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08年第12期
海龟班吉
作者:上善若水
威差12岁时已经可以单独出海打鱼。一次,海面上一只背甲上有着奇异的淡黄色花纹的海龟吸引了威差的目光,它不像其他海龟那样背甲是整体的,而是分成了若干块。它正被一只大型的水母纠缠着,近似透明的水母在海水里的拉力很大,尽管海龟拼命挣扎,但仍然是白费力气。
威差马上抛出了渔船上的网,把水母和海龟一起捞上船来。威差用刀割开水母干瘪的触手。被威差救出的海龟似乎知道是威差向自己伸出了援助之手,它慢慢地把缩回壳里的头伸出来,一动不动地盯着威差。威差把手轻轻放在它的头上,抚摩它冰凉的皮肤,它表现出的样子似乎很享受。
这只海龟就是班吉。在威差的照顾下,它成长得很快。怪异的是,每次威差出海的时候,它都会跟在船后,似乎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威差回到大海的怀抱。
岛上的老人说,海龟是有灵性的,它这是在报恩。
果然,在威差16岁那年,班吉救了他的性命。那次威差和几个伙伴们一起,驾驶着渔船,想到深海去取得更多的收获。谁也没想到,他们这次遇到了麻烦。渔网被大力拉向海底时,威差推测着有大鱼入网,于是他拿起刀子,跳入海水中,想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船上的伙伴们忽然惊叫起来,原来那鱼已经破了网,三角形的背鳍露在海面上,根据水下的黑影来看,是条未成年的2米左右的食人鲨。
威差马上改变方向,向船的方向游去,忽然,他感到脚踝一阵剧痛,鲨鱼锋利的犹如刀子般的牙齿切入了他的皮肉,海面上顿时红了一片。一股大力拖拉着威差向海水深处游去。他心里一惊:如果不能尽快回到船上,那么闻到血腥味的大量鲨鱼会蜂拥而来。
筋疲力尽的威差被海水连连呛了几口,他知道一切都完了。就在他绝望的时候,忽然鲨鱼松开了咬住威差的嘴,回身向自己尾巴处咬去。趁这个机会,威差猛地浮出了水面,快速游到了船边。
被拉上船的威差瘫软在甲板上。海面上,鲨鱼翻腾的浪花四起。班吉死死地咬着鲨鱼的尾巴,向下坠着,它的头依靠着背甲的保护,让鲨鱼无计可施。伙伴们开着船,飞快地离开这个危险的区域。一直到傍晚,威差才看到了班吉笨拙的身影向着家门缓慢地爬了过来。他不顾自己的伤腿,踉跄地过去,轻轻地抚摩着班吉的头。
不过,这一切在半年前改变了。自从知道了班吉是珍贵的玳瑁后,威差就在谋划着把班吉卖出去换些钱回来,从而进入普吉岛的旅游部门工作。这是女友班娜对他的要求。
翻来覆去思考了一个晚上,威差来到了岛上的工艺品商店。当店主听说他有只活的玳瑁时,马上表示愿意收购。威差担心地问班吉会不会被杀死,店主当场否定了,他告诉威差,活着的玳瑁背甲现场加工成工艺品,是最昂贵的!一来很稀少,二来代表着买到工艺品的人,像龟一样健康长寿。所以他们会把它喂养起来。
得到这个回答,威差觉得内心舒服了一点。但是回到家看着班吉,又隐隐地有些不舍。他安慰自己,反正不会让班吉失去生命,说不定它会过得更好。收购了班吉的店主高兴地叫出了玳瑁工艺品制作师,当场做一枚工艺品来吸引顾客。威差好奇地在旁边观看着。那些工艺师傅把班吉拿出来,用绳子绑住,然后拿来钳子和刀,慢慢地顺着背甲的缝隙把刀伸进去,划开个口子,等到那片要取的背甲活动后,然后用钳子硬生生地把背甲拔了出来。
班吉痛苦地把身体全部缩在背甲当中,那片被拔出的背甲带着血,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威差被这一切惊呆了,他看着班吉无助的眼神,冲动地想过去把班吉带走,可是摸摸口袋里的钱,想想对女友的承诺,他还是离开了。
半年以来,工作和新婚,让得意的威差几乎把班吉遗忘。他做梦也没想到,班吉会再次自己爬回家来。不过它背上的背甲,已经被拔去了5块,有小半个身体都没有成型的背甲覆盖,显得格外难看。
威差打开门,把班吉带回了家里。这时他脑子里忽然冒出了一个想法:班吉可是一笔财富啊,如果自己再找家商店把它卖上一次,肯定会有更大的收益。
一整夜威差都处于这种兴奋中,天刚亮他就开着车子,把班吉带到了另外一家工艺品商店之中。谈妥了价格,威差拿到了比预期数字更高的支票。在搬下班吉时,班吉忽然脖子一伸,在威差的手臂上狠狠地咬了一口,鲜血马上流淌出来。威差诧异又恼火地看着班吉,然后狠狠地,一拳打在了班吉的背甲上。
2004年12月24日下午,威差按照旅游局的要求去海边准备汽艇,计划带一个考察团出海。忽然,百年不遇的飓风和海啸汹涌地吞噬了岛边的一切。
威差被凶猛的海浪卷入了海里,迷糊中,他隐约感觉到一股大力拖着自己的裤脚向岸边的方向奋力地拉去,然后意识里一片空白。
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在医院,海啸袭击过的普吉岛惨不忍睹,有上千名的游客和当地的居民被无情冰冷的海水吞没,夺去了生命。医生对威差说:“算你幸运,竟然有只大海龟拼死把你从海水里拉到了岸上,你才算得救。”威差似乎想到什么,失声问道:“那只海龟呢?”
班吉已经没有了前几年的神气和美丽,它看上去很低沉,生命之火似乎随时都会熄灭。威差的眼扫过班吉,那曾经美丽的背上只剩下颈部后面三片大大的背甲,其余都是累累的伤痕。它是趁海啸冲毁了商店的水池跑出来的。
它身上都是威差为了一己私利而带给它的伤害。他曾经救过它,它也从鲨鱼口中让他得以逃脱。可是,他却为了利益,两次把它出卖,来换取自己的舒服生活。一只玳瑁也许不懂得什么叫做以德报怨,但是它做的却比一个人更加出色。
2004年,一只玳瑁的故事温暖了整个被海啸肆虐的东南亚地区。班吉被威差带回家,精心饲养起来。它的故事和它本身也成了许多人到普吉岛必看的项目之一。它用自己的行动,给成千上万的人类上了一课!
(辛麦摘自《中国少年文摘》图/亓寂)
首页->2008年第12期
永远不能放弃
作者:刘述涛
1941年的一个清晨,他的母亲正在为他准备早饭,一群荷枪实弹的警察突然闯进了他的家,砸碎了房间里面所有能够看得见的东西,并且给他的母亲戴上了手铐。因为他的母亲是反战联盟的一员,写了大量反对德国纳粹的文艺作品。
他哭泣着去拉母亲的衣角,希望能够和母亲一起被带走,可是蛮横的警察却推开了他。他的母亲对着他大声喊:“不要哭!男孩子需要的是坚强,记住了儿子!等着妈妈回来和你在一起,记住了,再苦再难都要等着妈妈。不能够放弃!记住了吗,儿子,活着就永远不能够放弃。”
母亲被带走了,当时他只有4岁!4岁的他茫然地看着惨遭洗劫的家,他不知道自己今后的生活如何过,自己要等待母亲到什么时候?
他开始四处流浪,寒冷和饥饿不时光顾他的身体,他只能蹲在街头的一个角落里,碰巧这天运气好的话,他能够乞讨到一块面包充饥,如果运气不好,他只能拼命地喝水。这些还不是令他最痛苦的,最让他痛苦的是那些比他大的乞丐经常找各种理由欺负他,每当被人打得发晕的时候,他就想到死,但这时候母亲那双看着自己的眼睛就在脑子里面显现。他就对自己说:“妈妈一定会回来的,妈妈一定会回来的,我不能够放弃!”
晚上睡在桥洞里的时候,他就会在心里呼唤自己的母亲:“妈妈,你在哪里?”而这个时候,他的母亲正躺在慕尼黑附近的达豪集中营里,已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他母亲的心里同样在想着他,并且也对自己说不能放弃,永远不能放弃!
终于,美国大兵打开达豪集中营的大门,从成堆的囚犯尸体中发现了他的母亲,并且迅速送往医院抢救。一个月之后,他的母亲刚刚恢复了一些体力就固执地要求出院,并且对医生说:“我不能再住在这里了,我要去找我的孩子!”
4年,整整4年!他的母亲不知道能否寻找到他,他的母亲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疯狂地找,最后在一个街头的角落,他和母亲同时认出了对方。但让母亲惊呆的是快9岁的他,瘦得已经没有了人形,而且正发着高烧,母亲抓住他的手,他从嘴角挤出一丝微笑说:“妈妈,我终于等到你了。”说完他就晕了过去。
母亲把他抱到维罗纳的医院,医生都不敢相信,这个体重只有20多斤的孩子竟然快满9岁了。严重的营养不足加上发烧正在摧毁着他的身体,他的母亲天天都拉着他的手在他耳边说:“好儿子,妈妈回来了,我们不能够放弃,永远不能够放弃!”就这样他在维罗纳的医院躺了一个多月,终于缓过来了。
他的母亲从他住进医院的这一天,就决定了要带着他投奔在美国从事物理研究的哥哥,因为母亲不希望他未来的生活再次出现颠沛流离。
在美国,他对学习展现了极大的热情,并且在哈佛大学取得生物博士学位,开始了人类遗传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也许因为幼年时那段苦难生活的磨炼,他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从来没有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他就是20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学与生物学杰出教授——马里奥·卡佩奇,人们在他获得诺贝尔奖后采访他,他笑着对采访他的人说:“我为什么成功?就因为我从来都不懂得什么叫做放弃!”
(袖眉摘自《辽宁青年》2008年第3期)
首页->2008年第12期
聪明的珀金斯
作者:耿景辉
在1912年美国总统竞选活动接近尾声时,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年间任美国总统)准备进行最后一次角逐,他计划每到一站都向选民散发一本精美的小册子,以此争取选票。这本小册子封面印有总统神情坚定的照片,内部印有振奋人心的“信仰声明”。当大约300万份小册子已经印好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突然发现每本小册子里的照片底下都有这么一行小字:“芝加哥莫菲特摄影室”。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因为莫菲特拥有版权,如果未经授权就在宣传册上擅自使用照片的话,需要向莫菲特支付每册1美元的版权费。
当时,已经没有时间重新印刷宣传册了。用,还是不用?这是个问题。如果将印好的宣传册继续使用,可能导致竞选丑闻,竞选委员会也很可能要赔偿一笔付不起的费用。而若弃之不用,又将影响罗斯福的竞选前景。工作人员很快意识到,必须立刻和莫菲特谈判。更糟糕的是,芝加哥私人侦探的调查提供了一则不妙的消息:作为一位摄影师,尽管莫菲特在其职业生涯前期被公认在这一新兴领域极具潜力,但现在却没有什么名气。此刻,莫菲特面临财务困境,正一心想多搞点钱后再退休。
沮丧的工作人员找到罗斯福竞选委员会的总经理乔治·珀金斯,请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珀金斯沉思片刻,马上叫来他的速记员,给莫菲特摄影室发了如下电报:“我们计划散发几百万份封面印有罗斯福总统照片的小册子,这将给提供照片的摄影室带来巨大的宣传效果。如果我们使用你们的照片,你们愿意付给我们多少钱作为宣传费?请速回电。”
很快,莫菲特摄影室回复:“以前我们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交易,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愿意支付250美元。”当然,珀金斯接受了这个价钱,没有要更多的钱。
(云舒摘自《领导文萃》2008年第9期)
首页->2008年第12期
任务与结果
作者:陈明聪
在哈佛大学MBA课堂上,教授们做过这样一个课题:带上除了你以外的3个人,运两筐石料到山上去,每个人的经费只有100元,只允许在现场找人。
第一个组织这个活动的人,从开始发动群众到最后爬到山顶用了6个小时,他的方法很正规,用钱去招聘人搬运,尽量挑选一些身材比较强壮的搬运工,招聘工人用了3个小时,爬山用了两个小时,中途休息用了1个小时。
第二个组织这个活动的人,直接给附近的劳务公司打电话,劳务公司很快调派了3个身强力壮的人去负责搬运石料,结果,他只用了3个小时就爬上了山。
而第三个组织这次活动的人,却仅仅用了1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爬到了山顶。首先,他找到该山的负责人,询问有没有缆车,在确认有缆车的情况下,他只需要找到3个旅游的人帮忙看管一下石头,然后坐上缆车直接到山顶。
当然,课题的最后获胜者是那个坐缆车的人。虽然,另外两个人都表示不满,觉得他违反了规则,这个课题是训练你的组织能力,而不是投机取巧,然而,教授们最后把胜利判给坐缆车的人。
教授们最后是这样说的:原因很简单,在任何公司里,你的上司只看中你的绩效,你的结果。
如果你是一名员工,可能会常常听到上司抱怨:不要给我讲那么多的理由,我只要结果!请告诉我结果。
是的,这话很噎人,但就像本案例一样,也有其实在的道理。上司老总们千方百计想让员工明白:做结果,而不是做任务;完成任务并不等于结果,结果最重要。
(肖进摘自《今晚报》2008年4月17日图/傅树清)
首页->2008年第12期
飞越疯人院
作者:羽 毛
南京某咖啡馆老板兼画家郭海平有一段时间对艺术非常痴迷,日子过得颠三倒四:别人睡了他醒着,拿着画笔狂热作画,别人上班他却倒床睡了,一直睡到太阳下山。画得不顺畅的时候,他会摔东西,关着门大吼大叫。
邻居开始窃窃私语,看他的眼光,犹如他已经疯掉。
郭海平却满不在乎:“你们知道割掉耳朵的梵高,在精神病院自杀的蒙克吗?他们都是大艺术家,画作惊世骇俗,我打算那样疯掉,还不够格呢。”
同时,郭海平也觉得郁闷:“凭什么我的生活和你们不一样,就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就要被你们怜悯、俯视?”
于是,这个42岁的男人突做惊人之举,关掉咖啡馆,决定搬到精神病院去住。他想走近精神病人,探讨那个异乎常人的世界。他甚至想教他们画画,探讨天才和疯癫之间的距离。
带着画笔画架,背着被褥行李,郭海平来到了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却被拒之门外。哪有正常人要住精神病院的?
郭海平的执著顽强超乎人们想象,10个月后,他终于走进了那扇大门,领到了一套蓝条纹的病号服,住进了精神病院。
熟悉情况之后,郭海平在医院的支持下,开办了一间专门的艺术活动室。
第一天,活动室来了一百多号病人。面对油画、水彩、彩色铅笔、油画棒、陶土等艺术工具,有的病人转身就走,有的则拿拿捏捏,大感兴趣。
郭海平鼓励病人们拿起画笔,随便画点什么。一个小伙子每天只画三幅小画,解释说:“我喜欢‘3’这个数字。‘3’很有灵魂,甚至很有激情!”另一位姑娘自从爱上绘画,就梳理好乱蓬蓬的头发,穿戴漂亮,神采奕奕地赴约似的来活动室。
就在这类人里,郭海平还发现了两个大师级的人物。
一个叫张玉宝,32岁。他给自己的每幅画都取了名字:《怒吼》、《挣扎》、《分裂》……《挣扎》的底色是耀眼的橘红色,无数粗大的黑点环绕着中间表情呆滞的人头,让人印象深刻。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