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有两种生
活方式:一种是寻找泥里的有机物为食;另一种依靠自己体内的叶绿素,和
植物一样可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制造食物。后一种生活方式表明了在某些环
境下它是植物,这说明在原始最低等动物中,动、植物之间的界线还并不明
显。
有孔虫 自我保护方面要比眼虫好,体内分泌粘液粘住沙粒,在体外形
成一个硬壳。壳口伸出许多丝状的肉足,生物学上称为伪足,其形状是可以
变化的,当触到一块食物,伪足就包围住送进“口”吃掉,伪足还能排出废
物,使虫体移动。有孔虫通常有两种生殖方式,在发育过程中交替进行,即
世代交替。无性生殖是由成熟的裂殖体向外放出大量的配子母体,配子母体
成熟后又大量放出带鞭毛能游动的配子,两个配子形成合子就是有性生殖,
合子再发育长大成为新的裂殖体。
有孔虫在地史时期中出现过几次繁盛期,尤其在白垩纪时出现了特殊种
类(如能游的有孔虫),成为地质学家们划分对比白垩纪海相地层的重要依
据;白恶纪时有孔虫的数量也是极大的,甚至在白垩纪形成的岩石中都占有
很高的比率,专家们管这种有大量生物参与形成的岩石叫生物礁。
纺缍虫 一种已经绝灭的动物,生活在大约 100 米深的热带或亚热带海
底。它有钙质壳,壳体随着虫子的长大不断增多,并随着它的演化而不断增
大,从发现的化石来看,最小的不足 1 毫米,而大者可达到 20~30 毫米。它
最早出现在早石炭世晚期,早二迭世时极盛,不仅数量丰富且种类繁多,构
造也变得复杂,但到了二迭纪末期就全部绝灭了。此类动物分布时间短,演
化迅速,地理分布十分广泛,更因其体形小,在二迭纪地层划分上已成为十
分重要的化石门类。
以上几种化石因体形微小,在化石界中被称为微体化石。遥想那时的年
代,它们从细菌“手”中接过了生命的“接力棒”,经过漫长岁月“传”给
了多细胞动物后仍不愿离去,又“护送”到了古生代,有的种类还一直“护
送”到现代,似乎是害怕进化夭折,实际上,它们是一直在作鱼虾的食物。
单枪匹马,当时还能横闯天下,可现在却寸步难行了。
单细胞的动物称之为原生动物,意思是指它们生来就具备各部分分化和
必要的生活机能。生命进行到多细胞动物就称后生动物,那指的是卵细胞要
经过胚胎发育变形阶段才能出生的动物。后生动物范围很广,它包括二胚层、
三胚层、原口动物、后口动物……在本书中,这些动物都将一一讲到。
团结有力量——多细胞动物
单枪匹马地闯天下,力量是单薄了一点,生命进化自然就向多细胞类型
发展,而且从此以后都是多细胞动物。但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只讲最简单的、
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高级的将在以后提到。
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两胚层动物,即它们身体是由两层细胞组成的,
一是表皮细胞层,二是襟细胞层(它位于体壁内面),两层细胞之间填以胶
状物质称中胶层。这类动物分为三个门,即海绵动物门、古杯动物门和腔肠
动物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门的特征及所属的化石代表。
海绵动物 从距今 6 亿年的寒武纪以前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现代,它
的细胞虽分化为二层,但无器官和组织。海绵体壁多,也为入水孔,体腔是
空的,上端开口为出水口,水从入孔流进体内,海绵吸收水中有机质后再将
水由出口排出体外。海绵多为群体生活,彼此用胶质连接,生活在海底,专
家称为底栖生活。难怪从海里出来的海绵都是一块块的,用力一捏水都流了
出来,放进水里又吸满了水。过去在洗澡中,人们总用海绵块,现在已被淘
汰了。海绵体有骨骼支撑,按其大小分别叫骨针和骨丝,只有骨针才能形成
化石,有的地层中可以形成几公分厚的海绵骨针灰岩,但总的来说海绵造岩
的能力很弱,这与它体内不保存无机质(如硅、钙等元素)有关。
古杯动物 是一种绝灭了的海底动物,形状如同酒杯,其生活方式和新
陈代谢作用基本与海绵类相同,但它是个体动物,一般生活在蓝绿藻当中,
最合适的生长环境是在水深 20~30 米的海底。它从早寒武世开始出现,到了
中寒武世就绝灭了。因它对生活环境要求很严,不能在海水浑浊的地方生长,
故不用它作为划分对比地层的标准化石。
腔肠动物 尽管它也是两胚层动物,但要比前两门动物高等,即开始了
神经细胞和原始肌肉细胞的分工并具消化腔,所以叫它腔肠动物。它的身体
多为辐射对称,在消化腔口处有一圈或多圈触手。本门动物自寒武纪后期出
现至现代,种类繁多,化石丰富,其现在动物代表有我们大家熟悉的海葵和
水母,有人喜欢吃的海蜇皮,就是水母,一种大型的腔肠动物。
本门的主要化石是珊瑚和层孔虫,珊瑚将专门列题讲述,这里先说说层
孔虫。
层孔虫是海底生活的群体动物,自寒武纪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白垩纪。
它体中有钙质骨骼,群体的骨骼相连结成不规则的团块状、层状等。大的群
体宽达 2 米、厚 1 米,小的直径不足 1 厘米。由于它有这样的不易分解腐烂
的硬骨骼,故被称为造礁动物。层孔虫礁石化石代表着一种繁荣的海底动物
生长环境,其化石丰富的地区,常能发现可供开采的石油。在我国广西、湖
南、贵州发现的油田过程中,层孔虫在与已知油区的地层对比中发挥了很大
的作用。
从以上三门的动物特征上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它们都是二胚层动物,但
在进化上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尤其是在胚胎发育中,海绵动物表现为小细
胞内陷形成内层,大细胞留在外面形成外层细胞,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胚胎
发育恰好相反。以后出现的更高级的动物没有哪一类是由海绵动物门中分化
出来的,说明这类动物在生物演化上是一个侧支,又称侧生动物。海绵动物
不可能再进化了,古杯门已绝灭,那么向后传递生命进化的接力棒就落在腔
肠动物门中,它传递的速度很快,在奥陶纪时就传给了三胚层动物,从那时
开始,生命进化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美丽的珊瑚
晶莹的海水覆盖着的海底,是令人神往的世界。耀眼夺目的珊瑚,繁花
似锦,五彩缤纷,有的像披上露珠的树枝,有的像凌霜盛开的菊花……袅娜
多姿,争芳斗艳。这些迷人的景色,多少年来赢得了人们的惊叹和赞美。人
们喜爱珊瑚,尤其是红珊瑚,将它列入珍宝之中。清朝官员官服上的朝珠和
官帽上的顶戴,就是用红珊瑚雕琢而成的。然而,珊瑚所蕴藏的科学启示,
一直到最近几十年才被人们所领会。
现代的珊瑚虫,生活在热带的海洋里,过独生或群体固着的生活。单体
的珊瑚(如常见的海葵),圆柱体状,一端固着于他物,另一端环绕中央的
口孔,长有很多触手。珊瑚体的外层细胞能分泌出石灰质(碳酸钙)骨骼,
分泌的快慢又与太阳光强弱有关,白天分泌得多,夜晚分泌得少,甚至不分
泌。季节的变化也影响着这种分泌的速度。这样,生活着的珊瑚虫,在那昼
夜交替、四季循环的漫长历史中,在自己的体壁上留下了一道道粗细不同的
生长环纹。有人研究过:从一个最粗的(或最细的)环纹到相邻的另一个最
粗的(或最细的)环纹之间,即相当于植物的一个年轮,有 365 条环纹,这
个数目正好和一年的天数相等。
地史上泥盆纪时期是珊瑚繁衍的旺盛时期,专家们发现,该地质年代中
的某些珊瑚化石表面上也满布环状细纹,粗细递增递减,交替出现,只是相
邻两个最粗(或最细)的环纹之间的环纹数,不是 365 条,而是 400 条左右。
珊瑚化石外表的这些特有环纹,就像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告诉我们当时一年
有 400 来天。我们知道,如果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不变,它公转一周的时
间就不大可能有变化,利用数学公式求出了泥盆纪时一天不到 22 小时。更有
趣的是,在泥盆纪以后的石炭纪,也找到过类似的珊瑚化石,每一年轮上的
生长纹是 385~390 条。根据这样的一些事实,有人推测地球的自转速度越来
越慢,从最原始的状态时的每天 4 小时减慢到现代的 24 个小时。
所有的珊瑚都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纲,它包括现代的海葵、石珊瑚、红
珊瑚和已绝灭的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等,全部是海生(即在海水中长大)。
在珊瑚化石中四射珊瑚是重要的化石,由于它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短,
内部结构变化很快并有阶段性,因此古生物学家利用它来作为古生代地层中
的标准化石。四射珊瑚从产生到灭绝,骨骼发育很有规律,专家们主要是从
它的内骨骼演化上划分时代。珊瑚虫分泌钙质除了形成外壁,还要形成内壁,
内壁自下而上,从边缘往中心生长,专家们称它为隔壁,意思是它把体腔隔
开了。早期的珊瑚壁单一仅一种,称为单带型,生活的时代为奥陶纪和志留
纪;以后在隔壁之间又长出骨钙叫鳞板,这时的珊瑚化石就称双带型,出现
在志留纪和泥盆纪;到了石炭纪和二迭纪时,内骨骼在体腔的中心部分彼此
连接、膨大形成了一根从下到上的柱子(学名叫中轴或中柱),这时它就变
成了三带型。四射珊瑚对于专家们来说,在确定古生代各个纪的时间上起着
重要的作用,研究它的专著也非常的多。
向前迈进一大步——三胚层动物
动物在外壁和内壁细胞层之间又分化出一层细胞——中胚层,这就是三
胚层动物。不要小看中胚层的产生,它在动物发展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中胚层为动物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成、分化和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来源于它的肌肉组织强化了运动的机能,使动物与环境的接触复杂化,由此
促进了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发育,提高了动物对刺激的反应和寻食的效率;
高效率的觅食又使动物增加了营养,新陈代谢旺盛,排泄机能随之加强,这
样“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动物形态结构产生了强烈分化;同时,中胚层不
仅有再生的能力,而且能贮藏水分和营养物质,大大提高了动物对干旱和饥
饿的适应力,为动物摆脱水中生活,进入陆地环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中胚层产生以后,动物的进化分成了两支,一支是原口动物,一支是后
口动物。后口动物是进化的主线,从原始的后口动物中,发展出了神经系统
获得充分发展的脊椎动物,最后又在脊椎动物中发展出了我们人类。原口是
指细胞内陷形成体腔后留下的与外界相通的孔,这个孔以后就变成了动物的
口;后口是在体腔形成的后期在原口相反的一端,由内外胚层相互紧贴最后
穿成一孔,成为幼虫的口,原口则变成幼虫的肛门。
原口动物虽不是动物进化的主干,但它也分出了不少的门类,而且它们
的总数是最多的,以陆地动物为例,除脊椎动物以外,所有的动物都是原口
类的。如大家熟悉的蟋蟀、蚯蚓、蜻蜒、蝉、蜘蛛……所有这些都是原口动
物。
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尽管日后差别极大,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是有很多共
同特征的,同学们稍加以留心就能发现到,除了共同具有中胚层外,还有:
身体分节 仔细看看昆虫,它们的身体是由形状结构大体相同的体节组
成,称同律分节,蚯蚓和蚕就是典型的代表。动物身体分节增加了灵活性,
扩大了生活领域,加强了对环境的适应性,此外,同律分节又为后来进化的
异律分节打了基础(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
雏形的附肢 在出现体节的同时,腹部皮肤突起形成疣足,其上有硬
毛,每节一对,是运动器官,是附肢出现的最初形式。它是动物强化运动的
产物,而产生后又加强了爬行和游泳功能,为扩大动物的生活领域提供了条
件。
具有体腔 体腔是指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腔,体腔中充满体腔液。体腔
的出现使内脏器官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并使它们具有运动的可能性
(如肠子的蠕动、心脏的跳动等),因而大大加强了新陈代谢作用,是运动
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体腔有原生体腔(段体腔)和真体腔(次生体腔)
之分,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外壁之间没有膜的称原生体腔,有膜的为
次生体腔。低等的原口动物具有原生体腔或根本没有体腔,高等的动物具有
次生体腔。
在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分化过程中,还出现一类中间动物,它们某些特
征像原口动物,如具有次生体腔,生殖细胞是从体腔膜上产生的,但它们的
体腔形成方式却与后口动物相同。这说明在动物分化初期,还没有显示出优
劣势的情况下,万物竞争,走哪条进化道路任意选择。这类过渡动物是苔藓
动物和腕足动物。同学们对苔藓动物(形状似苔藓植物而得名)比较陌生,
但对腕足动物就不该陌生了,我们吃的淡菜(一种贝类肉)、海豆牙都是腕
足动物。由于它们都生活在水里,避免了陆地上过渡动物和侧生动物遭受的
厄运,也使我们有机会品尝到了它们的美味。
节肢动物—一三叶虫
三叶虫是一种 2 亿多年前就已绝灭了的动物,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中,
其外形颇似现代的虾和蝉,属节肢动物门,因种类繁多,特在门下单列成一
纲。这种动物从纵向看可分头、胸、尾三段,横向看又可分左、中、右三份
(中间是轴部,两边为侧叶),故名“三叶虫”。三叶虫背上有背甲,其成
份为磷酸钙和碳酸钙,质地坚硬,成为地史时期中最早大量形成化石的动物
门类。身长一般在 3~10 厘米,但小者不足 6 毫米,最大可长 75 厘米,我国
曾在湖南省永顺县发现了长 27 厘米、宽 18 厘米的三叶虫,学名叫“铲头虫”。
三叶虫为雄雌异体,卵生,个体发育中要经过周期性的多次蜕壳,不同
阶段脱落的壳体是研究个体发育的基本素材,它对了解三叶虫一些器官的发
育和成长,探索三叶虫的演化,解决分类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三叶虫头部
及尾部变化较大,各种类型非常多。在我国品种繁多的砚台里,有一种叫“燕
子石”的砚台,该种砚的砚池旁或砚盖上常有石化的无头“小燕子”张开翅
膀、叉着尾巴,其实这就是一种三叶虫的尾部化石叫“蝙蝠虫”,因其形象
更像蝙蝠故起此名。因在中国古代蝙蝠是不祥之物,而这种砚台又是呈送皇
帝的贡品,所以采用“燕子”这个吉祥的名字。
三叶虫纲,下分 7 个目,绝大部分的种属在世界的海相沉积岩(石灰岩)
中都有发现,各国的专家对它进行研究,得出了几点共同的认识:它经常与
海百合、珊瑚、腕足动物、头足动物等一起生活(共生),在发现它化石的
同时同地,也发现了上述几种动物的化石;从它的体形上判断,它适于爬行,
是海底生活(底栖)的动物,它以原生动物、海绵、腔肠、腕足等动物的尸
体,或海藻及其他细小的植物为食;三叶虫在进化的后期,由于海中出现了
大量肉食动物(鹦鹉螺、原始鱼类等)直接威胁了它的生存,于是增大了尾
甲,提高了游泳速度,同时头尾能够嵌合使整个身体卷曲成球形,以保护柔
软的腹部,并可迅速跌落或潜伏海底逃避敌人的进攻。
在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纪早期,三叶虫的 7 个目就发现了 4 个,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