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愿意,下一个“明星”就是你。
  
  不抛弃,不放弃
  佚名
  
  关键词
  执著
  因为执著,因为
  坚毅,所以成功
  
  他是个农民的孩子,7岁那年,他告诉父亲想当电影明星。后来他真的到了少林寺,学了武功,漂到北京,开始星梦。副职当民工讨生活;主职为寻梦蹲北影大门,等剧组伯乐。先是傻根,后是许三多,他真名叫王宝强。
  
  他是河北省南河县大会塔村的一位农民,家里世代务农。
  7岁那年,村里来了放映队,他坐在离银幕最近的地方,两只手支着下颌痴痴地看。第二天,他嗫嚅着对父亲说,想上少林寺,学武术。父亲问学了武术干啥啊?他说,像、像成龙、李连杰一样,做电影明星。父亲的巴掌风一样就扇过来了。
  他真的去了少林寺,剃光头,吃素,整整6年,什么都练,刀枪棍棒耍得团团转。他问得最多的就是,有人来拍电影吗?李连杰来吗?他个子是师兄弟中最矮的,他们都笑话他。在他们眼里他就跟傻子没两样,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着,毕竟,像李连杰那样的机会,不是每个武僧都有的。
  14岁那年,他跪别了方丈,来到了北京。
  站在北影厂门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待一个可以暂时糊口的做群众演员的机会。剧组给临时演员的报酬少得可怜,有时就管一顿盒饭,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比在老家好,比寺里也好,管饱,还长见识,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和他一起去的师兄弟,很多都不干了,纷纷转行干了别的。走时,他们劝他:兄弟,像我们这样的人,电影明星?太远了。做替身就不错了。
  那一天,北京已是深秋。他站在凄凄冷风中等啊等,肚子已经咕咕叫了好一阵,也没见剧务出来领人。旁边正好有一个建筑队的来招工,刷完15平方米给30元钱。他低头跟着那穿工作服的去了。
  第二天,《盲井》剧组在北影那儿招演员。他一试镜,李扬导演一下子就被他干净、单纯、一张纯粹的农民的脸庞吸引。李扬觉得这就是他心目中典型的西北农民工的形象。《盲井》后来拍得很成功,获得了第40届台湾金马奖入围奖、2003年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冯小刚也因此注意到了他。2005年,他在冯小刚导演的最卖座的商业电影《天下无贼》中饰演了“傻根”一角;《士兵突击》播出后,没有人再叫他“傻根”了,他变成了“许三多”。
  他就是王宝强。
  也许,有的时候梦想真的离我们很遥远,对于这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穷其一生,不过是在生活中苦苦挣扎。他们一辈子都在抱怨,认为机会的敲门声太轻,他们还来不及开门,就溜走了。而对于有些人,或许,实现梦想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
  
  人不轻狂枉少年
  佚名
  
  关键词
  个性
  成功不是因为个性,
  而是因为与众不同
  
  一场新概念,火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寒。七门功课亮红灯,还有作文照亮他的前程。17岁得百万稿酬,少年意气拒名校绣球,大学不上玩赛车,作协不入博客自火。由不得你不喜欢,他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横溢的才华,点燃了中国文坛,成为一个时代的亮点。
  
  韩寒小学二三年级时,写作天赋就初露端倪,他的作文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课堂上宣读。上初中时,他开始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家里藏书统统看完了,就去图书馆办证借阅。期间在《少年文艺》《少男少女》等知名杂志相继发表作品。
  韩寒高一时,在《萌芽》杂志和北大等七所高校联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上,获得一等奖。之后,韩寒沉浸在写作之中不能自拔。
  不久,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三重门》。《三重门》几乎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无论上什么课,只要灵感一来,韩寒便伏案疾书。
  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韩寒的《三重门》,这是该社历史上首次推出高一在校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北大教授曹文轩欣然作序,对这部青春文学作品赞赏有加。后来,袁敏也撰文给予很高的评价。
  由于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写作之中,这样势必影响学业。一次期末考试,韩寒所有功课全部亮起“红灯”。如此糟糕的成绩,扯了班级后腿,韩寒却气定神闲:“七门功课亮红灯,照亮我的前程。”班主任一个电话将韩仁均叫到学校,传达校领导对韩寒的处理意见,要么休学,要么劝退。
  韩仁均无可奈何,只好回家与妻子商量咋办。妻子听后,不同意儿子休学:“那样做,孩子这一辈子不就毁了吗?”在老韩苦口婆心的劝导下,妻子终于想通了,又征求韩寒的意见。他表示:“我想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不上大学,自己读书说不定也能成才。”还信誓旦旦地说:“爸爸,你放心,我会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别人看不起我,我要看得起自己!”韩仁均说:“那好,我尊重你的选择。”
  韩寒休学后,写了一篇谈教育的文章《穿着棉袄洗澡》发表在《新民晚报》上,引发一场风暴般的大讨论。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韩寒名扬天下,无人不晓,他的《三重门》也迅速成为畅销书。17岁的他掘得人生第一桶金——100多万元稿酬,成为引人注目的少年富豪。钱到手的第二天,他买了辆摩托车,还请朋友吃饭唱歌,一副少年得志自豪无比的模样,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出路”。
  就在韩寒红得发紫的时候,有记者采访复旦大学校长,提到韩寒和另一个考不上大学的电脑奇才满舟。这位校长说:“复旦愿意破格吸纳人才,给这两个少年学习机会。”满舟抓住这个改变命运的机遇,进入复旦深造;而韩寒却出人意料地回绝了复旦的好意。他的理由是:“我刚刚痛骂完教育制度,然后,一得到好处,就去上大学,我觉得这是很卑鄙的行径。人不能太猥琐,应该言而有信,如果我当时头脑一热去了复旦,那真是我人生的一个污点。”
  韩寒从小喜爱运动,尤其酷爱赛车,每当电视上出现赛车场面,直看得两眼放光,梦想长大也能成为一名赛车手。2003年,当自己手里有了钱后,他决定把梦想变成现实。他说:“别人上大学,我搞赛车。我想尝试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我觉得青春期就该做些惊险刺激的事情,否则老了就没什么意思。”刚开始,在上海郊区练,整天飙车,惹得同龄人羡慕不已。后来车技突飞猛进,他竟然开进北京一家车队,成为一名职业赛车手,并在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上一举获得冠军,粉碎了那些低估他能力的预言。
  写作、摄影、赛车、出唱片,每个领域,韩寒都有不俗的表现,早早达到了那些身处体制内但渴望自由的同龄人所梦想的高度。更可贵的是,无论世事如何变幻,睿智、老辣、狂放无羁的他,一贯叛逆犀利的姿态从未改变。从17岁创造文坛奇迹,到23岁成为国内赛车高手,个性张扬的韩寒闯荡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之路。
  
  做人,就要有责任感
  佚名
  
  关键词
  责任
  事不避难,
  义不逃责
  
  他坚持,他不卑微,他令偏见在心的外国教授对他竖起大拇指,并说出“你是一个负责任的医生,我不如你”。“非典”疫情最严重时,他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转来”。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投身于医学的最前线。他说:动力来自对病人求生愿望的理解,来自对解除病人痛苦的责任感。
  
1[2][3]




首页-&gt2008年第2期

“智者”无惧

作者:乔 伊




  55年前的一个夜晚,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一家医院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金·彼得。
  刚出生时,彼得的头就比其他普通新生儿的3倍还大,让他柔软脆弱的颈部难以支撑。在他的后脑勺上,长着一个奇怪的鼓包。经过做脑部扫描,结果发现他的颅内脑后部竟长有一个巨型的瘤状物,瘤状物内部呈液体状态。这个瘤犹如隐藏在彼得头中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破裂,他的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说,彼得存活的几率几乎为零。此时,彼得的父母必须面对两种痛苦的抉择:要么放弃救治,把他送到福利院,要么做风险系数极高的手术。最终,彼得的父母没有选择手术,而是把彼得带回了家,精心地呵护和照料。
  襁褓中的彼得很少啼哭,总是合着双眼安静地躺在那里。父母怕他悄无声息地死去,便随时过来观察他的呼吸,以确定他还活着。
  时光荏苒,转眼间,彼得1岁了。这天,彼得的父亲带他回医院做脑部复查。在医生看来,彼得能活到1岁简直是个生命的奇迹。检查之后,医生惊诧地发现,彼得颅内水瘤的直径明显小于先前,也就是说,水瘤正在逐渐萎缩,这意味着彼得的生命也许不会再受到威胁。
  然而很快,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彼得长到3岁时,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会穿衣服,对外界的感觉很迟钝。
  他再次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这次,医生得出的结论是:彼得颅内的水瘤已经完全萎缩,但萎缩组织形成了一个结,压迫小脑导致功能障碍。也就是说,彼得今后将是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低能儿。
  彼得4岁时才开始蹒跚学步,他行动艰难而迟缓,动作扭曲歪斜。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尽情地享受生活的多彩和美好,只能整日坐在书架下面的地板上,翻着一本本厚厚的书籍。低能儿通常会重复做同一个动作,因而,彼得的举动并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
  直到有一天,他的父亲在看报纸时遇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字,坐在一旁的彼得凑过来,用含糊不清的口齿念出了那个字的读音,并解释了字的意思,父亲顿时惊呆了。
  事实上,彼得3岁就会背诵字典了,4岁时记住了百科全书的1~8册。他看书的速度惊人,常人看书通常要用3分钟才能看完1页,而彼得则左眼看左页,右眼看右页,只需八九秒就可以看完,并能熟记书中98%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彼得的记忆力变得更加惊人。他曾用85分钟看完一本书。数年之后,他依然可以说出这本书的内容和书中人物的名字,甚至还能只字不差地背诵书中大段的章节。除此之外,彼得还知道全美所有城市名称、高速公路编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及电视台名称;心算所用的时间,仅是常人的1/3;能根据一个人的生日,在半分钟内准确地计算出这个人退休的日期将是哪年哪月哪日及星期几;还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几十年前听过的乐曲,知道是哪位作曲家创作的,以及生日、出生地和去世的日期。
  然而,一个生活中的智障低能儿,怎么会有如此超强的记忆力呢?原来,彼得的脑部结构不同于常人。通常,正常人的脑部分为左右两个脑半球,而彼得的两个脑半球却紧密地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彼得的脑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他的左脑严重萎缩,而右脑则因水瘤萎缩产生的压力逐渐分裂成了8~9个部分。
  人类的右脑支配如音乐、数学、艺术、视觉及动作等方面的能力,而左脑则支配如语言、逻辑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彼得由于左脑萎缩受损而丧失了语言和自理能力,却由于右脑的不断分裂发达而成了记忆力超强的天才。这一现象被医学界称为“学者症候群”,即“白痴型的天才”。
  尽管医学专家为彼得测证的“记忆智商”结果高达220,但在现实生活中,彼得却依然是个低能、极度自卑的人。他很少上街,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害怕面对他人的目光。
  后来,智障市民协会把彼得介绍给了《雨人》的编剧,而他则成为“雨人”的人物原型。这部影片由好莱坞著名影星达斯汀·霍夫曼主演,曾多次获得大奖。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使他渐渐地摆脱掉了自闭的阴影,变得开朗起来。
  虽然,彼得的逻辑思维能力几乎为零,但他却有着自己处事的方式和原则。
  1998年,彼得受到白宫的邀请,要他去参加一次访问。然而,他竟毫不犹豫地回绝了。这件事顿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猜测,彼得到底为什么要拒绝白宫的邀请。
  最终,彼得平淡地说出了他的理由:“那个与克林顿传出绯闻的莱温斯基,不是我喜欢的那一类人。”答案竟如此简单,像是一个幼儿园的男孩儿在挑选他的玩伴儿。
  如今,55岁的彼得,已经读完大约1.2万本书籍,成为15项学科中当之无愧的专家。像彼得一样,有着超级天才记忆力的同时,却又能用最单纯的目光和态度来审视和处理周遭的事物,这其实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福。
  (杰玲摘自《中外文摘》2007年第20期)
  





首页-&gt2008年第2期

会走路的梦

作者:铁 凝




  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起来。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
  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4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嘈杂,衬着棕色桌面上糨糊的嘎巴儿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这时有一位拿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她突然不再去想死和写诀别的信。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需要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
  她纫了针,并且替老人缝好邮包。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整了绽裂的邮包。
  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想起老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常常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像梦。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老路旧街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我曾经在公共汽车上与人争吵,为了座位为了拥挤的碰撞。但是永远也记不住那些彼此愤怒着的脸,记住的却是夹在车窗缝里的一束小黄花。那花朵是如此的娇小,每一朵才指甲盖一般大。是谁把它们采来——从哪里采来又为什么要插在这公共汽车的窗缝里呢?怨气冲天的乘客实在难以看见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当你发现了它们才意识到胸中的怒气是多么的没有必要,才恍然悟出,这破旧不堪的汽车上,只因有了这微小的花束,它行驶过的街道便足可称为花的街了。假若人生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假若人生是长街的一个短梦,我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机盎然。
  (刘立坤摘自《会走路的梦》图/傅树清)
  





首页-&gt2008年第2期

看着亲人的脸

Prev | Next
Pg.: 1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