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头就能吃到脚边的草。朝着这个方向的演化,到山马阶段前肢就变成三
趾了。从它开始到新马阶段,前后肢一直都是三趾,这好像没有什么进化,
其实马的进化一直没有停下:身体仍在不断地长高,腿、掌、趾骨也不停地
加长,脊椎变得平直,保护内脏不受剧烈震动;脸部骨头加长了,头颅加大
脑量增多,长智慧了;前后肢虽仍为三趾,但侧趾已经明显地缩短变细,尤
其是到了新马阶段时,侧趾已沾不到地了,完全由粗大的中趾支撑着全身,
奔跑速度有了很大提高;变化最大的还是牙齿,门齿变宽、犬齿退化、前臼
齿臼齿化,牙体变长,咀嚼面扩大褶皱复杂化。变化的结果是加快了吃草的
速度,适应了吃草的能力,尤其是冬季吃干草,与此同时它的内脏器官也做
了相应的调整,腹部小利于奔跑,肠胃也比牛、羊等动物短,食物消化时间
短,排泄快,其中很多养分来不及吸收就被排出体外,要靠大量吃草来弥补
这一缺点。由此看来,这种动物的进化方向并不先进,有人做过统计,一匹
马的日进草量相当于 1~2 头牛,对草场占有率很大,因此包括马在内的奇蹄
目动物现在正趋向绝灭中,而马类若不是人类因其速度快而驯养、利用,在

自然界也就绝灭了,现在野生的马类仅剩下斑马和普氏野马,而普氏野马也
曾经过了一段保护性圈养的时间。
在草原古马阶段,有一类三趾马不再继续进化了。当时我国境内草原面
积不断扩大,生活环境相对稳定,三趾马没有其他自卫本领,只有从大量的
繁衍来弥补被猛兽吃掉的损失,形成了暂时的兴盛。在世界各地三趾马都绝
灭、真马已经出现的情况下,还继续生存到第四纪早更新世,虽然它也有些
变化,如鼻子伸长了,但终因未入正路,在环境变化中不能适应还是被淘汰
了。我们虽然没有见到它,但祖先们在进化中却与它相依相伴了几十万年,
说不定还是祖先为了果腹把它绝灭了。由于它奔跑不如真马快,活动范围就
没有真马广,在“弱肉强食”自然界的淘汰规律面前,自然是首当其冲了。

剑齿虎

剑齿虎是大型猫科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旁支,生活在距今 300 万~1.5 万
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时期,与进化中的人类祖先共同渡过了近 300 万年
的时间。
剑齿虎长着一对巨大的犬齿,足有半尺长,现在的动物除了大象的牙齿
比它长外,再没有其他的动物了,可大象的长牙不是犬齿而是门齿。剑齿虎
曾广泛分布在亚、欧、美洲大陆上,但化石数量出产最多的和骨架最完整的
地方是在美国。美国洛杉矶有一个著名的汉柯克化石公园,这个公园原先是
个沥青湖,面积还没有北京北海公园的 1/3 大。在几个世纪前,当地的印第
安人就利用这些沥青来烧火做饭,后来白人夺取了这块土地,在沥青湖上打
井采油,挖沥青铺路,湖中埋藏的化石便被发现了。从 1875 年发现第一块化
石起,100 年来挖出 2100 只剑齿虎,此外还有大量其他脊椎动物的化石。有
趣的是,这 2000 多只剑齿虎若按年龄来分析,幼年的仅占 16.6%,而青壮
年的却占 82.2%,表明了它们是来这里捕食陷入沥青湖的猎物,而遭到灭顶
之灾的。从修复的化石骨架来看,成年的剑齿虎身长大约 1.8 米左右,体重
可达 500~800 公斤。
剑齿虎的捕猎对象是大型的食草动物,如象、犀牛等,由于这些动物的
皮既韧又厚,因此它的犬齿就必须很尖很长才能刺穿肌肤。我们可以想象出
它的猎食经过:它长时间耐心地潜伏在猎物必经之路的草丛中,待猎物走近
时猛地大吼一声,后腿用力一蹬,整个身体窜了出来,前爪高高竖起,爪尖
伸出,犹如一支支短钩,张开巨口,扑在猎物身上,用全身的重量将两把匕
首般的牙齿刺穿厚皮,深深地插进被害动物的肌体中。由于牙齿太长不易拔
出,剑齿虎便牢牢咬住不松口,疼痛使得受害者拼命挣扎,可这样,前爪和
牙齿造成的创口就越大,流的血也越来越多,很短的时间就气绝身亡了,剑
齿虎便可以享受一顿美餐了。剑齿虎在当时是兽中之王,“大王”对小型动
物不屑一顾,也没有练出捕杀小动物的本领,可谁知以后它却败在这些小动
物手里。
剑齿虎生长的时代,正处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气候寒冷,大型食草动物
靠长毛和厚皮来抵御严冬,它们行动迟缓、笨拙,容易被捕杀。但在 2 万年
以前,冰期结束了,气候转暖,出现了植物生长旺季,随后食植物的动物也
大量繁殖起来,可是那些耐寒冷的大型食草动物,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只
有向北迁移,可北极圈中并无充足的草原,便因饥饿纷纷死亡了。以捕食它
们为生的剑齿虎失去了食源,再想回过头来捕杀小动物或马、鹿等大动物,
身体已像恐龙那样完全定型了,既不够敏捷,奔跑起来又没有速度,更由于
我们祖先的狩猎技术有了极大的提高,发明了弓箭,利用火攻,在与它争夺
猎物中往往取胜,甚至连它也被杀掉成为猎物,可以说世界之大却没有它的
立足之地,只能随着大型厚皮动物的灭绝而灭绝了。因为灭绝的时间离现代
非常近,只要它再坚持一下,我们就可以在动物园中看到它了,但它却是永
远的灭绝了,不会再现了。
有人不禁会问:为什么现代还会有老虎这种大型猫科动物呢?原来现代
老虎是大型猫科动物发展的主支。它的祖先在它“大哥”剑齿虎称王时只是
个“小弟弟”,体形如同现代的狸猫、猞猁差不多,专门捕食小型哺乳动物,
练就了一身的好本领,会游泳、爬树,在剑齿虎绝灭之前,随着食草动物的

大型化也大型化起来,但身体的敏捷与速度一直胜于猎物,只是身体重了,
上树不便了,不过在草原也不需要爬树。仅管没有半尺长的犬齿,但在技巧
上比昔日的“大哥”高明得多,袭击猎物时专找要害部位下口,不是咬断被
害者的喉咙就是腿部的盘腱,而且现在的动物(除犀牛外)也没有很厚的皮
肤,也不需要太长的牙齿。现代的狸猫动物,按体形的大小所捕食的猎物是
有分工的:狮子、老虎捕杀野牛、角马等,豹子捕杀猪、羊,猞猁食兔子,
猫捉老鼠,而且体形越小食性越杂,体形大的食性却单一。这样就比较危险,
万一再出现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事件,狮子、老虎等大型狸猫科动物会不会像
剑齿虎那样,因食源的绝灭而绝灭呢?不会的,因为有了人,人是有能力挽
救它们的。其实对狮子、老虎来说,它们最大的天敌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人,
如果人不注意保护它们,那它们必将很快地灭绝。十几年前我国东北虎濒临
灭绝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让我们爱护野生动物,与它们和平共处吧。

猛犸象

猛犸象是一种生活在寒代的大型哺乳动物,与现在的象非常相似,所不
同的是它的象牙既长又向上弯曲,头颅很高。从侧面看,它的背部是身体的
最高点,从背部开始往后很陡地降下来,脖颈处有一个明显的凹陷,表皮长
满了长毛,其形象如同一个驼背的老人。
猛犸象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纪大冰川时期,距今 300 万年~1 万年前,
身高一般 5 米,体重 10 吨左右,以草和灌木叶子为生。由于身披长毛,可抗
御严寒,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带的草原和丘陵上。当时的人类与其同期进化,
开始还能和平相处,但进化到了新人阶段,还会使用火攻,集体协同作战,
捕杀成群的动物和大型的动物,猛犸象就是他们猎取的主要对象。在法国一
处昔日沼泽的化石产地,人们挖掘出了猛犸象的化石。从化石的排列上可以
看出:猛犸象被肢解了,四条腿骨前后相连排成一线,头骨被砸开,肋骨有
缺失。根据这个现场,专家们勾画了一幅当时画面:原始人齐心协力将一头
猛犸象逼进了沼泽将它陷住,大家在沼泽边用石块和长矛把象杀死。先上去
几个人把象腿砍下来,搭到沼泽边,让其他人踩着象腿走到象身上,割下大
块带肋骨的象肉,用长矛插着运回驻地,有人用工具砸开象头,吞食尚还温
热的象脑(用今天的眼光看,他是在大吃补品),砍下象鼻,挖出内脏。运
走了这头象可食的部分,其余的便丢弃在沼泽里。在漫长的岁月中,沼泽水
枯泥干,成为干燥的土地,在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有化石,再现了当年生物
的场面。猛犸象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是在北极圈附近。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
人用象牙化石做屋门,北冰洋沿岸俄罗斯领海中有一个小岛,岛上的猛犸象
化石遍地都是。这些化石是冰块流动时从岸边泥土中带出的,堆积到了这个
小岛上。由于猛犸象绝灭不过一万年的时间,而在自然界中化石的形成需要
2.5 万年,所以猛犸象的化石都是半石化的,像中药里的“龙骨”一样,也
是可以用来做药的。更有甚者,前苏联古生物学家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
竟然发现了一头基本完整的猛犸象!它的皮、毛和肉俱全。发现它时,它的
嘴里还沾有青草,可能是吃草时不小心掉进了冰缝中,经过 1 万年自然“冰
箱”的保存,终于和现代人类见面了。发现这头象不久,在前苏联开了次有
关会议,与会代表不但见到了它出土的照片,而且还亲口品尝了它身上的肉。
据说肉不好吃,味道也不香。也许是烹饪技术不佳,如果按照中国川菜做法,
可能就会变成美味佳肴了。
尽管我们现在看不到猛犸象,可原始人却与它们共处了漫长的岁月,对
它们非常熟悉。他们在居住的洞穴中用红土画出了它的体形及围猎它的场
面,这与专家们通过化石整理出的复原图相比较,当时的画家对它的素描是
非常形象的。
猛犸象生活到距今 1 万年的时候突然全部绝灭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呢?专家们做过仔细的研究,找出了许多的原因,但归纳起来还是由外因和
内因共同造成的。外因: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
了,草场植物减少了,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内
因:生长速度缓慢。以现代象为例,从怀孕到产仔需要 22 个月,猛犸象生活
在严寒地带,推测其怀孕期会更长。在人类和猛兽的追杀下,幼象的成活率
极低,且被捕杀的数量离现代越近越多,一旦它们的生殖与死亡之间的平衡
遭到破坏,其数量就会不可避免的迅速减少直至绝灭。这是大自然的淘汰规

律,并非对猛犸象不公平。新生代的第三纪末期时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当
时大量的原始哺乳动物绝灭了,由现代动物的祖先取代了它们,猛犸象的祖
先那时代替了它们,现在该轮到它们让出地盘了。猛犸象以自己整个种群的
灭亡标志了第四纪冰川时代的结束。

犬科动物的演化特点

在新生代的老(早)第三纪时期,原始哺乳类取代了中生代爬行动物,
登上了陆地霸主的宝座,在广阔的天地中辐射发展,繁衍了很多的种类,但
在老(早)第三纪末期(距今 2250 万年前),由于环境的变化它们大量的绝
灭了。新一代的哺乳动物崛起替代了它们,犬科动物的祖先在这时也开始出
现了。
犬科动物祖先原来是生活在森林中的一种小型食肉动物。再向前寻根,
它们的祖先和猫科动物的祖先是同一类动物,被称为细齿兽。由于后代向着
不同的方向发展,体形和活动方式发生了分化,演化成了犬、猫两科各自独
立的食肉动物。而在老第三纪末期,它们的差别还不太明显,犬科动物的祖
先也会爬树捕食鸟类。到了新(晚)第三纪,它们为了扩大捕食范围,填补
原始哺乳动物绝灭而留下的空白,向森林外发展。它们以捕捉鼠类和兔子等
小动物为生。森林外面视野开阔,为了观察地形、发现猎物、躲避危险,它
们要不时地抬起头来观察四周,长此以往养成了习惯。那些不善于抬头观察
的同类被更大的猛兽吃掉遭到了淘汰,而善于观察者则保留了下来,脖子变
长了,头也抬得更高了,与此同时,由于经常不上树便丧失了其能力。但开
阔地域培养出了它们善于奔跑的能力,一口气能跑 20 公里,时速可达 30 多
公里,一夜能跑百里。身体各部位也适应了这方面的发展:脊椎骨各骨节被
韧带紧紧地束缚住,奔跑起来能够减少震动,经受住长时间的颠簸;四肢变
得细长,腹部很瘦,一条大尾巴奔跑时起平衡身体的作用;爪尖钝化;嗅觉、
听觉高度灵敏,能嗅出一万多种不同的气味,在猎物通过 4~5 个小时后仍能
嗅出气味跟踪追击;耳朵俯在地上能听到几百米远的脚步声。演变形成的这
些特征,能使它们获得所需要的食物,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副模样。
然而,生存是很艰难的,即便具备了这么多的优势,有时也仍然很难寻
找到猎物,而且还要随时提防被大型猛兽吃掉。所以它们还要练出忍饥挨饿
的用餐本领:饥时几天不吃饭,饱时一次能吃下 10 几斤肉,骨头也要嚼碎咽
下,不然就要饿肚子;有时找不到活物,只好连动物的尸体都吃,因此消化
能力也要特别的好才行,不然就要闹肚子。由于犬类是中型动物,为了保护
自己免遭不幸,又养成了狡猾多疑的性格,睡觉前总要围着窝绕几圈,看有
无异常,睡觉时一只耳朵还总是贴着地,以防猛兽的偷袭。它们也懂得团结
起来力量大的道理,经常成群集伙,尤其是在冬季猎物较少时,一声长嚎便
能聚集几十至上百只,形成一股连猛兽都逃避的巨大力量。环境的艰苦还迫
使它们变得非常残忍。以狼为例,在集体行动中掉队、受伤的狼都会被同伙
吃掉,同伴的肚腹就是它们的葬身之处;还有甚者如果一只狼被猎人下的铁
夹夹住,它竟会咬断被夹的肢体而逃走。基于以上它的各种行为,人对狼的
印象比起对猫科动物中的狮子、老虎的印象更要差得多。自从人类开始放牧
以来,狼发现捕杀牛羊比捕杀野生动物要方便得多,牧民自然不允许牛羊被
狼吃掉,于是人与狼发生了直接冲突,在人狼之战中狼失败了,它们的数量
锐减。人虽胜利了,但生态平衡却遭受破坏:没有狼的捕食鼠类空前发展,
啃食草根、破坏草场、与牛羊争食。直到这时人才发现不能把狼全消灭光,
它们具有其他动物取代不了的作用,人类应该做的只是控制它们的数量。
狗是狼最近的亲戚,它是人类长期驯养狼演变过来的。曾有人认为狗与
狼的差别很大,认为它们没有共同的祖先。这一看法当时就遭到不少人的反

对,认为如果确是这样,则表明狗是可以驯化的,狼是不可以驯化的,但狼
也是可以驯化的,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例子。随着胚胎学、遗传基因的深入
研究,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狗与狼拥有共同的祖先。狗的样子之所以现在与狼
相差很远,完全是人工选择造成的。这种有意识的加速培养,要比自然环境
选择产生的变化快成百上千倍。
在哺乳动物中,熊与犬科的血缘关系是最近的,它们的长相也有些相似,
主要表现在嘴形上,怪不得人们都管它叫狗熊呢。的确,在动物分类上熊科
是属于犬超科中的,它与犬科的共同祖先是生活在老(早)第三纪的裂脚兽,
可见它与犬科动物分化的时间不算太早。熊是向着大型化发展,可是大型化
后单靠肉食已不能维持生活了,只好兼顾其他的食物,如植物的嫩枝叶和果
实、蜂蛹及河中的鱼等。由于食性的改变,牙齿已失去切割作用,但却扩大
了它的食源。熊科动物活动能力很强,活动的范围大,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强,

Prev | Next
Pg.: 1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 71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