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数量也很丰富,因此古生物学家和生物学家都认为三叶虫的远祖早在寒
武纪前就已存在,并在前寒武纪后期分化出了许多支系,但它们都没有坚固
的硬壳故没有保存下化石。寒武纪是三叶虫发展的一个繁盛期,奥陶纪时,
古老的种类绝灭了,新的种类兴起成为第二个繁盛期,从志留纪到二迭纪,
由于肉食性动物大量繁盛,三叶虫急剧衰退最终绝灭。
三叶虫存在时间短,演化的种类多,分布海域广,个体数量大,各属、
目之间界线清楚并随年代依次出现,因此成为了寒武纪时期全球性可对比的
标准化石。我国是世界上产三叶虫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研究时间早、程度深,
仅寒武纪就划分出 29 个三叶虫生长带,为亚洲提供了标准地层剖面,并为世
界性的生物地理区划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向脊索方向进化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类,也是种类相当丰富的一个门。它包括
低等的脊索动物如现代海洋中的文昌鱼、海鞘等,以及较高等的脊索动物如
鱼、蛙、龟、鸟、牛、猿猴、人类等。
本门动物最主要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脊索。脊索是一条具弹性而不分节的
白色轴索,起源于内胚层,起支持身体的中轴作用。高等动物的脊索只在胚
胎期存在,胚胎期后由周围结缔组织硬化而成的脊椎所代替。
在脊索的背侧有中枢神经系统,是中空的神经管,起源于外胚层,大多
数脊索动物的神经管前部扩大成脑。在脊索的腹侧有消化道,它的前端两侧
有左右成排的小孔与外界沟通,这些小孔称为鳃裂。水中生活的脊索动物终
身保留鳃裂,陆地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具有鳃裂,后来发展成肺呼吸。
脊索动物门中的动物,根据其脊索、神经管鳃裂的特点以及形态特征,
可分为四个亚门:半索亚门、尾索亚门、头索亚门和脊椎亚门。这四个亚门
中仅有脊椎亚门是进化的主干,其余三个亚门是在向脊索进化途中生出的旁
支。
半索亚门  又称口索动物,身体分为吻、颈和躯干三个部分,在吻部有
一段类似脊索的构造。单凭着这一小段“类脊索”便能判断它是由无脊索向
有脊索转变的一种过渡型动物,这类动物全部是海生,现在还活着的动物代
表有柱头虫,化石代表有笔石。
笔石是已经绝灭了的群体海生动物,由于它的化石印迹像描绘在岩石层
面上的象形文字,故称此名。笔石化石全世界各洲均有发现,其地史分布自
中寒武世至早石炭世,其中的正笔石在奥陶纪、志留纪达到极盛,且演化迅
速,分布地广,绝灭也快,成为这种两个纪的标准化石之一,其种属可在世
界范围内作地层对比工作。笔石群体的外形粗看起来像松折枝的化石,即使
是专家,稍不留神也会认为是苔藓动物。确认笔石是半索动物,也还是近几
十年才明确的。
尾索亚门  幼体呈蝌蚪状,尾部有脊索,但成年后尾巴消失,钻进沙土
里底栖生活,属海生单体。这亚门的动物比半索动物在脊索的长度上进化了
一些,推测它是由半索动物的祖先分化出来的,可它的倒退比半索动物还大,
已不会游泳,不能主动地觅食,只有斜插在沙滩中,等食物自动送上门来,
海边渔民和海滨游泳池出售的海鞘,就是尾索动物的代表。
头索亚门  身体似鱼但无真正的头,终身都有一条纵贯全身的脊索,背
侧有神经管,咽部具许多条鳃裂。比起半索、尾索动物来头索动物要算相当
进步的了,它的代表动物是文昌鱼。说起文昌鱼来很有意思,它全身无骨,
体长 2~5 厘米,生活在浅海地区,因最初是在我国海南省文昌县的沿海一带
发现的,故称此名。而文昌鱼数量最多的地方是在福建省沿海一带,渔民们
经常捕食,其捕捉的方法也很特别,根据它遇惊而喜钻沙的特点,先趟水走
几次,然后把沙子挖起堆成堆,再盛一桶(盆)海水,用瓢舀起一瓢沙,在
桶中慢慢澄,沙落鱼出,多的时候,一瓢中能澄出半瓢鱼来。拿回家里用鸡
蛋裹上下油锅一炸,其味鲜美无比,又无骨刺鲠喉,常是渔家用来招待客人
的佳肴。可惜现在已不多见了,随着沿海工业的发展,近海污染严重,文昌
鱼也几不见踪迹了。
半索、尾索和头索动物,尽管都算脊索动物门,但都是低级的,连头都

没有,故统统称为原索动物或称为无头类,它们也是动物进化中的侧支,真
正代表进化方向的还是脊椎动物亚门。

活化石——矛尾鱼的发现

大家已经知道两栖类是由总鳍鱼目上陆进化而来的。总鳍鱼目下分两个
亚目,骨鳞鱼亚目是上陆了,可另一种(空棘鱼亚目)却离不得水,始终没
有上陆,矛尾鱼就是这个亚目的代表。以前发现的矛尾鱼是生活在泥盆纪时
期的化石,从地层的沉积环境上看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后来在三迭纪地层中
发现了它的化石,这时的沉积环境已是半咸水或海水了,表明它从湖泊中游
到了河口处,而且仍在往海里迁移;再后来,中生代海相地层中就没再发现
它的化石,专家们断定它已经绝灭了。
可是 1938 年 12 月 22 日,在非洲东海岸,靠近一条小河河口的海中,当
地渔民钓上来一条活的矛尾鱼,这条鱼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古生物学
家和鱼类学家纷纷前去观看。可惜这条鱼出水仅活了 3 个小时,而且防腐不
好已经烂掉了,仅剩下一张鱼皮。为了找到新的、更好的矛尾鱼,专家们在
当地大搞宣传活动,画着矛尾鱼的招贴画送到了每条渔船上,以便引起渔民
们的注意。可是,这种鱼再也没发现。不过苍天终不负有心人,相隔 14 年以
后,1952 年 12 月 20 日夜,终于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向的海面上又捕到第
二条矛尾鱼。从捕获的情况来推测,矛尾鱼是生活在 200~400 米的深水里,
体长介于 1.2~1.8 米,体重 30~80 公斤,它体形圆厚,腹部宽大,口中长
着尖锐的牙齿,在解剖它的肠胃时发现有鱼的残骸,证明它是肉食性的鱼类,
由于深水中比陆地上的压力大得多,它们出水后因不适应突然减压而很快的
死亡。但是从形态上看,化石中的古老种类和现今生存的种类差别不大,只
是今天的矛尾鱼体形大,胸鳍更大些,内鼻孔没有了,气鳔只留下一点点痕
迹,而早期空棘鱼类的气鳔因向肺演化曾是很大的,推测是因为后来长久地
适应深海环境,压力大的结果,内鼻孔消失,鳔也逐渐变小了。
矛尾鱼的发现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启示呢?大家可以想想,一件化石和一
个实体摆在我们面前哪一个更形象、更直观、更给人印象深刻呢?当然是后
者。总鳍鱼的鳍中有中轴骨骼,末梢各小骨都依靠着中轴骨和身体互相连接,
而现代鱼类鳍骨都与身体直接相接。总鳍鱼鳍内骨骼的排列方式和原始四足
动物(原始两栖类)的四肢骨有些相似。因而人们推想:四足动物的四肢是
总鳍鱼类的胸鳍、腹鳍演化而来的。在水底它可以用这种鳍支持自己的身体,
若调整到合适的方位,还可以用这种鳍勉强地爬行几步。不过化石所提供的
情况还不足以充分证实人们的推想。矛尾鱼的发现不但可以了解它各部分结
构的功能,更可以在它们活着的时候来观察它们活动的情况,有人在观察第
八条矛尾鱼时,证明了它们的胸鳍几乎能作各个方向的转动和安置姿式,这
也就更有力地支持了鳍演化成四肢的推测是正确的。

有的鱼要离开水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阳”,这是一般规律,但如果没
有少数“异想天开”的鱼想离开水并成功地离开了水的话,那这个世界就永
远只是鱼的世界了。
但是鱼要离开水必须要具备条件,即外界的生活环境和内部身体结构。
在石炭纪时期陆地上植被茂盛,低地、沼泽中生长着大量的蕨类植物,其中
树蕨径干可达半米,高有 15~25 米,形成了全球性的第一个造煤时代。植物
的大量生长,改变了陆地原始荒凉的面貌,在湖边河岸形成了气候潮湿带,
同时稠密的树叶遮挡了阳光,减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也为两栖类登陆后
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提供了保护,还为它们准备了“粮食”。
从身体结构上看,要想登陆就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呼吸和支
撑。总鳍鱼类已进化出了一对内鼻孔,这就是由外鼻孔通往口腔的开口,表
明鼻孔与大腔已经串通好了。以后的陆生动物口上面都有这对内鼻孔,空气
由外鼻孔进去,经过嗅囊和内鼻孔进入口腔,再由气管进入肺部。内鼻孔的
存在说明总鳍鱼已有“肺”的构造,“肺”是由鱼鳔演化来的,在鱼类鳔只
起平衡作用,而在进步的鱼类中它有了新的用场。但是肺的进化相对比其他
各部位慢。当两栖类已经出现在水陆之间时,它的肺仍不能独立承担呼吸的
重任,在幼年时水中呼吸时仍用鳃,成年后皮肤也帮助它呼吸。
总鳍鱼的胸鳍、腹鳍有很厚的皮肉,好像一个短柄的船桨,鳍中有一块
中轴骨骼,其余的小骨都依靠中轴骨与身体相连,这样鳍在转动时就能够改
变方向,起到支撑身体并爬行的作用。由于需要经常运用,鳍这附肢便进化
得最快,在身体其他部分还很原始的情况下,就能将身体支撑起来,离开水
上岸活动了。
以上讲述了鱼能够上岸和陆上物质基础这两方面的条件,可什么原因使
总鳍鱼上岸呢,难道真是它“异想天开”了?当然不是,上岸是外界环境造
成的,也可以说是被逼迫的。上篇文章我们曾提到鳞亚目是两栖类的祖先,
它们生活在淡水中,也就是河湖中。地质历史上河流、湖泊总是在变化的,
例如河流改道,故道就形成了湖;河流除了向湖内注水外还注入泥沙,最终
将湖填满形成沼泽;湖边的蕨类植物质地疏松,死亡后往往会倒进湖泊腐烂,
使水浊化,氧气不足。在这些不利因素下,骨鳞鱼为生存就需要把头探出水
面,利用简单的肺呼吸新鲜空气,当湖泊成为沼泽无法栖身时,需要靠鳍的
支撑爬行到另外的水塘中去,在水中食物缺乏时也要靠鳍爬上岸吃一些植物
以活下去。由于不停地进行这种锻炼,终于发展成为能够自由上岸活动的动
物,身体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两栖类体表原来的鳞片演化成骨
甲或坚硬的皮膜,除防止水份过分蒸发外,还防止了身体在爬行过程中被碎
石或树枝划破,以后进化的动物也都继承了这种保护性皮肤,并有了各种发
展,如爬行类的鳞片和骨板,鸟类的羽毛,哺乳类的皮毛等。
两栖类虽然优于鱼类,但它还保留有很多的原始性,首先产卵仍然要在
水中孵化,幼体出生后也要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即便是成体也不能长期待
在干燥无水的地方,不时地需要进水中湿润皮肤,而皮肤也只有在水中才能
起呼吸作用,因此它们并不能算是真正的陆生动物,而是陆生与水生动物之
间的过渡类型。
这类动物除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青蛙、娃娃鱼外,其化石代表有虾蟆螈,

从头到尾长 3~4 米,仅头骨就长 1.2 米,蚓螈长 1.5 米。它们主要繁盛在二
迭纪和三迭纪,那时爬行类已开始出现,但还未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因此古
生代末至中生代初这段时间乃是两栖类的天下。但好景不长,三迭纪时期爬
行类比它们更适应陆地的优势渐渐表现了出来,并在三迭纪末期取代了它
们。两栖类在地史中仅繁盛了 8500 万年就退下了舞台,比鱼类要短得多。但
它们的祖先,那些想上岸的鱼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并由此进化出了其
统治中生代长达 1.7 亿年之久的爬行动物。

黄粱一梦——鳄鱼的回忆

暮春四月的一天上午,动物园的一条鳄鱼刚刚饱餐了一顿便爬到外面
去。外面阳光明媚,照在身上暖融融的,它舒服地张开了大嘴打了个饱嗝,
趴在地上晒太阳。它双眼眯缝着注视前来观看的人群,心里忿忿不平的想:
现在生活真不好,地方又小,不能四处走动,饭也不能撑开肚子吃,还要被
人类管得死死的。听我爷爷讲,它从它爷爷那里听到的,它爷爷又是……,
总之是我们鳄鱼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个故事:
我们爬行动物是在地球陆地第一次出现的真正的陆生动物,我们的祖先
是古生代末期从两栖类中分化出来的。中生代一开始,我们就在没有天敌的
大地上四处漫游,大量繁殖后代、扩大地盘,把两栖类赶下了水,不许它们
远离水边,否则就吃掉它们。它们竞争不过我们,我们的身体结构比它们强
多了。首先,我们的脑量比它们大,智力要比它们发达,头上骨板愈合多,
结构简单了,行动方便,而且在头与胸部之间又长出了脖子,这样身体不动,
头也能上下左右地转动,这是极大的进步。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进化,如我
们皮肤角质化或鳞甲化,保护了体内的水分。从皮肤表面更新换代,呼吸全
靠肺,完善了肺的功能。四肢各趾间不再有蹼,便于陆地行走,就连产卵也
不用再回水里。我们的卵外面有一层钙质的硬壳,称为蛋,所包含的水份足
够小生命需要,而且陆地比水中安全,下蛋后不用管,靠阳光就能使它们孵
化出来,这样我们就彻底地摆脱了水的束缚。我们的神经系统也比两栖类发
达,负责四肢运动的脊椎神经(中枢神经)在腰部膨大形成一个神经节,能
及时处理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就连我们的眼睛都进化了,长出了眼皮,具有
湿润和保护眼球的双重功能。
我们在中生代是最进化的动物,是陆地的征服者和统治者。按照不同的
生长习惯,我们辐射出了很多的种类,人类专家称其为辐射繁衍,并把我们
分划出了 17 个目。现在是恐龙热,外行人以为中生代我们的祖先都是恐龙,
其实错了。“恐龙”一词专门指两个目的爬行动物,它们是蜥臀目和鸟臀目,
其他目中的动物尽管也可以叫××龙,但决不能称为恐龙。人类在研究恐龙
时发现它能直立行走,不禁感到奇怪,一 些人认为直立行走是哺乳类的标志,
而我们的标志就是该爬着走。怎么会出现直立行走的爬行动物呢?会不会是
骨架安装的不对?其实这道理很简单。要知道判断一种动物的分类决不能靠
辅助的特征来定,如果用“会说话”来定义成人的标志,那么八哥、鹦鹉也
都是人了。哺乳动物与我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是胎生和哺乳,而我们的表兄
——恐龙,不过是想改革一下身体结构,其本质并没有变。在我们发展的鼎
盛时期——侏罗纪,一种不起眼的小动物出现了,它们大小如现代的老鼠,
常被表兄弟们捕食,尽管那时不知它是什么动物,但对我们没有任何威胁。
直到那次大灾难过后,它们的适应力强,一下子繁盛起来,把我们的地盘给
夺走了,我们这时才知道它们的名字:哺乳动物。要是早知道它们会从我们
手中夺取霸主的地位,当初就该把它们全吃光,心腹大患未及时除去,留下
了祸根,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那次大灾难听起来真是万分可怕,一团大火伴随着巨大的响声从天而
降,落地后发生了山崩地裂般的大爆炸,当时就炸死了我们一大批同类。爆
炸引起的大火烧毁了森林,烤干了湖泊;树木燃烧冒出的浓烟、空气中的尘
土和动物尸体烧焦后弥漫的气味,呛得祖先们喘不过气来。更可怕的是,大

爆炸还诱发了地震,导致了火山喷发。岩浆溢出地面,一条条“火龙”四下
奔流,摧毁、烧掉阻挡他们的一切物体,比霸王龙厉害万倍。

Prev | Next
Pg.: 1 ...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 71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