育家和大众感到震惊。比如,约一半的人不知道美国内战的具体时间,大约l,4的人认为哥伦布抵达新大陆的时间是在1750年之后,而正确答案应该是在1492年。该组织认为,调查结果显示,美国青少年表现出了对历史和文学知识“极为无知”。
这一调查的矛头直指《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认为是该法案致使各个州的公立学校将精力过于集中到了数学和阅读上面。反而忽视了历史、文学和其他学科。
从严格意义上说,《200万分钟:一次全球考察》并非是严谨的学术性纪录片,其所谓的“全球考察”也无非是考察了美国、中国、印度,远远算不上是“全球性质的考察”,但从中还是能够读出来影片为美国未来是否能够保持其强劲的发展势头,甚至是否还能够继续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所具有的那份焦虑感。
(帷伊淳摘自《看世界》2008年第4期 图/陈风英)
首页->2008年第13期
闲人
作者:贾平凹
不知什么时候起,社会上有了闲人。
闲人总是笑笑的。“喂,哥们儿!”他一跳一跃地迈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他们看不起黑呢中山服里的衬衣很脏的人,耻笑西服的纽扣紧扣却穿一双布鞋的人。但他们戴起了鸭舌帽,许多学者从此便不戴了,他们将墨镜挂在衣扣上,许多演员从此便不挂了——“几时不见哥们儿了,能请吃一顿吗?”喊着要吃,却没吃相,扔过来的是一支高档的烟。弹一支自个儿吸了,开始说某某熟人活得太累,脸始终是思考状,好像杞人忧天,又取笑某某熟人见面总是老人还好,孩子还乖?末了就谈论天气,那一支烟在说话的嘴上左右移动,间或喷出一个极大的烟圈,而拖鞋里的小拇指头一开一合地动。
闲人的相貌不一定俊,其实他们忌恨是小白脸,但体格却非常好,有一手握破鸡蛋之力。和你握手的时候,暗中使劲令你生痛,据说其父亲要教训,动手来打,做闲人的儿子会一下子将老子端起来,然后放到床上去,不说一句话,老子便知道儿子的存在了。他要请客,带你去羊肉串摊,说一声吃吧,自己就先开吃,看见他一气吃下120串羊肉串,喝下十瓶啤酒,你目瞪口呆,“我有一个好胃!”他向你夸耀,还介绍他受得饿,常常一天到黑只吃一碗饭,却不减膘,仍有力气。他说:“你行吗?”你不行。
闲人的钱并不多,这如同时髦女子的精致的小提兜里总塞着卫生纸一样,可闲人不珍贵钱,所以显得总有钱。他们口袋里绝不会装两种不同质量的烟,从没有摸索半天才从口袋捏出一支自个儿儿吸,刺啦一声,一包高档烟盒横着就撕开了,分给所有在场的人。没有烟了,却在屋角刨寻垃圾中的烟头。钱是人身上的垢痂,这理论多达观,所以出门就打出租车,也往豪华宾馆里去住一夜两夜。逢着骑自行车,那几乎是表演杂技,于人窝里穿来拐去,快则飞快,慢则立定,姿势是头缩下去,腰弓着,腿蜷成圆形,用脚跟不停地倒转脚踏板。
闲人的朋友最多,没有贵贱老幼之分,三句话能说得来,咱们就是朋友了,“为朋友两肋插刀”,让我办事就是看得起我呀!闲人的有些朋友是在厕所撒尿时就交上了。当然,这些朋友有的交往时间长,有的交往时间短,但走了旧的来了新的,闲人没有“世上难逢一知己”之苦。若有什么紧俏东西买不到,寻闲人去。闲人很快就买来了,而且比一般价格还便宜。要搬家,寻闲人去,闲人一个人会扛件大衣柜上楼的。不幸的是家中失盗,你长吁短叹,闲人骂一顿娘就出去了,等回来,说:“我问过一个贼头了,他说你们家这一片不属于他管,我告诉了他,不属于他的地盘就查查是谁的地盘?!”闲人不偷人,但偷人的贼是不敢得罪闲人的。
闲人是个直肠人,但闲人偏不自认、因为在一些年里,闲人最讨厌那些拍胸脯说“咱是粗人”的人,“粗人”本是自贱,却成了一种美饰。所以,谁家夫妇闹矛盾,闹得厉害,他不会“见婚姻说合”,“过不成就换班子!”他总是这么说,“我给你物色一个!”闲人不食言,果然物色了一个又一个。有的家庭后来是散了,有的家庭闹过又好了,又好的家庭少不得男方将闲人的话说知女方,闲人就恶下了这家的主妇,闲人见面仍叫“嫂子!”嫂子不理,不理了拉倒。。闲人的眼里才没有什么权威的,孔圣人不就是那个老孔吗?剧院里看戏,戏不好,“换节目!换节目!”领导作报告又是官话套话空话,闲人就头一歪睡着了。闲人顶熟悉的是体育明星,次之是通俗歌星,当然也有想一睹风采而去听一位外地来的大名人的专场报告,回来了就打开录音机模仿名人的声调也演说,但演说的内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XX省XX市伟大的政治家、杰出的哲学家、天才的艺术家XXX先生……这位先生的名字一定是他的名字。录毕就放,一边听一边哈哈大笑。随之也就将让名人签名的纸展示众人,然后让某一位去上厕所用。
闲人不怕苦,不怕死,满世界里惟有两怕。一怕结婚,虽然不断地有姑娘相伴,但闲人已经是老大年龄了仍未结婚。他们总希望有一个美丽的,既温柔又风野,能吸烟能喝酒能跳舞能谈人生能打麻将的老婆,遗憾的是没条件能集中于一身的姑娘。二怕寂寞。寂寞如狼怕火,寂寞如鬼怕唾。他们预防着某一日任何人任何力量治不倒他们而要将他们寂寞独处的残酷,于是就幻想着真有那么一日,他们要爬上城中的报话大楼的顶尖上,然后用一条绳索一头系在楼顶尖一头套在脖子上纵身一跳,吊在半空了。因为吊在城中的最高点,全城的人都看得见,而且报话的大钟是每一小时要长鸣一次。
说闲人是一个阶级,这肯定有人要批评用词不准,那么是一些人,是阶层,是……反正闲人在社会上多了。据闻在一次高级的会上,天文学家说,因为天上的太阳的黑子增多才有了这些闲人,地理学家说,因为地上的草木减少才有了这些闲人,人类学家却一口咬定是人太多的缘故,南瓜葫芦一条蔓上花开得太多必然是有荒花的。会议上的这些争论当然闲人不可能听到,听到的是平日周围的人喊其“闲人”,闲人就甚是不悦,回一句:哼,我们才是忙人哩!
(夕露摘自《人迹》图/迟兴成)
首页->2008年第13期
一个作家的教训
作者:陈 安
拉尔夫·埃利逊是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著名黑人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当年击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赢得全国图书奖,被公认为美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其散文、评论集《影子与行动》也被视为力作。他病逝于1994年。
然而,当人们现在再提起他的时候,更多的却是惋惜。因为他过多地陶醉于荣誉和名声,过早地江郎才尽,后来便再也写不出像《看不见的人》这样有价值的作品了。生怕别人说他写作没有后劲,他甚至撒谎说,他有一部365页的手稿在康涅狄格州家里的一场大火中给烧毁了。
他的传记作者拉姆珀萨德用证据点破了他这个谎言。拉氏在写作传记过程中,既赞赏埃利逊的多才多艺(他也精通爵士乐),又为他性格上的缺陷感到遗憾,对他成名后孤芳自赏、落落寡合、回避其他黑人艺术家、脱离黑人现实生活的态度,尤感痛心。他常怀疑其他黑人作家在和他竞争,惟恐有人超越他的名声。他痴迷于加入排外的白人俱乐部,热衷于联络社会名流、政界人物。当他发现自己是某委员会、某理事会的惟一黑人成员时,他便自鸣得意,觉得自己最有资格取得这些地位。与他接触的白人则越来越感到此人庸俗而疏远了他。
埃利逊有意摆脱自己的种族同胞,一心攀附白人上流社会,其结果是黑人同胞也规避他,物色精神领袖的青年黑人们也绕开他,到头来,便成了孤家寡人,郁郁寡欢,只好豪饮买醉,借酒浇愁。
《看不见的人》的主角是个黑人青年,始终未提及姓名。因为他周围的人都无视他的存在。他哭诉道:“我是一个看不见的人……只因为别人不愿意看见我。”作家自己,竟也因为不愿看见别人,而逐渐被人看不见,被人淡忘。
(杨兴文摘自《艺苑草》)
首页->2008年第13期
数学神童的绝招
作者:阿 松
小吉米今年10岁。
大家都夸他有数学天分,吉米自己也深信不疑。不信?拿道数学题来看看啊,吉米最不怕人拿数学题考他了。
不像邻居家的史丹利。那家伙虽然数学也不错,但好像总缺了根筋似的,平时看到数学题就哆嗦。好端端一道题,非叫他左演算右演算,最后才能像鬼画符似的写出一张纸。
前几天听说有个大科学家,叫科林斯,在找数学神童。吉米的父亲和史丹利的父亲都不约而同地给自己孩子报了名。吉米一想到这个就不禁发笑:就史丹利那样的,也能算数学神童?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