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当然是要把猎物撕裂开,而不是整个地吞下去了。电影中演成它吞恐龙、
吞人,只是增加恐惧效应,却违反了它的进食方法。爬行动物新陈代谢缓慢,
霸王龙也是这样,饱食一顿后可以几天不吃东西。
如此巨大凶猛的食肉动物,中生代没有哪种动物会是它的对手,可它又
是怎样绝灭的呢,谁是杀手呢?是动物界竞争规律和它自己的特化。
首先,霸王龙是一种极端特化的恐龙,是专吃大恐龙为生的,它身体上
所有的器官只适应捕杀大型动物。而越是特化的动物就越需要稳定的生态环
境,就越经不住环境的变化,一旦环境的变化速度超过了它们身体适应的限
度,它们就会死亡。白垩纪末期,经过灾难后气候变得寒冷起来,小型爬行
动物适应较快,用各种方法生存下来,如蛇四肢退化,学会了钻洞、冬眠来
躲过食物缺乏和寒冷的冬季,而霸王龙看来是没有学会冬眠,又无法抵御严
寒的袭击,处境悲惨了。
其次,食植物恐龙的大量死亡,对它有着直接的影响,饥饿和疾病一直
在威胁着它们,自己已朝不保夕,就更无法繁殖后代了。现代的猫头鹰,在
鼠源充足的地方一年可产卵 7~8 枚,反之仅产 1~2 枚,生育后代的数量全
凭食物的多寡而定。推测霸王龙的生殖也是这样,不然小龙孵出来,没有食
物也要被饿死。
它为什么不吃哺乳动物呢?想吃,可吃不到。它行走时产生的震动、发
出的响声以及散发出的气味,都被哺乳动物先进的感觉器官捕捉到了,不等
它走近就早已逃走或远远地避开埋伏了。它又不会像蛇那样钻洞、鳄鱼那样
游泳去捕捉猎物,加上白垩纪末期的恐龙都纷纷带有“自卫武器”,如三角
龙头上有三只角、禽龙的前爪趾坚硬似钢钉、肿头龙头硬,吃它们也不是那
么容易的,搞不好还会受伤、死亡。既然什么都干不了、都不适应了,也就
该“告老返乡”,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始祖鸟
鸟类是脊椎动物进化主干上的一个侧支,这个侧支从爬行动物时代就开
始分化了,虽然距今已年代久远,但因它们的活动领域——天空环境稳定,
它们筑巢又在高枝或峭壁之上,不易遭受地面动物的侵犯,相对比较安全,
所以生存到了现代。
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乌类的祖先是起源于一类尚未特化的爬行动物。
在三迭纪时期,爬行动物刚刚兴盛,在此演化主干上的动物是四肢骨、肩岬
骨和坐骨的变化。有一类爬行动物想靠自己的力量冲向天空,像昆虫一样主
动飞翔,就必须要长出一副翅膀来。可它们不会像西方神话中描述的天使那
样:四肢健全,再从后背生出一双翅膀来,而是有得必有失,以失去前肢来
换取翅膀。在前肢变翼的过程中又分化出来两支,一支是皮质翼,一支是羽
毛翼,皮质翼的代表动物是翼龙(见“恐龙的表兄弟翼龙”),而羽毛翼的
代表动物便是始祖鸟。
目前,全世界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仅有 7 个,个个都可以说得上是世间珍
贵标本,它们都发现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石灰石矿山中。经过年代测定,它们
是生活在距今 1.4 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和乌鸦一般大小,长着多节尾椎骨
组成的长尾,嘴里有牙齿,翅膀的前端残留着爪,如果不是同时找到它的羽
印痕,很可能把它鉴定为爬行动物。前面已提到,鸟类是从槽齿类演化而来
的,槽齿类兴盛于三迭纪,所发现的始祖鸟是侏罗纪晚期的,它们之间有长
达 8000~9000 万年的空白区,这比整个新生代还要长。在这段时间中肯定会
有更古老的鸟类化石,但现在还未找到。从这点上讲,“始祖鸟”的译名是
不确切的,它并不是最早的鸟类代表,其实它的拉丁文名字叫古翼鸟,是我
国学术界译错了。现在虽然这样叫它,但将来若找到了比它更古老的鸟类化
石,这个名字就必须要改了。
为什么说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和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呢?因为它保留爬行
类的一些特征,除上述提到的以外,还有:骨胳没有气窝;三根掌骨没有愈
合成腕掌骨;胁骨细,无钩状突起,这些特征与鸟类比起来是非常落后和原
始的。但它也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有羽毛,就意味着它已是恒温(热血)
动物了。恒温动物始终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体温,这就加强了这类动物对环
境适应的能力,为有效地征服空间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第三掌骨已与腕骨翕
合,这是后来的鸟类掌骨都愈合成腕掌骨的开始。我们吃鸡的时候注意观察
一下鸡翅膀,翅膀末端的那块小尖骨就是愈合的腕掌骨。始祖鸟代表着爬行
类过渡到鸟类的一个中间环节,这种过渡型的动物身上分类界线是很模糊
的,恩格斯曾提到过“用四肢行走的鸟”,指的就是始祖鸟;有的专家也戏
称它为“美丽的爬行动物”。
始祖鸟的行动方式,有人认为它是地上的走禽,靠后肢支持体重,以尾
巴保持平衡,靠生有羽毛的翼扇动空气产生前推力,帮助它向前奔跑,形如
鸡跑时一样;也有人认为它是以树栖为主,它的两足拇趾向后与另三个相对
立,很适合抓握树枝,它的前肢趾端长的爪也是抓握树枝的有力的证据。它
从地面起飞,落到树上,再从这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树,指端的爪是在树枝上
降落时用来稳定身体的,它的长尾也不适合起落和扭转方向,所以专家推测
始祖鸟大概是一种飞行能力低、起落不快的鸟,嘴中的牙齿用来咬死昆虫和
鱼类的。
由于仅有 7 件化石标本,使得专家们研究的材料非常少。为什么不多找
一些呢?难!鸟类化石是所有化石类型中发现得最少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原
因:鸟类是在空间活动的高等动物,死后落到陆地或水里,随时都有被其他
动物吃掉的可能,如果没有被及时埋藏,也会腐烂掉,而这种机率极大;在
中生代时期,陆地和水里繁生有大量的爬行动物和鱼类,被称为爬行动物时
代,刚分化出来的鸟类,无论从适应能力或从数量上讲都处于开始阶段,不
占优势,随时都会遭受攻击,故化石从总量上讲也不可能很多。
不过也不是没有希望,至今发现的始祖鸟化石都还限于欧洲德国巴伐利
亚省的侏罗纪地层中,其他各国还都未发现。拿我国来说,广大国土上分布
着广泛的侏罗纪地层,其中化石保存得也很好,如辽宁凌源附近的狼鳍鱼化
石,形态逼真,依然有微细的结构和印痕;新疆白垩纪地层中,曾找到保存
完好的准噶尔翼龙,它是比始祖鸟晚的动物,表明当时那里的生活环境适应
飞行动物的生长,很可能会找到古鸟类的化石。80 年代,我国在辽宁省境内
发现了一件古鸟化石,经专家鉴定,它的生活时代要比始祖鸟晚,身体结构
也比始祖鸟进化。这表明只要不懈的努力,终有一日这些化石会重见天日、
为鸟类的进化提供证据。只是我们希望它能尽早地出土,这就需要向大众普
及科学知识,尤其是向青少年们普及。始祖鸟的复原形状在各地的博物馆中
都有陈列展出,同学们不妨抽空去看看,加深对它的感性了解和认识,一旦
发现后能及时上报。
恐龙的空中兄弟——翼龙
在“始祖鸟”一篇中我们曾经提到:爬行动物将前肢演化成翅膀的两种
结果:一种是羽毛翅膀,一种是皮膜翅膀。始祖鸟具有羽毛翅膀,体形很小,
而具有皮膜翅膀飞行的大型爬行动物则是翼龙。它前肢第五指退化,第四指
延长,一二三指尚且存在,用于攀抓。皮膜从指端一直延长到后肢的腋下。
中生代的翼龙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早期的翼龙,主要生活在早侏罗纪,
喙嘴龙是这一类的代表。它产于德国佐伦霍芬地区,恰巧与始祖鸟产于同地、
同时代的地层中,它是刚从爬行类中分化出来不久,身体上的原始现象很多,
如长尾巴、嘴中有长牙、前肢掌骨很短,使两翼扇动力量不大。它还不能自
由飞行,只能从高处向低处滑行,这阶段的翼龙还不是它们的典型代表。到
了晚侏罗纪,出现了翼指龙,它进化得尾巴极短,口中的牙齿也有退化,掌
骨变长了,它可算为进化的中期产物。进入白垩纪后,翼龙的演化已达到了
高峰,尾巴消失,牙齿退化了,头部有隆起的骨质嵴,骨骼中空,眼睛前方
有巨大的孔洞,这样就减轻了头骨的重量,第四指骨更加伸长,扇动力量加
大,使它能够自由飞翔,这个时期的代表是中国准噶尔翼龙。
一些专家经过对化石的研究,提出翼龙有可能是温血动物的看法,其根
据是它皮翼的结构。仔细观察它的印痕化石,发现外半部分坚硬,充满了又
直又长的、平行排列紧密的纤维,僵硬而无弹性;内半部分(靠近身体的后
半部分)纤维短且弯曲,排列疏松呈波状,有可能是皮毛,且皮膜也较软,
具伸展性。由于这些纤维柔软、稀少、易腐烂,很难保存下来,过去也一直
未引起专家们的注意,现在对它们身体结构的仔细研究,认为它应该具有这
些“微细附件”,在对翼部认真观察后终于发现了这些印痕。翼龙生前两翼
张开可有 6~15 米宽,但身体不大,在两翼有力的扇动下,要保持体内热量
不散失就必须要有隔热的皮毛来保温,翼龙生活在湖边、海边,惯食鱼类,
是食肉动物,但从化石腹部印痕上未发现胃中有食物,表明它们消化、吸收
的速度很快,能够产生高能量来维持体温及提供动力,这为翼龙是温血动物
又提供了一个证据。但是仅凭这二点还不能说明问题,还要再找更多的化石
来观察,以发现更多的“微细附件”。可是翼龙的化石很少,其原因与始祖
鸟少是一样的。如果翼龙是温血动物的论点得到了证实,可以说是巨大的发
现,它将证明翼龙进化得和鸟类一样先进,而并非是过去人们所想的那样笨
重的飞行动物。
翼龙绝灭的原因还没有彻底搞清楚,但推测其原因很可能出在皮翼上。
它的皮翼很薄弱,中间没有骨骼支撑,一旦皮翼破损就无法修补,影响了扇
动能力,造成两翼不平衡,皮翼越大这个缺点就越明显。而从爬行类进化出
的鸟类在适应天空飞行方面能力比它们更强,在竞争中鸟类灵活地扇动翅
膀,做着急飞、急停、空中急转弯等高难度动作,把翼龙打下了天空,打进
了泥土中。因此尽管翼龙有可能也进化到了温血动物阶段,但由于进化速度
不快、程度不同,最终还是被进化快、程度高的鸟类独霸了天空。
现代的皮膜翅膀动物——蝙蝠,吸取了翼龙的教训,抓住鸟类的弱处—
—不能夜间飞行(少数鸟除外),又重飞上天空。它们靠着发达的听觉器官,
用超声波来确定猎物、躲避危害,它们的五根指骨都延长进皮翼中起支撑作
用,使扇动更为有力;而且指骨又可作隔挡,当一处皮膜损坏时不影响或不
扩大到其他部分。同时,身体也不向大型化发展,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性,
现在的蝙蝠只是吃鱼、昆虫、花粉甚至吸血,并不与鸟类争食,故能生存下
去。
恐龙的水中兄弟——鱼龙和蛇颈龙
在自然博物馆恐龙展览中,墙壁上常有一幅大型壁画,画的是几只酷似
海豚的动物在海水中跃起、游泳。你可千万不要认为是海豚,它们是中生代
海洋中的霸王——鱼龙,是一种性情凶恶的海生爬行动物,陆地上恐龙的表
兄弟。
鱼龙最早出现在三迭纪,从它的化石形状来看是具流线型的体形,已与
其它海生爬行动物有着极大的差别,它没有其它动物都具有的脖子。它的生
活环境、游泳方式及食物来源与现代的鲨鱼、海豚都一样,所以它们的外形
也是惊人的相似。这种因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是向鱼类
趋同的,所以称它为鱼龙。由于所发现的鱼龙化石都是这种体形,估计它已
经经过了较长时期的进化发展,但它的祖先及起源现在还不清楚,只能根据
它具有迷齿型牙齿,推测它可能与杯龙类有点关系。鱼龙的体形无疑地表明
它游泳的速度很快。它的尾巴是游泳的动力,呈倒歪型,即尾椎骨不是向上
而朝下,且与脊椎骨不在一条直线上。随着进化,到侏罗纪之后鱼龙的尾椎
骨急剧倾斜伸入尾鳍下叶;它的眼睛也变得很大,视野开阔;口中长满了利
齿,除了捕鱼外还能咬碎菊石、瓣鳃类的硬壳;其生殖方式也改为卵胎生(即
胎生)以适应海中生活,在化石中常可见到的小鱼龙骸证实了这一点。鱼龙
的身体也向着大型化发展,我国 60 年代在西藏发现的“喜马拉雅鱼龙”身长
就在 10 米以上。
与鱼龙共同生活在海洋中的爬行动物还有蛇颈龙,它是调孔亚纲中蜥鳍
目的动物,本目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长尾巴、长脖子、三角小脑袋、全部是海
生,因体形像蜥蜴(即“四脚蛇”)故起此名。本目动物体形一致,但大小
却差别很大,小者如中国的贵州龙,黄豆大小的脑袋,火柴棍粗细的骨骼,
逐渐变粗的长脖子和逐渐变细的长尾巴,从头至尾总共才 10 厘米左右,可谓
是本目中的“小不点”,因体形太小,它不属蛇颈龙类,而归为幻龙类。蛇
颈龙是大型的海生爬行动物,生活于侏罗纪至白垩纪,体长从几米至十几米。
根据脖子的长短分为长颈和短颈两种类型,长颈类中的颈椎骨可达几十节。
它们均以海中动物为食,其游泳方式是靠四肢划水,尾巴做舵,因此速度不
如鱼龙快,说不准还是鱼龙攻击的目标,只要鱼龙快速冲来,一口咬断它们
细长的脖子,就可以从容地饱餐一顿了。
中生代的海洋中除了鱼龙和蛇颈龙外,还有蜥蜴类的沧龙和鳄类的地
龙,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有关鱼龙和蛇颈龙绝灭的原因,研究的人很少而且至今也未弄清楚,因
为专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恐龙的身上。哪位同学若对此有兴趣,长大后不妨
试试攻这个谜,古生物学术界一定是很欢迎的。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断有发现“怪物”的报道,从
目击者描述的这些怪物的形象看,与蛇颈龙相差无几,好象就是在描述蛇颈
龙。专家们已明确的指出蛇颈龙早已绝灭,那么这些怪物是什么东西呢?根
据目击者那种“神龙见尾不见首”的描述,笔者认为十有八九都是好事之徒
杜撰出来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英国尼斯湖中的“尼期水怪”。从 1934
年发表的那张著名的“尼斯”照片到现在,有 60 年了,这期间吸引了多少人
前去考察,携带各种先进仪器去捕捉,但都是徒劳而返。可人们仍然相信它
的存在,直到 1993 年才真象大白。原来那是一个玩具潜水艇,在其上安装了
胶木做的海蛇头、脖子后,放入湖中拍摄的,怕被专家识破,还采取逆光照,
使人看不清细节。当时这样做的目的,是《每日邮报》记者马尔马杜克为了
向上司交差,表明自己见到了水怪。参与这出骗局的一共有 5 人,他们都没
有想到这张照片居然把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欺骗了近 60 年之久。受良心谴
责,最后一个去世的人——记者马尔马杜克的继子——克里斯蒂安·斯堡森
在临终前向两位长期研究“尼斯”水怪的学者道明了真象,才使人们停止了
永无收获的调查和研究。因此青年读者对这类报道最好不要相信。
动物中的佼佼者——哺乳动物
哺乳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它具有更加完善的适应能力:它的
骨骼结构比爬行类更为紧凑和坚固,头骨上的各骨片已连接成完整的颅骨,
骨片的减少或愈合导致了颅腔的扩大,脑量随之增多,因此,哺乳类比爬行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