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孙部长用自己的语言,完美地解释了强词夺理这个词的含义:

  “从哲(方从哲)纵无弑之心,却有弑之罪,纵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

  这意思是,你老兄即使没有干掉皇帝的心思,也有干掉皇帝的罪过,即使你退休走人,也躲不过去这事。

  强词夺理还不算,还要赶尽杀绝:

  “陛下宜急讨此贼,雪不共之仇!”

  所谓此贼,不是李可灼,而是内阁首辅,他的顶头上司方从哲。

  很明显,他很激动。

  孙部长激动之后,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也激动了,跟着上书过了把瘾,不搞定方从哲,誓不罢休。

  这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

  七十多岁的老头,都快走人了,为什么就是揪着不放呢?

  因为他们有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郑贵妃不重要,李选侍不重要,甚至案件本身也不重要。之所以选中方从哲,把整人进行到底,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是浙党。

  只要打倒了方从哲,借追查案件,就能解决一大批人,将政权牢牢地抓在手中。

  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不久之后,崔文升被发配南京,李可灼被判流放,而方从哲,也永远地离开了朝廷。

  明宫三大案就此结束,东林党大获全胜。

  局势越来越有利,天启元年(1621)十月,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回来了。

  这个人就是叶向高。

  东林党之中,最勇猛的,是杨涟,最聪明的,就是这位仁兄了。而他担任的职务,是内阁首辅。

  作为名闻天下的老滑头,他的到来,标志着东林党进入了全盛时期。

  内忧已除,现在,必须解决外患。

  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庆祝,就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沈阳失陷。

  沈阳是在熊廷弼走后,才失陷的。

  熊廷弼驻守辽东以来,努尔哈赤十分消停,因为这位熊大人做人很粗,做事很细,防守滴水不漏,在他的管理下,努尔哈赤成了游击队长,只能时不时去抢个劫,大事一件没干成。

  出于对熊廷弼的畏惧和愤怒,努尔哈赤给他取了个外号:熊蛮子。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外号,不但对敌人蛮,对自己人也蛮。

  熊大人的个性前面说过了,彪悍异常,且一向不肯吃亏,擅长骂人,骂完努尔哈赤,还不过瘾,一来二去,连兵部领导、朝廷言官也骂了。

  这就不太好了,毕竟他还归兵部管,言官更不用说,平时只有骂人,没有被人骂,索性敞开了对骂,闹到最后,熊大人只好走人。

  接替熊廷弼的,是袁应泰。

  在历史中,袁应泰是个评价很高的人物,为官廉洁,为人清正,为政精明,只有一个缺点,不会打仗。

  这就没戏了。

  他到任后,觉得熊廷弼很严厉,很不近人情,城外有那么多饥民(主要是蒙古人),为什么不放进来呢?就算不能打仗,站在城楼上充数也不错嘛。

  于是他打开城门,放人入城,亲自招降。

  一个月后,努尔哈赤率兵进攻,沈阳守将贺世贤拼死抵抗,关键时刻,之前招安的蒙古饥民开始大肆破坏,攻击守军,里应外合之下,沈阳陷落。贺世贤战死,七万守军全军覆没。

  这一天,是天启元年(1621)三月十二日。

  袁应泰没有时间后悔,因为他只多活了六天。

  攻陷沈阳后,后金军队立刻整队,赶往下一个目标——辽阳。

  当年,辽阳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沈阳,是辽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辽东的首府。此地历经整修,壕沟围绕,防守严密,还有许多火炮,堪称辽东第一坚城。

  守了三天。

  战斗经过比较简单,袁应泰率三万军队出战,被努尔哈赤的六万骑兵击败,退回坚守,城内后金奸细放火破坏,大乱,后金军乘虚而入,辽阳陷落。

  袁应泰看见了城池的陷落,他非常镇定,从容穿好官服,佩带着宝剑,面向南方,自缢而死。

  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大明将领,却是一个称职的大明官员。

  辽阳的丢失,标志着局势的彻底崩溃,标志着辽东成为了后金的势力范围,标志着从此,他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抢哪里,就抢哪里。

  局势已经坏得不能再坏了,所以,不能用的人,也不能不用了。

  天启元年(1621)七月,熊廷弼前往辽东。

  在辽东,他遇见了王化贞。

  他不喜欢这个人,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因为他发现,这人不买他的帐。

  熊廷弼此时的职务是辽东经略,而王化贞是辽东巡抚。从级别上看,熊廷弼是王化贞的上级。

  〖角色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会不会抢戏。

  ——小品演员陈佩斯〗

  王化贞就是一个很会抢戏的人,因为他有后台,所以他不愿意听话。

  关于这两个人的背景,有些历史书上的介绍大概如此:熊廷弼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是阉党支持的。最终结局也再次证明,东林党是多么地明智,阉党是多么地愚蠢。

  胡扯。

  不是胡扯,就是装糊涂。

  因为最原始的史料告诉我们,熊廷弼是湖广人,他是楚党的成员,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楚党是东林党的敌人。

  至于王化贞,你说他跟阉党有关,倒也没错,可是他还有个老师,叫做叶向高。

  天启元年的时候,阉党都靠边站,李进忠还在装孙子,连名字都没改,要靠这帮人,王化贞早被熊先生赶去看城门了。

  他之所以敢嚣张,敢不听话,只是因为他的老师,是朝廷首辅,朝中的第一号人物。

  熊廷弼是对的,所以他是东林党,或至少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是错的,所以他是阉党,或至少是阉党赏识的。大致如此。

  我并非不能理解好事都归自己,坏事都归别人的逻辑,也并不反对,对某些坏人一棍子打死再踩上一只脚的行为,我只是认为,做人,还是要厚道。

  王化贞不听熊廷弼的话,很正常,因为他的兵,比熊廷弼的多。

  当时明朝在辽东的剩余部队,大约有十五万,全都在王化贞的手中。而熊廷弼属下,只有五千人。

  所以每次王化贞见熊廷弼时,压根就不听指挥,说一句顶一句,气得熊大人恨不能拿刀剁了他。

  但事实上,王化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

  王化贞,山东诸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原先是财政部的一名处级干部(主事),后来不知怎么回事,竟然被调到了辽东广宁(今辽宁北宁)。

  此人极具才能,当年蒙古人闹得再凶,到他的地头,都不敢乱来。后来辽阳、沈阳失陷,人心一片慌乱,大家都往关内跑,他偏不跑。

  辽阳城里几万守军,城都丢了,广宁城内,只有几千人,还是个破城,他偏要守。

  他非但不跑,还招集逃兵,整顿训练,居然搞出了上万人的队伍,此外,他多方联络,稳定人心,坚守孤城,稳定了局势。所谓“提弱卒,守孤城,气不慑,时望赫然”,天下闻名,那也真是相当的牛。

  熊廷弼也是牛人,但对于这位同族,他却十分不感冒,不仅因为牛人相轻,更重要的是,此牛非彼牛也。

  很快,熊大人就发现,这位王巡抚跟自己,压根不是一个思路。

  按他自己想法,应该修筑堡垒,严防死守,同时调集援兵,长期驻守。

  可是王化贞却认定,应该主动进攻,去消灭努尔哈赤,他还说,只要有六万精兵,他就可以一举荡平。

  熊廷弼觉得王化贞太疯,王化贞觉得熊廷弼太熊。

  最后王化贞闭口了,他停止了争论,因为争论没有意义。

  兵权在我手上,我想干嘛就干嘛,和你讨论,是给你个面子,你还当真了?

  一切都按照王化贞的计划进行着,准备粮草,操练士兵,寻找内应,调集外援,忙得不亦乐乎。

  忙活到一半,努尔哈赤来了。

  天启二年(1622)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进攻广宁。

  之前半年,努尔哈赤听说熊廷弼来了,所以他不来。后来他听说,熊廷弼压根没有实权,所以他来了。

  实践证明,王巡抚胆子很大,脑子却很小,面对努尔哈赤的进攻,他摆出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阵型,先在三岔河布阵,作为第一道防线,然后在西平堡设置第二道防线,其余兵力退至广宁城。

  就兵力而言,王化贞大概是努尔哈赤的两倍,可大敌当前,他似乎不打算“一举荡平”,也不打算御敌于国门之外,因为外围两道防线的总兵力也才三万人,是不可能挡住努尔哈赤的。

  用最阴暗的心理去揣摸,这个阵型的唯一好处,是让外围防线的三万人和努尔哈赤死拼,拼完,努尔哈赤也就差不多了。

  事实确实如此,正月二十日,努尔哈赤率军进攻第一道防线三岔河,当天即破。

  第二天,他来到了第二道防线西平堡,发动猛烈攻击,但这一次,他没有如愿。

  因为西平堡守将罗一贯,是个比较一贯的人,努尔哈赤进攻,打回去,汉奸李永芳劝降,骂回去,整整一天,后金军队毫无进展。

  王化贞的反应还算快,他立即派出总兵刘渠、祁秉忠以及他的心腹爱将孙得功,分率三路大军,增援西平堡。

  努尔哈赤最擅长的,就是围点打援。所以明军的救援,早在他意料之中。

  但在他意料之外的,是明军的战斗力。

  总兵刘渠、祁秉忠率军出战,两位司令十分勇猛,亲自上阵,竟然打得后金军队连连败退,于是,作为预备队的孙得功上阵了。

  按照原先的想法,孙得功上来,是为了加强力量,可没想到的是,这位兄弟刚上阵,却当即溃败,惊慌之余,孙大将还高声喊了一嗓子:

  “兵败了!兵败了!”

  您都兵败了,那还打什么?

  后金军随即大举攻击,明军大败,刘渠阵亡,祁秉忠负伤而死,孙得功逃走,所属数万明军全军覆没。

  现在,在努尔哈赤面前的,是无助、毫无遮挡的西平堡。

  罗一贯很清楚,他的城池已被团团包围,不会再有援兵,不会再有希望,对于胜利,他已无能为力。

  但他仍然决定坚守,因为他认为,自己有这个责任。

  正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集结所属五万人,发动总攻。

  罗一贯率三千守军,拼死守城抵抗。

  双方激战一天,后金军以近二十倍的兵力优势,发起了无数次进攻,却无数次败退,败退在孤独却坚定的罗一贯眼前。

  明军凭借城堡大量杀伤敌军,后金损失惨重,毫无进展,只得围住城池,停止进攻。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城头突然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了呐喊,没有了杀声。

  因为城内的士兵,已经放出了最后一支弓箭,发射了最后一发火炮。

  在这最后的时刻,罗一贯站在城头,向着京城的方向,行叩拜礼,说出了他的遗言:

  “臣力竭矣!”

  然后,他自刎而死。

  这是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损失空前惨重的一战,据史料记载,和西平堡三千守军一同阵亡的,有近七千名后金军。

  罗一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王化贞也准备这样做。

  得知西平堡失陷后,他连夜督促加强防守,并对逃回来的孙得功既往不咎,鼓励守城将士众志成城,击退后金军队。

  然后,他就去睡觉了。

  王化贞不是个怕事的人,当年辽阳失守,他无兵无将都敢坚守,现在手上有几万人,自然敢睡觉。

  但还没等他睡着,就听见了随从的大叫:

  “快跑!”

  王化贞跑出卧房。

  他看见无数百姓和士兵丢弃行李兵器,夺路而逃,原本安静祥和的广宁城,已是一片混乱,彻底的混乱。

  而此时的城外,并没有努尔哈赤,也没有后金军,一个都没有。

  这莫名其妙的一切,起源于两个月前的一个决定。

  王化贞不是白痴,他很清楚努尔哈赤的实力,在那次谈话中,他之所以告诉熊廷弼,说六万人一举荡平,是因为他已找到了努尔哈赤的弱点。

  这个弱点,叫做李永芳。

  李永芳是明朝叛将,算这一带的地头蛇,许多明军将领跟他都有交情,毕竟还是同胞兄弟,所以在王化贞看来,这是一个可以争取的人。

  于是,他派出了心腹孙得功,前往敌营,劝降李永芳。

  几天后,孙得功回报,李永芳深明大义,表示愿意归顺,在进攻时作为内应。

  王化贞十分高兴。

  两个月后,孙得功西平堡战败,惊慌之下,大喊“兵败”,导致兵败。

  是的,你的猜测很正确,孙得功是故意的,他是个叛徒。

  孙得功去劝降李永芳,却被李永芳劝降,原因很简单,不是什么忠诚、爱国、民族、大同之类的话,只是他出价更高。

  为了招降李永芳,努尔哈赤送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额驸)的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宝,很明显,王化贞出不起这个价。

  努尔哈赤从来不做赔本买卖,他得到了极为丰厚的回报。

  孙得功帮他搞垮了明朝的援军,但这还不够,这位誓把无耻进行到底的败类,决定送一份更大的礼物给努尔哈赤——广宁城。

  因为自信的王化贞,将城池的防守任务交给了他。

  接下来的事顺理成章,从被窝里爬起来的王大人慌不择路,派人去找马,准备逃走,可是没想到,孙心腹实在太抠门,连马都弄走了,搞得王大人只找到了几头骆驼,最后,他只能骑着骆驼跑路。

  还好,那天晚上,孙心腹忙着带领叛军捣乱,没顾上逃跑的王巡抚,否则以他的觉悟,拿王大人的脑袋去找努尔哈赤换个孙女,也是不奇怪的。

  第二天,失意的王巡抚在逃走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让他更为失意的人。

  熊廷弼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不是一个慈悲的人,至少不会放过落水狗。

  当王巡抚痛哭流涕,反复检讨错误时,他用一句话表示了他的同情:

  “六万大军一举荡平?现在如何?”

  王化贞倒还算认账,关键时刻,也不跟熊廷弼吵,只是提出,现在应派兵,坚守下一道防线——宁远。

  这是一个十分明智的判断,可是熊大人得理不饶人,还没完了:

  “现在这个时候,谁肯帮你守城?晚了!赶紧掩护百姓和士兵入关,就足够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当初不听我的,现在我也不听你的。

  事情到这份上,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作为丧家犬,王化贞没有发言权。

  于是,战局离开了王化贞的掌控,走上了熊廷弼的轨道。

  从王化贞到熊廷弼,从掌控到轨道,这是一个有趣的变化。

  变化的前后有很多不同点,也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错误的。

  虽然敌情十分紧急,城池空虚,但此时明军主力尚存,若坚定守住,估计也没什么问题。可是熊先生来了牛脾气,不由分说,宁远也不守了,把辽东的几十万军民全部撤回关(山海关)内,放弃了所有据点。

  熊大人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做到了无数敌人、无数汉奸、无数叛徒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因为事实上,他已放弃整个辽东。

  自明朝开国以来,稳固统治两百余年的辽东,就这么丢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熊廷弼都没有理由、没有借口、没有道理这样做。

  但是他做了。

  我认为,他是为了一口气。

  当初不听我的话,现在看你怎么办?

  就是这口气,最后要了他的命。

  率领几十万军民,成功撤退的两位仁兄终于回京了,明朝政府对他们俩的处理,是相当一视同仁的——撤职查办。

Prev | Next
Pg.: 1 ...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 271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